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语言系统的成因及特点

错误语言系统的成因及特点

一、错误语言系统的形成原因及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王艺臻[1](2021)在《汉语字谜理解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汉语字谜是以单个汉字为谜底的谜语。字谜的谜面根据汉字音、形、义某一方面的特征,对谜底汉字的间架结构进行了生动多样的描述。针对字谜的语义理解与建构有多种解读,本文采用非字面语言视角来探讨字谜的语义理解机制,将字谜看作一种非字面语言形式,并将谜面的常规语义定义为字谜的字面义,解谜所需的特殊语义定义为字谜的非字面义。字谜既具有非字面语言形式的普遍特征,又在以下两点上显着区别于其他非字面语言类型。第一,字谜的非字面义分别置于谜面与谜底之中,谜面所蕴含的非字面义呈中介作用,点明了解谜的具体规则,将谜面与谜底进行桥接;谜底则是非字面义的最终载体,依据“中介”所提供的规则而形成。谜面中的非字面义“中介”是破解字谜最为关键的线索。第二,字谜的非字面义在本质上属于元语言意义,解谜者需要从元语言范畴上将整字、笔画、部件看作二维平面事物进行切分与重构,才能够顺利获取谜底。以上两点充分体现了字谜作为非字面语言的认知特殊性与复杂性。当前语言学界对字谜的探索几乎均是理论型研究,很难科学直观地表明字谜的在线加工机制;心理学界虽然有一些涉及字谜的实证研究,但几乎均是把字谜当作工具来考察顿悟现象,并未将其视为一种语言现象加以解读。因此,关于汉语字谜理解的认知神经机制尚有许多亟待解决的疑问。本研究主要关注字形字谜与意会字谜。字形字谜需要猜谜者增损离合谜面汉字的形态结构以得到谜底(如“又进村中——树”),意会字谜则是把谜面关键字词同义替换为谜底汉字的构字部件(如“所托非人——魏”)。通过比较两者在构造与理解上的异同,我们可以全面且深入地探究字谜的认知加工机制。本博士论文共有两个研究目标:其一是厘清汉语字谜加工的动态进程中不同阶段的特点,其二是构建汉语字谜理解的动态加工模型。对研究目标一的探究基于实验一至实验四。前三个实验均采用眼动追踪技术,其中实验一无启动条件,目的是考察字谜的语义通达进程,并明确字谜认知加工过程的不同阶段;实验二提供了字面语境与非字面语境,探讨不同语境如何制约字谜的语义通达进程;实验三提供了两种启发程度不同的原型字谜,研究原型启发效应如何推进字谜的语义通达进程;实验四运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试图发现字谜加工中不同阶段所涉及的神经活动。结果发现,字谜加工中必须首先提取谜面高凸显的字面义,随后才能推理得出解谜所需的低凸显的非字面义。具体来看有三个阶段:(1)字面义加工阶段,即谜面常规义解读阶段。在这一阶段,字谜类型、语境类型等因素不会对加工产生影响,所诱发的神经活动也比较相似,原因在于字谜的谜面通常属于生活中常见的四字短语,认知个体此时仅需展开简单的直义语言加工。(2)字面义与非字面义的竞争阶段。在这一阶段,非字面语境及原型启发条件能够显着推进非字面义的通达,但字面语境可能会阻碍非字面义的通达。(3)非字面义加工阶段,即谜底非常规义获取阶段。这一阶段包括对谜面中非字面义“中介”的确认,以及作为非字面义“载体”的谜底的形成。结果还发现,字谜难度越高,或语境强度越低,从字面义到非字面义“中介”的言语推理过程就越困难,反映语义可预测性程度(N400成分)与语义整合难度(LPC成分)的脑电成分的波幅就越大;而一旦确定了非字面义“中介”,从“中介”到“载体”的空间推理则比较简单,认知个体往往能够顺利地从“中介”过渡到“载体”,各种影响因素几乎不会再对解谜的结果产生影响。通过对两种字谜的认知神经机制进行比较,本研究进一步证明了意会字谜的加工难度高于字形字谜,具体体现在意会字谜的言语推理过程难于字形字谜,前者的非字面义通达晚于后者,前者的原型启发效应弱于后者。研究目标二的实现以研究目标一为基础。我们基于相关理论,综合了过往文献与本研究中的所有实验结果,在博士论文最后提出了字谜理解的动态加工模型,阐释了字谜认知加工的动态进程及相关影响因素的关联与互动作用,不仅对汉语字谜这种语言现象本身进行了更为透彻的解析,而且为非字面语言认知研究与人类语言的理解机制研究提供了更为深入、全面的视角。

霍宏[2](2021)在《错误分析理论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我们注重培养的能力分为听、说、读、写这四个部分,写即写作,通过文字来表明我们的想法,传达明确的信息。在高中阶段,英语写作课时少,形式稍显单一,这导致高中英语写作成为高中生心中的一块大石头,不知从何下笔,经常会出现各种错误,例如词汇错误、句法错误、语法错误及语篇错误等等,并且长期受到母语学习的影响,对如何写作出地道的英语造成了很大的障碍,用汉语思维表达往往词不达意,贻笑大方。因此写作成为英语日常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Corder(1967)的错误分析理论(Error Analysis,简称EA)在上世纪70年代流传广泛,被当作外语学习的重要方法论。错误分析理论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学习者出现的错误来反映外语语言学习中存在的一些内在法则,本文通过将错误分析理论的运用在高中写作教学中,以此来探讨基于错误分析理论的写作教学是否可以有效的提高高中生的写作能力,提高教学效果。英语写作是一个考查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项目,对英语学习中的基础知识涵盖面甚广,可以很好地反映学生的英语综合素养。本文研究问题如下:一、学生犯了多少种错误?二、哪些因素导致了错误?三、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教师和学生能得到什么启示?本研究在错误分析理论的指导下,以黑龙江省大庆市第一中学高二年级一班二班为研究对象,一班为实验班,二班为参照班,通过学生前测试卷分析以及问卷、访谈等手段探析高中学生英语写作错误原因,并在此基础上通过错误分析理论的指导,对英语写作提出新的写作教学与指导方案,最后通过后测来检验这段时间在错误分析理论指导下的写作教学是否有效。

贾绍俊[3](2021)在《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执政党,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领导核心,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是党团结领导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得以巩固的。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在建设主体、建设内容、对象主体、话语体系、实现目标等方面都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等一般意义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大区别。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其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集中体现在对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全局性掌控和全面性领导上,体现为要从整个党和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上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从理论和价值维度来看,加强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是保证党的思想政治工作顺利开展、实现其“生命线”作用的内在需求,也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的重要条件、重大任务和基本路径。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提升,从微观角度来讲意味着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影响力、吸引力、阐释力等话语能力建设的增强,从中观来讲也意味着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加强,是党的领导能力特别是思想文化宣传教育能力提升的重要体现。然而进一步从宏观来讲,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培养人教育人的工作,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始终体现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以此为建构和建设的中心目标。对于广大党员干部来讲,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提升党性修养,提升综合素质,保持党的先进性和革命性;对于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来讲,思想政治教育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价值取向的教育,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影响力的提升,也意味着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进一步增强,对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乃是功在当今、利于千秋的大事情,必须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从话语研究的以往理论经验来看,话语权具有流变性的典型特征,执政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更是受到其自身执政能力、执政合法性的直接影响,与其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和话语权建设的主体自觉等息息相关。从历史维度来看,结合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实践历程可以看出:只有坚持正确的思想指导,合理定位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才能够保证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话语权建设的正确方向;只有坚持自我革命,不断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话语权建设才能够获得政治保证和关键主体力量;只有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并实现话语传播多样化和话语践行的示范化,才能够为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话语权建设找准着力点。遵循这些经验启示,针对全球化信息化时代中国产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面临的各种挑战和当前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呈现的问题,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中国共产党需要在巩固执政合法性的基础上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能力,坚持马克思主义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指向的人民性、话语体系的科学性、话语传播的自觉性,通过整体提升中国共产党领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能力为话语权建设的实践发展提供主体保障。本研究正是坚持基础理论研究与现实问题分析相结合,坚持历史分析和阶级分析相统一的方法,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借鉴国内外话语研究的成果和智慧,遵循理论、历史、现实、问题和对策的研究理路,对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这一问题进行研究,以期能够取得一些有价值的研究结论,为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实践推进提供一定的学理支持。

吴宇[4](2021)在《韩国汉语学习者五级易混淆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词汇是语言表达中极为重要的建筑材料,但是词汇教学与研究的重要性一直没有被提高到相应的高度。同时随着学习者汉语水平的不断提高,在词汇和语法方面都对汉语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中高级汉语学习者来说,需要掌握的语法知识相对有限,学习者为了能够熟练掌握基本的语法知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会更加偏重语法方面的学习。但是只重视语法学习是不够的,不论考试还是日常交际,缺乏对词汇的正确理解都寸步难行。从整体来看,学习者对词汇的掌握还存在很多问题。笔者在实际对外汉语教学中发现,一些中高级词汇的习得对学习者来说有一定难度。例如:新HSK五级要求学生掌握2500个词,词汇量大、词义复杂。在这些词中有同音词、形近词、近义词等,还有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时,受诸多因素影响特有的“混淆词”,这都是教师词汇教学的重难点,也是学生词汇学习的困难点。从国别背景来看,韩国汉语学习者的情况较为特殊。因为韩国处在汉字文化圈,受汉字和汉语的影响较深。相较于其他国家,韩国汉语学习者的词汇偏误问题更复杂,存在一些学习者和教师双方都容易忽视的易混淆词。对于词汇误用来说,词语混淆是汉语学习者较为凸显的一种词汇错误。在目前的汉语教学中,易混淆词的研究包括“词汇本体研究”“词汇习得”以及“词汇教学”这三方面的内容。教师需要这三方面相互融通找到学习者特有的“易混淆词”,分析其特点,了解学习者目前所处的中介语系统阶段,进而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策略。在汉语词汇教学中,新HSK词汇大纲无疑是重要的教学参考标准。因此本文选取新HSK五级词汇大纲为研究对象,为学习者更好的进入六级,正确理解、运用更多汉语词汇打下良好的词汇基础。本文利用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2.0版,以及搜集整理的口语语料,结合汉语词汇本体知识和韩语词义,运用中介语理论、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以韩国学生为研究对象,对新HSK五级词汇大纲中的易混淆词进行穷尽式搜索。根据韩国汉语学习者词汇混淆的特点结合新HSK考试五级真题设计调查问卷,对五级易混淆词进行补充。并总结其出现的具体原因,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教学建议,希望为今后中高级韩国汉语学习者词汇教学提供一些参考。本文共分为五部分:绪论和四章正文的内容。绪论介绍了本文的研究缘起、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意义,阐述了前人对易混淆词的研究现状,并简要介绍了本文的语料来源。第一章是关于易混淆词的界定和筛选,共两个小节。第一节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本文中的“易混淆词”进行界定;第二节分别从语料来源、筛选过程、易混淆词的确定三方面对本文中选用的“易混淆词”进行了介绍。第二章为深入了解韩国汉语学习者词语混淆情况,考察语言理解层面的词语混淆,以及学习者通过一些策略回避掉的词语混淆问题,设计了相应的问卷调查及访谈。第三章是关于“易混淆词”偏误原因的分析,共三个小节。第一节从母语负迁移的角度,通过韩汉词语对比进行分析;第二节从目的语的角度对偏误进行分析;第三节从教学方面分析偏误产生的原因。第四章从辨析方法和教学方法两个角度出发,提出针对韩国汉语学习者易混淆词的教学策略,共两个小节。第一节提出三种易混淆词辨析方法;第二节提出四种易混淆词教学方法。

苏嘉莉[5](2021)在《意大利中高级水平成年汉语学习者语音石化原因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近年来汉语在意大利受到各界人士的欢迎,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到汉语学习当中,学习汉语的人数不断增多。除了在校学生外,意大利的汉语学习者还包括社会上不同领域的成年人成年学习者的人数众多。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是语言的外部形式,在汉语学习中占据重要地位,语音标准度是检验学习者汉语水平的重要参考因素。但是在汉语学习过程中,很多成年学习者,特别是到了中高级水平阶段的成年学习者,普遍出现语音石化的问题。为了考察意大利中高级水平成年汉语学习者的语音石化问题,本文通过课堂观察、语料分析和访谈手段,对他们的语音石化特征、造成语音石化的原因、缓解语音石化的对策三部分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意大利中高级水平成年汉语学习者的语音石化现象普遍,且在声韵调上均有所体现,大致呈现出声调>韵母>声母的趋势,其中声调石化出现的频率远高于声母和韵母石化。声母石化主要有平翘舌音不分,送气和不送气音用反或混用,尖音问题,将r发成颤音[r],将h读成韵母u,在零声母音节中增加声母;韵母石化有前后鼻音不分,后鼻音增加g,将u发成u,将un发成ong,将ou发成uo,将iu发成io,将ou发成o,将in发成i,将i发成e,增加介音i;声调石化有四声混用、变调不对以及轻声错误。造成学生语音石化的原因有:学生学习策略、交际策略、年龄、动机和性格的影响,输入、输出机会的缺乏。教师对语音重视不够,缺乏合适的情感反馈和认知反馈,缺乏足够的纠音时间和有效的纠音对策,个别教师自身语音存在问题。教材拼音标注不能满足学生需求且少部分拼音标注有误。大班课程在时间和人数上的限制以及HSK辅导课教学目标的应试性,汉意语音差异带来的母语负迁移。为缓解石化,学生应当明确汉语语音学习的目标;同时建立工具型和融合型动机;提高输入和输出率;培养不怕犯错的心理素质。教师应当重视语音教学;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情感和认知反馈;在语音教学中有意识地提醒学生汉意语音差异,帮助学生减少母语负迁移;为学生提供优质的输入内容和正确的输入途径;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输出;发挥自身聪明才智,对教材资源进行取舍和增补,及时发现和反馈教材上的错误;提高自己的语音水平,努力改进口音问题。

李娜[6](2021)在《认知主义的表达主义 ——基于道德随附性分析的一种道德本质论》文中研究表明如何理解道德以及道德的(the moral)与非道德的(the non-moral)的关系问题,是道德哲学研究的基础问题之一。在分析哲学伦理学的各种争论中,道德随附性逐渐成为论辩的焦点。道德随附性一般是指,道德的随附于非道德的,非道德基础属性的同一可以保证随附性道德属性的同一。要合理地回答道德的本质问题,阐明道德的客观性和规范性,就需要提供一种道德本质论,使其能够合理地说明道德随附性,同时维护道德的规范性。本论文以西方元伦理学中的道德随附性争论为着眼点,通过重点讨论非自然主义的道德实在论与非认知主义的道德表达主义在道德随附性方面的争论,表明随附性在解决道德本质问题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在元伦理学中的地位,然后尝试提出一种更加合理的道德本质观点——认知主义的表达主义,来解决以往道德表达主义本身的困境,推进对道德随附性的理论诠释以及对道德本质问题的回答。首先,论文从元伦理学的一个核心问题即“如何理解道德”切入,简单考察了道德实在论的三种类型——还原论的伦理自然主义、非还原论的伦理自然主义和伦理非自然主义,及其理论竞争者——道德建构主义、道德错论、非认知主义、道德非实在论,在分析阐述道德实在论所面临的认识论挑战、实践论挑战、本体论挑战的基础上指出,随附性问题是道德实在论面临的核心挑战,主要由非认知主义提出的随附性论证构成了对道德实在论的重要反驳。这表明了构建一种更合理的道德本质理论的必要性。接着,本论文借助心灵哲学中的随附性讨论,从概念、类型、定义、相关概念关系等几个角度回答了“什么是随附性”的问题。在此基础之上,笔者着重考察了伦理学中的道德随附性问题。道德错论作为一种认知主义理论,用道德随附性来攻击道德实在论,认为道德实在论无法解释道德随附性,同时用道德怀疑论的方式取消了自己对道德随附性问题的解释性负担。非认知主义者布莱克本认为伦理非自然主义难以支持道德随附性,不能解释混合世界禁令,而自己的投射主义理论很容易解释随附性和相关的混合世界禁令。非自然主义的道德实在论者沙佛-兰道则指出,非认知主义诉诸随附性的论证将论证起点设定为“世界就是像自然科学描述的那样”,但这个论证前提本身就是无法被证明的。沙佛-兰道认为,一方面,道德实在论者可以解释随附性。首先,道德实在论并不一定缺少蕴含命题;即使被指责缺少蕴含命题,道德实在论也并不缺少“共犯”。其次,随附性质的每一个实例都是完全由被随附性性质构成或实现的。另一方面,表达主义不能很好地解释随附性,它难以说明为什么对两个描述性相同的行为采取不同态度的人犯了某种概念上的混乱。但迈克尔·里奇和罗伯特·马布里托认为,构成性进路的道德实在论并不能保证作为概念必然性的道德随附性,而吉伯德的更复杂的解释性表达主义可以解释道德随附性。在道德实在论内部,沙佛-兰道的构成性进路也被指责为一种自然主义。除了沙佛-兰道之外,克莱默、克莱格、韦奇伍德、菲茨帕特里克等伦理非自然主义者在随附性论证方面也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进路。这些尝试最终表明,为了解决道德随附性问题,非自然主义不得不向自然主义靠拢。虽然斯坎伦区分了混合的规范性判断和纯粹的规范性判断,认为混合规范判断所对应的规范性事实才随附于相关的非规范性事实,而纯粹规范判断并不依赖于自然事实或超自然事实。但这并不能帮助非自然主义回应全局性的随附性挑战。在随附性论证的挑战之下,更多的实在论者走向保守,认为道德随附性是一种原初的事实、形而上学学说或教条。非还原论者斯德津甚至直接指出,一个人究竟认可哪种形式的随附性,将取决于一个人的元伦理学背景理论。笔者认为,元伦理学中传统的道德本质理论难以完全消除随附性担忧。自然主义者无法解释道德随附性的重要性,因为他们认为道德属性就是自然属性,随附性好像是自然而然、不值一提的。非自然主义者难以解释道德随附性是如何随附的,因为他们认为道德属性不是自然属性,而是自成一格的,两个完全不同的属性之间究竟如何能做到随附呢?表达主义将随附性看作一种主观约定,又难以解释道德的客观性和规范性。因此,只有建构一种更具有解释力的道德本质理论,道德随附性才有可能得到合理的说明。对道德随附性问题的持续关注构成了本文建构一种新的道德本质理论的理论冲动。在分析非认知主义的表达主义的内部困难、发展演变、当前困境、理论优势和未来走向的基础上,本论文吸取情感认知-评价理论、非自然主义的部分合理之处,试着提出一种从“非认知主义”到“认知主义”的表达主义发展路径,即通过对情感进行一种认知-评价性的理解,使道德表达主义能够更好地回应道德语言问题、态度分裂问题、道德取消主义等质疑和困境,在与吉伯德“解释的表达主义”、史密斯的“理性主义-性情理论”的比较中,构建一种更合理的、认知主义的新表达主义理论。新表达主义理论认为,道德判断区别于其他判断的核心特征在于它表达道德情感,这种道德情感本身包含着认知-评价性信念和非认知性情绪,作为情感表达的道德话语涉及描述性成分、评价性成分和心理倾向性成分,因而具有实在的随附性基础。道德的评价性成分是随附于描述性成分的,不过由于个体繁荣计划的具体差异,以及受到人格、性情等心理倾向性成分的影响,在现实中也会表现出相同认知条件下的道德分歧。但无论如何,作为情感表达的道德话语说出了某些关于事实的描述,这是它具有适真性(truth-aptness)的根本原因,也是它与自然命题具有随附关系的原因之一。同时,道德情感由于关心人的自我繁荣和幸福计划,从而天然地蕴含着非自然性的价值评价。但新表达主义不像传统非自然主义那样,认为道德情感是完全自成一格的独特事物,它承认自然基础对道德情感、态度的奠基性作用。这种基础作用是通过类似于意向性网络-背景那样的结构来发生作用的,情感或态度意向性的心理学结构与语言意向性类似。认知主义的表达主义并不意味着可还原、可简化,以至没有独立的随附性道德情感领域。这种新表达主义理论并不主张承诺极端的自然主义、放弃理性主义,或者使伦理学成为心理学或广义社会学的一部分。它只是强调,作为情感或态度内容的评价性事实是实在的,因为这些评价性关系是在具有心理实在性的意向性网络、与社会实在性有关的意向性背景下,对经验信息进行理性的道德反思这一多维结构中生成的。这使得它融合了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能够解释道德判断与情感反应之间的关键性鸿沟。它既吸收了经验主义的认识论,强调价值在本质上与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关切有关,以避免非自然主义框架下道德属性的神秘性,又坚持理性主义的统一原则,使得我们可以在千差万别的情感中关注共同点,构筑公共的道德生活。认知主义的表达主义理论可以利用在自然科学中被经常使用的最佳解释推理原则,给出一种本体论承诺。最佳解释推理是指,如果通过设定某些事实我们就能最佳地说明被观察的现象,那么我们就应该倾向于主张我们有关事实的信念为真,相关事实确实存在。道德本体论研究和一些复杂的前沿自然科学研究一样,只能在当前的人类智力范围内通过反思性平衡、融贯性解释做出最佳选择,就像在心身问题上所做的心理-物理随附性解释那样。在实践论的动机理论方面,新表达主义理论主张,情感或态度是有表征内容的心理状态,其内容或对象就是道德事态或道德命题,道德情感或态度本质上是一种意向性态度或命题性态度。因此,道德动机既是一种心灵状态,又要诉诸世界的特征,因为具体的事态才是心灵意向状态的内容。在实践论的理由理论方面,工具主义认为,你有一个理由做某事,仅因为做它能够帮助完成对你而言重要的事情,欲望在此扮演重要的角色。道德理性主义则断言,在道德义务和行动理由之间存在一种蕴含关系或必然关系。理由内在主义拓宽了工具主义的考量范围,认为除了欲望之外的其他东西(比如信念、长期计划、忠诚,等等)也能够驱动人们。而新表达主义理论认为,理由的内在主义并不与理性主义截然对立,道德情感关心我们的目标和计划,情感本身便包含着我们对重要事物的判断,虽然这种判断可能是有理性缺陷的;理由并不完全基于内部心理要素,它也是关涉自然事实的,所以有关情感或态度的分歧,常常需要通过对自然事实的各种补充、转换性描述等来解决;判断实践的目标就是要通过对外部事实的明智审慎的理性评估,使道德判断能够成为具有普遍性的道德法则。总之,一种认知主义的情感表达主义可以更好地同时解释道德理由的驱动性和规范性。在认识论的道德分歧方面,新表达主义理论认为,道德情感中包含意向态度下的认知性信念和非认知性情绪,因而,在类似理想咨询者的条件下,道德事实或属性能够为道德能动者所认知,非道德事实的同一决定了道德事实或属性的同一,但现实中的能动者要获得有关具体情境的所有相关非道德知识非常困难,而且视角性成见、偏见、自利、不充分的同情心、厌恶等很多因素阻碍了合理推理和道德感知,道德能动者在获取全部的、复杂的相关非道德事实方面存在差异,再加上主观上的理性能力差异和情绪差异(也常被称为品格差异或心理倾向差异),使得道德能动者对道德事实的认识出现分歧。在认识论的道德知识方面,新表达主义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接受融贯论;同时认为我们并不需要将所谓经过深思熟虑的道德判断严格界定为可靠的、不变的起点,而是主张所有的道德判断都处在情感的意向性信念网络之中,都是开放的、不断修正的;既然情感是认知主义的,所以实际的道德分歧解决过程仍然可以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反思平衡过程;保持对情感的反思,进而产生对培养积极情感的思想收获与方法改进,使公民能够更好地参与伦理政治程序,这是各类道德教育实践的永恒目标追求。在本体论的道德解释方面,新表达主义理论能够回应所谓的副现象问题,既承认自然属性所承担的解释性工作,也不否认道德属性所具有的解释性功能,合理地避免将道德属性看作副现象。新表达主义能够在解决情感与社会性自然事实、心理性自然事实的随附性关系的基础上,从本体论角度说明道德事实的解释性作用。此外,本论文还从道德错论、建构主义、非认知主义的表达主义、强劲实在论等角度构造了针对新表达主义理论的一些挑战,并一一做出回应,同时也较好地回应了传统情感主义经常遇到的琐碎性威胁。本论文的创新突破点在于,第一,探寻有关道德本质问题论证的焦点分歧,对道德随附性问题在元伦理学中的地位给予更充分的说明和评估,提出道德实在论所面临的认识论挑战和实践论挑战最终都与道德随附性问题这个更深层的本体论挑战密切相关。第二,阐明非自然主义实在论有关道德随附性的解答,指出非自然主义最终不得不向自然主义靠拢;对表达主义的优劣势进行评估,指出它要合理地解释随附性而不伤害道德客观性的话,也需要与认知主义相结合。第三,借助情感认知-评价理论,将非认知主义的表达主义改造为认知主义的表达主义,缩小其与道德实在论的距离,融合非自然主义与自然主义,为道德随附性问题提供更融洽合理的解释,从而更加有效地回应道德怀疑论,丰富中国元伦理学的话语方式和理论视角。

袁昊[7](2021)在《新时代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政治文献外译在我国对外宣传政治主张、讲好中国故事中承担着特殊重要的使命,其译文质量直接影响国家外宣工作的效果,关乎能否向国际社会准确传达中国声音。新时代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以下简称“中国特色政治语汇”)集中反映新时期尤其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执政以来提出的中国特色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外交等治国理念,表达方式具有鲜明的汉语文化特点,在我国当代政治话语体系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这些语汇是政治文献翻译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对课题研究现状考察发现,国内外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研究成果不多,基于语料库分析和受众理解度调查的研究成果更为少见。本文以目的—顺应理论为指导,以中共十九大报告、2016-2020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1-2卷)汉语原文和俄语译文为语料,研究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的相关问题。课题研究既可以总结经验,丰富该领域的研究成果,为翻译实践提供指导和借鉴,又可以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和分析问题,促进其翻译质量的不断提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依据目的—顺应理论,本文确立了中国特色政治语汇翻译要以准确传播中国声音为最高目的原则,努力达到语言顺应和语境顺应的目标。论文研究以自建中国特色政治语汇汉俄翻译语料库为基础,考察译文特征和翻译规律,为翻译策略和方法研究提供科学的依据,力争避免译文分析的主观性。按照接受美学理论,把受众理解度和接受度作为译文质量评价的重要参考项,在纽马克翻译批评的五方面内容和四个视角、黄忠廉提出的“两个三角”译评体系框架内,对中国特色政治语汇译文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通过语料库分析法考察中国特色政治语汇译文语言特征及翻译手段的应用情况发现,译文较好地再现了原文信息,具有明显的书面语色彩;翻译手段统计发现,四字格和谚俗语形式的中国特色政治语汇偏用直译法;缩略语形式的语汇翻译偏用阐释法;隐喻形式的语汇翻译常使用意译和替代法;经典名句形式的语汇翻译会综合运用不同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法考察俄语受众对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文本的理解和接受情况表明,译文受众理解度和接受度普遍较高。受众理解度较低的是用直译法翻译的富含民族文化信息的语汇译文,经代偿法翻译后理解度升高。对译文目的—顺应情况分析进一步证实,尽管直译在一些情况下是忠实于原文的译法,但由于汉语和俄语分属不同语系,具有自身的异质性,多数情况下更适宜综合运用包括显化、简化、范化在内的代偿式方法,以实现双向的语言顺应和语境顺应。本文的译文评价从语言和文化两个层面展开。语言层面的译文分析发现翻译问题多由母语干扰引起;文化层面的译文分析发现翻译问题多因中俄文化图式差异造成,在翻译策略上偏重了语言形式对等,在方法上主要采用了直译法。此外,本文还探讨了在顺应目的语文化语境的同时,如何使译文顺应源语文化和政治目的需要的问题,提出中国特色政治语汇翻译要充分认识其政治性和特殊性,正确把握传播与接受、顺应源语与顺应目的语的关系,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手段和技巧,努力使译文达到双向顺应的目标。最后,在对全文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总结提炼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模式构想。综上所述,本课题研究实现了以下几方面创新:第一,综合运用语料库翻译学、目的—顺应理论、受众接受理论和翻译质量评价理论的优势,形成了较合理的理论框架;第二,运用语料库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获取译文语言特征和翻译规律的第一手资料。以定量研究为主,定量和定性研究相结合,一定程度避免了论证过程中的主观臆断;第三,遵循中国特色政治语汇翻译原则,从语言顺应、语境顺应、受众理解、语言内评价和语言外评价多个视角和维度观察和评价译文,较全面总结了相关俄译的成功经验,客观分析了典型性问题,提出了一些有建设性的意见和翻译模式构想。该研究丰富了政治文献俄译研究成果,为相关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参考。

张佳奇[8](2021)在《互联网语境下的群域话语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全面考察依托于技术媒介的社会结构和组织形式中的群体话语交互状况,论证群域话语概念,尝试建构群域话语分析框架,揭示互联网时代人际交流的一些新特征,探索分析群域话语与以往个人交谈、公众性交流不同的特点和话语篇章的组织规律,探究立场建构与话语协商的句法及语用特征。全文共分八章,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主要交代本文的选题缘起及研究的主要问题,从理论意义和现实应用两个方面概括选题研究的价值及意义;梳理了网络语言研究、当代话语分析理论、互动社会语言学理论的相关研究现状,并就本文的理论背景及依据进行了交代;论述社会符号学理论和功能语篇分析的基本观点及理论主张,梳理主要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阐释本文的理论架构和研究方法;最后,对文中的语料来源及标注符号进行说明。第二章“新媒体群域类型与群域话语的功能层次”,本章基于网络群体交流的研究对象及社会网络关系的分布情况,建立“群域”概念,并就相关问题展开了讨论。群域话语的生成过程中,计算机网络媒介不只是信息传递的渠道和载体,其本身的技术导航及功能设置对信息交互模式的引导和人际互动方式有重要的影响。新媒体群域中的话语交互由情景语境的触发产生,群域情景语境和话语意义之间存在一个属于话语参与者的“认知中介”,情景语境的虚拟和现实融合程度与“话语基调”中成员间的“相熟度”共变,并决定“个体化”的允准程度,决定“供用特征”的潜在语义是否被触发。虚拟性明显则个体化允准程度高,倾向于显示易于辨识的个人风格。现实性明显则个体化允准程度低,话语组织受现实身份的制约,更倾向遵守现实语境的交际语用规则。本章结合系统功能语言学、当代话语分析理论尝试提出群域系统功能分析框架,揭示依托于技术媒介的群体话语交互情况,并提出其在语法、语用维度可探索的空间。第三章“群域话语的话轮及序列”,本章主要讨论了群域话语的基本单位“话轮”以及话语组织单位“序列”的概念界定及类型特点,并将群域话轮、序列与传统口语交际进行差异对比。本章将“群域话轮”定义为:包括多模态符号和媒介功能形式的上传一次所显示的内容。将“群域话轮”分为文本话轮、多模态话轮和界面功能话轮。结合群域交际中存在的一些独立的、可描述的普遍话语行为惯例作重点观察,将依照惯例进行组构的话语行为过程视为“序列”,并对“问答”“追补”“修补”“重复”四种主要话语行为序列进行语料观察和论述,从而探究群域话轮和序列特点。群域话轮特点体现在四个方面:模态种类及模态组合的复杂表义情况;话轮呈现出不完整的会话结构;话轮很多情景中为非自然序列;在句法选择上,有明显的场景适应性。口语交际与群域交际中的话轮在性质、范畴和句法特征方面存在明显的不同。传统交际和群域交际中序列的差异主要则体现在序列的“邻接性”关系方面。第四章“群域话语的语篇型式及特征”,本章吸收功能语篇分析的理论与方法,探究群域话语分析系统“表达层”的语篇型式,对三种主要群域话语类型的篇章进行考察和描写,并进一步概括其篇章结构的影响因素。我们立足于描写和解释篇章的生成过程,借鉴社会网络分析的理论及方法,将话语文本的考察与主体的社会行为结合起来,探索群域交际中的网络结构特征,观察话语如何参与和改变社会行为、活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群域话语模式的语篇规律。基于议程设置蕴含媒介预设的元功能的认识,本章吸收“Ge M模型”对三种群域的议程设置进行建模。这种“元认知”提供了一种语义上的衔接结构,这一“衔接结构”在群体交际中是公众在篇章层面理解、认同的基础,是语篇内部元素之间建立语义关系的参考和连贯的规则。研究表明:即时通信类群是“关系衔接”篇章,以人际为基础展开语篇的互动。信息交互类群为“话题衔接”篇章,呈现子话题分层现象。视频直播类群为“内容衔接”篇章,随着内容的推进,相应的评价话语产生,在语义层面发生篇章衔接。第五章“群域话语的立场建构与人际互动”,着眼于不同类型群域话语系统内部,考察具体语篇中立场构建和交际互动的若干语义、语用现象。重点对新闻事件涉及的群域评价中各方立场建构、意见协商所采用的语言手段进行探讨。重点吸收互动语言学范式的相关理论对群域立场建构和人际互动问题进行探究。我们结合典型个案从动态视角对群域中互动语篇中的立场表达情况进行观察研讨,主要着眼于典型的微博新闻“评论区域”、微信朋友圈、群体互动的留言区三个重点交互场景开展研究。本章概括了群域信息发布话语立场表达的主要句法、语用策略,总结了微信朋友圈的信息发布的语用规则及人际语用功能。具体来看,朋友圈中的“认同”是在复杂的线上交互中通过建构增加或强化“自我属性”的动态过程,网络平台为个人自我构建社会认同提供重要语境条件。本章由观察“否定”和“肯定”的情感立场表达策略,进一步探究留言区群体交互的立场类型及语用效果。第六章“群域话语的修辞伦理和语用规约”,本章基于修辞学和语用学的关联,探讨修辞伦理和语用原则的关系如何。本章就群域话语交际中的修辞伦理问题进行类型概括,并探讨相应类型的生成动因与监管的伦理对策,进一步提出与群域交际相适应的“伦理规范”,为下一步网络群域话语语情研究提供新的视角。第七章“群域话语研究的理论意义及现实应用”,本章从理论意义和现实应用两个方面具体探讨群域话语研究的价值。理论意义方面,主要从新媒体话语的系统构建、多模态修辞学及网络语用学理论的系统构建、“网络民族志”的理论探索三大方面讨论研究的理论意义。现实应用方面,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为舆情管控与语情引导提供预测和监督方法;有利于推进网络多模态语料库的构建;有利于推进社会化网络服务的建设。第八章“结论”,总结了全文的主要结论并陈述研究的不足及未来研究展望。主要结论包括:群域话语功能分析框架的提出;“相熟度”与情景语境的共变关系;群域话轮的界定及与传统话轮的差异问题;群域语篇型式的概括;群域立场表达的句法、语用策略问题;修辞伦理和语用规约的协同标准;对比了群域话语与以往个人交谈、公众性交流不同的特征和话语篇章的组织规律。在后续研究中将进一步深化对相关理论的研究,扩展语料观察的规模。进一步关注新兴话语形式和范畴的对应规律、主要语篇型式在群域中的句法功能表现,深入探究“个体化”如何在群体中“汇流”“演化”等问题。

欧阳静慧[9](2021)在《中国英语学习者书面中介语发展特征计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介语”是语言研究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距拉里·塞林格(L.Selinker)在1969年首次提出,已有近50多年的历史。早期中介语举例式的定性研究较多,近年实证研究虽然有所增加,但大多数是关注具体的、局部的语言现象,而较少关注学习者的语言整体的发展特征。本研究结合依存句法与计量语言学研究方法,采用以下四类计量指标:平均依存距离、依存距离概率分布、依存方向以及复杂网络计量指标,研究中国英语学习者书面中介语的整体发展特征。首先,通过计算不同语言水平的中国英语学习者的书面中介语的整体、主语、宾语、状语和定语的平均依存距离,发现随着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语言水平的提高,中介语的整体句法复杂度、主语、宾语、状语和定语相关句法结构的句法复杂度逐渐提高,并向目的语句法复杂度的水平靠近。但是,部分局部的、更细致的句法结构的复杂度呈现动态变化。此外,通过计算中介语的依存距离概率分布,发现不同语言水平的中介语的依存距离概率分布都能很好地满足某些指数或幂率分布,其中包括齐普夫—阿列克谢耶夫分布模型。并且,分布模型的参数值能反映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其次,我们计算了不同语言水平的中国英语学习者中介语的整体、主语、宾语、状语和定语的依存方向以及构成这些句法成分的具体依存关系的依存方向。研究结果发现,随着学习者语言水平的提高,支配词居前的中介语整体依存关系逐渐增加,向目的语水平接近。从类型学角度看,中介语越来越向目的语接近,并且整体依存方向能衡量中介语的语言水平。主语和宾语的依存方向分布发生轻微但不显着的变化,且始终处于本族语和目的语之间。支配词居前的状语依存关系和支配词居前的定语依存关系逐渐增加,向目的语水平水平接近。状语和定语的依存方向能反映中介语的类型学变化以及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再者,选取复杂网络常用指标,节点数、边数、平均节点度、节点度分布、聚集系数和平均路径长度来描述中介语的发展。研究结果发现随着学习者语言水平的提高,中介语的节点数和边数都持续地增加,表明学习者中介语的词汇丰富度逐渐地提高。但是,中介语的平均节点度并没有呈现出规律性的变化,说明平均节点度并不适合作为衡量词汇丰富度的指标。中介语的节点度呈现幂率分度,表明不同写作水平的中介语网络都是无尺度网络,少数节点具有较高的节点度,即少数词具有较强的和其他词结合,形成句法关系的能力。并且,随着学生语言水平的提高,功能性词(冠词、介词)作为中枢节点的比例越来越高。此外,中介语网络的聚集系数逐渐下降趋势和平均路径长度的上升趋势都表明中介语中词的形态越来越丰富。最后,基于以上计量指标的发展变化,结合先前中介语理论研究,经过综合讨论,发现中介语的发展过程具有系统性、渐进性、动态性和目的语不可接近性的特征。中介语是一种独立于本族语和目的语的自然语言系统,经历系统前阶段后,逐渐向目的语动态接近,并在一定阶段出现僵化状态。本研究基于大规模真实语料,探究书面中介语整体发展特征,揭示了其发展过程既遵循语言普遍规律,又具有多样性;语料覆盖各个语言学习阶段的中国英语学习者,有助于全面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整个过程,特别是初级阶段和僵化阶段的中介语的特征。同时,本研究结合依存句法和计量语言学研究方法,更科学、更细致、更全面地刻画了中介语的发展。

徐天[10](2021)在《罗马尼亚汉语学习者声调习得偏误分析与教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语音是语言的三要素之一,也是语言的基础。学好语音,才能完整的掌握一门语言。声调是现代汉语语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同一个音节,加以不同的声调,就可以表达不同的语义。所以学好声调,是学好汉语的必要条件。文章首先对来自罗马尼亚四个孔院的80名汉语学习者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声调习得现状,进而以克鲁日巴比什波雅依大学孔子学院30名学习者为研究对象,在课堂观察与教学记录的基础上,制定相对应的声调测试材料,然后收集学习者的朗读录音,进行听辩研究。在初步考察其偏误类型及原因后,再运用Praat软件和T值分析法对语料音频进行提取与处理,将学习者在测试中所表现出来的单字调偏误、二字组声调偏误,以及短句中二字组声调偏误,以图表的形式展示出来,整理归类并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发现,单字调中,罗马尼亚学习者上声偏误最严重,阳平的发音情况较好,阴平和去声容易混淆。二字组中,以阴平、阳平为首字的词语整体偏误率较低,以上声和去声为首字的词语整体偏误率较高。同一声调单字调偏误率与作为二字组首字声调偏误率不同,二字组词语出现在句子中的不同位置,所产生的声调偏误不同。文章从母语负迁移、语音课教学模式和方法的不足等方面分析偏误成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首先以汉语的音乐性这一特点为基础,结合相关乐理知识,帮助学习者找到正确的调域与发音方法,建立声调意识;再根据学习者习得难易程度调整声调教学顺序,依次建立声调的区别特征;最后以二字组声调为重点,强化其在语流语境中的教学。以期为对外汉语声调教学提供方法、策略上的参考,使得汉语教学更加高效。

二、错误语言系统的形成原因及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错误语言系统的形成原因及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汉语字谜理解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字谜的界定与分类
    1.3 研究目标与问题
    1.4 研究方法与路线
    1.5 研究意义
    1.6 论文框架
2 文献综述
    2.1 汉语字谜的语义理解与建构
        2.1.1 语法修辞视角
        2.1.2 概念整合视角
        2.1.3 关联理论视角
        2.1.4 认知拓扑视角
        2.1.5 非字面语言视角
    2.2 汉语字谜理解的实证研究
        2.2.1 字谜认知加工的动态进程
        2.2.2 字谜认知加工中的语境效应
        2.2.3 字谜认知加工中的原型启发效应
        2.2.4 字谜认知加工中的神经活动与神经表征
    2.3 本章小结
3 理论基础与研究手段
    3.1 理论基础
        3.1.1 基于“加工阶段”的非字面语言理论与创造性思维四阶段理论
        3.1.2 基于“凸显度”的非字面语言理论
    3.2 研究手段
        3.2.1 眼动追踪技术
        3.2.2 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
    3.3 实验材料评定及汉语字谜库创建
        3.3.1 字谜初选
        3.3.2 字谜谜面的规约度评定(预实验a)
        3.3.3 字谜的主客观难度与合理性评定(预实验b)
        3.3.4 字谜启动语义的评定(预实验c)
        3.3.5 原型字谜与干扰字谜的主客观启发程度评定(预实验d)
        3.3.6 字谜匹配选项的评定(预实验e)
    3.4 本章小结
4 实验一:汉语字谜认知加工中语义通达进程的眼动研究
    4.1 实验目的
    4.2 实验方法
        4.2.1 实验设计
        4.2.2 实验被试
        4.2.3 实验材料
        4.2.4 实验仪器
        4.2.5 实验流程
        4.2.6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行为数据
        4.3.2 眼动数据
    4.4 汉语字谜认知加工中的语义通达
        4.4.1 字谜加工中语义通达的三个阶段
        4.4.2 字谜类型对字谜语义通达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5 实验二:汉语字谜认知加工中语境效应的眼动研究
    5.1 实验目的
    5.2 实验方法
        5.2.1 实验设计
        5.2.2 实验被试
        5.2.3 实验材料
        5.2.4 实验仪器
        5.2.5 实验流程
        5.2.6 数据处理
    5.3 结果与分析
        5.3.1 行为数据
        5.3.2 眼动数据
    5.4 汉语字谜认知加工中的语境效应
        5.4.1 字面语境对字谜语义通达的阻碍作用
        5.4.2 非字面语境对字谜语义通达的促进作用
        5.4.3 字谜加工中语境效应的理论阐释与反思
    5.5 本章小结
6 实验三:汉语字谜认知加工中原型启发效应的眼动研究
    6.1 实验目的
    6.2 实验方法
        6.2.1 实验设计
        6.2.2 实验被试
        6.2.3 实验材料
        6.2.4 实验仪器
        6.2.5 实验流程
        6.2.6 数据处理
    6.3 结果与分析
        6.3.1 行为数据
        6.3.2 眼动数据
    6.4 汉语字谜认知加工中的原型启发效应
        6.4.1 原型启发效应对字谜语义通达的催化作用
        6.4.2 不同原型类型的具体启发效果
        6.4.3 字谜难度对原型启发效应的影响
        6.4.4 对“低凸显假说”理论的反思
    6.5 本章小结
7 实验四:汉语字谜认知加工中神经活动的ERP研究
    7.1 实验目的
    7.2 实验方法
        7.2.1 实验设计
        7.2.2 实验被试
        7.2.3 实验材料
        7.2.4 实验流程
        7.2.5 脑电记录与分析
    7.3 结果与分析
        7.3.1 行为数据
        7.3.2 脑电数据
    7.4 汉语字谜认知加工中的神经活动
        7.4.1 字谜加工中不同阶段的神经活动及本质特征
        7.4.2 字谜类型与启动类型对字谜神经加工的影响
    7.5 本章小结
8 汉语字谜的认知神经加工特征
    8.1 汉语字谜的一般认知特征
        8.1.1 非字面义的二重性特征
        8.1.2 非字面义的元语言特征
        8.1.3 语义通达的分步加工特征
        8.1.4 语境制约下的低凸显性特征
        8.1.5 原型启发下的快速解码特征
    8.2 字形字谜与意会字谜的认知神经加工比较
        8.2.1 意会字谜的言语推理过程难于字形字谜
        8.2.2 意会字谜的非字面义通达晚于字形字谜
        8.2.3 意会字谜的原型启发效应弱于字形字谜
    8.3 字谜与其他非字面语言形式的认知神经加工异同
        8.3.1 与其他低规约度非字面语言认知加工的异同
        8.3.2 与中规约度非字面语言认知加工的异同
        8.3.3 与高规约度非字面语言认知加工的异同
        8.3.4 在“汉语非字面语言规约层级递进模型”的位置
    8.4 本章小结
9 结论
    9.1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9.1.1 厘清汉语字谜认知加工中不同阶段的特点
        9.1.2 构建汉语字谜理解的动态加工模型
    9.2 本研究的创新点
    9.3 本研究的不足及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字谜自身指标的量化
    附录2:两种语义启动项的量化
    附录3:三种配对字谜的启发量
    附录4:三类选项(除正确选项外)的相关量化
    附录5:练习材料及填充刺激
    附录6:实验一至实验四的指导语
    附录7:眼动与ERP实验受试者知情同意书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2)错误分析理论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英语写作教学研究分析
        2.1.1 国内英语写作教学研究分析
        2.1.2 国外英语写作教学研究分析
    2.2 国内外错误分析理论研究分析
        2.2.1 国内错误分析理论研究分析
        2.2.2 国外错误分析理论研究分析
    2.3 国内外错误分析理论在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2.3.1 国内错误分析理论在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2.3.2 国外错误分析理论在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2.4 国内外中介语理论研究分析
        2.4.1 国内中介语理论研究分析
        2.4.2 国外中介语理论研究分析
第三章 理论基础
    3.1 错误分析理论
        3.1.1 错误的概念及其分类
        3.1.2 错误分析理论的概念
        3.1.3 错误分析理论的研究内容
        3.1.4 错误分析的过程
        3.1.5 错误分析的意义
    3.2 中介语理论
        3.2.1 中介语理论的概念
        3.2.2 中介语的特征
        3.2.3 中介语理论的建构手段
第四章 研究设计
    4.1 研究问题
    4.2 研究对象
    4.3 研究方法与工具
        4.3.1 问卷调查
        4.3.2 教师访谈
        4.3.3 前后测试卷
    4.4 研究步骤
        4.4.1 问卷调查
        4.4.2 教师访谈
        4.4.3 教学阶段实施——基于错误分析理论的综合训练法
第五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5.1 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5.1.1 问卷环节设计
        5.1.2 问卷结果及分析
    5.2 教师访谈结果与分析
        5.2.1 高中阶段英语学科写作教学中的主要教学方法及遇到的问题
    5.3 高中生写作测试卷错误统计与分析
        5.3.1 实验前测数据统计与分析
        5.3.2 实验后测数据统计与分析
        5.3.3 实验班前后测数据分析对比
    5.4 高中生英语写作错误产生的外因与内因
        5.4.1 产生的外因
        5.4.2 产生的内因
    5.5 对错误的纠正策略
        5.5.1 教师主动策略
        5.5.2 学生主动策略
第六章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启示
        6.2.1 加强学生基础知识输入和英语思维习惯培养
        6.2.2 提高学生对英语法差异的敏感性
        6.2.3 加强语法学习方法的指导
    6.3 本研究的局限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调查问卷
    附录二 前测试卷
    附录三 后测试卷
    附录四 高考书面表达评分标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主要方法
        (一)基本研究思路
        (二)主要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注释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理论基础
    一、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概念界定
        (一)话语与话语权
        (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
        (三)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
    二、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意识形态理论
        (二)列宁关于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思想
        (三)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注释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结构要素和影响因素
    一、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先在条件
        (一)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话语权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话语建设的能力
    二、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结构要素
        (一)话语主体与话语权建设队伍
        (二)话语主题与话语建设内容
        (三)话语方式与话语权建设的载体
        (四)话语效果与话语权建设的实效评价
    三、中国共产党思想教育话语权建设的影响因素
        (一)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及其科学性
        (二)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立场及其人民性
        (三)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文化使命及其自觉性
        (四)中国共产党“以德为先”的话语践行及其示范性
    注释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实践历程和经验启示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实践
        (一)民主革命早期党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上进行探索
        (二)抗日战争时期党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上走向成熟
        (三)解放战争时期党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上主动开展
    二、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实践
        (一)巩固政权和过渡时期党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上的加强
        (二)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在曲折中发展
        (三) “文革”时期党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上遭遇严重挫折
    三、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实践
        (一)改革开放初期党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上的调适与巩固
        (二)进入新世纪后党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上的充实和提高
        (三)转型发展重要时期党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上的深化与丰富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实践
        (一)新时代对话语权重要性认识的增强促进了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
        (二)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能力的提升扩大了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影响力
        (三)新时代实施的网络强国战略推进了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平台建设
    五、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经验启示
        (一)必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二)必须以自我革命精神不断提高党员干部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
        (三)必须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多样化示范化
    注释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现状分析
    一、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成就
        (一)形成了多元主体参与的建设格局
        (二)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成果体系
        (三)迈向媒体融合利用进行话语传播的良好态势
    二、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境遇
        (一)后冷战时代“意识形态终结论”的迷惑与应对
        (二)全球化与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与话语批判
        (三)信息化与虚拟话语场的挑战与利用
        (四)社会利益分化与异质话语立场的挑战与导引
    三、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一)部分党员干部的腐败和作风问题损害了党的话语公信力
        (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话语体系在建构话语权上的作用未充分发挥
        (三)党的宣传思想教育工作中群众性话语转向和表达不足
        (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平台建设仍需改进加强
        (五)当前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注释
第六章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多维路向
    一、以理论创新和宣传引导为基础推进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
        (一)以理论创新为基础不断提升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水平
        (二)以宣传思想工作为导引加强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
    二、以制度建设和从严治党为保障推进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
        (一)加强党的制度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根本保障
        (二)党的制度不断完善可以转化制度优势和话语力量
        (三)制度治党取得实效可以提高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效
    三、以提高话语建设能力为关键发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作用
        (一)坚持把学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
        (二)实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话语大众化
        (三)提高思政课展现“中国理论”世界话语权的能力
    四、以网络安全治理为主要抓手做好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平台建设
        (一)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协同
        (二)提高中国共产党网络空间治理能力
        (三)提升网络空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
    五、以加强党的领导为根本落实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主体责任
        (一)明确党委和有关部门的领导主体责任
        (二)要通过完善领导机制来提高领导水平
        (三)要建立健全主体责任落实监督机制
    注释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韩国汉语学习者五级易混淆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中介语研究
        二、偏误分析研究
        三、易混淆词研究
    第三节 研究内容、研究步骤、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步骤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易混淆词的界定和筛选
    第一节 易混淆词的界定
    第二节 易混淆词的筛选与确定
        一、易混淆词的来源
        二、易混淆词的筛选
        三、易混淆词的确定
第二章 韩国汉语学习者易混淆词考察
    第一节 隐性易混淆词调查
        一、调查对象
        二、问卷设计
        三、调查结果
    第二节 韩国汉语学习者易混淆词访谈
        一、易混淆词访谈设计
        二、易混淆词访谈结果
第三章 韩国汉语学习者易混淆词偏误原因
    第一节 母语导致偏误
        一、韩汉义项对比
        二、韩汉词义对比
    第二节 目的语导致偏误
        一、因语素相近而混淆
        二、因语音相近而混淆
        三、因词义相近而混淆
    第三节 教学不足导致偏误
        一、词语释义准确度不够
        二、词语讲解时深度不够
        三、对中介语系统认识不够
第四章 韩国汉语学习者五级易混淆词教学策略
    第一节 易混淆词的辨析方法
        一、避免释义混淆,创设丰富语境
        二、利用语素法进行教学,区分形近词
        三、借用义素分析法,具化学生对词义的理解
    第二节 韩国汉语学习者易混淆词的教学方法
        一、与考试真题相结合
        二、以终为始,设计教学
        三、利用游戏发现问题,加深记忆
        四、加强韩汉语言对比,设置视频课程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韩国汉语学习者易混淆词调查问卷
附录二 韩国汉语学习者易混淆词访谈提纲
附录三 针对韩国汉语学习者 HSK 五级易混淆词表
后记

(5)意大利中高级水平成年汉语学习者语音石化原因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对象及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对象
        1.2.3 研究方法
    1.3 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综述
        1.3.1 石化的定义、分类及核心意义
        1.3.2 国内外语言石化理论研究综述
        1.3.3 国内语音石化问题研究综述
        1.3.4 意大利汉语学习者语音习得研究综述
    1.4 本文的理论依据
        1.4.1 中介语理论
        1.4.2 对比分析理论
        1.4.3 语言迁移理论
第二章 课堂观察实况
    2.1 学生在课堂上的口语产出意愿
        2.1.1 是否主动开口
        2.1.2 每次回答老师问题时的答案的长度
    2.2 学生在课堂上的口语产出频率
    2.3 学生对教师纠音的态度
    2.4 纠音之后学生语音改变情况
    2.5 小结
第三章 语料分析及语音石化特征
    3.1 语料介绍
    3.2 语料分析结果
        3.2.1 生词语料分析结果
        3.2.2 课文语料分析结果
    3.3 语音石化特征
        3.3.1 声母石化特征
        3.3.2 韵母石化特征
        3.3.3 声调石化特征
    3.4 小结
第四章 造成石化的原因分析
    4.1 母语负迁移
    4.2 学生原因
        4.2.1 认知因素
        4.2.2 生理因素
        4.2.3 情感因素
        4.2.4 其他因素
    4.3 教师原因
        4.3.1 对语音的重视程度不够
        4.3.2 缺乏合适的情感和认知反馈
        4.3.3 缺乏足够的纠音时间和有效的纠音对策
        4.3.4 教师语音存在问题
    4.4 教材原因
        4.4.1 拼音标注不能满足学生需求
        4.4.2 少部分拼音标注有误
    4.5 课型原因
    4.6 小结
第五章 缓解石化的对策分析
    5.1 针对学生的对策
    5.2 针对教师的对策
第六章 结语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价值
    6.3 研究不足和展望
参引文献
附录1 生词和课文录音内容
附录2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3 学生访谈提纲

(6)认知主义的表达主义 ——基于道德随附性分析的一种道德本质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对象的界定
        一、道德的本质问题在元伦理学中的地位
        二、本论文的研究对象界定
    第三节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一、国外道德随附性问题研究动态
        二、国内道德随附性问题研究动态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论文结构
        一、研究思路
        二、论文结构
第一章 如何理解道德:道德实在论及其面临的挑战
    第一节 道德实在论
        一、还原论的伦理自然主义:两种典型观点
        二、非还原论的伦理自然主义:康奈尔实在论
        三、伦理非自然主义
    第二节 道德实在论的理论竞争者及随附性挑战
        一、道德建构主义
        二、道德错论
        三、道德非认知主义
        四、弱认知主义的道德非实在论
        五、道德实在论面临的核心挑战: 随附性问题
第二章 道德随附性: 元伦理学理论竞争的重要议题
    第一节 随附性: 概念、类型及边界
        一、随附性概念溯源
        二、随附性的类型及其定义
        三、随附性与其相关概念的关系
    第二节 基于道德随附性的争论
        一、道德实在论内部的随附性争论
        二、布莱克本基于道德随附性提出的反道德实在论论证
        三、沙佛-兰道对布莱克本随附性论证的反驳
    第三节 伦理非自然主义能够消除随附性担忧吗?
        一、给道德随附性提供一种伦理的解释: 克莱默
        二、给道德随附性提供一种概念的解释
        三、引入一种新的模态概念来解释: 韦奇伍德
        四、模仿非还原物理主义的进路: 功能主义
        五、一种构成性的形而上学解释: 麦克弗森对兰道理论的公式化
        六、以标准为基础来解释: 菲茨帕特里克对兰道理论的修正
    第四节 小结
        一、伦理非自然主义的随附性担忧有多严重?
        二、一些非自然主义者继续在努力
        三、争议之下: 走向保守
第三章 新表达主义: 解释道德随附性的一种认知主义进路
    第一节 非认知主义的表达主义
        一、道德表达主义的内部困难及发展演变
        二、道德表达主义的当前困境和未来走向
        三、道德表达主义的优势
    第二节 表达主义: 从非认知主义到认知主义
        一、非认知主义者视角下的情感和态度
        二、情感一定是非认知的吗: 情感的认知-评价理论
        三、表达主义一定是非认知主义的吗: 认知主义的道德表达主义
    第三节 新表达主义理论
        一、新表达主义理论与道德随附性
        二、认识论框架: 一种理性主义的认知-评价主义
        三、本体论承诺: 一种解释主义的道德实在论
第四章 新表达主义的解释力
    第一节 内部挑战与回应
        一、新表达主义与道德动机、道德理由
        二、新表达主义与道德分歧、道德知识
        三、新表达主义与道德解释
    第二节 外部挑战与回应
        一、道德错论: 可能批评与回应
        二、建构主义: 可能批评及回应
        三、非认知主义的表达主义: 可能批评与回应
        四、强劲实在论: 可能批评与回应
        五、对琐碎性威胁的回应
余论
    一、认知主义的表达主义理论的理论后果
    二、认知主义的表达主义理论的实践后果
    三、研究的未来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新时代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依据
    0.2 课题综述
    0.3 研究内容
    0.4 研究价值和创新点
    0.5 论文结构
第一章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研究的理论基础
    1.1 目的—顺应理论与政治语汇俄译
        1.1.1 目的论与政治语汇俄译
        1.1.2 顺应论与政治语汇俄译
    1.2 语料库翻译学理论与政治语汇俄译
        1.2.1 语料库翻译学理论的基本观点
        1.2.2 基于语料库的政治语汇俄译研究
    1.3 翻译质量评价理论与政治语汇俄译
        1.3.1 接受美学理论
        1.3.2 纽马克的翻译批评观点
        1.3.3 黄忠廉“两个三角”译评体系
    1.4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概念界定与俄译基本原则
        1.4.1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概念界定
        1.4.2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基本原则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汉俄翻译语料库建设及译文语言特征
    2.1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汉俄翻译语料库建设
        2.1.1 语料库的类型及语料选择
        2.1.2 语料库的构成和规模
        2.1.3 语料的预处理
    2.2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译文词汇和句法特征
        2.2.1 类符/形符比(TTR)(词汇特征)
        2.2.2 形动词和副动词(词汇特征)
        2.2.3 平均句长(句法特征)
    2.3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手段统计分析
        2.3.1 四字格形式特色政治语汇俄译手段统计分析
        2.3.2 缩略语形式特色政治语汇俄译手段统计分析
        2.3.3 隐喻形式特色政治语汇俄译手段统计分析
        2.3.4 谚俗语形式特色政治语汇俄译手段统计分析
        2.3.5 经典名句形式特色政治语汇俄译手段统计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文本受众理解度调查
    3.1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文本问卷调查
        3.1.1 调查目的
        3.1.2 调查对象
        3.1.3 选词标准
    3.2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文本问卷设计与实施
        3.2.1 问卷设计
        3.2.2 问卷实施
    3.3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文本问卷结果与分析
        3.3.1 问卷调查结果
        3.3.2 调查结果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目的—顺应视角下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成效分析
    4.1 基于显化的目的顺应
        4.1.1 显化现象分布与统计
        4.1.2 四字格译文形式中国特色政治语汇译文显化翻译分析
        4.1.3 缩略语形式中国特色政治语汇译文显化翻译分析
        4.1.4 隐喻形式中国特色政治语汇译文显化翻译分析
        4.1.5 谚俗语形式中国特色政治语汇译文显化翻译分析
        4.1.6 经典名句形式中国特色政治语汇译文显化翻译分析
    4.2 基于简化的目的顺应
        4.2.1 四字格形式中国特色政治语汇简化翻译分析
        4.2.2 隐喻形式中国特色政治语汇简化翻译分析
        4.2.3 经典名句形式中国特色政治语汇简化翻译分析
    4.3 基于范化的目的顺应
        4.3.1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译文中的副动词
        4.3.2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译文中的形动词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部分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争议译文分析与评价
    5.1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质量评价空间及评价视角
        5.1.1 翻译质量评价空间
        5.1.2 翻译质量评价视角
    5.2 部分中国特色政治语汇语言层面俄译质量评价
        5.2.1 词汇层面翻译质量评价
        5.2.2 语法层面翻译质量评价
        5.2.3 修辞层面翻译质量评价
    5.3 部分中国特色政治语汇文化层面俄译质量评价
        5.3.1 文化图示缺省
        5.3.2 文化图示冲突
        5.3.3 文化特色显现
    本章小结
结语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结果和结论
    二、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模式构想
    三、课题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Автореферат
附录一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汉俄翻译语料库
附录二 译语受众理解度调查问卷
附录三 译语受众理解度调查结果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8)互联网语境下的群域话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研究的主要问题
        (一)选题缘起
        (二)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
    二、本文研究的价值
        (一)理论价值
        (二)应用价值
    三、相关研究现状
        (一)网络语言研究
        (二)当代话语分析研究
        (三)互动社会语言学研究
    四、本文的理论背景及依据
        (一)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及主要观点
        (二)功能语篇分析基本观点及理论主张
    五、本文的理论取向和研究方法
        (一)理论取向
        (二)研究方法
    六、语料来源及符号说明
第二章 新媒体群域类型与群域话语的功能层次
    一、“新媒体群域”的概念及类型特征
        (一)“新媒体群域”释义
        (二)以媒介划分的群域交际类型
    二、新媒体群域话语系统功能分析
        (一)群域话语系统的语境层
        (二)群域话语系统的内容层
        (三)群域话语系统的表达层
        (四)群域话语分析的系统功能框架
    三、本章小结
第三章 群域话语的话轮及序列
    一、“群域话轮”的界定及类型
        (一)学界相关分析
        (二)“群域话轮”的含义
        (三)“群域话轮”的类型及特点
    二、群域交际中的序列
        (一)序列的类型
        (二)序列的特征
    三、与传统话轮、序列的异同
        (一)话轮上的异同
        (二)序列上的异同
    四、本章小结
第四章 群域话语的语篇型式及特征
    一、什么是群域语篇型式
    二、群域语篇的“议程设置”模型
        (一)群域版式结构建模
        (二)群域媒介“议程设置”与文本意义的关联
    三、互动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群域语篇型式探究
        (一)在线社会网络研究的基本观点与方法
        (二)群域语篇型式的研究设计
    四、群域语篇型式的主要特征
        (一)“度值”与语篇结构序列
        (二)个体选择与语篇集群行为的趋同和趋异
    五、本章小结
第五章 群域话语的立场建构与人际互动
    一、“立场表达”的相关研究
    二、群域立场表达的常用手段及功能
        (一)人际隐喻
        (二)即时转喻
        (三)指称与互文
        (四)元话语与话语标记
        (五)语气与情态表达
    三、群域立场表达的主要媒介场景及策略、语用取效
        (一)群域新闻发布话语立场表达的句法、语用策略
        (二)微信朋友圈的发布者身份与立场建构策略
        (三)留言区群体交互的立场类型及语用效果
    四、本章小结
第六章 群域话语的修辞伦理及语用规约
    一、修辞伦理研究的理论发展
    二、群域话语违背修辞伦理的常见问题
    三、修辞伦理问题的成因与伦理对策
        (一)修辞问题的成因
        (二)伦理对策
    四、群域交际修辞的语用规约
    五、本章小结
第七章 群域话语研究理论的多领域发展及应用
    一、理论的多领域发展
    二、现实应用
        (一)有利于网络多模态语料库研究的深入
        (二)有利于社会化网络服务的系统构建,推进国家话语生态建设
        (三)为舆情管控与语情引导提供理论支持和观察视角
    三、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
    一、主要结论
        (一)提出新媒体群域话语的系统功能框架
        (二)探究了“相熟度”与情景语境的共变关系
        (三)界定了“群域话轮”的概念
        (四)概括了媒介议程设置的模式及功能
        (五)归纳了群域立场表达常用的句法、语用策略
        (六)探索了修辞伦理和语用规约的协同标准
        (七)对比了群域话语与以往个人交谈、公众性交流不同的特征和话语篇章的组织规律
    二、不足与期待
附录
    附表1
    附表2
    附表3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中国英语学习者书面中介语发展特征计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中介语的概念和特征
        1.1.1 中介语的概念
        1.1.2 中介语的特征
    1.2 中介语研究评述
        1.2.1 中介语概念的诞生和早期中介语理论
        1.2.2 中介语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和壮大
        1.2.3 中介语研究新发展
        1.2.4 中介语研究的不足
    1.3 基于依存句法和计量语言学相结合的研究新路径
        1.3.1 依存句法及相关概念
        1.3.2 计量语言学研究方法
        1.3.3 基于依存句法和计量研究方法相结合的中介语研究
    1.4 研究问题、研究意义及框架大纲
        1.4.1 研究问题
        1.4.2 研究意义
        1.4.3 框架大纲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材料
    2.3 研究过程
        2.3.1 收集学生英语作文
        2.3.2 给学生作文分级
        2.3.3 建立中国英语学习者依存树库
        2.3.4 构建中国英语学习者依存句法网络
    2.4 研究工具
        2.4.1 斯坦福句法分析器
        2.4.2 微软电子表格软件
        2.4.3 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
        2.4.4 分布拟合工具Altmann-Fitter
        2.4.5 复杂网络分析工具Pajek
        2.4.6 复杂网络分析工具Cytoscape
    2.5 中介语发展计量指标
        2.5.1 主要句法关系
        2.5.2 依存距离
        2.5.3 齐普夫分布参数
        2.5.4 依存方向
        2.5.5 复杂网络指标
    2.6 数据分析方法
3 中介语平均依存距离和依存距离概率分布发展
    3.1 中介语平均依存距离发展
        3.1.1 依存距离衡量中介语句法复杂度
        3.1.2 中介语整体平均依存距离发展
        3.1.3 中介语主语平均依存距离发展
        3.1.4 中介语宾语平均依存距离发展
        3.1.5 中介语状语平均依存距离发展
        3.1.6 中介语定语平均依存距离发展
        3.1.7 本节小结
    3.2 依存距离的概率分布
        3.2.1 自然语言依存距离分布规律
        3.2.2 不同分布模型拟合不同语言水平的中介语
        3.2.3 齐普夫—阿列克谢耶夫模型拟合不同语言水平的中介语
        3.2.4 齐普夫—阿列克谢耶夫模型拟合中介语对应的随机树库
        3.2.5 本节小结
4 中介语依存方向发展
    4.1 依存方向作为语言类型学指标
    4.2 中介语整体依存方向发展
    4.3 中介语主语依存方向发展
    4.4 中介语宾语依存方向发展
    4.5 中介语状语依存方向发展
    4.6 中介语定语依存方向发展
    4.7 本章小节
5 中介语句法复杂网络计量特征发展
    5.1 语言的复杂网络模型
    5.2 基于复杂网络的语言发展研究
    5.3 节点数和节点度
    5.4 节点平均度
    5.5 度分布
    5.6 聚集系数
    5.7 平均路径长度
    5.8 本章小结
6 中介语的本质和特征分析
    6.1 系统性
    6.2 动态性
    6.3 渐进性
    6.4 目的语不可接近性
    6.5 中介语的本质
7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小学作文题目
附录2 依存句法树库标注体系
附录3 语料库错误标注系统

(10)罗马尼亚汉语学习者声调习得偏误分析与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声调习得偏误研究
        1.2.2 母语为非声调语言学习者声调教学研究
    1.3 理论基础
        1.3.1 对比分析理论
        1.3.2 偏误分析理论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2章 罗马尼亚学习者汉语声调习得现状调查及语料收集
    2.1 声调习得现状问卷调查与数据分析
        2.1.1 问卷内容
        2.1.2 调查对象
        2.1.3 调查结果
        2.1.4 小结
    2.2 声学实验语料收集
        2.2.1 语料收集对象
        2.2.2 语料内容与选取依据
        2.2.3 收集及分析方法
第3章 罗马尼亚学习者单字及二字组声调偏误分析
    3.1 罗马尼亚学习者声调偏误率分析
        3.1.1 单字调偏误率
        3.1.2 单独二字组声调偏误率
        3.1.3 短句中二字组声调偏误率
        3.1.4 小结
    3.2 单字调偏误特征及成因分析
        3.2.1 偏误特征
        3.2.2 成因
    3.3 单独二字组声调偏误特征及成因分析
        3.3.1 偏误特征
        3.3.2 成因
    3.4 短句中二字组声调偏误分析
第4章 罗马尼亚学习者单字及二字组声调教学策略
    4.1 声调教学设计原则
    4.2 针对单字调偏误
        4.2.1 乐理辅助建立声调意识
        4.2.2 调整声调教学顺序
        4.2.3 建立区别特征
    4.3 针对二字组声调偏误
        4.3.1 音乐辅助词语节奏
        4.3.2 增加在语流中的教学
    4.4 其他教学建议
        4.4.1 增加声调教学的比重
        4.4.2 使用语音软件进行辅助教学
        4.4.3 声调教学贯穿始终
        4.4.4 设立奖励制度,提高积极性
        4.4.5 弱化母语负迁移以及多语种的复杂环境带来的影响
    4.5 教学效果评估与分析
第5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罗马尼亚汉语学习者声调习得现状调查
附录2 针对罗马尼亚汉语学习者的声调教学设计

四、错误语言系统的形成原因及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 [1]汉语字谜理解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D]. 王艺臻. 浙江大学, 2021(08)
  • [2]错误分析理论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霍宏.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3]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研究[D]. 贾绍俊.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4]韩国汉语学习者五级易混淆词研究[D]. 吴宇.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5]意大利中高级水平成年汉语学习者语音石化原因及对策研究[D]. 苏嘉莉.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6]认知主义的表达主义 ——基于道德随附性分析的一种道德本质论[D]. 李娜. 山东大学, 2021(11)
  • [7]新时代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研究[D]. 袁昊. 天津外国语大学, 2021(08)
  • [8]互联网语境下的群域话语研究[D]. 张佳奇.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9]中国英语学习者书面中介语发展特征计量研究[D]. 欧阳静慧. 浙江大学, 2021(09)
  • [10]罗马尼亚汉语学习者声调习得偏误分析与教学策略研究[D]. 徐天. 浙江科技学院, 2021(03)

标签:;  ;  ;  ;  ;  

错误语言系统的成因及特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