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偶发癌论文-左武琪,方志军,徐荷芬,周冠辰

前列腺偶发癌论文-左武琪,方志军,徐荷芬,周冠辰

导读:本文包含了前列腺偶发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前列腺偶发癌,联合雄激素阻断,内分泌治疗,中医药治疗

前列腺偶发癌论文文献综述

左武琪,方志军,徐荷芬,周冠辰[1](2019)在《前列腺偶发癌联合雄激素阻断后辨治四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前列腺偶发癌(IPC)临床常见脾肾两虚、湿热毒蕴、痞热瘀结、气阴两虚等证型,中医药治疗IPC不离扶正祛邪之宗旨,法当调节免疫以扶正、减毒抗癌以祛邪。结合国医名师徐荷芬临床诊疗经验,以"扶正固本、养阴祛瘤"学术思想为纲,"期型分治"为目,探讨IPC不同时期不同证型的辨治方法,概括为温脾补肾、清热燥湿、化痞破瘀、益气养阴等治法;强调带瘤生存,引入生存质量评价,生存质量应包含生活质量和患者满意度,完善IPC疗效评价体系。(本文来源于《山东中医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蔡凯,刘志宇,王梁,戴志红,崔昊昱[2](2018)在《根治性膀胱切除术中前列腺偶发癌的发病率及其对预后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根治性膀胱前列腺切除术(RCP)治疗膀胱癌病例中前列腺偶发癌的发生率、病理特点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7年1月行RCP的17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42~90岁,平均68岁。所有患者术前均未发现前列腺癌。结果:178例患者中,13例(7.3%)术后病理诊断为前列腺偶发癌,病理类型均为前列腺腺癌,5例(38.5%)前列腺偶发癌具有临床意义。前列腺癌TNM分期pT_1期3例,pT_2期8例,pT_3期2例。Gleason评分≤6分8例,Gleason评分7分3例,Gleason评分≥8分2例。前列腺偶发癌患者与未患前列腺偶发癌者术前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均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3例膀胱癌病理类型为尿路上皮癌,膀胱癌T_NM分期pT_1期4例,pT_2期3例,pT_3期3例,pT_4期3例。随访6~36个月,平均12个月,无前列腺癌死亡病例。结论:膀胱癌患者中前列腺偶发癌发生率较低,膀胱癌伴发前列腺偶发癌短期预后并不差于单纯膀胱癌。(本文来源于《临床泌尿外科杂志》期刊2018年06期)

孟令娜[3](2018)在《前列腺偶发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前列腺偶发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将本院于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前列腺癌患者102例作为研究资料,其中前列腺偶发癌20例,非前列腺偶发癌82例,比较分析两组临床病理特征。结果两组患者年龄、病理组织类型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而前列腺大小、前列腺癌特异性抗原、病理分级及病理分期均存在显着性差异,且以前列腺偶发癌相对各指标偏低,P<0.05。结论前列腺偶发癌具有病理分级和分期低等特征,且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水平低,可通过取材和病理检查进行诊断,给予手术治疗可获得良好的疗效。(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8年46期)

PRASHANT,MISHRA[4](2018)在《根治性膀胱前列腺切除术标本前列腺偶发癌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因膀胱恶性肿瘤行根治性膀胱及前列腺切除术(RCP)患者术后偶发前列腺恶性肿瘤(PCa)和尿路上皮癌(UCa)侵犯前列腺的发生率和组织病理特征。[方法]: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泌尿外科对210例因肌层浸润性、反复复发和多发的膀胱移行细胞癌(TCC)行RCP。本项研究通过回顾性研究方法,分析患者术前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水平、肛门指检(DRE)、胸部平片、超声检查、静脉肾盂造影、CT或磁共振检查,以及术后病理结果。RCP术后病理标本检测均由同一病理学中心完成,病理标本制备为每间隔3mm横向断面连续切片。有临床意义的PCa定义为前列腺标本中发现Gleason分级≥4分的恶性肿瘤、临床分期≥pT3的前列腺肿瘤、淋巴结受肿瘤侵犯、手术切缘阳性或发现3个及以上的多发病灶。[结果]:210例患者中,有52例(24.5%)术后诊断为偶发前列腺癌,平均年龄为65.88岁,其中,38例患者术前PSA中位数为1.91ng/mL。52例前列腺癌患者中,8例(15.4%)术后Gleason评分为7分,1例(1.9%)为8分,40例(76.9%)为6分,3例(5.7%)为4或5分;1例患前列腺癌侵犯周围神经,11例可见尿路上皮癌(UCa)侵犯前列腺基底部,以及26例(50%)可见高级别前列腺上皮内瘤变(HGPIN),2例(3.8%)可见前列腺内多发肿瘤。术后病理最终确诊为有临床意义的PCa患者共计12例(12/52,23.1%),而另外40例(40/52,76.9%)为无临床意义的前列腺癌。有临床意义和无临床意义PCa患者的平均年龄分别为72(62-84)岁和64.05(43-83)岁(p=0.011),两组之间存在显着的统计学差异。8例有临床意义PCa患者术前行PSA检测,其总PSA中位数为2.02ng/mL;30例无临床意义PCa患者术前总PSA中位数为1.88ng/mL(p=0.265),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有临床意义PCa患者病理结果中5例肿瘤切缘阳性、1例前列腺癌侵犯周围神经、2例前列腺组织内多发肿瘤,而无临床意义PCa患者均没有上述病理表现。12例有临床意义的PCa患者中,9例Gleason评分为7或8分,3例Gleason评分为6分;而无临床意义PCa患者Gleason评分均为5或6分。52例偶发前列腺癌患者中,49例(94.3%)为局限性(pT2期)前列腺肿瘤,3例(5.8%)为局部进展期(pT3期)前列腺肿瘤,在有临床意义和无临床意义PCa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210例标本中,共计30例发现尿路上皮癌侵犯前列腺组织或前列腺外科包膜,平均年龄为65.74(44-86)岁,其中11例同时伴有偶发前列腺癌,另19例为单纯尿路上皮癌侵犯前列腺。该30例患者中,16例(53.0%)为尿路上皮癌侵犯前列腺外科包膜,14例(46.7%)为尿路上皮癌侵犯前列腺尿道部,两组的平均年龄分别为67.0和63.43岁(p=0.206),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26例(86.6%)为高级别尿路上皮癌,4例(13.4%)为低级别尿路上皮癌;6例(20.0%)膀胱癌分期为T1 期,6 例(20.0%)为 T2a 期,10 例(33.3%)为 T2b 期,4 例(11.3%)为 T3a期,1例(3.3%)为T3b期,3例(10%)为T4期,膀胱癌TNM分期与肿瘤侵犯尿道前列腺或前列腺外科包膜之间存在显着的统计学相关性(p=0.035)。[结论]:本研究发现,24.8%(52/210)的根治性膀胱癌切除标本中合并偶发前列腺癌。偶发前列腺癌中,23.1%为有临床意义前列腺癌,76.9%为无临床意义前列腺癌。偶发前列腺癌难以通过术前PSA检查发现。根治性膀胱癌切除术后要重视PSA的随访。膀胱癌侵犯前列腺包膜或前列腺尿道部的发生率为14.3%(30/210)。(本文来源于《昆明医科大学》期刊2018-05-01)

潘炜,段瑞华,梅力,吴运,李文成[5](2018)在《前列腺电切术后前列腺偶发癌的临床分析与处理》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总结分析前列腺汽化电切术后前列腺偶发癌的临床治疗方式和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3月~2015年6月术前诊断为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1 157例患者病理资料,选取术后病理检查确诊为前列腺癌的病例为研究对象,研究这些前列腺电切术后确诊为前列腺偶发癌的治疗经过和结果。结果:1 157例患者中,术后病理诊断为偶发性前列腺癌的患者20例。TNM分期为T1a期6例,T1b期14例。其中14例接受前列腺癌根治性切除手术,5例选择内分泌治疗,1例选择等待观察。14例前列腺根治性切除术患者围术期无严重并发症发生,3例出现短期尿失禁,于术后3个月内恢复控尿;1例发生真性尿失禁,术后6个月仍无法控尿。5例选择内分泌治疗的患者于治疗后3个月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均降至正常值范围内。所有患者均随访1~6年,平均4.2年,均未发现肿瘤相关性死亡。结论: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汽化电切术虽然增加了前列腺根治性切除术的手术难度,但手术疗效满意。(本文来源于《临床泌尿外科杂志》期刊2018年03期)

邱建国,王留成[6](2018)在《前列腺切除术中偶发癌情况及其预后的影响因素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调查前列腺切除术中偶发癌情况及其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方法:收治行前列腺切除术患者240例,采用问卷调查收集一般及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记录前列腺偶发癌检出率并分析前列腺切除术预后影响因素。结果:在纳入的所有病例中前列腺偶发癌检出率达到27.14%;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焦虑及抑郁等为前列腺切除术中前列腺偶发癌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在前列腺切除术中前列腺偶发癌的检出率较高,对其危险因子分析有助于做到早发现,及时诊断、治疗,改善预后,促进身体早日恢复。(本文来源于《中国社区医师》期刊2018年07期)

王俊伟[7](2015)在《膀胱前列腺切除术患者前列腺偶发癌的发生率与临床病理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膀胱前列腺切除患者前列腺偶发癌的发生率与临床病理特点。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行膀胱前列腺切除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在手术前没有发现前列腺癌情况。结果 100例患者中有20例发现前列腺偶发癌,局限在前列腺内,17例分期为p T2,3例分期为p T3。对患者进行Gleason score评分,12例<7分,6例=7分,2例>7分。结论膀胱前列腺切除患者前列腺偶发癌的发生率为20.00%,前列腺偶发癌大多局限于前列腺内,Gleason score评分大多≤7分,临床诊断时充分了解患者情况能提高检出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处方药》期刊2015年11期)

金春雪[8](2015)在《膀胱前列腺切除患者前列腺偶发癌的发生率与临床病理特点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膀胱前列腺切除患者前列腺偶发癌的发生率与临床病理特点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100例行膀胱前列腺切除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在手术前没有发现前列腺癌的情况。结果经过回顾性分析,100例患者中有20例患者发现了前列腺偶发癌,20例前列腺偶发癌患者中有17例局限在前列腺内分期为pT2,分期为pT3有3例。对患者进行Gleason score评分,<7分的有12例,等于7分的为6例,>7分的为2例。结论通过对行膀胱前列腺切除患者前列腺偶发癌的发生率进行研究,可以看出前列腺偶发癌大多局限于前列腺内且Gleason score评分大多≤7分,在临床诊断时充分了解患者情况能提高检出率,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指南》期刊2015年19期)

陈军[9](2015)在《膀胱癌伴前列腺偶发癌103例临床病理特点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膀胱前列腺切除术标本中的前列腺偶发癌的发生率和临床病理特点,以提高对膀胱癌伴前列腺偶发癌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4年6月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786例行膀胱前列腺切除术的膀胱癌患者的前列腺标本和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在术前常规行直肠指检、泌尿系统B超、血清PSA、胸部X线,术前均未发现前列腺癌迹象。结果:786例患者中有103例(13.10%,103/786)发现前列腺偶发癌,大部分(100/103,97.09%)为局限性前列腺癌(分期在pT2以内),3例(2.91%)为pT3。Gleason评分<6分87例(87/103,84.47%),≥7分16例(16/103,15.53%)。前列腺偶发癌的发生率与年龄显着正相关(P<0.05)。其中26例为有临床意义的前列腺偶发癌(26/103,25.24%)。伴前列腺偶发癌和无前列腺偶发癌的膀胱前列腺切除术患者两组间血清PSA水平无显着性差异(P>0.05);有临床意义的前列腺偶发癌和无临床意义的前列腺偶发癌两组间血清PSA水平无显着性差异(P>0.05)。共96例前列腺偶发癌患者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38.60±17.37)月。6例(6.25%,6/96)患者发生生化复发,有临床意义的前列腺偶发癌和无临床意义的前列腺偶发癌两组间生化复发率有显着性差异(P<0.01),随访期间无前列腺癌相关死亡。有临床意义的前列腺偶发癌和无临床意义的前列腺偶发癌两组间肿瘤特异性生存率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本研究膀胱前列腺切除术后标本中前列腺偶发癌的发生率为13.10%,与年龄正相关;大部分前列腺偶发癌为局限性前列腺癌,且分化良好;临床病理诊断时前列腺标本充分包埋和超薄厚度充分取材可以提高前列腺偶发癌检出率;对于行膀胱前列腺切除术的患者术前要做全面详尽的前列腺相关检查,尤其是60岁以上的患者,应尽量减少前列腺偶发癌漏诊;术前血清PSA无法预测前列腺偶发癌,但可以用于监测前列腺偶发癌的预后;前列腺偶发癌对膀胱癌行膀胱前列腺切除术患者的预后无明显影响。(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5-03-01)

王永峰,张红鸽,高恒瑞[10](2015)在《前列腺偶发癌的临床病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前列腺偶发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16例前列腺偶发癌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回顾性研究,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前列腺偶发癌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71.6岁,其组织形态多以单个分离的小腺泡为主,比正常略小而更密集,癌细胞可见核仁;P504S在癌组织中呈阳性表达,34βE12、P63、CK5/6在癌组织周边呈阴性表达,Ki-67在癌组织中平均阳性率为15%,与对照的前列腺增生组织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5)。结论前列腺偶发癌临床及病理形态无特异性,对前列腺标本全部取材,结合HE形态及P504S、34βE12、P63、CK5/6、Ki-67免疫组化联合检测,能提高前列腺偶发癌的检出率。(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医生》期刊2015年05期)

前列腺偶发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根治性膀胱前列腺切除术(RCP)治疗膀胱癌病例中前列腺偶发癌的发生率、病理特点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7年1月行RCP的17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42~90岁,平均68岁。所有患者术前均未发现前列腺癌。结果:178例患者中,13例(7.3%)术后病理诊断为前列腺偶发癌,病理类型均为前列腺腺癌,5例(38.5%)前列腺偶发癌具有临床意义。前列腺癌TNM分期pT_1期3例,pT_2期8例,pT_3期2例。Gleason评分≤6分8例,Gleason评分7分3例,Gleason评分≥8分2例。前列腺偶发癌患者与未患前列腺偶发癌者术前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均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3例膀胱癌病理类型为尿路上皮癌,膀胱癌T_NM分期pT_1期4例,pT_2期3例,pT_3期3例,pT_4期3例。随访6~36个月,平均12个月,无前列腺癌死亡病例。结论:膀胱癌患者中前列腺偶发癌发生率较低,膀胱癌伴发前列腺偶发癌短期预后并不差于单纯膀胱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前列腺偶发癌论文参考文献

[1].左武琪,方志军,徐荷芬,周冠辰.前列腺偶发癌联合雄激素阻断后辨治四法[J].山东中医杂志.2019

[2].蔡凯,刘志宇,王梁,戴志红,崔昊昱.根治性膀胱切除术中前列腺偶发癌的发病率及其对预后的影响[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18

[3].孟令娜.前列腺偶发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

[4].PRASHANT,MISHRA.根治性膀胱前列腺切除术标本前列腺偶发癌的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8

[5].潘炜,段瑞华,梅力,吴运,李文成.前列腺电切术后前列腺偶发癌的临床分析与处理[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18

[6].邱建国,王留成.前列腺切除术中偶发癌情况及其预后的影响因素的临床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18

[7].王俊伟.膀胱前列腺切除术患者前列腺偶发癌的发生率与临床病理特点[J].中国处方药.2015

[8].金春雪.膀胱前列腺切除患者前列腺偶发癌的发生率与临床病理特点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5

[9].陈军.膀胱癌伴前列腺偶发癌103例临床病理特点分析[D].浙江大学.2015

[10].王永峰,张红鸽,高恒瑞.前列腺偶发癌的临床病理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5

标签:;  ;  ;  ;  

前列腺偶发癌论文-左武琪,方志军,徐荷芬,周冠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