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阅读教学;兴趣;方法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听、说、读、写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语文课程标准》把“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朗读的总要求,是每个学段阅读教学中要求达成的一项重要指标。《语文课程标准》把它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可见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如何促使学生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能阅读程度适合的文章,能理解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的一些方法,积累语文材料,使学生自身的能力得到全面发展,是现在小学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首先,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引导他们选择程度适当的读物。如低年级的学生可以选择歌谣、童话等一些浅显、贴近实际生活的注音读物;中年级学生可以阅读一些文质兼美的叙事性文章、优秀诗文及趣味性强的少儿读物;高年级的学生还可以适当读一些文学作品、科技作品、简单的议论文和浅易的文言文。这样,便于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读懂作品,学生读懂了就会有收获,有了收获就会有成功的乐趣,自然就会产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其次,可以开展一些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创设读书情境。课堂上可采用读一读、比一比等形式,启迪学生阅读兴趣;课下可开展读书演讲会,朗读擂台赛、读书笔记展览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提高阅读兴趣。也可让学生在欣赏美的画面时,通过想象感受美的形象,使阅读成为赏心悦目的享受。
课堂上要想让学生主动地参与阅读的学习过程,教师必须要创设民主、宽松、融洽、自由、愉悦的课堂气氛。因此,教师要全面解放学生、尊重学生、欣赏学生,排除一切心理障碍,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阅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感悟是一种心理能力,是学生通过读书,凭借对语言及其语境的直接感知,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能力。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如指名读、自己选段读、小组齐读、分角色读、男女生赛读、小组合作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引读、领读、帮读、配乐朗读……使学生愿读、乐读。初读可采用较宽松的自读形式,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读的内容、速度、方法,能读懂多少就读懂多少,发现问题可以提问;通读时教师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互读,分小组合作学习,讨论解决一些问题;精读训练要通过师生的活动达到交流的要求,教师要依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精心和优化组合各种形式的读,以求最佳的效果;品读是品赏优美词句、领悟文章和作者的情感,要给学生自由的空间,让他们自主选择内容、方式、方法,运用竞争、评价等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表现欲望,让学生有机会体会到成功的自豪感、成就感;最后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熟读成诵,积累语言,运用各种媒体(画面、音乐)和激励性语言,创设课文情境,引导学生入境回忆、入情记忆、美读成诵。其次,可以大力提倡个别化教学,减少集体化教学。个别化教学是学生个别化学习、教师个别化辅导的统一,是一种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进行个别化教学时,教师离开讲台,深入学生当中因材施教,适当加以引导与示范,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到阅读带来的乐趣,从而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多方引导,教会学生阅读方法
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必须教会学生灵活多变的、科学合理的阅读方法。
1.精读法。精读法就是对文章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对语言隽永,情节生动的文章,教师可以用这些文章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对于那些深刻含义的句子,感情强烈的段落要反复读,边读边体会,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揣摩、读中品味、读中有所感悟。
2.默读法。默读法就是对所读的文章不发音地快速地读。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默读法能用最少的时间获取较多的信息。
3.摘抄评价法。这种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最优美的词、优美的句和段摘录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平时要求学生不拿笔不读书,不动笔不读书。阅读积累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不管能积累多少个词语,对孩子都是一种收获。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将学过的文章中的一些好的词语、句子,通过摘抄的形式,指导学生有选择性地积累好词佳句,并运用这些词语进行写句子、写段练习。
4.写读书笔记。教师要鼓励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后,经常写日记或读后感。用日记或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想法,并在课外阅读活动课上进行交流。让学生学会观察周围事物,并抓住其特点,在文本学习中构建更多的知识体系,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想象力。这样,学生的读、写、听、说紧密结合,阅读能力就能很快得到提高。
?三、结合阅读心理,提高阅读能力
1.导读:从众多的教学实践可知,在学生阅读时,他的思维经历了“感性认知——想象——联想——推想——体会——评价”这样一个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引导过程要与学生阅读的思维过程同步,抓住学生的心,而绝不能认为“读教科书就是一切”,用成人化的解释来代替儿童的自由感悟。要让学生自己慢慢体会。
2.诱读:抓住学生的学习情感。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功能,使他们在愉悦的氛围中,获得种种有益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教学目标。例如,教师可以采用语言渲染、形象概括、情境烘托、表情强化等手段,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伴读:创造优越的阅读环境。一个好的家庭,应该在孩子可以开始阅读的时候适当购置一些好的图书;一个好的学校,应该千方百计让学校图书馆成为学生流连忘返的地方;一位好的教师,应该设法建立“班级图书馆”,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安排阅读的时间,激发儿童阅读的兴趣,与他们共同分享阅读的快乐。
4.选读:指导学生选择读物。小学生阅读的随意性很大,他们喜欢新奇的图画书籍,存在“求快”和“求厚”两种不良倾向。前者导致阅读时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后者导致小学生不切实际地读厚书,辨别能力差,容易受不良刊物及信息的毒害。因此,教师应向学生推荐好的文学作品,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阅读方式,教会学生选择读物和筛选信息的方法,这是培养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
5.深读:引导阅读儿童文学作品。儿童文学对于儿童的意义不仅仅是带来阅读的快乐,也不仅仅是通过阅读提高语文成绩,它关乎儿童的理想和未来,影响一代人及一个民族的将来。在儿童文学世界里,真、善、美和丰富的想象紧密结合,贯穿始终,这有利于儿童养成善良、诚信、富于想象力和追求美好生活的公民意识。在儿童文学中,经典的作品种类繁多,不管是哪种儿童群体,都能从中找到适合他们的优秀之作。当然,除了儿童文学之外,历史典故、科技故事等方面的书籍也应该有所涉猎。
四、内外结合,拓展空间
阅读要做到举一反三。课本内数量有限的文章只能举其一,只有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才能反其三,才能在应用中化方法为能力,使阅读能力越来越强。因此,学生每学一篇课文,只要有相关的资料,教师都要向学生介绍与这篇课文有相关内容的课外书,让学生去阅读,并指导学生怎样读。另外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教师可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图书角设在教室一角,课间课余随时借还,十分方便。也可采用“流动图书箱”的办法,由各班干部轮流负责图书的保管、借阅工作。为了介绍图书,也可以组织学生举办图书展览,把被介绍的图书陈列出来,同时展出学生整理编写的宣传图书的资料。资料可包括图书内容提要、作者简介、时代背景等,这样就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阅读条件。通过开展“讲故事”“读书汇报会”“展评优秀的读书笔记”“剪贴册”“手抄报”“知识竞赛”“比赛查阅资料”“诗歌朗诵比赛”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能有效地检查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热情,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推动课外阅读步步深入。阅读是一项长期的、日积月累的、潜移默化的精神活动。它影响着孩子们个人素质中最基本的、最核心的部分——审美观、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良好的阅读习惯,是一个人终生的宝贵财富,也是他终身学习的坚实基础。在此,作为教师,我们有义务、有责任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中享受生活、在生活中享受阅读。
总之,对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非常重要,阅读能力的培养对小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等都有很大的帮助,对丰富小学生的思维内涵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小学时期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黄金时期,小学生能在此期间养成独立、自主的阅读习惯,将会对其终身有益。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安排学生进行阅读,多给学生想象的空间,要从多角度启发学生进行阅读,这些都是很有必要的。我们只有给阅读插上飞翔的翅膀,我们的小学语文有效阅读教学才能在新课程理念的蓝天下翱翔。
(作者单位:安徽省金堤中心学校246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