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美国大学生就业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力,策略与实践
美国大学生就业论文文献综述
李玉婷[1](2018)在《“大学生就业力”发展与实践——以美国、澳大利亚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初期,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各国大学生数量剧增,劳动力市场竞争剧烈,世界各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就业力培养已成为各国教育的重中之重。本文就大学生就业力出现的历史背景及美澳高校实践进行初步梳理,为我国大学生就业力的培养提供启示。(本文来源于《科教文汇(下旬刊)》期刊2018年12期)
刘志刚,张彦通[2](2018)在《雇主在大学生就业中的角色定位探析——美国“人才管道管理”新举措的思考及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人才管道管理"计划(TPM)是由美国商会与美国联合助学基金发起的,倡议雇主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中发挥主导作用,旨在改善高校人才和市场需求匹配度的一项创新实践。文章对TPM出台背景、理论基础及运行原则、实施战略和质量认证四方面进行回顾和分析。TPM持续良好的实践效果从循证决策层面证实了雇主作为核心利益相关主体在大学生就业问题治理创新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雇主、高校和政府等多元利益相关主体深度参与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实践,在整体性治理视域下,借鉴供应链管理等科学手段构建有效的治理关系网络,可实现毕业生就业能力培养机制的最优合作效果。美国联邦政府近年来的相关政策倾向以及公众对科技变革背景下新就业模式的舆论导向也日益彰显出雇主驱动定位的发展趋势。TPM创新的成功实践探索为我国企业、政府和高校在推动大学生就业能力发展方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本文来源于《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期刊2018年05期)
张泽天[3](2018)在《美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模式及对我们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备受社会各界关注,政府和高校都在积极寻找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促进大学生就业。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起步较晚,目前在许多方面不够完善。美国是世界上较早在高校进行职业生涯教育的国家,并且形成了完备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模式。通过对其成熟模式的分析,积极探索有益的启示,以期对现阶段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有意义的借鉴和参考。(本文来源于《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1期)
刘艳萍[4](2016)在《美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机制对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详细分析美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机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大学生就业存在的不足,借鉴其优势,为缓解我国大学生就业提出相关措施。(本文来源于《中国成人教育》期刊2016年17期)
程春兰,陈旭阳,徐大成[5](2016)在《美国高校图书馆大学生就业服务模式探讨及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美国高校图书馆促进大学生就业具有注重大学生德育教育、就业服务系统化、就业人员专业化、充足的经费保障、完善的图书馆服务等特点的分析,借鉴美国高校图书馆大学生就业服务先进经验,为加强我国的宏观调控和指导、开展大学生就业网络信息服务、优化馆藏结构、整合行业资源、开展互动交流与咨询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本文来源于《四川图书馆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赵凌飞,苏贻涛,杨旭[6](2015)在《美国大学生就业创新管理实践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并没有针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而建立专门的就业市场,而是实行"自主择业制度",大学毕业生就业仅仅是整个就业市场的一小部分,政府不会对其进行直接的限制和干预。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关键在于社会能够提供多少个就业岗位,如若就业岗位充足,那么大学毕业生就业也就迎刃而解了。美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由高等学校、劳工部、用人单位、中介机构等协同进行。(本文来源于《科技创新导报》期刊2015年34期)
林成华,洪成文[7](2015)在《回归凯恩斯主义——金融危机背景下美国联邦政府大学生就业促进政策的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使日益凸显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影响各国高等教育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世界性难题。美国联邦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法案着力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取得了积极成效。从逻辑框架、价值取向及其理论基础等方面分析金融危机时期美国大学生就业促进政策,发现在凯恩斯主义的影响下,美国政府采取短期和中长期战略相结合的方式,主要从危机应急救济、扩大劳动力需求、改善劳动力供给、促进供需匹配等方面推动大学生就业,并呈现凯恩斯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相融合的政策发展趋势。短期策略主要体现在危机前期的救济性政策。它注重政策的短期效应,以促进社会公平为价值取向,通过增加政府公共投资、发展绿色经济、直接购买公共服务、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等举措激发就业需求,化解供需矛盾,促进就业增长。中长期策略主要体现在危机中后期的功能性政策的出台。它着眼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注重政策的长期效应,以促进就业需求、劳动力供给和供需匹配为价值取向,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职业训练和人力资源战略储备,同时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和就业信息服务,加强校企合作与需求对接,促进劳动力供需匹配,致力于就业危机的根本性化解。因此,我国政府应从增加政府公共投入、健全大学生就业救济制度、强化职业训练、完善全国大学生就业信息网络等方面进行大学生就业政策设计,在借鉴美国大学生就业促进政策的同时,不断深化本土研究,把握核心要素,通过运用国家政策杠杆,致力于我国经济社会与大学生充分就业的均衡发展。(本文来源于《重庆高教研究》期刊2015年03期)
唐黎标[8](2015)在《美国大学生就业指导与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仍十分严峻,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就显得尤为重要。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方面就已经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和实践,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在理念、过程、方式和队伍建设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如何才能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就业指导已经成为高校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它关系到高校学生是否能够顺利就业。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国的大学生就(本文来源于《中国就业》期刊2015年05期)
蔡笙[9](2015)在《美国大学生就业政策》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上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和高校扩招以来,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形势越来越严峻,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就业环境越来越复杂,应对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变得十分棘手。然而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劳动力就业结构和个人生存、发展问题,更关系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相比较而言,美国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比重大,同时美国也是高等教育发展最快的国家。美国教育制度一直以来被世界各地公认为最完善的教育体系,而美国大学生就业政策则是该体系中的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美国十分重视大学生就业方面的教育和培养,在就业保障和政策引导上也有较好的发展,效果显着。为巩固和发展就业政策,美国在就业政策和立法保障方面做出了长时间的尝试和探索,也积累了相对丰富的经验。本文从美国大学生就业政策出发,总结归纳美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发展以及基本规律,探索美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的革沿。与此同时,尝试用利益相关者的分析框架为视角,结合高校毕业生本身、用人单位、政府以及高校四者在就业政策中的影响,希望可以从中能探索出美国高校大学生就业的具体措施,这种分析框架对我国促进大学生就业政策也有借鉴意义,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特点,对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主体部分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本研究中的视角问题,即相关利益者理论。阐述该框架中的基本观点。包括利益相关者理论基本观点、高校利益相关者与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关系。第二部分总结归纳了美国毕业生就业政策的主要内容,对美国大学生的就业政策的相关内容作了论述。其中有美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发展趋势、特点以及主要的政策分析。第叁部分通过对四个高校利益相关者的影响与作用来分析四个行为主体的影响力度和具体措施。分别从联邦政府、高等院校、用人单位和毕业生自身四个角度阐述对美国大学生就业的对策。第四部分试图说明在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下,美国大学生就业对策对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湖北大学》期刊2015-04-23)
赵利[10](2015)在《美国文科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及提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新知识经济时代下文科大学生的就业情况愈加不容乐观,鉴于美国高等教育一直引领世界,独占鳌头,文理学院的发展更是经久不衰。而在当前有关该主题的研究中,国内外各专家学者对就业力、大学生就业力研究较多,但系统研究文科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还很鲜见。文章通过对与该研究主题密切相关的期刊论文和报告进行系统分析,得知美国文科大学生凭借就业竞争力即沟通表达和语文能力、分析能力、发现和研究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科技应用能力与科技素养、全球视野和多元文化认知能力,可以成功就业;这得益于美国政府、高校、用人单位以及文科大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和协作培养;结合我国文科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取其精华,我国政府可以从政策上提供支持、文科院校可以从课程上进行改革、用人单位可以从技能上提供保障、文科大学生可以从自身进行提升,如此各方共同协作,以真正解决我国文科大学生就业难题。因此,文章以美国文科教育的发展为理论基础,分析美国文科大学生就业传统和前景;参考美国大学联盟AAC&U、美国大学与雇主协会N AC E、美国劳工统计局、哈特研究协会及人力资源与就业管理协会的统计数据,研究美国文科大学生的就业现状以及用人单位对文科大学生的雇佣要求;以着名文理学院艾姆斯特学院、弗吉尼亚理工大学以及哈佛大学人文学院为例,详细研究其文科课程设置,总结美国不同类型的高校文科人才的培养策略。综合分析,得出美国文科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构成、培养策略并提出对我国文科大学生的启示。(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5-04-07)
美国大学生就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人才管道管理"计划(TPM)是由美国商会与美国联合助学基金发起的,倡议雇主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中发挥主导作用,旨在改善高校人才和市场需求匹配度的一项创新实践。文章对TPM出台背景、理论基础及运行原则、实施战略和质量认证四方面进行回顾和分析。TPM持续良好的实践效果从循证决策层面证实了雇主作为核心利益相关主体在大学生就业问题治理创新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雇主、高校和政府等多元利益相关主体深度参与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实践,在整体性治理视域下,借鉴供应链管理等科学手段构建有效的治理关系网络,可实现毕业生就业能力培养机制的最优合作效果。美国联邦政府近年来的相关政策倾向以及公众对科技变革背景下新就业模式的舆论导向也日益彰显出雇主驱动定位的发展趋势。TPM创新的成功实践探索为我国企业、政府和高校在推动大学生就业能力发展方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美国大学生就业论文参考文献
[1].李玉婷.“大学生就业力”发展与实践——以美国、澳大利亚为例[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8
[2].刘志刚,张彦通.雇主在大学生就业中的角色定位探析——美国“人才管道管理”新举措的思考及启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8
[3].张泽天.美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模式及对我们的启示[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4].刘艳萍.美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机制对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2016
[5].程春兰,陈旭阳,徐大成.美国高校图书馆大学生就业服务模式探讨及启示[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6
[6].赵凌飞,苏贻涛,杨旭.美国大学生就业创新管理实践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5
[7].林成华,洪成文.回归凯恩斯主义——金融危机背景下美国联邦政府大学生就业促进政策的选择[J].重庆高教研究.2015
[8].唐黎标.美国大学生就业指导与启示[J].中国就业.2015
[9].蔡笙.美国大学生就业政策[D].湖北大学.2015
[10].赵利.美国文科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及提升研究[D].湖南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