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环藻论文-林明,黄鑫,胡虎,梅立永,王磊

小环藻论文-林明,黄鑫,胡虎,梅立永,王磊

导读:本文包含了小环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藻华,硅藻定向培养,纳米二氧化硅,微米二氧化硅

小环藻论文文献综述

林明,黄鑫,胡虎,梅立永,王磊[1](2019)在《不同硅源对小环藻生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硅藻是水体中主要的初级生产者,不仅是许多高营养级生物的天然饵料,还可以抑制有害藻类,如铜绿微囊藻等,并通过消耗过量的营养来帮助维持水的生态平衡。本研究以小环藻(Cyclotella sp.)为研究对象,探究了硅酸盐、微米二氧化硅及纳米二氧化硅等不同硅源对硅藻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添加纳米二氧化硅微粉及溶胶可以显着促进小环藻的生长,且其效果优于微米二氧化硅和硅酸盐。当CSI培养基中纳米二氧化硅浓度在100~200 mg/L时,对小环藻生长的促进作用最大。本研究为使用硅藻定向培养技术的应用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广东化工》期刊2019年18期)

邓杰航,王晓宇,赵建,刘超,康晓东[2](2019)在《复杂背景下高分辨率电镜的小环藻识别》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复杂背景的藻类图像较难进行图像分割,难于识别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复杂背景和高分辨率电子显微镜的小环藻识别方法。对藻类图像进行切片处理,以藻类中心为原点进行极坐标变换,得到无复杂背景干扰的感兴趣区域ROI(region of interest);对ROI提取局部二值模式、主成分分析系数、熵、Hu矩、互信息和结构相似度等特征;用获得的特征训练C4.5决策树并对不同藻类图像进行识别处理。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够有效识别复杂背景下高分辨电镜的小环藻。(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工程与设计》期刊2019年01期)

王洁玉,陈艳,李杲光,靳同霞,靳萍[3](2018)在《3种微量元素对小球藻和小环藻生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3种微量元素(Fe、Co、Mo)对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和小环藻(Cyclotella sp.)生长的影响,采用均匀设计的方法,在温度为25℃,光照强度为2 800 lx,光暗比为14 h∶10 h的条件下进行分组实验,测量不同实验组的藻细胞密度、平均生长速率和叶绿素a含量。结果表明:3种微量元素对小球藻和小环藻的各生长指标影响程度均不相同,其中Fe的影响最大。铁、钴和钼对小球藻的最大细胞密度和平均生长速率的影响顺序均为:Fe>Co>Mo,对小球藻的最大叶绿素a含量的影响顺序为:Fe>Mo>Co;对小环藻的最大细胞密度和平均生长速率的影响顺序均为:Fe>Mo>Co,对小环藻的最大叶绿素a含量的影响顺序为:Fe>Co>Mo。利用二次多项式逐步回归分析,得到3种微量元素与小球藻和小环藻的最大藻细胞密度、平均生长速率和最大叶绿素a含量间的显着有效且拟合度较高的二次回归方程,可用于估计特定条件下2种藻类的增殖。(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与技术》期刊2018年09期)

李长玲,陈健冰,黄翔鹄[4](2017)在《中心硅藻梅尼小环藻淡水株和海水株亚显微结构的形态学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18S r RNA基因对4株经形态学初步鉴定的梅尼小环藻(Cyclotella meneghiniana)进行了分子鉴定。结果显示,这4株分离自淡水环境(2株)和海水环境(2株)的梅尼小环藻的18S r RNA基因序列基本一致,并与已经报道的梅尼小环藻(登录号为GQ148712和AY496212)聚为一支,不同方法所构建的系统树的支持率分别为99%(邻接法)和98%(最大似然法),表明这4株来自不同环境的藻为同一物种——梅尼小环藻。随后作者利用扫描电镜技术在亚显微水平上对这4株梅尼小环藻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梅尼小环藻淡水株和海水株具有相当不同的亚显微结构特征。生活在海水的梅尼小环藻藻株具有更大的细胞以及更多的中央支持突。此外,本文还对造成梅尼小环藻种内高水平形态差异的原因以及18S r RNA基因序列是否可以作为小环藻属物种鉴定的分子标记做了分析和讨论。(本文来源于《海洋科学》期刊2017年08期)

范绪敏[5](2017)在《香溪河小环藻水华影响因素阈值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叁峡水库香溪河库湾小环藻水华影响因素的阈值,2012年于3月26日至4月15日暴发小环藻水华期间在香溪河库湾进行定点监测,并对各影响因子与小环藻细胞密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与小环藻水华相关性较为显着的因子有:光混比、水温、p H、浊度、光衰减系数和D-Si。并得到各影响因素的阈值分别为,光混比:0.7<Zeu/Zmix<1.25;水温:13.75<T<16.0℃;p H:9.61<p H<10.27;浊度:7.35~1.01。光衰减系数:0.284~0.587;D-Si:0.85~6.50 mg/L。(本文来源于《西部皮革》期刊2017年10期)

陈轶群[6](2017)在《小环藻属硅藻检验定量分析体系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及目的】打击犯罪、伸张正义、告慰亡灵、侦破命案,是全体法医工作者的夙愿。溺死,作为法医日常工作中常见的死因之一,在法医学实践中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因为“生前溺死”和“死后抛尸”的鉴别和区分即便是在现有的科学和技术的帮助下仍然存在一些难度,而这两者又代表了两个完全不同的侦查思维方向。因此,如何在短时间内快速确定此类死者的死亡性质,并为案件侦破提供准确的侦查方向,对该类型的案件的侦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硅藻检验作为国内甚至世界范围内广泛被采用并投入大量实践的溺死诊断方法,在此类型的案件的侦查过程中经常扮演重要角色。硅藻检验的结果通常能够判定案件性质,可在案件侦查、审判中起到关键性证据的作用。开展硅藻相关科学研究,符合“证据科学”的发展方向和司法部门对案件侦查、审理的要求,保护人民最根本的利益,为新中国建设法治社会、依法治国提供坚实的证据基础。溺死的诊断在当前的法医学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疑问,因为溺死本身缺少特征性的尸体征象,而水中尸体本身受环境的影响又非常大,这些可能的尸体征象又会在短时间内消失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尸体自身腐败的影响,因此增加了诊断难度。在实际工作中,若能严格管控硅藻检验过程中的污染因素,硅藻检验不失为一种可靠的检验方法。有文献报道称硅藻检验是溺死诊断的“金标准”,但是也因为一些客观存在的经验问题、设备问题、污染问题等,造成的漏诊或假阴性、假阳性的判断都会给案件性质的判断造成不小的困扰。同时,由于不同硅藻种类形状、大小不一,通过肺泡壁毛细血管的能力存在差异,不同藻属的阳性结果判定亦应存在差异,而关于硅藻检验的定量标准,现阶段并没有达成共识,故仍需进一步研究形成统一。如何排除以上这些问题的干扰,确定硅藻检验的定性定量标准,对确认溺死具有重要的价值。文献表明,在武汉市中心城区水域小环藻属是优势种属,对于小环藻属硅藻检验进行量化,可有助于武汉市中心城区水域中尸体检验的死亡原因及死亡方式判断。文献中报道的实验室硅藻检验方法很多,包括强酸消化法、酶消化法、Soluene-350法、微波消解法等等,这些方法或多或少有着操作麻烦、检出率低、费时费力、成本较高的缺陷。有的操作方法甚至会对环境和实验人员的身体健康造成损害,有的操作方法对实验室和设备要求极高,不适合集中应用和广泛推广。同时,现行的公安部硅藻检验实验标准使用3000~4000rpm离心机对待检器官消解液进行硅藻富集,该过程中存在大量的硅藻损失。微波消解-真空抽滤法经过实验研究及文献报道,克服了以上问题并具有消化彻底、节省试剂,方便高效、安全可靠,节能环保、成本低廉,灵敏度高、硅藻回收率高保存完好等优势,是很好的实验室硅藻检验方法并值得推广和应用。数字虚拟切片技术的应用和“叁区四象限二野”法的使用为硅藻检验定量分析提供了可能,通过这两种方法,我们可以提高硅藻计数的准确性,更有利于实验人员对切片进行观察,较大程度排除客观性因素给观察者带来的干扰。本实验用纯度较高的小环藻属硅藻土和高纯度双蒸水,在不同硅藻浓度的条件下制造溺死水样模型,并利用该水样模型和SD大鼠成功建立不同硅藻浓度下的溺死模型。通过严格控制无污染的实验操作提取SD大鼠溺死模型的各个器官,并利用微波消解-真空抽滤法进行硅藻消解、富集后,用数字虚拟切片技术和“叁区四象限二野”法对水样模型和各个器官中硅藻数量进行统计,试图构建以小环藻属为例的硅藻检验量化体系,结合以往的相关研究,为硅藻检验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提供依据和量化指标,具有重要意义。【材料和方法】实验对象为SD大鼠,分为溺死组、死后抛尸组和空白对照组。溺死组和死后抛尸组分别在4个不同浓度的小环藻属单一水样模型下进行10个个体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后对大鼠进行解剖,提取器官后记录各个器官的质量,然后对各个器官进行微波消解-真空抽滤的硅藻检验,分别制作切片。通过光镜观察切片,并对小环藻属的硅藻进行计数,利用Microsoft Excel、SPSS 22.0 for Windows等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实验结果】1.溺死组大鼠的各器官中硅藻阳性率与水样中硅藻浓度相关。2.溺死组大鼠各器官硅藻丰度与水样中硅藻浓度存在相关性,各器官间硅藻丰度值也存在相关性。3.肾、脾、心作为硅藻检验的器官,其敏感性较高。4.溺死实验组大鼠各个器官间的硅藻丰度值并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都存在相关性,其中肺和肝作为高检出率器官,其比值具有很高的辅助参考价值。5.空白对照组的大鼠各个器官中均未检测出硅藻。6.死后抛尸组大鼠各个器官内均未检测出硅藻。7.硅藻检验量化体系的建立在溺死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各个器官中硅藻丰度值与水样中硅藻浓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能在溺死的诊断和死亡地点的推断中提供有力支持。【实验结论】本课题利用最新的微波消解-真空抽滤技术进行了实验动物检材的硅藻消解与富集的过程,利用虚拟数字切片系统和“叁区四象限二野”法进行硅藻定量分析,并从数据上证明了水样中硅藻浓度与单位质量检材样品中硅藻含量的相关性,并构建了各个器官的回归方程和量化体系,阐述了单位器官检材中硅藻检出值的意义,并进一步说明不能独立于水样中硅藻浓度而单独通过各个器官硅藻检验结果判断溺死。利用该量化体系肯定了硅藻检验的价值,并可以对源自不同水样的硅藻检验检材进行检出值的估计与分析,对硅藻检验结果的阳性判断和死亡地点推断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7-05-01)

陈悦[7](2017)在《深圳福田红树林区浮游植物生态特征及主要环境因子对孟氏小环藻胞外多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深圳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国家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浮游植物群落生态特征是保护区水质监测和环境保护的基础。本论文于2015年和2016年,分春(4月)、夏(7月)、秋(10月)、冬(1月)四个季节在深圳福田红树林保护区(东经113° 45',北纬22° 32')4个采样点(凤塘河口、沙嘴码头、基围鱼塘、观鸟屋)采集浮游植物样品,通过浮游植物样品的形态学观察与种类鉴定,结合水体主要理化因子的测定分析,研究了保护区浮游植物的种类多样性与生态分布特征。同时选择了红树林区浮游植物优势种孟氏小环藻(Cyclotella meneghiniana),研究了3种重金属离子(Cd2+,Pb2+和 Cr3+)和不同盐度、pH值对其胞外多糖的影响,探讨重金属污染对浮游植物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深圳福田红树林区的温度季节变化显着,水体温度的变化范围在18.0℃~31.0℃之间,四个站位的水温差异不大,且季节变化趋势较为一致。盐度随季节变化极大,在2.0~17.5‰之间变化,水域属于咸淡水性质。pH值的变化范围在6.62~9.54之间,研究水域属于偏碱性水体。2、福田红树林水域氮磷含量超标严重,呈现不规律季节变化,总氮、总磷和硅含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95~6.28mg/L、0.04~0.51mg/L、0.87~6.33mg/L。与往年的数据相比较有显着的下降。3、本研究共鉴定到浮游植物6门58属135种(含未订种),硅藻门30属89种,绿藻门14属28种,蓝藻门6属8种,甲藻门3属3种,隐藻门2属3种,裸藻门3属4种,硅藻是福田红树林水域的主要类群,占总种类数的65.93%,其中中心纲硅藻6属14种,羽纹纲24属78种。此外,还伴随出现一些底栖和附着性的硅藻,尤其是舟形藻属、菱形藻属等。4、福田红树林浮游植物的优势属共有5个、优势种7种。优势属为小环藻属、海链藻属、颤藻属、平裂藻属和隐藻属。优势种为微小小环藻、孟氏小环藻、威氏海链藻、颤藻、细小平裂藻、卵形隐藻和啮蚀隐藻。5、调查期间浮游植物的年平均细胞密度分别为2.37X 106个/L(2015年)和3.95 X 106个/L(2016年)。浮游植物在春季的平均细胞密度为3.44X 106个/L,夏季为2.77X 106个/L,秋季为3.21X106个/L,冬季为3.20X106个/L。可见春季的细胞密度最高,夏季降低之后秋冬季节又再次升高。而两年的细胞密度均达到了 106个/L的级别,据水体富营养化的浮游植物评分标准,福田红树林区的水体已达到水体富营养化水平。6、在2015年,凤塘河口的平均细胞密度为2.02X106个/L,沙嘴码头为1.81×106个/L,观鸟屋为2.50X 106个/L,基围鱼塘为3.14×106个/L。在2016年,凤塘河口的平均细胞密度为2.12×106个/L,沙嘴码头为2.75×106个/L,观鸟屋为4.48×106个/L,基围鱼塘为4.45X 106个/L。可见基围鱼塘的细胞密度最高,凤塘河口和沙嘴码头的细胞密度较低。并且四个站位在第二年的细胞密度均超过第一年的细胞密度,基围鱼塘的第二年的细胞密度甚至高出了第一年近两倍,这说明福田红树林区的水体富营养化正在加剧,水质污染日益严重。在调查期间,各个站位浮游植物的优势种以微小小环藻、孟氏小环藻和威氏海链藻为主,但不同站位不同季节会出现一定的变化。基围鱼塘出现颤藻和卵形隐藻的频率较高。观鸟屋在冬季出现卵形隐藻和啮蚀隐藻的频率较高。而细小平裂藻在沙嘴码头站位成为优势种。凤塘河口主要以微小小环藻、孟氏小环藻和威氏海链藻为主。7、在浮游植物群落中发现了赤潮藻如中肋骨条藻、威氏海链藻、塔玛亚历山大藻;耐污染物种如啮蚀隐藻、颤藻、绿裸藻、扁裸藻和裸甲藻等。与以前的研究相比,耐污染物种种类增多。8、2015年和2016年深圳红树林区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分别为1.82和1.76,均匀度分别为0.47和0.43,表现出递减的趋势,但总体看来较为稳定。在2015年,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在春夏季节较低而秋冬季节较高。在2016年,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则在春夏季节较高而秋冬季节较低。根据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水质污染程度关系,认为福田红树林区水体受到中度污染,并且污染正在加剧。9、设置了不同盐度梯度(15、25、35‰)的实验组,各实验组在相同的接种量的情况下,经过7天的培养后藻细胞呈指数生长,其藻细胞的生长速率为2.7×104细胞/天、3.2×104细胞/天、0.9×104细胞/天。设置了不同pH梯度(6、7、8)的实验组,各实验组在相同的接种量的情况下,经过7天的培养后藻细胞呈指数生长,其藻细胞的生长速率为1.4×104细胞/天、1.8×104细胞/天、1.4X 104细胞/天。结果表明浮游植物优势种孟氏小环藻适合在低盐度和偏碱性水体中生长繁殖。在培养期间,盐度35实验组中的孟氏小环藻分泌胞外多糖的含量显着高于盐度高于盐度15和盐度25实验组(ANONA,p<0.05);pH6实验组中的孟氏小环藻分泌胞外多糖的含量显着高于pH7和pH8实验组(ANONA,p<0.05)。实验结果表明,在高盐度和低pH值的胁迫下该优势种能分泌多糖以保证藻细胞正常生长。10、在一定的重金属浓度范围内,Pb2+、Cd2+和Cr3+对孟氏小环藻的生长增殖均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叁种重金属对孟氏小环藻分泌胞外多糖的影响不同,在低浓度的Pb2+、Cd2+实验组中,其胞外多糖的含量与对照组胞外多糖的含量没有显着差异。而低浓度的Cr3+实验组即使在0.1 mg/L低浓度的情况下,孟氏小环藻分泌胞外多糖的含量却显着高于对照组(ANONA,p<0.05)。高浓度的重金属离子对孟氏小环藻分泌胞外多糖的影响较为一致,均促进了其分泌胞外多糖。实验结果表明作为深圳红树林区的优势物种,孟氏小环藻对重金属污染有很高的耐受能力。(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17-04-01)

王敏,袁绍春,徐炜,张腾璨[8](2016)在《嘉陵江重庆出口段小环藻水华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嘉陵江重庆出口段小环藻"水华"的发生规律,对2010—2013年连续对嘉陵江出口段水华小环藻数量进行监测及分析,分析表明,嘉陵江出口段水华优势藻为星肋小环藻,呈年周期性暴发。每年早春(1月下旬—3月上旬)发生水华,水华期间星肋小环藻占总藻密度的85%~94%。SPSS18.0软件分析各理化指标与小环藻的相关性可知,水温与星肋小环藻数量呈显着正相关(r=-0.450,p=0.004<0.01)。总氮(TN)、总磷(TP)、流速(v)、光照强度等其他理化因子与小环藻水华相关性不显着,但r>r偏说明其他理化因子的交互影响对小环藻水华有促进作用。因此,春季为小环藻的适宜生境,较低的观测水温(8.5~11.5℃),缓慢的流速(0.01~0.29 m/s),足够的光照时长(11.25 h),合理的营养盐分配才有可能发生小环藻水华。(本文来源于《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6期)

蔡敬,王星宇,曾蓓蓓,黄旭雄,穆亮亮[9](2016)在《盐度-光照强度-温度对小环藻Cyclotella sp. SHOU-B108生长及ARA和EPA含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L_9(3~4)正交实验法,研究了盐度(3、6、9)、光照强度[20、40、60μmol/(m~2·s)]和温度(10、20、30℃)3因素对半咸水小环藻(Cyclotella sp.)SHOU-B108生长及细胞中ARA和EP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培养10 d后小环藻在盐度6、光照强度40μmol/(m~2·s)和温度30℃组具有最大生物量(干重)。盐度、光照强度和温度对小环藻细胞ARA和EPA含量的影响均有显着的交互作用,但温度是影响藻细胞ARA和EPA含量的主要因素。低的盐度(3)和高的温度(30℃)有利于小环藻细胞积累ARA;而高的光照强度[60μmol/(m~2·s)]则有利于细胞积累EPA。本研究表明环境因子对小环藻细胞中不同的脂肪酸会产生不同的诱导效应,通过调控小环藻的培养条件,能够获得特定营养物质含量丰富的饵料微藻。(本文来源于《上海海洋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杨佩昀[10](2016)在《小环藻、小球藻和铜绿微囊藻的种间竞争以及大型溞和金鱼藻对其抑制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体富营养化是一个全球性的水环境污染问题,富营养化会引起水华的发生,严重威胁到了水体生态系统和人类的健康,如何使用经济、安全的方法,长期有效的治理水华,已成为当今科学家们研究的热点之一。微藻之间存在着种间竞争关系,营养盐、光照、温度等环境条件均会影响浮游藻类之间竞争的结果。对于水华的治理,生物操纵和大型水生植物的恢复与重建是常见而有效的生态修复方式,然而,水中磷的浓度对生物操纵以及大型沉水植物恢复与重建的成效均有显着影响。因此,本研究针对常见的不同门类的水华藻种,选取小环藻、小球藻和铜绿微囊藻叁个代表种,通过对叁种微藻之间的竞争关系的研究,确定其竞争机理,再添加大型溞或金鱼藻,研究浮游动物和沉水植物对叁种微藻生长的抑制作用,依据我国水体富营养化的特征设置不同的磷浓度培养液,探讨分析大型溞和金鱼藻控藻的效果,以揭示磷浓度对生物操纵和沉水植物抑制叁种藻的生态学机理。(一)实验条件B+D培养液(50%的BG11与50%的D1培养液混合)为叁种藻共培养的适宜培养液;实验培养条件为25℃,2600~3000 lx光强,14 h:10 h光暗比,培养周期16 d;在磷浓度对大型溞和金鱼藻控藻效果的实验中,氮浓度为11 mg/L,磷浓度梯度为0.05、0.1、0.5、2 mg/L。(二)小环藻、小球藻和铜绿微囊藻共培养(1)叁种藻两两共培养时,虽然小环藻的竞争抑制参数最大,但生长速率慢,细胞密度小,实验结束时,小球藻或铜绿微囊藻成为优势种;小球藻和铜绿微囊藻竞争时,前8 d小球藻处于优势,但铜绿微囊藻对空间、营养盐、光照等方面的竞争较强,最终铜绿微囊藻占优势。(2)叁种藻共培养时,叁种藻的竞争抑制参数从大到小为:小环藻、小球藻、铜绿微囊藻。铜绿微囊藻的增值速率较快,在细胞密度上占绝对优势,后期由于空间、营养盐、遮光效应等因素,第12 d小环藻和小球藻的细胞密度开始减少,第16 d小环藻全部死亡,致使铜绿微囊藻呈现快速增长,成为优势种。(叁)大型溞和金鱼藻对叁种藻生长的影响(1)大型溞与叁种藻共培养时,大型溞对叁种藻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尤其对铜绿微囊藻的增殖抑制明显,最终小球藻成为优势种,总藻细胞密度最大为6.5×10~6cells/ml,叁种藻的生长对大型溞的增殖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实验初始放入5只大型溞,实验结束后其数量不足50只,不到其在合适条件下密度的1/20。(2)金鱼藻与叁种藻共培养时,金鱼藻对叁种藻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尤其对铜绿微囊藻抑制最明显,最终小球藻成为优势种,总藻细胞密度最大为9.2×10~6cells/ml,抑藻效果不及大型溞。叁种藻的大量繁殖,也会抑制金鱼藻的生长,第12d金鱼藻开始解体,最终重量为0.098g,不及初始重量(0.1g)。(3)用培养过金鱼藻的种植水培养叁种藻时,叁种藻的生长均受到明显抑制,细胞密度随培养时间不断减小,最后总藻细胞密度只有接种量时的7%,水体清澈。(4)大型溞和金鱼藻与叁种藻共培养时,大型溞平均存活为283只,金鱼藻的平均重量为0.142g,均比二者单独与叁种藻共培养时生长的好,同时,最大总藻细胞密度也相对较小,为5.8×10~6cells/ml。可见同时加入大型溞和金鱼藻,控藻效果最好。(四)磷浓度对大型溞和金鱼藻控藻效果的影响(1)在4种不同磷浓度的培养液中,大型溞与叁种藻共培养时,大型溞的增长率随磷浓度的增加而变大,大型溞最多可以达到907只。叁种藻的增长率均随磷浓度的增加而变小,磷浓度为2mg/l时,抑藻效果最好;磷浓度为0.05mg/l时,总藻细胞密度达到最大,为4×10~5cells/l。可见,磷浓度在0.05~2mg/l的范围内,大型溞对叁种藻的生长均有明显抑制作用。(2)在不同磷浓度的培养液中,金鱼藻与叁种藻共培养时,当磷浓度为0.05~0.5mg/l时,随着磷浓度的增加,金鱼藻增长率变大;磷浓度为2mg/l时,高磷浓度和叁种藻的快速增长均会抑制金鱼藻的生长。总藻细胞密度随磷浓度的增加而变大,磷浓度为2mg/l时,总藻细胞密度为4.33×10~6cells/ml;磷浓度0.05mg/l时,总藻细胞密度最小,为1.9×10~6cells/ml。金鱼藻对叁种藻有明显抑制作用,尤其是对铜绿微囊藻,但是效果并不理想,水体依然呈现绿色(小球藻为优势种)。(3)在不同磷浓度的培养液中,大型溞和金鱼藻与叁种藻共培养,大型溞的数量和金鱼藻的重量均随磷浓度的增大而增加,叁种藻的增长率反而随磷浓度的增大而减小,对藻类生长控制的效果明显好于其他的两组。磷浓度为0.05mg/l时,叁种藻的总增长率最大,总藻量也只有3.78×10~5 cells/m L;磷浓度为2 mg/L时,抑制效果最好。可见,磷浓度为0.05~2 mg/L时,均可以达到很好的抑藻效果。(4)当磷浓度为0.05~0.1 mg/L时,磷的去除率基本在90%以上,磷浓度成为限制因素;磷浓度为0.5~2 mg/L时,磷浓度的去除率在20%~70%。金鱼藻和叁种藻共培养时,由于小球藻细胞密度很大,所以氮、磷去除率较其他两组高。初始的磷浓度越高,氮的去除率越大,磷的去除率随磷浓度的增加而减少,但去除量随磷浓度的增加而增大。(本文来源于《河南师范大学》期刊2016-05-01)

小环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复杂背景的藻类图像较难进行图像分割,难于识别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复杂背景和高分辨率电子显微镜的小环藻识别方法。对藻类图像进行切片处理,以藻类中心为原点进行极坐标变换,得到无复杂背景干扰的感兴趣区域ROI(region of interest);对ROI提取局部二值模式、主成分分析系数、熵、Hu矩、互信息和结构相似度等特征;用获得的特征训练C4.5决策树并对不同藻类图像进行识别处理。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够有效识别复杂背景下高分辨电镜的小环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小环藻论文参考文献

[1].林明,黄鑫,胡虎,梅立永,王磊.不同硅源对小环藻生长的影响[J].广东化工.2019

[2].邓杰航,王晓宇,赵建,刘超,康晓东.复杂背景下高分辨率电镜的小环藻识别[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9

[3].王洁玉,陈艳,李杲光,靳同霞,靳萍.3种微量元素对小球藻和小环藻生长的影响[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8

[4].李长玲,陈健冰,黄翔鹄.中心硅藻梅尼小环藻淡水株和海水株亚显微结构的形态学差异[J].海洋科学.2017

[5].范绪敏.香溪河小环藻水华影响因素阈值探究[J].西部皮革.2017

[6].陈轶群.小环藻属硅藻检验定量分析体系的建立[D].华中科技大学.2017

[7].陈悦.深圳福田红树林区浮游植物生态特征及主要环境因子对孟氏小环藻胞外多糖的影响[D].厦门大学.2017

[8].王敏,袁绍春,徐炜,张腾璨.嘉陵江重庆出口段小环藻水华影响因素分析[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9].蔡敬,王星宇,曾蓓蓓,黄旭雄,穆亮亮.盐度-光照强度-温度对小环藻Cyclotellasp.SHOU-B108生长及ARA和EPA含量的影响[J].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16

[10].杨佩昀.小环藻、小球藻和铜绿微囊藻的种间竞争以及大型溞和金鱼藻对其抑制效果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6

标签:;  ;  ;  ;  

小环藻论文-林明,黄鑫,胡虎,梅立永,王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