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信介论文-郭宁

岸信介论文-郭宁

导读:本文包含了岸信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日本,岸信介,经济外交

岸信介论文文献综述

郭宁[1](2017)在《岸信介内阁的经济外交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950年代的岸信介内阁被日本人认为是日本“正常国家”转变的起点,这不仅与岸信介的个人历史和作用有关,也与其内阁时期所处的历史环境及其政策,特别是与其“经济外交”政策有很大关系。二战后,日本由于“雅尔塔体制”的限制和美国的占领、以及冷战开始后其本身对美国战略的追随,外交路线的基础只能是日美关系和经济外交。而日本战后“经济外交”政策的正式提出就是在岸信介内阁时期。本文通过对史料文献特别是日文史料的发掘和分析,用历史的角度再度审视岸信介内阁“经济外交”缘起的时代特质、基本内容及其影响。从岸信介内阁经济外交提出的时代背景,包括国际环境、国内环境、岸信介内阁“外交叁原则”及其个人经济外交思想为切入点探讨了岸信介内阁经济外交提出的原因;从岸信介对吉田、鸠山内阁经济外交的批判与继承中论述其内阁经济外交的形成过程;通过对岸信介内阁的“亚洲开发基金”、“区域经济组织”构想和“政经分离”的对中贸易、日本与韩台关系紧密化等具体经济外交政策内容分析了其经济外交政策的实施过程。但由于岸信介本人对于日本侵略战争和历史的态度,以及其“反共”和“日本至上主义”的本质,使其内阁在经济外交政策形成和实施过程中,并没有对因侵略战争给亚洲各国人民所带了的伤害进行深刻的反省和真正的负责,从而使日本外交在“定位”之出初便背上了沉重的历史包袱,并指出了岸信介内阁的外交选择对日本后来外交路线和国家定位的重要影响及其启示。(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期刊2017-12-30)

蒋翔[2](2016)在《岸信介内阁的对美政策》一文中研究指出岸信介是日本横跨战前战后两个时代的政治人物,被誉为日本最后的“大人物”。其政治影响力通过其外孙安倍晋叁依然间接的影响着当今日本政治以及诸多对外决策。其青年时期受到“大亚洲主义”等思想的影响,太平洋战争时期对战争罪责持不同认识以及战后时期巢鸭收监的经历,都注定岸信介从个人认识上不是一个亲美者;而他实际执政期间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改订安保条约,也无形中将岸信介推到了与美国交涉的立场上。在其思想的根源他对于美国有着强烈的排斥和怀疑态度。而这种“敌视”的姿态,从其青年时期的“欧美概念”不断氤氲,发展到太平洋战争时期主张对美宣战,并坚持认为美国对战争负有主要罪责,日本战败投降之后巢鸭收监的经历让岸信介切身体会到战败的屈辱,这种屈辱转变为对美国的强烈不满。从个人认识的角度来看,岸信介的对外认识在不断建构,不断由模糊走向清晰。具体到对美政策而言,他种种的“亲美”举措都是包裹在其“柔软现实主义”外表下的利益妥协。为了获得美国对安保修订的支持,岸信介最终不顾多方压力割弃了和中国大陆之间的民间贸易活动并直接造成中日两国交往的“断流”;为了达成其理想的“核目标”岸信介不惜调整执政初期的“反核外交”,抛出“宪法容核”的言论为核政策造势,并与美国签订“核密约”借助美国的支持使得日本获得核力量;在1960年他不顾国内反对浪潮,赌上自己的政治生命强行推进新《日美安全保障条约》,这更是其对美政策的集中体现。通过对美国的层层交涉,岸信介最终努力地靠近其内心深处的对外认识原点,践行了自己的政治抱负。通过分析岸信介对美认识和对美政策之间的相关性联系,理清岸信介整个历史进程中遇到的多方阻力以及日本社会、国际社会的思潮涌动、价值转型、行为体互动有助于我们从更加全面的角度多层面多纬度的看到其对美政策与对外认识的联系。本文尝试将国际关系史中的时间线与岸信介具体的对外认识进行穿插,通过岸信介具体的对美政策与岸信介的对外认识两个维度的交叉分析梳理以下叁个问题:首先,岸信介的对外认识由哪些具体的思想构成;其次,岸信介执政期间具体是如何对美决策的,美国方面又是怎样影响岸信介对美决策的走向;最后,综合分析岸信介对外认识和对美政策之间的相关性联系,引入层次分析法,将整个体系分为决策者个人层面、决策者角色层面、国家政府层面、日本社会层面、国际层面等五个基本维度,通过这些细化的层次对岸信介的对外认识和对美政策之间的关系进行审视,继而分析在不同层面影响岸信介对美政策的要因。(本文来源于《天津师范大学》期刊2016-06-30)

陈秀武[3](2016)在《岸信介执政时期日本海上防卫力量的重建》一文中研究指出《日本国宪法》宣布日本放弃战争并对军事力量做出限制。宪法甫一出台,便出现了"修宪论者",这与幕末日本和列强签订不平等条约后继起的"条约修改运动"十分相似。岸信介是战后初期"修宪论者"的典型代表。在他执政时期,虽然"修宪任务"未完成,但通过不断找寻"防卫力量"与宪法契合点的诸多努力,留给了后人一笔政治遗产,即在"南进论"指引下构筑海上防卫力量。从"吉田路线"为海上防卫力量复兴所做的准备,到岸信介执政时期的重建,再到池田内阁以后的传承,日本海上防卫力量经历了由复苏到强大的过程。结合今天日本的实际情况,可以认为战后日本海上防卫力量的重建是从岸信介政府以日美同盟为后盾与美国共享亚洲及太平洋海权开始的。(本文来源于《日本学刊》期刊2016年02期)

程子涵[4](2016)在《岸信介与安倍晋叁时期的安保法案修订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日本战后的两位鹰派首相——岸信介与安倍晋叁之间有着惊人的历史相似度。二人不仅因密不可分的血缘关系,在性格特征上有很多相似性,如坚韧、强硬及灵活务实,而且在政治理念上也展现出更多相似性、传承性。正如安倍在他的《美丽的日本》一书中所言:"我的政治DNA更多地继承了岸信介的遗传"。在任内,二人都坚定地促成了《日美安全保障条约》的修订,对战后日美安保体制进行了重大调整。但因受内在因素及外部环境的影响,两部安(本文来源于《国际研究参考》期刊2016年01期)

王斌[5](2015)在《岸信介在伪满洲国究竟干了些什么》一文中研究指出岸信介是日本推行产业开发,掠夺战略资源,与支持侵略扩张政策的关键人物。伪满期间,岸信介为支持日本发动侵略战争,对中国东北的经济实行全面的统制和掠夺,并通过职务之便,推行自己的"经济统制"理论,为日本侵略者掠夺了大量的战略资源,并捞取了大量的政治资本,作为日伪殖民统治的核心人物之一,在侵华战争中犯下不可饶恕的罪行。(本文来源于《溥仪研究 2015年第4期》期刊2015-12-01)

杨宇昕[6](2014)在《试析岸信介内阁的外交政策——以亲美疏华政策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岸信介内阁时期是战后日本与美国、中国外交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一个时期。岸信介为与美国政府达成安保条约的修订,极力将日本打造成美国在亚洲地区的可靠盟友,将对华政策居于次要地位。笔者认为岸内阁时期中日关系的破裂是岸信介亲美疏华政策的必然结果。(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史志》期刊2014年17期)

卢昊[7](2014)在《岸信介:从CIA间谍到日本首相》一文中研究指出日本首相安倍晋叁"点头哈腰"接待美国议员,一时在网上热传。实际上,安倍家族中对美国人"投怀送抱"的人,不只安倍一个。安倍外祖父岸信介,这个曾被称为"满洲之妖"的甲级战犯,战后一转身竟登上首相宝座,这其中离不开美国人的力量。有证据显示,为了个人政治私利,这位被安(本文来源于《晚报文萃》期刊2014年09期)

王紫一文[8](2014)在《岸信介与中国—从伪满次长到战后首相》一文中研究指出岸信介是充满争议的具有反共反华色彩的日本政客,本文就岸信介早年的活动、伪满生涯、岸内阁时期的日中关系叁个方面对他进行分析。早年,岸信介就职于日本商工省,出访欧美,感受到日本经济实力之落后,因而试图导入德国生产方式,制定了“产业合理化”计划。在伪满洲国任职期间,岸信介作为伪满洲国总务次官,制定了“产业开发五年计划”等一系列产业开发计划,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伪满洲国”经济得到了发展,但终归其目的,经济的发展是为日本对亚洲各国侵略战争所服务。在满洲国期间,他勾结东条英机,笼络官员他积累了大量的政治资本和丰富的人脉,这成为他日后政治生涯中一笔重要的财富。在任东条内阁商工大臣期间,为日军罪恶的侵略战争提供后方资源供给,由于与东条的“塞班争论战”致使东条内阁总辞职,同样也使得岸躲过战争的制裁。岸信介在巢鸭监狱服刑之后无罪释放,竟然成为日本内阁总理大臣。在岸信介内阁期间,他采取“亲美反华”的政治态度,他敌视包括中国在内的共产主义国家,却与台湾当局保持所谓的友好关系,他重视同东南亚各国的关系,却对中日贸易加以阻碍,极大的损害了中日两国人民可望交流与通商的愿望。同样,中国政府也对岸信介各种罪恶行径、反华行为加以批判。使得当时一度缓和的中日关系再次跌入谷底。本文充分利用了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资料,日本东京学艺大学图书馆资料及日本东京国立国会馆藏文献,力图梳理满洲经历对岸信介内阁的政策方针的影响及后果。(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4-05-01)

俞成[9](2014)在《岸信介的外交政策及其成因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50年代末期,日本外交经历了一段极其特殊的时期。在激烈对立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冷战阵营中,战后以来就被美国占领的日本毫无疑问地选择了加入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阵营。然而在外交政策的选择上,吉田茂首相的“对美一边倒”路线和鸠山一郎、石桥湛叁的开创“自主外交”新局面的摸索,虽然是两个不同的方向,然而如果站在当时国际大环境以及战后日本“从属美国”的主流外交方向这两个角度来看,可以说并不是最恰当的外交模式。岸信介于1957年就任首相,此时美国方面对于日本中立化的担忧,动荡的日中关系以及一直以来未能彻底解决的东南亚问题,都是岸信介需要面对的外交课题。对此,岸信介选择了更加合理的外交路线。修改安保条约的成功一方面平复了当时日本国民的反美情绪,同时也更加巩固了日美同盟的基础。选择“反共亲台”的立场以及东南亚赔偿问题的解决,既符合美国方面的期待,也在紧张的冷战局势中为日本构筑了和平的经济发展环境。然而如果放在中国的立场之中,“反共亲台”正是破坏中国和平统一,并增加了远东地区不稳定性的首要因素。通过考察上述政策的形成原因,可以发现岸信介的理念和努力只是很小的因素,真正给政策的形成以重大影响的是日美、日中关系。在修改安保条约的过程中,岸信介的个人意愿固然起到了促进作用,然而美苏冷战形势以及美国方面对日本判断的变化才真正决定了修改安保条约成功是必然的。同样,岸信介内阁的中国,东南亚政策选择产生于复杂的中日关系,同时也是美国推行其全球战略部署的重要一环。(本文来源于《外交学院》期刊2014-04-01)

杨栋梁,乔林生[10](2014)在《岸信介:从战犯到首相》一文中研究指出1987年8月7日,当岸信介去世时,《朝日新闻》的社论这样写道:"由于被指名为甲级战犯的岸信介复出为首相,不少人认为这就是为什么日本人无法明确追究战争责任的原因。"日本首相安倍晋叁上任一年,就迫不及待参拜靖国神社,引发以中韩为首的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安倍缘何冒天下之大不韪"拜鬼",这里就不得不提及安倍家世中的一位显赫人物——外祖父岸信介,日本前首相,曾经的甲级战犯。安倍自称受外祖父影响甚大。由此也可以将安倍的行径理解为,"拜鬼"如同"拜祖宗"。回顾岸信介从甲级战犯到政治领袖戏剧性的变形,本身也说明了日本对历史问题的认识和军国主义的危害,从(本文来源于《社会观察》期刊2014年02期)

岸信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岸信介是日本横跨战前战后两个时代的政治人物,被誉为日本最后的“大人物”。其政治影响力通过其外孙安倍晋叁依然间接的影响着当今日本政治以及诸多对外决策。其青年时期受到“大亚洲主义”等思想的影响,太平洋战争时期对战争罪责持不同认识以及战后时期巢鸭收监的经历,都注定岸信介从个人认识上不是一个亲美者;而他实际执政期间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改订安保条约,也无形中将岸信介推到了与美国交涉的立场上。在其思想的根源他对于美国有着强烈的排斥和怀疑态度。而这种“敌视”的姿态,从其青年时期的“欧美概念”不断氤氲,发展到太平洋战争时期主张对美宣战,并坚持认为美国对战争负有主要罪责,日本战败投降之后巢鸭收监的经历让岸信介切身体会到战败的屈辱,这种屈辱转变为对美国的强烈不满。从个人认识的角度来看,岸信介的对外认识在不断建构,不断由模糊走向清晰。具体到对美政策而言,他种种的“亲美”举措都是包裹在其“柔软现实主义”外表下的利益妥协。为了获得美国对安保修订的支持,岸信介最终不顾多方压力割弃了和中国大陆之间的民间贸易活动并直接造成中日两国交往的“断流”;为了达成其理想的“核目标”岸信介不惜调整执政初期的“反核外交”,抛出“宪法容核”的言论为核政策造势,并与美国签订“核密约”借助美国的支持使得日本获得核力量;在1960年他不顾国内反对浪潮,赌上自己的政治生命强行推进新《日美安全保障条约》,这更是其对美政策的集中体现。通过对美国的层层交涉,岸信介最终努力地靠近其内心深处的对外认识原点,践行了自己的政治抱负。通过分析岸信介对美认识和对美政策之间的相关性联系,理清岸信介整个历史进程中遇到的多方阻力以及日本社会、国际社会的思潮涌动、价值转型、行为体互动有助于我们从更加全面的角度多层面多纬度的看到其对美政策与对外认识的联系。本文尝试将国际关系史中的时间线与岸信介具体的对外认识进行穿插,通过岸信介具体的对美政策与岸信介的对外认识两个维度的交叉分析梳理以下叁个问题:首先,岸信介的对外认识由哪些具体的思想构成;其次,岸信介执政期间具体是如何对美决策的,美国方面又是怎样影响岸信介对美决策的走向;最后,综合分析岸信介对外认识和对美政策之间的相关性联系,引入层次分析法,将整个体系分为决策者个人层面、决策者角色层面、国家政府层面、日本社会层面、国际层面等五个基本维度,通过这些细化的层次对岸信介的对外认识和对美政策之间的关系进行审视,继而分析在不同层面影响岸信介对美政策的要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岸信介论文参考文献

[1].郭宁.岸信介内阁的经济外交研究[D].暨南大学.2017

[2].蒋翔.岸信介内阁的对美政策[D].天津师范大学.2016

[3].陈秀武.岸信介执政时期日本海上防卫力量的重建[J].日本学刊.2016

[4].程子涵.岸信介与安倍晋叁时期的安保法案修订对比分析[J].国际研究参考.2016

[5].王斌.岸信介在伪满洲国究竟干了些什么[C].溥仪研究2015年第4期.2015

[6].杨宇昕.试析岸信介内阁的外交政策——以亲美疏华政策为中心[J].黑龙江史志.2014

[7].卢昊.岸信介:从CIA间谍到日本首相[J].晚报文萃.2014

[8].王紫一文.岸信介与中国—从伪满次长到战后首相[D].东北师范大学.2014

[9].俞成.岸信介的外交政策及其成因的研究[D].外交学院.2014

[10].杨栋梁,乔林生.岸信介:从战犯到首相[J].社会观察.2014

标签:;  ;  ;  

岸信介论文-郭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