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动力系统论文-王江萍,张立凡

旅游动力系统论文-王江萍,张立凡

导读:本文包含了旅游动力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旅游,韩国江原道,利益相关者理论

旅游动力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王江萍,张立凡[1](2019)在《利益相关者视角下乡村旅游动力系统构建——以韩国江原道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韩国江原道乡村旅游发展为研究对象,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和系统动力学对其核心利益者要素进行分析,构建以政府、市场、研究、资源、村民为五要素的乡村旅游动力系统模型。指出韩国江原道乡村旅游以政府政策创新、市场需求拉动、专业规划支撑为外生动力和以资源优势引领、村民主体运作为内生动力的动力系统模型,进而提出我国乡村旅游在加强政策引导、强化市场逻辑、科学规划设计、培育资源优势、坚持村民主体五个方面的启示。(本文来源于《华中建筑》期刊2019年12期)

程雷[2](2019)在《都市圈旅游系统组织结构、演化动力及发展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都市圈是由社会经济与中心城市高度一体化周边地区,构成的区域单元,经过近几年的不断发展,都市圈成了当前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力量。分析我国的都市圈,例如,珠叁角与长叁角、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的发展情况,能够看出,都市圈结构逐步优化,这有助于提高区域的旅游竞争能力,所以都市圈成为了当前旅游地理学探究的重点问题。本文基于此探讨都市圈旅游系统组织结构以及演化动力,并根据发展特征展开探讨,旨在进一步促进都市圈的旅游发展,提高都市圈的经济水平。(本文来源于《旅游纵览(下半月)》期刊2019年04期)

姚长林[3](2018)在《重庆主城与渝东南地区旅游互动动力系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重庆市是我国最重要的现代服务业示范性基地,其主城在旅游业等第叁产业发展项目中取得了较高成绩,是我国第叁产业经济产值较大的城市之一。而作为重庆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渝东南地区不仅重庆最主要的少数民族居民聚集区,同时也是重庆市最大的生态保护发展区,并在发展中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基础大力建设旅游项目体系,为渝东南地区提升经济提供有利条件,由此可见,为了大力提升重庆市整体旅游产值,就必须利用重庆主城与渝东南地区的旅游项目之间存在的互补性,积极提升其互动率。为此,本文针对重庆主城和渝东南地区的旅游互动合作动力因素进行阐述及分析,并就如何构建出重庆主城与渝东南地区一体化的旅游互动动力系统展开讨论。(本文来源于《现代营销(经营版)》期刊2018年10期)

江金波[4](2018)在《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力系统及其驱动机制框架——以佛山陶瓷工业旅游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十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在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力因素及其驱动机制方面的研究取得一定进展。但是,对于动力因素的系统性,尤其是各动力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及其作用于旅游产业融合界面的驱动机制尚待深化。本文以文献分析、系统结构分析为基础,借助广东佛山陶瓷工业旅游融合发展的典型案例剖析,全面研究了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力系统及其驱动机制。识别4大内部动力因素和4大外部动力因素,确立各动力因素的力源差异,深入分析内部和外部两大子系统之间动力因素之间的作用机制,最后演绎为旅游产业融合整体的动力系统及其驱动机制框架,阐明了各动力在融合系统建构中的作用方式、途径和功能等。本研究为旅游产业融合的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新视角,并为产业融合的系统政策研究提供理论指导。(本文来源于《企业经济》期刊2018年05期)

郭利红[5](2017)在《山西省旅游产业科技创新系统的动力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一国经济和社会变革的关键性组成部分,在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进程中也不例外。科技创新在丰富旅游产业创新产品和服务内容的同时,也加快了旅游产业的结构优化与升级。旅游产业科技创新不断具备系统特征,通过创新主体的互动合作,逐渐构成旅游产业的科技创新网络系统。首先,由于旅游产业科技创新系统的特殊性与脆弱性,决定了旅游产业科技创新的动力因子是复杂多样的。创新主体在旅游产业科技创新中具有推动作用,是其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除此之外,系统中的内部科技资源、外部环境等因素也对旅游产业的科技创新产生影响。因此,本文基于以往对旅游产业科技创新的研究,对影响旅游产业科技创新的动力因素做出理论与实践探索。将动力因子概括为创新主体、创新资源、科技支持、旅游市场和创新环境,并在这些一级指标下分析二级指标的影响程度。不同的动力因素在作用力和表现形态上存在差异,进而通过因素之间的彼此联系和互动协调,形成完整的科技创新动力,共同推动旅游产业的科技创新发展。其次,本文在阐述山西省旅游产业科技创新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以山西省各地区旅游相关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方式,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创新动力因素进行检验并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对山西省旅游产业科技创新的各动力因子实证分析后,得出动力大小依次为科技支持、创新主体、创新资源、旅游市场、创新环境的结论。最后,提出山西省旅游产业科技创新发展的对策和措施,即:培育旅游产业科技创新主体、加强旅游产业科技创新应用、改善旅游产业科技创新环境、培养旅游产业科技创新人才、以旅游市场为导向实现科技创新。(本文来源于《山西财经大学》期刊2017-06-12)

韩沐野[6](2017)在《基于系统动力模型的山西省旅游产业发展政策仿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国家供给侧改革与去产能政策的影响下,以煤炭等重工业为支撑的山西经济出现断崖式的下滑,旅游业由于其环境污染小和可以增加居民收入等优势,成为了山西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首选产业。山西省旅游资源丰富,目前省内旅游业的发展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加上煤炭产业的不景气使其对旅游业发展产生的“挤出效应”降低,山西旅游业发展有了广阔的空间。本文选取山西旅游业为研究对象,指出目前山西旅游资源在其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释放上还有很大的潜力。山西的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对省内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低,对于在地理上的分散旅游资源的整合不足,存在旅游项目重复建设、景区经营管理模式落后、以酒店为首的旅游配套设施以及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等问题。在此基础上,试图应用系统动力学理论,对山西旅游业发展系统内部各变量间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构建山西旅游业发展的系统动力模型,绘制了系统因果关系图以及系统流图。应用Vensim软件对构建的山西旅游产业发展的系统动力模型进行检验,确定模型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在验证模型能反映真实情况后,对山西旅游业发展系统动力学模型进行政策仿真模拟,研究直接增加旅游业的投资、增加旅游学校在校学生数、增加相关配套施设建设以及这叁个方案共同作用对山西旅游业未来发展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叁个方案共同作用对与山西旅游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最大。而在叁个单一方案中,直接增加旅游业的投资比增加相关配套施设建设在山西旅游业发展中的促进作用更强,增加旅游学校在校学生数对于山西旅游业发展的促进作用较为不明显。最后,在政策仿真的基础上,本文结合山西省目前促进旅游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对山西省旅游业发展的政策制定提出四点建议。一是推进山西省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二是加大政府对于旅游业的资金投入,并完善旅游业的融资渠道。叁是提高旅游业的服务质量,加强对旅游业从业人员的培训。四是注重基础配套设施假设,为旅游业发展提供良好氛围。(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7-05-01)

虞虎,刘青青,陈田,陆林,李亚娟[7](2016)在《都市圈旅游系统组织结构、演化动力及发展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都市圈旅游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旅游地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目前对都市圈旅游系统的形成要素和演化特征等方面研究尚不清晰,限制了该领域研究的深入。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基于概念界定、组织构成、演化动力与机制、作用过程与特征的分析思路,系统研究都市圈旅游系统的发展特征。结果显示:都市圈旅游系统是在特定地理单元内,以区域城镇体系、生态空间为物质基础,由一个或多个中心城市为集聚中心,以多类型旅游吸引物、区域旅游目的地、一体化旅游设施、网络化旅游媒介和旅游交通体系共同组成的开放性、动态性、整体性的旅游地域综合体,具有文化同源性、规模层次性、产业关联性、空间圈层性等特征。经济全球化、信息化、交通条件改善等外部因素演化促进了都市圈旅游的形成与发展,旅游需求、旅游产业集聚、重大事件、区域旅游品牌营销以及政府旅游合作构成的地理邻近结构力、产业链辐射力、行政协调力和文化结构力四种力量推动了都市圈旅游系统的空间演化,形成了极化吸引、空间对流、平衡优化叁个发展阶段,相应地呈现出单中心扩张、空间联动和多级网络的空间演化模式。该结论对客观地认识都市圈旅游系统及其后续深入研究具有一定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地理科学进展》期刊2016年10期)

梅华[8](2016)在《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动力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几年,乡村旅游的发展如火如荼,但迅猛发展的背后仍避免不了一些问题的出现。我们把乡村旅游从开发方式和发展阶段进行分析,以实际调研结果为依托,归纳现阶段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状况。并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对城市居民乡村旅游的需求进行分析,以大众需求作为切入点,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措施。(本文来源于《农业经济》期刊2016年07期)

段兆雯,李开宇[9](2016)在《西安城郊乡村旅游发展动力系统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对国内外文献的梳理、分析以及专家访谈等基础上,建立乡村旅游发展动力系统评价指标体系,以西安城郊10区(县)乡村旅游发展为案例,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2014年西安城郊乡村旅游发展情况进行测算和分析,揭示出推动区域乡村旅游发展的主导动力因素。研究结论:1构建4个层面和20个指标的乡村旅游发展动力系统运行评价体系;2推动西安城郊乡村旅游发展4个主导因素为供给动力因素、需求动力因素、资源动力因素和区位动力因素等;3提出了西安城郊乡村旅游发展动力系统模型。(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3期)

于颖,刘勇[10](2015)在《架构乡村旅游发展动力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发展,乡村旅游经济应运而生,它是旅游经济和乡村经济的共同产物。当下,乡村旅游的数量和质量与日俱增,然而千篇一律的现象也越发严重,不同层次的旅游产品如出一辙,严重影响了乡村旅游的长期发展。根据乡村旅游的现状进行创新、升级,构建动力系统推动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最为有效的方法。(本文来源于《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期刊2015年11期)

旅游动力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都市圈是由社会经济与中心城市高度一体化周边地区,构成的区域单元,经过近几年的不断发展,都市圈成了当前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力量。分析我国的都市圈,例如,珠叁角与长叁角、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的发展情况,能够看出,都市圈结构逐步优化,这有助于提高区域的旅游竞争能力,所以都市圈成为了当前旅游地理学探究的重点问题。本文基于此探讨都市圈旅游系统组织结构以及演化动力,并根据发展特征展开探讨,旨在进一步促进都市圈的旅游发展,提高都市圈的经济水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旅游动力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1].王江萍,张立凡.利益相关者视角下乡村旅游动力系统构建——以韩国江原道为例[J].华中建筑.2019

[2].程雷.都市圈旅游系统组织结构、演化动力及发展特征[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9

[3].姚长林.重庆主城与渝东南地区旅游互动动力系统分析[J].现代营销(经营版).2018

[4].江金波.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力系统及其驱动机制框架——以佛山陶瓷工业旅游为例[J].企业经济.2018

[5].郭利红.山西省旅游产业科技创新系统的动力因素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7

[6].韩沐野.基于系统动力模型的山西省旅游产业发展政策仿真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7

[7].虞虎,刘青青,陈田,陆林,李亚娟.都市圈旅游系统组织结构、演化动力及发展特征[J].地理科学进展.2016

[8].梅华.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动力系统研究[J].农业经济.2016

[9].段兆雯,李开宇.西安城郊乡村旅游发展动力系统评价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10].于颖,刘勇.架构乡村旅游发展动力系统[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5

标签:;  ;  ;  ;  

旅游动力系统论文-王江萍,张立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