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第四医院儿科湖南长沙410006
【摘要】目的:探讨对新生儿呼吸衰竭患儿行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我院收治的新生儿呼吸衰竭患儿,所有患儿均于2017年4月到2019年4月前来就医,共42例患儿。将所有患儿按照数字随机表的方法分为两组,分别是实验组和对照组,各组患儿为21例。实验组行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对照组行常规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有效率以及治疗前后的血气指标。结果:实验组患儿的治疗有效率20例(95.24%),明显高于对照组13例(61.90%),两组治疗前的血气指标并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实验组的二氧化碳分压、氧分压及PH值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有着显著优势,存在统计学参考价值,P值小于0.05。结论:对新生儿呼吸衰竭患儿行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儿的血气指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治疗效果。
【关键词】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新生儿;呼吸衰竭
目前,临床上通过采取持续气道正压通气的治疗方法,能够帮助新生儿呼吸衰竭患儿进行自主的呼吸,进而确保患儿气道扩张的稳定性,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患儿肺部的顺应性,更加利于患儿气体的交换。因此可见,采取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的治疗,其作为一种有效改善呼吸暂停综合症的治疗方法,对于新生儿呼吸衰竭患儿来说,具有无创性,更加利于减少对于患儿的损伤,治疗效果更加理想[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取我院收治的新生儿呼吸衰竭患儿,所有患儿均于2017年4月到2019年4月前来就医,共42例患儿。将所有患儿按照数字随机表的方法分为两组,分别是实验组和对照组,各组患儿为21例。其中,实验组男性11例,女性10例,最大胎龄40周,最小胎龄31周,平均胎龄(38.2±1.3)周;最大体质量4684g,最小体质量1250g,平均体质量(2899.5±135.4)周;对照组男性13例,女性8例,最大胎龄41周,最小胎龄31周,平均胎龄(39.5±1.6)周;最大体质量4705g,最小体质量1264g,平均体质量(2911.4±142.3)周。纳入标准:①两组患儿均符合呼吸衰竭疾病的诊断标准;②两组患儿家属均同意参与本次研究。排除标准:①排除临床资料不全的患儿;②排除存在先天性疾病的患儿;③排除并不愿意接受治疗的患儿。各组患儿的一般资料对照比较后,并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治疗。床周切勿摆放危险物品,进而确保患儿的安全。与此同时,密切监测患儿的各项生命体征,如:抗生素、抗感染、祛痰等,严格按照医嘱给予补液处理,并且根据患儿的患病情况控制输液的时间和顺序等,确保患儿水电解质的平衡。
实验组行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需要使用美国公司生产的飞利浦无创呼吸机,为患儿提供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首先,对于患儿需要进行鼻翼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同时,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和患病程度,选择适当的通气模式,确保在进行治疗过程中鼻罩与患儿的面部紧密接触,对于在进行治疗过程中出现呼吸困难加重的患儿,则需要及时予以有创呼吸机辅助通气。
1.3临床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的治疗有效率以及治疗前后的血气指标。治疗有效率的评定标准:①显效。患儿经过治疗后,呻吟、呼吸困难以及紫绀等临床症状全部消失,动脉氧分压以及二氧化碳分压等水平处于正常范围;②有效。患儿经过治疗后,呻吟、呼吸困难以及紫绀等临床症状得到有效的改善,改善程度在50到75%之间,动脉氧分压以及二氧化碳分压等水平基本处于正常范围;③无效。患儿经过治疗后,呻吟、呼吸困难以及紫绀等临床症状、有关的气血指标并未发生任何改变,甚至恶化。治疗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研究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通过SPSS19.0软件进行两组临床研究展开统计学分析,总结归纳并分析两组新生儿呼吸衰竭患儿临床保护治疗所涉及的各项数据资料。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计量资料,检验值为t。用“%”的形式表示计数资料,检验值为X2。当P值小于0.05时,表示两组数据结果有统计学参考价值。
2结果
2.1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有效率
实验组患儿的治疗有效率20例(95.24%),明显高于对照组13例(61.90%),卡方值=6.929,P值=0.008,组间数据对比有着显著优势,存在统计学参考价值,P值小于0.05。
2.2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气指标
两组治疗前的血气指标并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实验组的二氧化碳分压、氧分压及PH值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有着显著优势,存在统计学参考价值,P值小于0.05。见表1:
表1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气指标比对[(±s)]
3讨论
新生儿娩出后出现呼吸衰竭的情况十分普遍,患儿将会表现出呼吸困难、肺泡萎缩以及缺氧等一系列临床症状,呼吸衰竭的发生主要是由于肺通气以及换气功能障碍所致,导致患儿肺部难以进行有效的气体交换,进而使其出现二氧化碳潴留以及新陈代谢的症状,临床认为,呼吸道病变以及肺组织病变等均会增加呼吸衰竭的发生[2]。目前,临床上为了确保呼吸道的畅通、及时改善患儿缺氧以及代谢功能紊乱的症状,则需要使用抗炎药物,进而清除患儿呼吸道的分泌物,改善肿胀以及气管痉挛的症状,给予气管切开术、呼吸中枢兴奋剂以及机械通气方法的治疗,虽然能够缓解患儿的临床反应,但是容易损伤患儿的身体功能[3]。经过大量的研究得出结果为:实验组患儿的治疗有效率20例(95.24%),明显高于对照组13例(61.90%),治疗后实验组的二氧化碳分压、氧分压及PH值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有着显著优势,存在统计学参考价值,P值小于0.05。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的治疗方法,不仅能够减轻患儿呼吸道的阻力,同时,还能够充分扩张小支气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患儿的呼吸疲劳,最终达到改善肺通气的治疗效果。
结语:
总而言之,通过采取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的治疗措施,对于新生儿呼吸衰竭患儿来说,促进了血气指标的改变,改善肺功能有显著效果。
参考文献:
[1]高广华,王军,郭华贤.经鼻间歇气道正压通气与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困难的效果比较[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8,10(12):74-77.
[2]谭葵欢,卢燕玲,黄俐婷.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联合不同时机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观察[J].海南医学,2019,30(01):38-40.
[3]冯小霞,陈雪英,欧阳学军等人.丙种球蛋白联合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急性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儿的临床疗效和预后[J].分子影像学杂志,2019,42(01):11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