城市流强度论文-李元,高海隆

城市流强度论文-李元,高海隆

导读:本文包含了城市流强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城市流强度,海上丝绸之路,制鞋业,经济影响力

城市流强度论文文献综述

李元,高海隆[1](2019)在《基于城市流强度下海丝核心区制鞋业经济的影响力》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城市流强度模型,分析了福建海丝核心区制鞋业经济的影响力现状,并对福建各地市影响力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福建制鞋业经济影响力国内领先,但各地市制鞋业经济发展不均衡;福建制鞋业分为3个梯队,泉、莆、福为核心,泉州是发展龙头;总产值是提高福建制鞋业经济影响力的关键。建议:确立海丝核心区制鞋业优势,聚焦制鞋业对核心区建设的积极作用;出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鞋业产业发展规划》,围绕泉、莆、福叁市布局"一核双心"的发展策略;打造海丝沿线鞋业国际品牌,开启"海上丝路品牌行";推动"海丝脚型数据库"建立,促进企业持续性发展。(本文来源于《泉州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赵正,王佳昊,赵静[2](2018)在《“一带一路”中国段节点城市经济联系的空间分析——基于城市流强度模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城市流模型的分析框架,文中对"一带一路"中国段的18个主要节点城市的对外经济联系功能及发展水平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各节点城市在不同外向型功能的发挥上具有各自的特点及优势,其外向型产业部门普遍具有一定的对外影响力;呼和浩特、沈阳等城市的功能效率较高,昆明、拉萨等城市的城市流倾向度较大;各节点城市的城市流强度间的差异显着,传统经济中心的优势明显;沈阳、长春等城市的经济实力与其对外服务功能并未达成协调;银川、拉萨等城市具备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潜力,但城市经济实力较弱。针对研究结论,文中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期刊2018年05期)

潘润秋,马世雄[3](2018)在《关中平原城市群城市流强度时空演变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国家政策引导,关中平原城市群的战略意义愈发凸显,将发挥我国向西开发的战略支撑作用,对城市群内部经济联系的研究愈发重要。为探讨关中平原城市群各城市对外服务能力时空演变特征,基于城市流强度模型与K-means算法对2005年至2015年关中平原城市群对外服务能力的空间格局分异特征与时空演变规律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关中平原城市群空间联系整体不强;城市对外服务能力空间格局变化不大,呈现出以西安市为中心的圈层结构;各城市对外服务能力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呈现出时间阶段性特征。(本文来源于《中国房地产》期刊2018年09期)

肖海霞[4](2018)在《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陕甘宁革命老区城市经济联系与合作分析——基于城市流强度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地处陕甘宁叁省交汇处的陕甘宁革命老区是联通叁省的重要枢纽,该区域的发展对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建设至关重要。通过运用城市流强度模型测算分析陕甘宁革命老区8个地级城市的区位熵、外向功能量、城市流强度和城市流强度结构,分析了其经济联系和外向服务功能,提出了陕甘宁革命老区城市应利用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一重要平台,借助省会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从全球产业价值链分工的视角出发,加强产业分工与国际合作,促进区域产业联通,进而提升陕甘宁叁省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重要支撑作用。(本文来源于《唐都学刊》期刊2018年02期)

占辉斌[5](2018)在《高铁网建设背景下皖江城市群城市流强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皖江城市群区域范围和人口数量以及皖江城市群经济总量和叁次产业结构的情况,用城市流理论和城市流强度的方法,分析皖江各城市在全省范围内的区位商、外向功能和城市流强度,研究表明:合肥市、芜湖市、铜陵市叁市城市流强度在皖江城市群中分列前叁,其他城市城市流强度整体较低,合肥市城市流强度明显高于其他城市,已成为安徽省和皖江城市群区域联系的中心。(本文来源于《黄山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李思维[6](2017)在《基于城市流强度空间权重矩阵的构建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空间权重矩阵是衡量区域空间效应的重要变量,空间权重矩阵构建直接决定了空间定量分析的准确程度。文章通过对各类空间权重矩阵构建方式进行归纳分析,兼顾地区的经济发展规模和要素流动条件提出了基于城市流强度的空间权重矩阵构建方法。通过构建基于城市流强度的空间权重矩阵分析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关系,有效揭示了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的回流特征。实证表明基于城市流强度的空间权重矩阵能更充分反映地区间联系的紧密程度,是更为可靠的空间关系描述分析手段。(本文来源于《统计与决策》期刊2017年24期)

黄轲,段汉明[7](2016)在《基于城市流强度的兰州市外向服务功能的动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每一个城市对其所在的区域都有一定独特地位,其对外联系的强弱决定了其在该区域的地位,因此,对城市外向服务功能研究是有必要的。本文以兰州为研究对象,基于城市流强度模型对其进行了动态分析。结果表明,近年来兰州虽然经济实力有一定提高,但综合服务能力并不强。最后就第叁产业的发展提出简要的建议,以便提升兰州综合服务能力。(本文来源于《城市地理》期刊2016年20期)

吴磊[8](2016)在《基于城市流强度模型的珠江-西江经济带城市经济联系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城市流强度模型,对珠江-西江经济带城市经济联系强度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珠江-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处于较低水平阶段,整体外向功能差,城市流强度偏低;从空间上看,中上游城市发展水平有限,外向功能弱;下游城市外向功能较强;城市经济联系随流域向下游增强,辐射带动作用显着;城市内各行业之间外向功能表现不平衡,上游城市集中于第一、二产业,下游城市外向功能行业较集中于管理与服务行业。据此,提出了加强珠江-西江经济带各城市间经济联系的建议。(本文来源于《市场论坛》期刊2016年09期)

王录仓,严树娟,王静[9](2016)在《欠发达地区城市流强度及中心度研究——以甘肃省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论文以甘肃省为例,利用城市流强度模型和中心度模型等方法分析欠发达地区省内城市间经济联系强度。结果表明城市经济实力与城市流倾向度不平衡,各城市经济地位相差很大;多数城市核心度佰较小,处于边缘区的分布范围;城市联系网络及处在相对单一、低层次的状态。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应当更多地培育核心或者次一级核心城市,多带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形成多中心经济网络。(本文来源于《现代城市研究》期刊2016年04期)

李慧玲,戴宏伟[10](2016)在《京津冀与长叁角城市群经济联系动态变化对比——基于城市流强度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流强度模型反映城市间对外联系的密切程度,是对外服务功能的量化衡量。基于城市流强度的分析方法,对京津冀城市群和长叁角城市群2004—2013年经济联系进行动态变化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从外向型部门区位熵来看,两大城市群外向型水平总体较高,但长叁角城市群区位熵平均水平略高于京津冀城市群;从总外向功能量动态变化来看,两大城市群总外向功能量处于不断增加的趋势,但京津冀城市群的次级区域中心表现不突出,结构上看存在:断层现象;从城市流强度动态空间变化图来看,京津冀城市群的"双引擎"结构明显,天津市城市群强度增加较快,长叁角城市群呈现梯次向外围扩散;从城市流强度结构来看,城市群中核心城市均表现为经济实力强于外向服务功能,其城市流倾向度与GDP水平不协调。(本文来源于《经济与管理》期刊2016年02期)

城市流强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城市流模型的分析框架,文中对"一带一路"中国段的18个主要节点城市的对外经济联系功能及发展水平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各节点城市在不同外向型功能的发挥上具有各自的特点及优势,其外向型产业部门普遍具有一定的对外影响力;呼和浩特、沈阳等城市的功能效率较高,昆明、拉萨等城市的城市流倾向度较大;各节点城市的城市流强度间的差异显着,传统经济中心的优势明显;沈阳、长春等城市的经济实力与其对外服务功能并未达成协调;银川、拉萨等城市具备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潜力,但城市经济实力较弱。针对研究结论,文中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城市流强度论文参考文献

[1].李元,高海隆.基于城市流强度下海丝核心区制鞋业经济的影响力[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9

[2].赵正,王佳昊,赵静.“一带一路”中国段节点城市经济联系的空间分析——基于城市流强度模型的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8

[3].潘润秋,马世雄.关中平原城市群城市流强度时空演变特征[J].中国房地产.2018

[4].肖海霞.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陕甘宁革命老区城市经济联系与合作分析——基于城市流强度的视角[J].唐都学刊.2018

[5].占辉斌.高铁网建设背景下皖江城市群城市流强度研究[J].黄山学院学报.2018

[6].李思维.基于城市流强度空间权重矩阵的构建与应用[J].统计与决策.2017

[7].黄轲,段汉明.基于城市流强度的兰州市外向服务功能的动态分析[J].城市地理.2016

[8].吴磊.基于城市流强度模型的珠江-西江经济带城市经济联系分析[J].市场论坛.2016

[9].王录仓,严树娟,王静.欠发达地区城市流强度及中心度研究——以甘肃省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6

[10].李慧玲,戴宏伟.京津冀与长叁角城市群经济联系动态变化对比——基于城市流强度的视角[J].经济与管理.2016

标签:;  ;  ;  ;  

城市流强度论文-李元,高海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