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人口论文-姚翠友,王泽恩

学龄人口论文-姚翠友,王泽恩

导读:本文包含了学龄人口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学龄人口,多因素灰色预测模型,义务教育

学龄人口论文文献综述

姚翠友,王泽恩[1](2019)在《北京市义务教育学龄人口多因素灰色预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非首都功能疏解以及相关政策影响下,北京常住人口发生了很大变化,也影响着北京市义务教育学龄人口的数量.通过对北京市义务教育学龄人口相关影响因素的分析,收集了2010年-2016年的相关数据,构建了多因素灰色预测模型,对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学龄人口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2017-2025年北京市小学学龄人口数量呈现先上升后减少的趋势;初中学龄人口数量在2017-2020年基本保持平稳,之后则呈现递减趋势.(本文来源于《数学的实践与认识》期刊2019年12期)

沈亚茹[2](2019)在《学龄儿童教育支出对我国人口出生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计划生育政策实施30多年来对我国控制人口规模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由此也引发了超低生育率,以及随之而来的劳动人口比下降、人口老龄化加剧等问题。为缓解低生育问题,我国在2013年10月实施了“单独二孩”政策,2016年又全面放开二孩生育政策。然而,逐步放开的人口政策并未带来我国生育率的大幅提升,“全面二孩”政策实施的两年内我国人口出生率不升反降,新生儿出生率从2016年的12.96‰降至2018年的10.94‰。事实上,随着科技进步和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我国劳动力市场对劳动者素质和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加之中国“崇尚教育”传统的深刻影响,中国家庭孩童教育支出迅速增加。面对生育政策的逐步放开,不少家庭仍担心“生不起、养不起”,高昂的孩童抚育成本、特别是孩童教育成本很可能抑制了我国生育意愿的释放,导致我国人口出生率的持续走低。本文将聚焦学龄儿童教育支出,剖析学龄儿童教育支出对我国人口出生率的影响,以期为缓解低生育问题、促进我国学龄儿童教育公平提供有益参考。本文结合宏观理论分析和微观实证分析,探讨了学龄儿童教育支出对我国人口出生率的影响。首先本文对人口出生率和学龄儿童教育支出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展示了人口出生率及学龄儿童教育支出的现状和变化趋势;接下来基于贝克尔数量与质量(Q-Q)理论,分析了学龄儿童家庭教育支出对人口出生率的影响机制;随后基于CFPS2010、2012、2014和2016年数据形成的叁期混合横截面数据,建立2SLS实证模型来探讨家庭孩均教育支出对家庭孩童数目的影响。最终得出结论:(1)家庭孩均教育支出增加将在1%显着性水平下降低我国家庭孩童数目。总体上,孩均教育支出每增加10%,家庭孩童数目将显着下降0.00530;(2)城乡对比分析发现,我国城镇家庭孩童数目对孩均教育支出变化的敏感性较之农村家庭更强;(3)家庭教育分项支出分析发现,家庭孩均课外辅导费对家庭孩童数目的负向影响相对更大,而孩均学杂费对家庭孩童数目的负向影响相对较小;(4)家庭中第一个孩子为男孩时,孩均教育支出对家庭孩童数目的负影响比第一个孩子为女孩时大,且农村家庭性别差异比城镇大;(5)当家庭中有孩子处于学前教育阶段时,孩均教育支出对家庭孩童数目的影响最大;低收入家庭的孩童数目更容易受孩均教育支出的影响。基于实证分析结果,本文提出应增大政府教育投入,减轻家庭在学龄儿童教育成本上的负担;注重保障女学生教育权益;考虑孩子所处教育阶段提供差异化政府补贴;增加对低收入家庭的补贴,从而促进我国人口出生率回升、保障学龄儿童可平等享有优质教育。(本文来源于《湘潭大学》期刊2019-06-10)

周惠群[3](2019)在《教育公平视域下的贵州城乡学龄人口变动与基础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贵州地处我国西南腹地,作为多民族聚集省份,其人口变动复杂多样。近年来,由于生育政策变动和城镇化进程加快,贵州人口格局发生巨大变化,基础教育学龄人口的数量、结构及其变动趋势尚不明确。学龄人口变动对教育资源配置具有统领作用,因此提前进行基础教育学龄人口预测,对于避免基础教育资源供给的不足或过剩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运用文献研究法、统计分析法对贵州城乡基础教育学龄人口与资源配置的现状进行分析,理清学龄人口变动对基础教育资源的影响作用;基于2015年贵州省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运用国际人口预测软件(Padis-int)对2018-2035年基础教育学龄人口的变动趋势进行预测,再通过预测出的人口数据,结合各学段毛入学率和教育城镇化率,对基础教育在校生的城乡构成比例进行预测;在此基础上,参照相关办学标准与实际情况,对城乡基础教育阶段学校与班级、师资、物资、经费等方面教育资源的需求变动进行预测;最后将预测结果的峰值(或谷值)与2016年的现有教育供给水平进行比对,计算各项资源的供需缺口,围绕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化,提出贵州基础教育资源的配置思路。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预测期内贵州基础教育阶段在校生总数先降后升,城镇、农村在校生规模呈.反向变化趋势;第二,城镇校数、班数需求均大于现有数量,农村现有数量相对过剩;第叁,城镇现有教师队伍超、缺员并存,农村现有师资超员严重;第四,城镇物资需求量大于现有数量,农村现有物资较为充足;第五城乡教育经费投入持续增长,供需矛盾日渐突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对促进贵州人力资本积累乃至经济增长意义重大。基于上述分析,建议教育部门通过合理规划学校布局,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整合物力资源、精准改善办学条件,增强财政统筹力度、拓宽经费来源渠道,完善教育监管制度、落实绩效考核机制等方式做出适时调整,力求实现城乡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化。(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9-06-01)

张晓莹[4](2019)在《学龄人口变化对我国全纳、公平、优质的基础教育的影响与挑战》一文中研究指出到2030年率先实现基础教育现代化,是基于国家现代化战略全局做出的重大部署,保障全纳、公平、优质的基础教育是能否实现基础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基础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项基础性事业,其发展过程也必然与人口变动紧密相连,人口变动对基础教育发展的影响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科学掌握人口变动规律对实现教育公平、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促进国民教育健康持续发展具有战略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教育教学论坛》期刊2019年19期)

胡文雪[5](2019)在《“全面二孩”政策下学龄人口变动对义务教育资源需求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21世纪人口的“老龄化”进程不断地加快,我国相继出台政策提高生育水平,由“单独二孩”向“全面二孩”进行调整,以积极应对人口的“老龄化”。“全面二孩”政策的落实有可能造成未来学龄人口变动呈现“上升-下降-上升”的阶段性循环发展,从而对义务教育资源的需求带来了新挑战。当学龄人口变动处于上升至波峰时期时,其变动规模会脉冲式增长而出现入学高峰,导致义务教育资源需求迅速扩大。因政策落实具有一定时效性和滞后性,即使此时予以政策调节也效果不理想。如果政策发挥作用时恰逢学龄人口回落至波谷时期时,就会发生严重的教育资源浪费,严重影响义务教育质量。因此着眼于“全面二孩”政策下所带来的学龄人口变动,对其变动以及义务教育资源需求变化趋势进行精准预测,探究义务教育资源需求困境并提出对策以提前规划。本文首先通过对“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效果问题、人口预测方法以及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标准等相关文献的解读来对学龄人口变动影响教育资源的机理进行宏观认识。基于此背景,引入适度人口理论和教育均衡发展理论来进一步剖析学龄人口变动影响教育资源的影响机制。然后构建Leslie矩阵模型并组合MATLAB7.0软件来实现对河北省学龄人口变动趋势和义务教育资源需求变化趋势的预测,最后剖析河北省2019-2046年义务教育资源需求的困境并提出应对之策以供参考。本研究共运用了叁种研究方法,即:文献解读法、统计分析法以及比较研究的方法。通过相关趋势预测结果发现,河北省未来中小学学龄人口会按照“上升-下降-上升”的规律而阶段性循环变动,导致未来义务教育资源面临以下困境:“批量式”临时性代课降低中小学教学质量;班主任管理职能“缺位”与“越位”同时存在;教师队伍中“缺编”与“超编”接替出现影响教师工作积极性;“大额班”与“小额班”接替出现导致教师职业倦怠;义务教育经费总体呈现不足;中小学教育经费分配不均且缺乏稳定性;基础设施配置供需不平衡更加突出;优质义务教育基础设施整合难度增加。应对未来义务教育资源需求的困境,可采取以下对策:发展“储备教师”计划,多渠道引进资源;调整班主任职权,推动级别结构转换;借鉴“编制银行”,协调实现编制动态调整;实施人本管理,提高中小学教师抗压能力;多元化调整教育经费筹资方式;构建中小学教育经费预算管理体系;实行九年一贯制学校管理模式;调整优质义务教育基础设施整合方式。(本文来源于《河北经贸大学》期刊2019-05-01)

朱红琼,杨加裕,李小庆,王雅媛[6](2018)在《新型人口形势下贵州省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研究——基于CPPS学龄人口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对贵州省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提出了新的需求与挑战。本文以CPPS人口预测的基础教育各学段在校生规模预测为基础,测算出基础教育各学段在师资、教育经费、校舍建筑面积等方面的需求与供需缺口,并以此为基础提出贵州省在进行教育规划时应该注意到的问题。(本文来源于《Proceedings of 2018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Education Reform and Social Sciences(ERSS 2018)》期刊2018-12-29)

许敏波,李若瑶,杨卿栩[7](2018)在《撤点并校与学龄人口城镇化:“第一步”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分析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即"撤点并校")政策对于农村地区6-12周岁学龄人口城镇化进程的影响。采用地区小学数量的减少速度作为撤点并校政策强度的代理变量,我们发现,整体上撤点并校政策推进了学龄人口的城镇化进程,但是这种效果在省份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合理的撤并整合教育资源提高了农户的教育净回报;不合理的撤并降低了当地教育净回报,促使农户离开户籍所在地,间接推进了城镇化进程。(本文来源于《教育经济评论》期刊2018年06期)

郑雁阳,刘兴凯[8](2018)在《滨海新区学龄人口变动与教育资源需求研究——基于CPPS的分阶段预测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天津市滨通新正外来人口的增多和"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导致了滨海新区的学龄人口在规模和结构方面发生巨大变化,打破教育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平衡状态。而基础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体系的排头兵,无疑会首先受到影响。因此,把握未来学龄人口的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做好教育规划,科学配置教育资源是基础教育发展亟需解决的现实性问题。文章以天津市滨海新区为对象,利用滨海新区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运用中国人口预测系统(CPPS)对滨海新区学前至义务教育不同阶段的人口数量趋势变化进行了预测,并对相应的教育资源需求量进行了测算。研究发现,未来滨海新区的适龄人口规模呈现出先增长后减少的波动态势,教育资源的需求量也随之起伏。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提出了滨海新区基础教育发展和教育资源配置的对策建议。(本文来源于《现代教育科学》期刊2018年11期)

丁学森,邬志辉,夏博书[9](2018)在《城镇化背景下人口流动对大城市义务教育学龄人口规模与结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保障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是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对公平正义的必然诉求。当前,新型城镇化发展呈现东部地区城镇化水平依然最高,都市圈、大城市群是其区域节点等趋势,并给城市人口流动带来相应变化:城市规模越大,人口净流入态势越显着,超大、特大城市更为突出;城市规模越大,人口近郊化程度越高。在此背景下,对大城市义务教育学龄人口规模与结构也带来了深刻影响:超大城市、Ⅰ型大城市随迁子女净流入态势更明显;各型大城市普遍存在超规模随迁子女,小学段承载压力高于初中段;城市规模越大,常住人口中在校生占比结构相对越低;城市规模越大,教育人口近郊化程度越高,市辖区教育资源承载力面临挑战等。为此,应坚持"一个原则与一条底线",加强教育资源供给侧改革以实现教育人口与资源间的"空间匹配",统筹制定城市义务教育发展规划与空间布局。(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李爱杰,龚莹晶[10](2018)在《云南省学龄人口变动与教育资源分布现状调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学龄人口的规模直接决定着教育规模和教育投资,合理分配教育资源可以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课题组通过广泛调研,收集了详细的一手数据,从学龄人口的趋势和特点出发,分析我省教育资源配置的现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策略,以为教育部门制定教育政策提供相应的参考。(本文来源于《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学龄人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计划生育政策实施30多年来对我国控制人口规模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由此也引发了超低生育率,以及随之而来的劳动人口比下降、人口老龄化加剧等问题。为缓解低生育问题,我国在2013年10月实施了“单独二孩”政策,2016年又全面放开二孩生育政策。然而,逐步放开的人口政策并未带来我国生育率的大幅提升,“全面二孩”政策实施的两年内我国人口出生率不升反降,新生儿出生率从2016年的12.96‰降至2018年的10.94‰。事实上,随着科技进步和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我国劳动力市场对劳动者素质和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加之中国“崇尚教育”传统的深刻影响,中国家庭孩童教育支出迅速增加。面对生育政策的逐步放开,不少家庭仍担心“生不起、养不起”,高昂的孩童抚育成本、特别是孩童教育成本很可能抑制了我国生育意愿的释放,导致我国人口出生率的持续走低。本文将聚焦学龄儿童教育支出,剖析学龄儿童教育支出对我国人口出生率的影响,以期为缓解低生育问题、促进我国学龄儿童教育公平提供有益参考。本文结合宏观理论分析和微观实证分析,探讨了学龄儿童教育支出对我国人口出生率的影响。首先本文对人口出生率和学龄儿童教育支出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展示了人口出生率及学龄儿童教育支出的现状和变化趋势;接下来基于贝克尔数量与质量(Q-Q)理论,分析了学龄儿童家庭教育支出对人口出生率的影响机制;随后基于CFPS2010、2012、2014和2016年数据形成的叁期混合横截面数据,建立2SLS实证模型来探讨家庭孩均教育支出对家庭孩童数目的影响。最终得出结论:(1)家庭孩均教育支出增加将在1%显着性水平下降低我国家庭孩童数目。总体上,孩均教育支出每增加10%,家庭孩童数目将显着下降0.00530;(2)城乡对比分析发现,我国城镇家庭孩童数目对孩均教育支出变化的敏感性较之农村家庭更强;(3)家庭教育分项支出分析发现,家庭孩均课外辅导费对家庭孩童数目的负向影响相对更大,而孩均学杂费对家庭孩童数目的负向影响相对较小;(4)家庭中第一个孩子为男孩时,孩均教育支出对家庭孩童数目的负影响比第一个孩子为女孩时大,且农村家庭性别差异比城镇大;(5)当家庭中有孩子处于学前教育阶段时,孩均教育支出对家庭孩童数目的影响最大;低收入家庭的孩童数目更容易受孩均教育支出的影响。基于实证分析结果,本文提出应增大政府教育投入,减轻家庭在学龄儿童教育成本上的负担;注重保障女学生教育权益;考虑孩子所处教育阶段提供差异化政府补贴;增加对低收入家庭的补贴,从而促进我国人口出生率回升、保障学龄儿童可平等享有优质教育。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学龄人口论文参考文献

[1].姚翠友,王泽恩.北京市义务教育学龄人口多因素灰色预测分析[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9

[2].沈亚茹.学龄儿童教育支出对我国人口出生率的影响[D].湘潭大学.2019

[3].周惠群.教育公平视域下的贵州城乡学龄人口变动与基础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研究[D].贵州大学.2019

[4].张晓莹.学龄人口变化对我国全纳、公平、优质的基础教育的影响与挑战[J].教育教学论坛.2019

[5].胡文雪.“全面二孩”政策下学龄人口变动对义务教育资源需求的影响[D].河北经贸大学.2019

[6].朱红琼,杨加裕,李小庆,王雅媛.新型人口形势下贵州省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研究——基于CPPS学龄人口预测[C].Proceedingsof2018InternationalWorkshoponEducationReformandSocialSciences(ERSS2018).2018

[7].许敏波,李若瑶,杨卿栩.撤点并校与学龄人口城镇化:“第一步”效应[J].教育经济评论.2018

[8].郑雁阳,刘兴凯.滨海新区学龄人口变动与教育资源需求研究——基于CPPS的分阶段预测与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2018

[9].丁学森,邬志辉,夏博书.城镇化背景下人口流动对大城市义务教育学龄人口规模与结构的影响[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8

[10].李爱杰,龚莹晶.云南省学龄人口变动与教育资源分布现状调查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

标签:;  ;  ;  

学龄人口论文-姚翠友,王泽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