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转动矢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数控机床,转动系统,传感器,控制分析
转动矢量论文文献综述
李华芳[1](2019)在《数控机床转动系统的无速度传感器的矢量控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数控机床已经完成了向高速、高精、高效方向的变革,当前的主要研究内容就是加工误差补偿。对于数控机床来说,传感器是测控系统的接口,负责感知、获取和检测信息。文章详尽分析并研究了数控机床转动系统的无速度传感器的矢量控制。(本文来源于《粘接》期刊2019年07期)
黄亦斌,曾建平,彭荣荣[2](2017)在《刚体转动方程的矢量式——兼谈其与质点动力学的“内在统一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就刚体动力学中角动量公式和转动方程进行了分析,指出转动惯量张量不是常量,得到了相关的矢量式,并分析了一些对公式L=J_ω和M=Jβ的常见误解.(本文来源于《物理通报》期刊2017年07期)
付国伟[3](2014)在《异步电机矢量控制在转底炉炉床转动中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转底炉工艺是当前冶金业中一项非常有发展前景的热门工艺。其中转底炉炉床转动的控制是转底炉冶炼工艺的重要过程,电机驱动炉床转动的快慢等性能将直接影响到还原工艺的水平。传统的转底炉系统中,炉床的转动控制是开环控制性质的,驱动电机运行的动静态性能差,且系统运行时只是依照生产经验认为地设定好电机转速,不能按照高温区炉床上实际的球团量实时地调整电机转速,从而控制球团的反应时间,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工艺还原效果。鉴于这种情况,本文将高性能无速度传感器矢量控制应用到炉床的转动控制中,通过相关仿真和实验研究,初步验证了本文所研究方案的可行性,为改进转底炉工艺提高工艺水平提供了一条新途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概述了转底炉工艺的特点以及转底炉系统中炉床转动的控制方式与要求,接着介绍了交流电机控制的发展历程,并指出了当前领域下无速度传感器矢量控制的研究状况及前景,提出将矢量控制思想应用到炉床转动控制中,阐明了课题的研究意义。接着介绍了异步电机转子磁链定向的矢量控制理论的数学模型,在详细分析传统MRAS转速观测基础上,研究了基于双参数MRAS转速观测的策略,通过构建无速度传感器矢量控制系统仿真模型,对照仿真研究了两种转速观测方案优劣,最终选择研究的双参数MRAS转速观测法作为本文要建立的控制系统的速度观测方案。再次本文详细研究了转底炉工艺中含碳球团的还原过程及影响性能,在此基础上推导出了满足还原性能要求下电机所需的实时转速表达式;此外本文首次提出了炉床转动闭环控制的研究方案,将构建的无速度传感器矢量控制系统运用到炉床速度控制中,利用构造出的实时转速表达式作为电机控制的给定转速信号;在研究了含碳球团相关还原理论及合理的假设条件下,对系统做了仿真分析。最后对炉床转动控制的主体部分,无速度传感器矢量控制系统做了软件与硬件设计,其中硬件部分主要包括主电路、控制电路与外围测量电路,软件设计主要分为主程序、初始化程序和故障中断子程序等。(本文来源于《西华大学》期刊2014-04-01)
周小刚,朱禾,王秀明[4](2014)在《地转动量近似下的Q矢量及其在天气图上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将Hoskins等提出的准地转Q矢量表达式推广到地转动量近似下的Q矢量表达式,并讨论了如何在天气图上用地转动量近似下的Q矢量表达式定性估计垂直运动方向的方法.地转动量近似下的Q矢量与准地转Q矢量相比,表达式中多了与位势高度极值和风速极值相关的两项,分别将地转动量近似下的Q矢量表达式中的每一项写成在天气图上便于判断的表达式.结果表明,在天气图上可以通过以下叁种方式定性判断垂直运动方向:一是当等高线呈波状槽脊形式及通过急流的入口和出口区时,使用地转动量近似下的Q矢量的第一项(即准地转Q矢量)加以判断;二是当存在闭合气压系统且等高线与风向有交角时,使用地转动量近似下的Q矢量的第二项加以判断;叁是在急流核上使用地转动量近似下的Q矢量的第叁项加以判断.(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14年06期)
付国伟,伍维根,辛强[5](2013)在《无速度传感器矢量控制在炉床转动系统中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转底炉炉床转动控制是关系转底炉冶炼工艺的关键环节。根据转底炉冶炼工艺的要求,提出了一种新的炉床转动控制方法。将异步电机无速度传感器矢量控制应用到炉床转动控制系统中,通过研究含碳球团还原热动力学特性及工艺要求,得出了炉床上物料量与其所需反应时间和炉床转速的关系式,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系统的仿真模型。仿真结果表明,系统可依据炉床上物料量的波动,适时地控制调整炉床运动转速,以此确保物料反应时间,为改良炉床转动控制提供了一条新途径。(本文来源于《工业加热》期刊2013年06期)
王志刚,宁宇[6](2012)在《基于最优空间转动矢量的升力式再入飞行器单通道姿态控制器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升力式再入飞行器高超声速飞行时姿态运动各通道间强烈耦合效应,提出最优空间转动矢量概念。采用内外环双回路控制方式,设计了一种新式控制方法。将一般叁通道姿态控制问题转化成为空间单通道控制问题。选取合适的控制系统参数,通过六自由度仿真,验证了所设计的单通道姿态控制器能够实现对飞行器姿态角的跟踪。(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2年06期)
郭铁丁,李俊峰,王天舒,宝音贺西[7](2009)在《基于欧拉矢量的航天器姿态特征轴转动控制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协调、快速、高精度、大范围的姿态控制是航天控制中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几何的观点出发,指出姿态运动的位形空间是非欧空间,具有丰富的几何结构。动力学分析和控制必须遵守该空间的拓扑性质并充分利用其内在的结构。欧拉矢量参数是姿态运动位形空间的最自然表达,在该参数下欧拉特征轴转动完全对应于欧拉矢量的径向运动。文中基于这个结论对沿欧拉特征轴的姿态镇定、姿态跟踪控制进行了研究。(本文来源于《北京力学会第15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9-01-10)
韩修林[8](2008)在《定点转动刚体角速度矢量的证明》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矩阵变换的方法,证明了刚体定点转动的角速度是矢量。并指出物理学研究实际问题的近似性。(本文来源于《宿州学院学报》期刊2008年04期)
谭红力,黄新生,岳冬雪[9](2007)在《等效转动矢量在捷联惯导系统二位置对准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捷联惯导系统的初始对准精度受加速度计零偏和陀螺漂移的限制。为减小对准误差,引入等效转动矢量对二位置对准方法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捷联惯导系统的静基座误差方程作Lyapunov变换,得到转动过程中加速度计零偏和陀螺漂移误差的传播方程。当系统由第一位置转到第二位置时,利用等效转动矢量的方法得到方程的状态转移矩阵,并由第一位置对准的约束条件推导出加速度计零偏和陀螺漂移的解析解。当二位置对准采用绕方位轴转动时,分析解的稳定性得出最优转动角度是180°。(本文来源于《中国惯性技术学报》期刊2007年03期)
李忠学[10](2006)在《采用矢量型转动变量的二维协同转动梁元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先进的协同转动法,建立可以考虑大位移大转角问题的二维叁节点等参梁元公式.首先将协同转动坐标系固定在单元中部节点上,并随节点的刚体转动和平动而运动,然后计算单元节点坐标和位移,便可排除单元刚体位移的影响,从而显着降低建立单元切线刚度矩阵的复杂性.在该梁元中定义了一组矢量型转动变量,以精确描述梁单元的几何变形,这种变量为单元节点方向矢量分量的较小值.采用这种变量,可以通过简单的矢量变换即可建立起局部变量与整体变量之间的关系,从而非常方便地将局部单元切线刚度矩阵转换到整体座标系下.此外,引入Lagrangian插值函数来描述单元几何形状和位移场,采用Green应变和第二Piola-Kirchihoff应力张量来计算应变能,再通过对单元应变能进行一阶和二阶微分,得到单元内力矢量和对称的切线刚度矩阵.通过几个算例分析,验证了该有限元法的可靠性和计算效率.(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期刊2006年07期)
转动矢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就刚体动力学中角动量公式和转动方程进行了分析,指出转动惯量张量不是常量,得到了相关的矢量式,并分析了一些对公式L=J_ω和M=Jβ的常见误解.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转动矢量论文参考文献
[1].李华芳.数控机床转动系统的无速度传感器的矢量控制分析[J].粘接.2019
[2].黄亦斌,曾建平,彭荣荣.刚体转动方程的矢量式——兼谈其与质点动力学的“内在统一性”[J].物理通报.2017
[3].付国伟.异步电机矢量控制在转底炉炉床转动中的研究[D].西华大学.2014
[4].周小刚,朱禾,王秀明.地转动量近似下的Q矢量及其在天气图上的应用[J].物理学报.2014
[5].付国伟,伍维根,辛强.无速度传感器矢量控制在炉床转动系统中的研究[J].工业加热.2013
[6].王志刚,宁宇.基于最优空间转动矢量的升力式再入飞行器单通道姿态控制器设计[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
[7].郭铁丁,李俊峰,王天舒,宝音贺西.基于欧拉矢量的航天器姿态特征轴转动控制问题研究[C].北京力学会第15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09
[8].韩修林.定点转动刚体角速度矢量的证明[J].宿州学院学报.2008
[9].谭红力,黄新生,岳冬雪.等效转动矢量在捷联惯导系统二位置对准中的应用[J].中国惯性技术学报.2007
[10].李忠学.采用矢量型转动变量的二维协同转动梁元法[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