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和形貌控制论文-李青刚,彭桢,张贵清,曹佐英,曾理

相和形貌控制论文-李青刚,彭桢,张贵清,曹佐英,曾理

导读:本文包含了相和形貌控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形貌控制,液相沉淀法,草酸钪,氯化钪

相和形貌控制论文文献综述

李青刚,彭桢,张贵清,曹佐英,曾理[1](2019)在《液相沉淀法制备草酸钪粉末及其形貌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液相沉淀法,通过改变氯化钪溶液中加入草酸钠溶液时沉淀结晶的条件,实现了草酸钪晶体形貌的控制。初步探究了溶液pH值、加料方式、钪浓度、表面活性剂、陈化时间等条件对草酸钪形貌的影响及其机理。结果表明,控制不同的实验条件可以制备六边形薄片状与厚片状、球形、双棱锥形、层状堆积等多种草酸钪晶体,对含钪粉末材料的研究与应用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本文来源于《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期刊2019年01期)

刘松涛[2](2018)在《稀土离子掺杂MYF_4(M=Li,Na,K)纳米材料相、尺寸、形貌的控制合成及发光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稀土元素独特的4f电子构型,使其具有优异的光学、电学、磁学性质。而稀土掺杂氟化物上转换发光材料由于具有低的声子能量、长的激发态寿命、低的毒性、窄线宽等综合优势,一直吸引着人们广泛的研究和关注,并且致力于其在3D显示、固态激光器、太阳能电池、生物成像和生物标签、光学存储以及防伪印刷等领域的应用。对于上转换发光材料而言,基质材料是发光材料的主体,一般是不构成发光能级,但能为发光中心提供合适晶体场的材料。在叁价稀土离子中,Y~(3+)、La~(3+)、Lu~(3+)等无4f电子或4f亚层为全充满的离子,因其具有密闭的壳层结构,故呈现光学惰性,适合作为基质材料。此外,上转换基质材料的选择还要求其具有低的声子能量、高的化学稳定性和机械强度。本文以稀土复合氟化物LiYF_4、NaYF_4、KYF_4为基质材料,Yb~(3+)离子为敏化剂、Er~(3+)离子为激活剂,通过调节MF/RE(Li F、NaF、KF)的比例、反应时间、反应温度等条件,实现对LiYF_4、NaYF_4、KYF_4纳米材料晶型、尺寸、形貌的控制合成,并探究上述条件对其发光性质的影响。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首次提出使用水热合成法制备稀土叁氟乙酸盐前驱体。(2)采用热分解法在高沸点有机溶剂(油酸、十八烯)中,实现对β-NaYF_4:20%Yb~(3+)/2%Er~(3+)纳米颗粒尺寸的精确调控(27~33 nm),并且系统的讨论了Na F/RE的比例、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对NaYF_4:20%Yb~(3+)/2%Er~(3+)纳米材料的成核、生长的作用机制,进一步得出在NaYF_4:20%Yb~(3+)/2%Er~(3+)纳米材料生长过程中主要包括以下过程:(1)、成核、(2)、α-NaYF_4纳米颗粒的生长、(3)、相变过程(奥斯瓦尔熟化)、(4)、β-NaYF_4的尺寸收缩、(5)、β-NaYF_4纳米颗粒的生长。(3)采用溶剂热法在油酸、正己醇的混合溶液中,实现由YF_3:20%Yb~(3+)/2%Er~(3+)到LiYF_4:20%Yb~(3+)/2%Er~(3+)的控制合成,并且对LiF/RE的比例以及反应温度对上述结果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系统的讨论。随后,通过上转换发射光谱、荧光寿命光谱对YF_3:20%Yb~(3+)/2%Er~(3+)、LiYF_4:20%Yb~(3+)/2%Er~(3+)的光学性质进行表征。(4)采用溶剂热法合成在油酸、正己醇的混合溶液中,通过精确调控NaF/RE的比例,实现对NaYF_4:20%Yb~(3+)/2%Er~(3+)纳米材料晶型(α、β)、形貌(纳米棒、纳米球、纳米棱柱)的控制合成。并且对β-NaYF_4纳米棒的成长机制进行研究,得出在纳米棒生长过程中主要包括以下过程:成核、生长(α-NaYF_4)、Ostwald Ripening过程(取向生长)、再生长。通过对激活剂离子种类的调节,实现对样品发光颜色的调节,并且借助荧光寿命光谱分别对Er~(3+)的~4S_(3/2)能级、Tm~(3+)的~1G_4能级以及Ho~(3+)的~5S_2能级的寿命进行观测。(5)在油酸、正己醇的混合溶剂中,通过调节KF/RE的比例实现由KY_3F_(10):20%Yb~(3+)/2%Er~(3+)到K_2YF_5:20%Yb~(3+)/2%Er~(3+)的控制合成,通过改变反应温度实现由YF_3:20%Yb~(3+)/2%Er~(3+)到KY_3F_(10):20%Yb~(3+)/2%Er~(3+)的控制合成,并且研究了反应温度和反应物单体浓度对材料相变的作用机制。(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期刊2018-06-09)

姜楠[3](2017)在《含稀土AZ80合金中Al-RE相形貌控制及组织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AZ系镁合金具有铸造成型性好、适用范围广、成本低廉等一系列优势,已经成为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商用镁合金体系。但AZ系合金某些方面的性能,特别是力学性能与铝合金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某些特定场合下无法满足实际需求。因此,提升力学性能方面的研究对于AZ系合金的实际应用意义重大。本文以AZ系合金中综合性能优良的AZ80合金为研究对象,选择稀土 Nd、Gd作为合金化元素,围绕含稀土 AZ80合金中Al-RE相的形貌控制这一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通过控制Al-RE相的形貌来改善合金的铸态组织,进而达到提升合金力学性能的目的。在本文的开篇,首先分析了单独添加Nd或Gd元素的情况下,AZ80合金组织性能的演变规律,结果发现不同Nd或Gd含量的AZ80合金的组织差异主要体现在Al-RE相结构、形貌的变化方面。对于单独添加Nd元素的AZ80合金,随Nd元素含量的增加,合金组织中的Al-RE相先后以针状All1Nd3和块状A12Nd相的形式存在。而对于单独添加Gd元素的合金,随着Gd含量的增加,A]-RE相主要以块状A12Gd相的形式存在。通过组织性能对比,发现合金中Al-RE相形貌的变化会对合金的力学性能产生显着影响:尺寸较小、分布较弥散的块状和针状Al-RE相都能对合金的力学性能起到强化作用,而且块状稀土相的强化效果要好于针状稀土相。但是,块状Al-RE相的析出尺寸容易粗大,这反而会损害合金的性能,导致合金强度和伸长率明显降低。因此,控制含稀土AZ80合金中Al-RE相的形貌,获得具有细小弥散分布Al-RE相的合金组织,是提升合金力学性能的关键。在后续研究中,通过新型制备工艺探索以及Nd、Gd元素复合合金化两种途径,展开了含稀土 AZ80合金组织中Al-RE相形貌控制方面的研究。在含稀土 AZ80合金制备工艺探索中,以组织中块状Al-RE相明显粗大的AZ80-3.0RE(RE=Nd或Gd)合金为代表性研究对象,探讨了控制合金中Al-RE相形貌的工艺方法。研究中首先分析了合金中块状Al-RE相的析出时机:利用亚快速凝固方法,对不同状态下的AZ80-3.0RE合金熔体进行组织冻结,发现合金中块状Al-RE相是伴随加入的合金化原料的熔化过程而析出的,即块状A1-RE相是Al、RE元素以溶质状态在熔体中相遇时形成的。基于这一发现,提出控制Al-RE相形貌的工艺构想:在加入合金化原料、熔体中Al、RE两合金化元素相遇时对熔体施加搅拌,使A1-RE相在形核生长过程中受到搅拌力的作用,抑制熔体中Al、RE溶质元素在Al-RE相表面的堆垛,从而阻碍Al-RE相的持续生长。由此,本文提出了一种镁合金熔炼的新方法——混熔搅拌铸造法,该方法采用合金原料分组熔炼的思想,将A1和RE原料分别隔离在两组熔体中进行单独熔炼,避免在原料熔化阶段形成Al-RE相,然后在搅拌过程中对熔体进行混合,使Al-RE相在混熔搅拌的过程中析出。通过组织对比分析,发现混熔搅拌铸造法能够有效控制合金中Al-RE相的形貌,避免其析出尺寸粗大,进而显着改善合金组织。通过该方法制备的AZ80-3.0RE合金抗拉强度和伸长率分别可达245MPa和10.8%,与普通熔炼工艺制备的AZ80-3.0RE合金相比分别提高了 34%和50%。但是混熔搅拌铸造法由于当前设备防护能力不足,导致镁合金中氧化夹杂增多,造成合金力学性能不稳定。因此,本文提出在AZ80合金中同时添加Nd、Gd元素进行复合合金化的研究思路,核心思想是利用Nd、Gd元素间的交互作用关系实现Al-RE相的形貌控制,以期在普通熔炼工艺条件下制备出强度较高而且力学性能稳定的合金。在复合合金化研究中,首先分析了 Nd、Gd两种稀土元素对合金组织中Al-RE相形貌、结构的调控规律。结果表明,随着Nd、Gd元素含量的变化,复合合金化组织中能够同时形成块状和针状两种形貌的A1-RE相,且块状、针状Al-RE相的析出存在相互抑制的现象,即随Nd、Gd元素含量的改变,当块状Al-RE相析出增多时,会抑制针状Al-RE相的析出,反之亦然。通过对Al-RE相的进一步分析,发现复合合金化组织中析出的针状Al-RE相以Al11Nd3相的晶体结构为基础,Al11Nd3相中部分Nd被Gd替代,形成与Al1Nd3相形貌和晶体结构一致,但同时含有Nd、Gd元素的Al11Nd(Gd)3相。而块状Al-RE相则在A12Gd或A12Nd相的晶体结构基础上,产生Nd、Gd元素间相互替代的现象。由此,通过Nd元素含量的调节,能够控制复合合金化组织中以Al11Nd3相为基础的针状Al-RE相的形成,通过Gd元素含量的调节,能够控制以A12Gd相为基础的块状Al-RE相的形成。而利用针状、块状AI-RE相之间的抑制关系,又可以进一步实现A1-RE相析出尺寸、数量的调控。因此,通过Nd、Gd元素含量的调整,能够实现复合合金化组织中Al-RE结构、形貌的控制。据此本文提出了复合合金化成分设计方案,对复合添加Nd,Gd元素的AZ80合金进行了成分优化。结果表明,在所测试的合金中,AZ80-1.2Gd-0.9Nd合金的力学性能最优,其抗拉强度和伸长率分别达到219±5MPa和9.1 ±0.5%。与混熔搅拌铸造法制备的合金相比,复合合金化方法制备合金的平均力学性能,特别是力学性能稳定性方面明显优于当前采用的混熔搅拌铸造法。根据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以预测,未来结合改进的混熔搅拌铸造法与复合合金化方法,可以期待制备出具有更高、更稳定综合力学性能的AZ80镁合金。(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7-06-02)

刘伟[4](2017)在《单斜相钒酸铋的形貌和晶面控制合成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半导体光催化技术是一条解决能源和环境等问题的理想途径。单斜相BiVO_4(m-BiVO_4)作为一种代表性的可见光响应半导体光催化剂,具有能充分利用太阳能,具有光催化活性和稳定性高、无毒及成本低等特点已成为研究热点。然而吸附能力差以及光生电子-空穴对易于再复合等问题仍然是制约BiVO_4光催化性能提高的主要因素。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研究通过形貌调控、暴露晶面调控和非金属掺杂等手段来改善BiVO_4样品的光催化性能。采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谱、透射电镜、高分辨透射电镜、选区电子衍射、X射线荧光光谱、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红外光谱以及氮气吸附-脱附等测试手段对产物进行分析和表征,探讨了典型产物的生长机制,系统地研究了样品的微观结构与光催化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在无表面活性剂、无模板条件下,采用丙叁醇/水混合溶剂热法制备了尺寸均一、形貌规整的棒状m-BiVO_4。并分别研究了较高浓度丙叁醇水溶液和较强酸性条件对产物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p H值为2时,在较高浓度丙叁醇水溶液(≥25%)中可获得棒状和哑铃状纯m-BiVO_4;当固定丙叁醇水溶液浓度为50%,体系p H值在2~4之间有利于m-BiVO_4的生成,形貌由棒状经橄榄状过渡到球形。硝酸铋原料液中丙叁醇的存在为反应体系提供了不同的铋源物种[Bi3+?Gly]、[Bi O+?Gly]和Bi O+,随着丙叁醇水溶液浓度和前驱体溶液p H值的变化,铋源物种和浓度也会变化,进而引起产物的物相和形貌发生变化。产物形貌的变化与“棒-哑铃-球”的演变过程相似。与哑铃状、球形或其它样品相比,在体积分数为50%丙叁醇水溶液中,前驱体溶液p H值为2时得到的棒状m-BiVO_4光催化活性较高,光催化性能增强的原因可归因于比表面积大、光吸收强和棒状形貌。在低浓度丙叁醇水溶液和弱酸性的温和条件下制备了{010}晶面择优取向并高度暴露的片状m-BiVO_4。系统地研究了溶剂、p H值和反应时间等因素对产物微观结构和光催化性能的影响,探讨了高度暴露{010}晶面片状m-BiVO_4的生长机制。实验结果表明,在弱酸性条件下(p H值在4~6范围内)丙叁醇兼具溶剂和导向剂的双重作用,可诱导m-BiVO_4沿{010}晶面择优生长并使其高度暴露,且产物形貌都为片状。在丙叁醇水溶液体积分数为15%、前驱体溶液p H值为6和反应时间为8 h时制得的m-BiVO_4样品沿{010}晶面择优取向生长程度最高,衍射峰(040)/)211(强度比为2.11,是JCPDS卡片的8.44倍,HRTEM和SAED与XRD的分析结果表明{010}晶面的暴露程度最高。另外,随反应时间的延长该产物由混合相向纯单斜相转变,同时{010}晶面的优先生长程度呈现先增大后下降的趋势,反应时间为8 h时达到了最佳值,继续延长反应时间会造成{010}晶面发生溶解,导致{010}晶面的暴露程度下降。高度暴露{010}晶面片状m-BiVO_4的形成机制符合“溶解-再结晶”、Ostwald熟化和定向搭接机理。{010}晶面暴露程度最高的片状m-BiVO_4具有最高的模拟太阳光驱动降解亚甲基蓝(MB)的光催化活性,一级动力学反应速率常数可达到上述棒状m-BiVO_4的2.2倍,其光催化性能的提高主要归因于高度暴露的{010}晶面有利于促进光生电子和空穴的分离,增多表面活性位点。通过一步水热法合成了暴露{010}晶面的P掺杂m-BiVO_4。P掺杂不会改变样品的物相,但P5+插入到BiVO_4的晶格中替代了V5+会导致m-BiVO_4发生晶格畸变。并且P掺杂会诱导m-BiVO_4沿{010}晶面优先生长,也会对产物的形貌产生影响。P掺杂量为5%时得到的片状m-BiVO_4展示出最高的光催化活性,降解MB过程中的一级动力学反应速率常数是棒状m-BiVO_4的1.2倍。这主要归因于P掺杂以及{010}晶面的有效暴露都会促进光生电子-空穴对的分离而有利于光催化活性的增强。另外,高结晶度、片状形貌和较强的光吸收也有助于提高光催化活性。(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7-06-01)

李冲,刘永长[5](2016)在《铝合金熔体中Mg_2Si相的生长机制及形貌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Al-Mg_2Si合金中,Mg_2Si以初生相和共晶组织(Al+Mg_2Si)_E两种形式存在。从晶体结构分析,初生Mg_2Si倾向于形成表面自由能低的完整八面体。在生长过程中,优先沿着<100>方向生长,<111>方向生长速度最慢,随着晶体的长大,{100}和{110}面逐渐消失,形成八面体的顶点和棱边,密排{111}面被保留下来,成为八面体的显露面。Mg_2Si<100>和<111>方向的生长相对速度发生改变,从而使得晶体呈现其它形貌特征(平截八面体、漏斗晶、立方体)。通过向熔体中加入A1-P系中间合金,增加Mg_2Si的生核质点,降低熔体的过饱和度,实现了Mg_2Si晶体由粗大的枝晶向细小八面体或平截八面体的转变。而在合金中通过引入共晶NiAl_3相,会诱使形成棒状共晶Mg_2Si相来降低总的界面能。棒状NiAl_3和Mg_2Si两者相间均匀分布在铝基体上,形成独特的双棒状(Al+Mg_2Si+NiAl_3)_E叁元共晶组织。(本文来源于《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分会铸件质量控制及检测技术委员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暨天津市第十届铸造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6-09-21)

李学辉[6](2016)在《氧化铝形貌结构控制与MoS_2活性相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原油日益劣质化与清洁燃料质量标准迅速升级的双重压力下,炼油工业对于加氢处理催化剂的性能要求不断提高。为了应对这一要求,研发一种全新的具有更高活性和选择性的催化剂将是迎接挑战的最佳方法。目前,对加氢处理催化剂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载体性质、制备新型载体和开发新制备技术等方面。本论文首先研究了不同形貌、尺寸γ-氧化铝的合成过程,在此基础上,揭示了γ-氧化铝的形貌与钴钼催化剂加氢脱硫活性之间的联系;随后开发了一种硫化态钼基催化剂的新型制备方法,并以之为基础催化剂,研究了助剂钴的添加方式对于硫化态CoMo催化剂HDS反应性能的影响;最后利用浸渍-沉淀法制备了预硫化型CoMo催化剂,考察了制备过程对于Co-Mo-S活性相的影响,为开发性能更优异的加氢脱硫催化剂提供了理论指导。在γ-氧化铝前躯体碳酸铝铵的合成过程中,研究了合成温度、pH值、陈化时间以及模板剂的加入对于γ-氧化铝颗粒尺寸、形貌以及孔径结构的影响,揭示了前躯体颗粒的形成机理。研究结果显示:γ-氧化铝的形貌主要来自其前躯体碳酸铝铵,而碳酸铝铵的形貌主要是纳米微晶在一定条件下自组装形成的,在此过程中,pH值是影响形貌与颗粒大小的关键因素。随着pH值的增大,碳酸铝铵粒子的长径比不断减小,形貌由棒状逐渐转变为粒状。过量的NH_4~+能够吸附于晶体表面从而抑制纳米晶粒的生长。利用碳酸铝铵分解法制备出不同形貌、尺寸的γ-氧化铝载体,表征了它们的物理化学性质,研究了载体粒子的形貌与其物化性质之间的联系;随后,利用这些载体制备了CoMo加氢脱硫催化剂,并对催化剂的晶体结构、还原性能、活性相形貌和HDS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γ-氧化铝形貌的改变其表面性质发生了变化,而表面性质的改变会影响所制备的催化剂的活性组分的类型与数量,并影响加氢脱硫反应的活性与选择性。相较于小尺寸的粒状γ-氧化铝载体,大尺寸的棒状γ-氧化铝载体表面具有更少的表面羟基量与更低的酸量,因而相应的CoMo/Al_2O_3催化剂中能够形成更多的β-CoMoO_4,提高了氧化物活性组分的硫化度,使得MoS_2堆垛层数更高,从而更有利于4,6-DMDBT通过加氢反应路径的脱除。开发了一种简便的方法将MoS_2担载到γ-氧化铝载体中,制备出性能优异的硫化态钼基催化剂。在制备过程中挑选出了最佳负载量并以常规浸渍法制备的MoS_2/Al_2O_3为对比催化剂,深入探讨了浸渍-沉淀法对所制备催化剂的孔径结构、活性组分分布以及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所制备的MoS_2/Al_2O_3加氢脱硫催化剂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浸渍-沉淀过程不仅能够减弱载体与活性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力,适当的提高MoS_2的堆垛层数,而且能够增加活性组分的分散性。由于S原子更容易从浸渍-沉淀法制备的MoS_2纳米粒子的边缘位脱除,制备的催化剂比传统的催化剂具有更多的CUS活性位,因此具有更高的HDS活性。在助剂Co的引入方式方面,分别采用等体积浸渍法与有机溶剂加热回流法向MoS_2/Al_2O_3催化剂中引入Co,挑选出性能最优异的钴助剂与最佳制备条件,分析了钴的引入方式对于催化剂孔径结构与活性相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反应条件温和,加热回流法引入的乙酰丙酮钴不会明显改变MoS_2/Al_2O_3催化剂的孔径结构,所制备的CoMo/Al_2O_3催化剂能够保留较高的比表面积,而且乙酰丙酮钴的引入对于催化剂中MoS_2晶簇形貌的影响较小。引入硝酸钴虽然能够降低MoS_2的晶片长度,却无法从根本上改变MoS_2活性相的形貌,影响MoS_2活性相形貌的关键因素仍然是单组分MoS_2/Al_2O_3催化剂的制备方法。以乙酰丙酮钴为助剂,催化剂MoS_2/Al_2O_3经加热回流处理后显示出较高的加氢脱硫活性,且加入的Co原子大部分位于MoS_2晶簇的边缘,形成了更多的Co-Mo-SⅡ型活性相,因而比等体积浸渍法制备的催化剂具有更高的加氢脱硫活性。以硝酸钴为助剂,利用浸渍-沉淀法制备了预硫化型CoMo加氢脱硫催化剂,并以常规浸渍法为对比催化剂,考察了催化剂的性质与加氢脱硫反应性能之间的联系。由于浸渍-沉淀过程能够使Co与Mo的接触更加直接和充分,从而提高了助剂的利用率,形成了更多的Co-Mo-S活性相与表面活性位,所制备的催化剂也因此具有更高的加氢脱硫活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期刊2016-06-01)

张毅[7](2016)在《液相还原法制备超细镍粉及其形貌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超细镍粉材料具有表面活性高、比表面积大等特点,广泛应用于粉末冶金添加剂、电磁屏蔽材料、磁性材料、有机催化材料、高能燃料和导电浆料中。关于超细镍粉的制备技术、性能研究以及应用方面的探索越来越受到广大研究人员的关注。液相化学还原法是制备超细镍粉材料的重要方法,容易对超细镍粉的粒径、形貌进行控制。结合模板法,精确控制粒子形貌、粒径和生长方向等。本研究采用液相化学还原法制备超细镍粉,对技术参数、无机离子清除、以及形貌控制等开展研究。应用正交试验对实验条件进行优化,分别采用加入成核剂控制镍粉的粒径分布、模板剂控制形貌等方法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以常规水合联氨还原硫酸镍溶液制备超细镍粉。以平均粒径为评价指标,对镍粉的制备条件进行正交优化设计。极差分析显示制备条件对其平均粒径影响作用的大小依次为:N_2H_4/Ni~(2+)摩尔比→NaOH/Ni~(2+)摩尔比→Ni~(2+)浓度和温度,得出的最优条件为:Ni~(2+)浓度为0.5 mol/L、Ni~(2+):NaOH:N_2H_4摩尔比为1:7:12、温度为60℃。在最优条件下制备的镍粉纯度高,分散性良好,结晶程度高,粒径分布在210-250 nm。(2)采用贵金属成核剂控制粒径分布是常规方法。本课题以镍为成核剂,采用两步还原法,在乙醇体系中对制备超细镍粉进行了研究。第一步为晶核形成,第二步为晶核生长。研究结果表明,加入成核剂能有效控制镍的成核速率,使成核速率更均匀稳定,可获得粒径分布窄、分散性好的超细镍粉。另外,在乙醇体系中获得了比水体系中粒径也更小、表面更光滑的超细镍粉。这说明溶剂的极性对超细镍粒子的生长具有影响,但相关机理需要进一步研究。(3)应用于电子功能材料领域的超细镍粉一般要求具有较高的纯度。超细镍粉由具有大的吸附能力,能吸附Cl-、SO42-等无机阴离子,且为物理吸附。丁硫醇可与超细镍粉反应,在镍表面形成化学吸附。研究结果表明在镍粉的清洗过程中加入丁硫醇可使超细镍粉中吸附的Cl-、SO42-等阴离子含量显着下降。(4)表面活性剂为模板剂实现粒子形貌控制是目前特殊形貌的粉体材料制备中简单易行的方法,其核心在于模板剂种类及浓度选择、粒子生长环境控制。研究结果表明,模板剂十六烷基叁甲基溴化铵(CTAB)为6 mmol/L制备的镍粉有较多的八面体,模板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在7 mmol/L制备的镍粉有较多纤维状,当模板剂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在160 mg/L时,镍粉为刺球状。(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6-03-18)

丁兴,何俊杰[8](2015)在《热液条件下温度控制的金属氧化物形貌及相转变:以TiO_2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金属元素在地质过程中以什么形式迁移、为什么沉淀以及如何结晶成矿等科学问题,一直以来是矿床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在地质过程的高温高压条件下,由于组分复杂、挥发性组分浓度高、密度大等特点,非常有利于络合物的形成(e.g.,王玉荣,1978)。因此,通常认为,流体主导的地质过程中,(本文来源于《矿物学报》期刊2015年S1期)

白雪[9](2014)在《WO_3纳米晶微观形貌、物相和晶面结构控制及气敏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WO_3基半导体金属氧化物气体传感器具有制造简单、成本低廉、灵敏度高、响应速度快和可靠性高等优点,受到科研工作者和工业界的重视。本课题利用水热法,通过控制结构导向剂的种类和含量、水热温度、体系pH值以及热处理工艺制备WO_3纳米晶并对其进行气敏测试,研究了材料形貌、物相结构和晶面结构对材料气敏性能的影响,并探讨了气敏选择性机理以及提高材料气敏选择性的方法。WO_3纳米晶的微观形貌对其气敏响应量、响应/恢复时间、灵敏度和选择性都具有重要影响。相对于WO_3纳米粒子,纳米棒和纳米块,纳米片由于具有取向性、粒径较小且无团聚现象,具有最高的气体响应量、灵敏度和最好的选择性。因此不同形貌的WO_3纳米晶材料表现出不同的气敏性能,WO_3二维纳米晶气敏性能优异,在制备气敏器件中将发挥重要的作用。WO_3纳米晶的物相结构对其气敏性能,尤其是选择性具有重要影响。叁斜相WO_3纳米片在230°C对20 ppm丙酮气体的响应量为9.6,响应时间和恢复时间分别为15 s和16 s,且基线稳定,对其他气体的响应量低于4,具有气敏选择性好、灵敏度高、稳定性好以及工作温度低等优点,气敏性能优于单斜相和六方相。这是由于叁斜相WO_3纳米晶具有离心结构,结构对称性低于单斜相和六方相,具有较大的偶极矩。极性分子丙酮也具有较大的偶极矩,因而与叁斜相WO_3之间的相互作用较强,使得叁斜相WO_3对丙酮具有较大的响应量。叁斜相WO_3纳米片在100°C对NO_2具有超敏特性和极好的选择性,对300 ppb NO_2气体的响应量为18.8。由于NO_2具有未配位电子对,是强氧化性和强电负性气体,与WO_3接触后极易夺取材料表面电子使材料电阻值显着升高,因而WO_3表现出对NO_2极强的敏感性和选择性。暴露晶面和晶面原子结构对材料气敏性能具有重要影响。叁斜相WO_3纳米片由于暴露(200)晶面,晶体表面具有较多O1c活性点位,可与被测气体分子在其工作温度下发生化学吸附和反应,而单斜相和六方相在其主晶面上则暴露较少或不暴露O1c点位。因此,在单斜、叁斜和六方相叁者中,叁斜相WO_3纳米片具有最好的气敏活性和最高的气敏响应量。(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4-12-01)

帅庚未[10](2014)在《外场辅助控制液相合成Y_2O_3前驱体的形貌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超细氧化钇产品存在缺陷多、易团聚、产品品质低,导致其应用受到限制,而砂状氧化钇具有的大比表面积、粗颗粒、活性高等优点,有效克服了超细氧化钇用于熔盐电解时出现的流动性差、飞扬损失大的缺点。为此,探讨以离子型混合稀土矿萃取分离的稀土氯化钇溶液为原料、碳酸氢铵和草酸作为沉淀剂,在单一微波、微波及超声波协同作用下,通过液相沉淀法制备超细及砂状氧化钇的可行性。分别考察摩尔比、氯化钇的起始浓度、沉淀剂浓度、沉淀剂滴加方式、反应体系的温度、反应时间、陈化时间、焙烧温度、焙烧时间、超声波和微波的介入对氧化钇粉体的粒径和形貌的影响。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差热-热重分析仪(TG-DTG)、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等测试手段对所制样品的形貌、粒径、组成和结构进行了表征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微波与超声波协同作用下,以NH4HCO3为沉淀剂时,制备氧化钇前驱体的较佳工艺条件为:沉淀剂正加、YCl3的起始浓度为0.25mol·L-1、反应温度为80℃、反应时间为90min;未加表面修饰剂的液相条件下,可得到均分散、D50约为0.26μm的针状亚微米级前驱体;并得出微波干燥要优于常规的电热式干燥,采用微波与超声波协同作用可替代添加分散剂PVP的效果;氧化钇前驱体在600℃下焙烧1h后可得到晶化程度高、均分散比表面积为26m2/g的氧化钇,氧化钇前驱体热分解后具有一定的遗传性。在单一微波外场辅助下,当以H2C2O4作沉淀剂时,制备砂状氧化钇前驱体的较佳工艺条件为:YCl3与H2C2O4的摩尔比为1:2,YCl3的起始浓度为0.5mol·L-1,反应温度为40℃,反应时间为3h,陈化时间3h的液相条件下,可得到D50为45μm左右的大颗粒砂状氧化钇前驱体;前驱体经TG-DTG热分析知,当温度升至650℃左右时,TG曲线为水平线,前驱体分解过程基本结束;由XRD知,在500℃时已经初步形成了立方相氧化钇,温度为900℃时,衍射峰已变得非常尖锐,在该温度下晶粒已完成晶化且显着增大。(本文来源于《江西理工大学》期刊2014-05-24)

相和形貌控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稀土元素独特的4f电子构型,使其具有优异的光学、电学、磁学性质。而稀土掺杂氟化物上转换发光材料由于具有低的声子能量、长的激发态寿命、低的毒性、窄线宽等综合优势,一直吸引着人们广泛的研究和关注,并且致力于其在3D显示、固态激光器、太阳能电池、生物成像和生物标签、光学存储以及防伪印刷等领域的应用。对于上转换发光材料而言,基质材料是发光材料的主体,一般是不构成发光能级,但能为发光中心提供合适晶体场的材料。在叁价稀土离子中,Y~(3+)、La~(3+)、Lu~(3+)等无4f电子或4f亚层为全充满的离子,因其具有密闭的壳层结构,故呈现光学惰性,适合作为基质材料。此外,上转换基质材料的选择还要求其具有低的声子能量、高的化学稳定性和机械强度。本文以稀土复合氟化物LiYF_4、NaYF_4、KYF_4为基质材料,Yb~(3+)离子为敏化剂、Er~(3+)离子为激活剂,通过调节MF/RE(Li F、NaF、KF)的比例、反应时间、反应温度等条件,实现对LiYF_4、NaYF_4、KYF_4纳米材料晶型、尺寸、形貌的控制合成,并探究上述条件对其发光性质的影响。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首次提出使用水热合成法制备稀土叁氟乙酸盐前驱体。(2)采用热分解法在高沸点有机溶剂(油酸、十八烯)中,实现对β-NaYF_4:20%Yb~(3+)/2%Er~(3+)纳米颗粒尺寸的精确调控(27~33 nm),并且系统的讨论了Na F/RE的比例、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对NaYF_4:20%Yb~(3+)/2%Er~(3+)纳米材料的成核、生长的作用机制,进一步得出在NaYF_4:20%Yb~(3+)/2%Er~(3+)纳米材料生长过程中主要包括以下过程:(1)、成核、(2)、α-NaYF_4纳米颗粒的生长、(3)、相变过程(奥斯瓦尔熟化)、(4)、β-NaYF_4的尺寸收缩、(5)、β-NaYF_4纳米颗粒的生长。(3)采用溶剂热法在油酸、正己醇的混合溶液中,实现由YF_3:20%Yb~(3+)/2%Er~(3+)到LiYF_4:20%Yb~(3+)/2%Er~(3+)的控制合成,并且对LiF/RE的比例以及反应温度对上述结果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系统的讨论。随后,通过上转换发射光谱、荧光寿命光谱对YF_3:20%Yb~(3+)/2%Er~(3+)、LiYF_4:20%Yb~(3+)/2%Er~(3+)的光学性质进行表征。(4)采用溶剂热法合成在油酸、正己醇的混合溶液中,通过精确调控NaF/RE的比例,实现对NaYF_4:20%Yb~(3+)/2%Er~(3+)纳米材料晶型(α、β)、形貌(纳米棒、纳米球、纳米棱柱)的控制合成。并且对β-NaYF_4纳米棒的成长机制进行研究,得出在纳米棒生长过程中主要包括以下过程:成核、生长(α-NaYF_4)、Ostwald Ripening过程(取向生长)、再生长。通过对激活剂离子种类的调节,实现对样品发光颜色的调节,并且借助荧光寿命光谱分别对Er~(3+)的~4S_(3/2)能级、Tm~(3+)的~1G_4能级以及Ho~(3+)的~5S_2能级的寿命进行观测。(5)在油酸、正己醇的混合溶剂中,通过调节KF/RE的比例实现由KY_3F_(10):20%Yb~(3+)/2%Er~(3+)到K_2YF_5:20%Yb~(3+)/2%Er~(3+)的控制合成,通过改变反应温度实现由YF_3:20%Yb~(3+)/2%Er~(3+)到KY_3F_(10):20%Yb~(3+)/2%Er~(3+)的控制合成,并且研究了反应温度和反应物单体浓度对材料相变的作用机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相和形貌控制论文参考文献

[1].李青刚,彭桢,张贵清,曹佐英,曾理.液相沉淀法制备草酸钪粉末及其形貌控制[J].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2019

[2].刘松涛.稀土离子掺杂MYF_4(M=Li,Na,K)纳米材料相、尺寸、形貌的控制合成及发光性质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8

[3].姜楠.含稀土AZ80合金中Al-RE相形貌控制及组织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7

[4].刘伟.单斜相钒酸铋的形貌和晶面控制合成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

[5].李冲,刘永长.铝合金熔体中Mg_2Si相的生长机制及形貌控制[C].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分会铸件质量控制及检测技术委员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暨天津市第十届铸造学术年会论文集.2016

[6].李学辉.氧化铝形貌结构控制与MoS_2活性相的构建[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6

[7].张毅.液相还原法制备超细镍粉及其形貌控制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6

[8].丁兴,何俊杰.热液条件下温度控制的金属氧化物形貌及相转变:以TiO_2为例[J].矿物学报.2015

[9].白雪.WO_3纳米晶微观形貌、物相和晶面结构控制及气敏性能研究[D].天津大学.2014

[10].帅庚未.外场辅助控制液相合成Y_2O_3前驱体的形貌技术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4

标签:;  ;  ;  ;  

相和形貌控制论文-李青刚,彭桢,张贵清,曹佐英,曾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