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群落论文-陆天赞

城市群落论文-陆天赞

导读:本文包含了城市群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创新城市群落,长叁角一体化,集聚,网络

城市群落论文文献综述

陆天赞[1](2019)在《创新城市群落视角下的长叁角一体化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从关于全球城市区域和创新城市群落的讨论出发,以长叁角和美国东北部城市群为主要的观察对象,从创新群落的要素、特征入手,从中心、层次、演进、网络和互补等维度观察创新城市群落的基本特征,并提出长叁角作为创新城市群落的初步发展思路。(本文来源于《时代建筑》期刊2019年04期)

薛雅[2](2019)在《聚焦创新城市群落,全面提升区域创新策源力》一文中研究指出5月25日下午,2019浦江创新论坛·区域(城市)论坛在东郊宾馆举行。以下是论坛嘉宾发言概要(按演讲先后排序)。城市需共同"智慧"发展同济大学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德国工程院院士、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吴志强创新与环境质量高度相关,没有良好环境,创新无从(本文来源于《国际人才交流》期刊2019年07期)

戴丽昕[3](2018)在《大都市群落的创新竞争》一文中研究指出长叁角地区是一个自然地理概念,也是一个行政区域概念,但在长叁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视角下,它更应该被理解成一个经济地域概念。长叁角叁省一市人口占全国1/6、经济总量占全国近1/4,人均GDP达到1.2万美元以上,相当于发达经济体的水平。长叁角地区国际贸易(本文来源于《上海科技报》期刊2018-09-07)

王钊[4](2018)在《基于对外服务流的长叁角城市群落结构演化及其空间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全球化、信息化与城市化的高速推进,城市集聚成群己成为全球竞争与国际分工的重要空间形态,城市群体的空间组织形式也已从规划有序安排的规模等级结构转向自组织的多中心、嵌套式结构,城市间具有方向和强度的实质要素流成为影响城市间关系的重要依据。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视角围绕城市群体结构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现有研究对城市群体空间的动态研究及演进理论提炼不足,相关研究多从宏观层面结构着手,对于城市内各个维度和各个层面的要素形成的复杂集群结构及结构间的耦合机理缺乏系统性的整合框架。如何运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将全球化和信息化背景下城市间多元结构和动态演进结合起来,挖掘城市群落内部结构的动态多样性和结构成因的多源性,成为本课题研究的重要出发点。长叁角地区的发展面临众多方面的挑战。相比美国等国家发育成熟的城市群,长叁角内部相互联系不够紧密,城市之间的竞合关系层次较低。对于处在发展和整合关键时期的长叁角地区空间结构,探索现阶段其内部城市空间的复杂网络特征和演变趋势,是制定正确的空间发展策略,有效推进要素良性运作、结构优化和功能提升,促进结构效益提升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之举。本研究运用城市经济基础理论和“城市流”的思路,以城市对外服务流来表征城市群落结构中关键性相互作用和联系。在测度可达性大小、城市对外服务价值的大小和组合特征的基础上,通过相互作用模型构建城市间相互关联,结合复杂网络分析方法对3类(生产性、生活性、公共性)对外服务作用下的群落结构体系进行量化分析。识别不同时期城市群落的空间结构模式,并剖析其演化的驱动因素和机制,以期为城市发展格局优化、城市群落整体功能提升提供理论支撑,进而提出促进城市群落一体化格局的发展与完善的相应对策。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研究内容和结论:(1)从城市群落的基本要素入手,分析不同节点的城市对外服务能力的演变特征。通过城市流模型测度研究单元的对外服务能力,并从统计特征和空间分布两方面分析了其在研究期内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①研究期内,以生产性服务功能为主导的城市数量始终占据最大优势,城市生产性服务价值增长速度最快,公共性服务价值增长速度相对较慢,所占比重亦是最小。②城市间生产性服务和生活性服务价值差异程度呈扩大趋势,公共性服务价值分布渐趋均衡。③到2014年,南京与上海跻身第一层级服务中心,杭州为唯一的第二层级城市,昆山、苏州的排序迅速上升,对外服务能力显着提升。(2)以相互作用理论为基础,通过相互作用模型构建叁类对外服务作用下城市群落内部相互关联,形成生产性服务群落结构、生活性服务群落结构和公共性服务群落结构。利用复杂网络分析工具,从整体演变特征、节点特征、垂直和水平结构特征叁个方面对城市群落结构的分异及演化进行剖析。结果表明:叁类服务功能作用下的城市群落结构均处于单一结构向复杂多中心结构的转化期,不同结构间的分异主要体现在节点的规模特征,流量及流向的垂直变化以及空间集聚态势3个方面:①节点的生产性服务能力的层级结构相对固定,上海、南京、杭州为该类型网络中的扩散型节点;节点的生活性服务能力层级性特征变动明显,上海一直保持为扩散型节点,南京、杭州、宁波在不同时期发挥扩散作用;节点的公共性服务度值也经历了非均衡式增长的过程,但其分布仍相对均衡,扩散型节点数量也明显多于前两类服务网络。②垂直结构上,各服务网络的网络密度、网络效率、流量占比和空间分布特征随阈值的增加具有明显的层级异质性。③水平结构上,子群结构不断分化、重组,初步形成对外服务网络的专业化分工格局,部分城市突破区域界线,呈跨地域集聚组团的态势。(3)从整体网络和节点功能出发,分析叁类对外服务网络的结构相关性(同构性),并构建城市群落结构的识别方法体系,对不同年份的群落结构模式进行识别和演化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群落结构之间关联性程度不同,服务流动的结构模式也存在差异。①总体上叁类对外服务网络之间均存在显着的正向相关性,从演变趋势来看,生产性服务网络和生活性服务网络的相关性最高,两者在结构上趋同;公共性服务网络与前两类网络的相关系数下降,结构关联性降低。②不同网络中节点度值基本呈线性相关,高等级节点主导着城市对外服务网络,网络结构联动发展。部分节点在不同类型网络中的地位和作用各有侧重。③群落结构提炼结果显示,生产性服务作用下的群落结构呈现出由单中心扩散型向双核心扩散型转变的过程;生活性服务作用下的群落结构演变与生产性相反,由双核扩散型结构向单核扩散型结构转变;相较于前两类服务群落,公共性服务群落的核心层节点数更多,网络更加密集,群落结构由单中心扩散型结构向多中心均衡型结构发展。(4)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类型城市群落结构差异化特征和演变趋势,挖掘城市群落结构演进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①区域产业结构演进是城市群落空间形成和演变的内核。②城市职能分工与合作是城市群落结构演进的关键。③不同类型服务产业的区位选择差异是群落结构多元化的动力。④交通基础设施是城市群落结构演进的载体,一方面引导和加剧了空间集聚,另一方面连接不同等级的城市节点,促成扁平化空间体系的发展。⑤区域发展战略与制度政策是促进群落协调发展、布局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的推手。⑥区域空间发展规划编制是构筑合理城市群落结构体系的框架。总结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节点服务功能分化程度不高,总体偏向生产性服务功能;节点度离散程度较大,核心城市流量高度主导;子群结构尚未成熟,部分子群外向联系薄弱。在问题分析和机理探讨的基础上,提出长叁角城市群落结构的优化对策,主要包括加强对城市服务功能的引导,避免城市生态位重迭;提高服务网络的纵向互动,促进不同等级服务中心协同发展;提高城市之间服务联系的便捷性,推动服务子群的空间融合;推进群落结构与组织模式优化,促成多中心发展格局。论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有:(1)立足服务经济时代的城市群落结构演进,从对外服务功能联系的视角深度挖掘城市群落的复杂结构特征。(2)将不同服务功能下的群落结构视为宏观结构的从属主体,分析结构间的横向互动和能动关系,揭示结构之间同构、关联、分异的特性。(3)通过“空间节点-空间联系-空间格局”的城市群落结构定量识别,量化了城市空间结构模式的提炼方式与路径,为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分析提供了量化工具。(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8-03-08)

成长春[5](2017)在《加快扬子江城市群落融合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扬子江城市群是长江流域中江苏城市群的特定称谓,地理识别性强,对内对外容易传播,并富有历史文化内涵。以“扬子江城市群”来一体化整合江苏沿江区域发展,能够彰显长江经济带和长叁角城市群国家战略实施中的“江苏标记”和江苏承载的战略使命。城市群是推进城镇(本文来源于《新华日报》期刊2017-04-13)

陆天赞,吴志强,黄亮[6](2016)在《美国东北部城市群创新城市群落的社会网络关系、空间组织特征及演进》一文中研究指出创新是城市和区域发展的主要动力,区域空间重构其本质是创新要素的流动、组织和交互耦合关系。本研究以美国东北部城市群50座城市为研究样本,从1990—2015年分五个阶段选取了通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的PCT体系公布的专利合作数为创新合作的替代参数,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从网络密度、中心性和凝聚子群等维度,结合空间分析,观察并总结城市群创新协作关系的社会网络关系、空间组织特征和演化规律。(本文来源于《国际城市规划》期刊2016年02期)

吴志强,陆天赞[7](2015)在《引力和网络:长叁角创新城市群落的空间组织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创新作为城市和区域发展的主要动力,而区域层面的创新集群和活动一直是城市地理学研究的热点。本研究以中国长叁角地区41个城市为研究案例,从创新阶层、创新经济投入、创新文化环境、创新产出四个维度的指标入手,通过创新引力和外向创新联系度,来观察长叁角创新城市群落的组织特征和空间网络。结果表明:①城市创新引力。形成7级划分,第一级别城市为上海、苏州、杭州、南京、无锡,前4级城市的创新引力与后3级城市有明显的分野;②创新外向联系。空间上呈现沿沪宁线和沪杭线的"八字形"的核心结构和沿海"C型"的潜力圈层;③网络总体特征。创新群落由核心圈层、关联圈层和边缘网络叁部分组成,上海、苏州、杭州、南京、无锡相关联形成两个嵌套叁角形的结构组成了核心圈层。(本文来源于《城市规划学刊》期刊2015年02期)

段祖亮,张小雷,雷军[8](2011)在《城市群的生态研究方向:城市群落学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群落是若干城市在共同的生境条件下通过竞争、共生等生态行为所形成,并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城市群体,是具有协同进化、演替等生态功能的有机体。运用群落生态学的理论、方法对群落中城市种群间的关系、城市群落的结构特征及城市群落演替等方面进行研究,试图探求促进城市群落持续发展的规律。!首先界定城市群落、城市群落学等相关概念,构建城市群落学理论框架;其次对比分析了生物群落与城市群落的特征和生态功能上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最后阐述了有关城市群落的种群组成、种间关联、群落结构及群落演替的研究内容,并提出了相应的城市群落研究方法。从生态学角度来看城市问题,借鉴群落生态学的原理和研究方法来认识城市群的发展,是"回归自然"的城市发展观点,有利于促进城市群落功能的发挥,推动城市群落向特定的方向演替。(本文来源于《新疆环境保护》期刊2011年04期)

余静文,王春超[9](2011)在《城市群落崛起、经济集聚与全要素生产率——基于京津冀、长叁角和珠叁角城市圈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选取2002~2007年中国京津冀、长叁角、珠叁角城市圈所涉及省份地区的县市数据对经济集聚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实证结果表明,经济集聚对生产效率的影响取决于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经济集聚对技术效率的促进作用将随着制造业与服务业比值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另一方面,随着制造业与服务业比值的增加,经济集聚对技术进步的积极作用将占主导,从而有利于技术的进步;当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比值处于一定区间时,经济集聚不仅有利于技术效率的提高,也有利于技术的进步。(本文来源于《产经评论》期刊2011年03期)

刘彦君[10](2011)在《网络下的浙中城市群落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高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和现代交通通讯手段的双重推动下,为了提升竞争能力,中国城市间逐渐形成区域网络,整合社会资源,以达到互利共生的一种状态。在网上购物、网络信息爆炸的时代,笔者对浙中城市群落的转型发展试作相关的探讨,对浙中城市群落的发展有一定的实践和理论意义。(本文来源于《科技风》期刊2011年04期)

城市群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5月25日下午,2019浦江创新论坛·区域(城市)论坛在东郊宾馆举行。以下是论坛嘉宾发言概要(按演讲先后排序)。城市需共同"智慧"发展同济大学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德国工程院院士、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吴志强创新与环境质量高度相关,没有良好环境,创新无从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城市群落论文参考文献

[1].陆天赞.创新城市群落视角下的长叁角一体化发展[J].时代建筑.2019

[2].薛雅.聚焦创新城市群落,全面提升区域创新策源力[J].国际人才交流.2019

[3].戴丽昕.大都市群落的创新竞争[N].上海科技报.2018

[4].王钊.基于对外服务流的长叁角城市群落结构演化及其空间模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8

[5].成长春.加快扬子江城市群落融合发展[N].新华日报.2017

[6].陆天赞,吴志强,黄亮.美国东北部城市群创新城市群落的社会网络关系、空间组织特征及演进[J].国际城市规划.2016

[7].吴志强,陆天赞.引力和网络:长叁角创新城市群落的空间组织特征分析[J].城市规划学刊.2015

[8].段祖亮,张小雷,雷军.城市群的生态研究方向:城市群落学解析[J].新疆环境保护.2011

[9].余静文,王春超.城市群落崛起、经济集聚与全要素生产率——基于京津冀、长叁角和珠叁角城市圈的分析[J].产经评论.2011

[10].刘彦君.网络下的浙中城市群落发展[J].科技风.2011

标签:;  ;  ;  ;  

城市群落论文-陆天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