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地震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箱式变电站,抗震能力,设防烈度,紧凑型变电站
地震性论文文献综述
肖云骧,蒋剑刚,王萍[1](2011)在《箱式变电站抗地震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静力学方法,采用我国城市及地区设防烈度最高级别9度的地震设防基本加速度0.40g来分析箱式变电站抗震能力的可靠性。地震是人们敏感的关注点,对于电气设备在地震发生时及地震后是否仍能履行其电气性能的功能,表示关切。由于地震时,震源向外界释放的能量是通过体波与面波方式向地表传播,使地表物体产生的震动和受力是比较复杂的。(本文来源于《电气制造》期刊2011年03期)
肖云骧,蒋剑刚,邵必玖[2](2010)在《箱式变电站抗地震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地震是人们敏感的关注点,对于电气设备在地震发生时及地震后是否仍能履行其电气性能的功能,表示关切。由于地震时,震源向外界释放的能量是通过体波与面波方式向地表传播,使地表物体产生的震动和受力是比较复杂的。本文拟通过静力学方法,采用我国城市及地区设防烈度最高级别-9度的地震设防基本加速度0.40g来分析箱式变电站抗震能力的可靠性。(本文来源于《2010输变电年会论文集》期刊2010-10-28)
刘峰[3](2010)在《基于GIS技术的断层地震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南北地震带与中央造山带的相交地区包括宁夏南部,甘肃东南部和四川北部,在第叁代地震区划图(国家地震局,1990)上,该区位于鄂尔多斯6度区、华南6度区以及青藏7、8度区的交接部位,是我国地震最频发的地区之一,也是目前我国的研究热点地区。有记录的历史地震108次,其中7级以上6次,70年代有地震仪器记录以来4级以上地震141次,其中7级以上2次(国家台网中心及历史地震数据)。因此,该地区地震与断裂的关系是地震地质领域内最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研究区地质构造情况复杂,且多高山峻岭,深壑陡谷,地表植被覆盖率高,常规地质调查手段较难开展,而地理信息系统(GIS,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分析方法为定量的研究断层活动性与地震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种便捷方法。本文以目前国内外的主流GIS软件为平台,开展该地区单一断层和破裂密集带的地震性分析及断层的地震剖面分析。首先建立南北地震带与中央造山带相交地区的空间数据库,包括断层数据库、地震数据库、地形地貌遥感数据库等。其中断层数据库以研究区1:20万数字化断裂图为基础,补充1:50万数字断裂图、1:25万数字断裂图、1:250万数字地质图、1:500万数字地质图,以及我国1:400万主要简略活动断裂图;地震数据库包括国家台网中心实时发布的1970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之间的地震目录、1990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之间的省级台站地震记录、公元前1831年至公元1969年之间的历史地震等;地形地貌遥感数据库包括9幅研究区范围的TM/ETM合成图像,4幅SRTM的90米分辨率DEM图像,30幅GDEM的30米分辨率DEM图像。在以上数据库的基础上,分别利用现有GIS软件的迭加分析模块进行迭加显示与统计分析,利用缓冲区分析模块进行断层与地震相关性分析,利用GIS软件的二次开发模块进行研究区地表破裂密度分析和断层地震剖面分析,比较研究区内断裂地震性大小,二维地表破裂密度以及南北地震带与地表断裂的空间对应关系,研究区内的断层地震剖面结构,为进一步研究南北地震带与中央造山带相交地区断裂的地震活动性提供帮助。论文工作的主要技术手段包括:1.利用GIS方法建立研究区数据库:从原始数据的预处理(坐标投影、几何纠正、误差分析等)到中间结果处理(断层线拼合、地震符号化、研究区经纬网建立等),直至最终数据库建立(拼合完成的断层数据其属性参数如长度等统计,投影及符号化后地震数据按震级划分、遥感影像数据、DEM数据等)。2.对所研究数据的参数进行量化:如断层长度自动计算,断层缓冲区(影响带)自动计算、地震按年代和震级进行划分、地震个数统计、自然分类法对断层地震性级别进行划分等。3.GIS缓冲区迭加分析手段:基于俄罗斯科学院舍尔曼院士对贝加尔裂谷带、东非裂谷带、阿尔泰-萨彦褶皱区以及欧洲地区断裂的研究所得到的断裂长度(L)与其影响宽度(m)之间的关系式:m≤0.5*K*L^C,结合研究区特点,设定了参数K、C的取值范围。在此基础上对研究区1:20万数字化断裂数据库中长度大于等于20km的断层缓冲区宽度、断层长度、地震个数、地震性大小等进行了统计分析。用同样方法对研究区内前人所作的活动断裂进行了分析和比较。4.对研究区1:20万数字化断裂数据进行断裂密度统计分析,划分地表破裂的高中低值区,并与不同震级地震迭加分析,研究地震带南北向分布与断裂分布的关系。5.采用GIS的二次开发方法,对研究区的断层重要活动段进行地震剖面投影,尝试解释断层的地震剖面结构和不同表现的地震活动与地表断层的关系。论文的主要认识和讨论如下:1.GIS方法在建立项目研究区的空间数据库方面有天然的优势,可将包括断层数据、地震数据、地形地貌数据、遥感图像数据等统一建库,更可将本文研究以外的数据如地电地磁数据、重力异常数据、测年数据等等进行严格的地理坐标投影的图像化表示,与相应区域的地理或地质底图迭加显示,并且与具体的属性表格一一对应,建立起研究区的空间数据库,对于地理数据的存储、查询分析、二次开发处理、制图表达等工作有很大帮助。2.以1:20万断层数据为统计对象,区内共有2555条断裂,其中参与统计分析的(长度≥20km)的共有309条,最长断层为姚家坪-皂角湾断层,长度约140km,最短为班佐断层,长度约20km,利用GIS缓冲区分析方法计算断层单位长度内地震个数,得出特强地震性断层4条(虎牙关-雪山断裂、竹根卡-松潘沟断层、竹根卡-梭子沟断层与色纳路-白河沟断层),其单位长度内地震个数在25-38之间,明显高于其他断裂;强地震性断层5条(高峰坝-明镜寺断层、坪定-化马断层、石阏子-普光寺断层、白马-贾昌断层和映秀断层),其单位长度内地震个数在6-10之间;中强地震性52条(卡坝-羊布断层、扎列括-桑坝沟脑断层、南核桃坝断层、茂汶断层等),弱地震性216条,研究区内大多数断裂属于弱地震性断层,其单位长度内地震个数在0-1.3之间;断层缓冲区内无地震发生的32条。前叁类断层突显沿南北地震带分布的特征,具有重要的构造意义。活动断层的地震性分析结果表明,其地震性强度分布趋势接近1:20万断层的地震性分布。3.基于研究区的1:20万数字化断裂图进行断裂密度统计,得出南北地震带分布与断裂密度的空间关系,在研究区内断裂密度值较高的区域与南北地震带十分吻合,较好的解释了南北地震带在空间上与研究区内断层的关系。并且发现4级以上破坏性地震多分布在断层密度低值区,从构造地震发生的机制上说,因为断层高密度区其小破裂数量多、长度较大,应力多随着小断层破裂释放出来,导致4级以下小震多分布在断层高密度区,而难以积累达到大震发生的应变;而断层低密度区一般是多条断层交切围限的空区,小断裂少,应力不易短时释放,更容易发生强震。4.通过对研究区的断层重要活动段进行地震剖面投影,共得到约25幅地震剖面。研究区不同类型的地表活动构造在地震活动性上主要表现为:(1)走滑断层:地表平面上表现为沿断层线性分布,地震剖面上表现为下部陡立,上部发散的“花状构造”,(2)逆冲断层:地表平面上表现为多数分布于断层面的上盘一面且沿断层分段分布,地震剖面上表现为沿断层上盘的均匀分布,并且在某些断层的地震剖面上也有沿断层上盘的分段分布,表明断层逆冲过程中并不是均匀破裂。(本文来源于《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期刊2010-06-01)
霞[4](2001)在《聚乙烯管后来者居上》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国际上对管材用聚乙烯不断研究改进,并在材料性能上取得重大进步,增强了其优势,聚乙烯管才得以迅速崛起。 首先,用换代后的聚乙烯材料制成的聚(本文来源于《消费日报》期刊2001-01-15)
丁灏,张德成[5](1998)在《古丹阳地震性山崩事考兼论地震史料的勾沉与校》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古代文史典籍中搜寻、勾沉和分析有关地震事件的记载,无疑是历史地震学的基本方法和重要手段,因之,研究时应当运用古籍学中的校雠、版本、目录等学术方法,同时亦参考历史地理学和必要的文字训诂工作。特别值得注意到的是,对于古史的着述体例要作慎密分析。汉代以后的史书中将地震与山崩皆归于“五行志”的灾异篇。之所以分列,并非由于山崩的非地震成因,恰相反之,凡属地震性山崩皆“不书震”而是为了“举重”,亦即强调其震害之酷烈。运用上述古籍学与历史学方法,笔者从“后汉书”及“叁国志、“晋书”诸史书中勾沉出古丹阳郡境内以溧阳为中心的两次大震例,一是延光二年(公元123年)七月,再是叁国时赤乌十叁年(公元250年)的两次地震性山崩,并以此试拟其震级大于6级,且有蕴震-发震的时序特征可资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地震》期刊1998年03期)
地震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地震是人们敏感的关注点,对于电气设备在地震发生时及地震后是否仍能履行其电气性能的功能,表示关切。由于地震时,震源向外界释放的能量是通过体波与面波方式向地表传播,使地表物体产生的震动和受力是比较复杂的。本文拟通过静力学方法,采用我国城市及地区设防烈度最高级别-9度的地震设防基本加速度0.40g来分析箱式变电站抗震能力的可靠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震性论文参考文献
[1].肖云骧,蒋剑刚,王萍.箱式变电站抗地震性分析[J].电气制造.2011
[2].肖云骧,蒋剑刚,邵必玖.箱式变电站抗地震性分析[C].2010输变电年会论文集.2010
[3].刘峰.基于GIS技术的断层地震性分析[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0
[4].霞.聚乙烯管后来者居上[N].消费日报.2001
[5].丁灏,张德成.古丹阳地震性山崩事考兼论地震史料的勾沉与校[J].中国地震.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