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应点论文-陈永斌,潘小霞,吴海标,何玮,陈明明

反应点论文-陈永斌,潘小霞,吴海标,何玮,陈明明

导读:本文包含了反应点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新设穴,反应点

反应点论文文献综述

陈永斌,潘小霞,吴海标,何玮,陈明明[1](2019)在《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朱琏新设穴反应点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朱琏新设穴反应点在项痹病患者中的表现形式,为临床开发和应用该穴治疗项痹病提供选穴依据。方法:将90例项痹病患者(观察组)和同期90例非项痹病患者(对照组)纳入本研究,观察2组患者的双侧新设穴的形态学改变和痛阈改变,包括新设穴体表皮肤色泽改变、皮肤局部凹陷或隆起、皮下硬结、压痛等指标,统计2组阳性反应的例数,比较2组阳性反应出现率。结果:观察组两侧出现穴位皮肤隆起、皮下硬结、指按压痛的例数均高于对照组(P <0. 05)。新设穴体表形态学改变阳性率观察组为50. 0%,对照组为6. 7%;新设穴痛阈改变阳性率观察组为91. 1%,对照组为11. 1%,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1)。结论:项痹病患者新设穴体表阳性反应敏感性增加,穴位存在相对特异性。(本文来源于《湖南中医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夏德鹏,陈培芳,杜培学,张雪飞[2](2019)在《针刀松解定点旋转体位下阳性反应点治疗青年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针刀松解定点旋转体位下阳性反应点治疗青年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青年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予定点旋转体位下阳性点针刀松解疗法,对照组予常规体位针刀松解疗法。两组疗程均为10日,观察临床疗效,比较症状体征评分及疼痛VAS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①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00%和86.67%;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组间治疗5日后、治疗10日后比较,治疗组症状体征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疼痛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传统体位相比,定点旋转体位下针刀松解治疗青年神经根型颈椎病,总体疗效相当,但此新方法便于寻找进针点,而且进针浅、安全系数高、对正常软组织损伤较轻,因而患者更易接受。(本文来源于《上海中医药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李茜,张静莎[3](2019)在《缪刺必刺血络反应点刍议》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临证典型病例为出发点,回溯《内经》原文的相类病案,深入分析讨论,探讨缪刺概念内涵的变迁;总结巨刺与缪刺的区别:巨刺刺经、缪刺刺络;巨刺病患者对侧有脉象变化,缪刺脉象没有明显变化;巨刺调气,缪刺理血;巨刺用毫针,缪刺用刺血针在反应点刺络放血。最后总结了临证过程中缪刺的具体应用条件和治疗疾病应存在次第,需明确缪刺和巨刺是不同的疾病层次。(本文来源于《国医论坛》期刊2019年05期)

杨璇,孙生琦,贺边疆,李继学,冯均信[4](2019)在《输刺臂丛神经阳性反应点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镇痛时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输刺臂丛神经阳性反应点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镇痛时效,验证输刺阳性点的即时效应。方法:随机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分为试验组、对照组,试验组采用输刺阳性点,对照组则常规针刺,均治疗20次,每日1次,分别于首次治疗时观察起效时间、首次后观察维持时间来分析即刻镇痛效应,且于治疗前、首次治疗后、治疗20次后观察简式McGill疼痛量表(SF-MPQ)和广泛性焦虑自评量表(GAD-7)来进行疗效分析。结果:两组镇痛起效时间比较,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但首次治疗后维持时间,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 05);试验组、对照组在SFMPQ和GAD-7改善方面均有疗效(P <0. 05),但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 <0. 05),有统计学差异;且试验组SF-MPQ积分中PPI和VAS方面降低更快。结论:输刺臂丛神经阳性反应点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镇痛作用起效更快,且在改善疼痛及情绪方面更具优势,更适合基层推广。(本文来源于《针灸临床杂志》期刊2019年07期)

刘东升,王文德[5](2019)在《锋钩针钩割腰骶部阳性反应点治杂病经验举隅》一文中研究指出锋钩针是山西师氏新九针重要针具之一,施治时可同时产生两种功能和作用:一是有刺激肌肉、放瘀血的功能,具有刺血的治疗作用;二是可割断皮下肌纤维及脂肪,具有割治的作用。师氏新九针传人王文德老师应用锋钩针治疗杂病取得较好临床疗效,尤其锋钩针钩割腰骶部阳性反应点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痛经、慢性前列腺炎及痔疮等多种疾病,具有其他针具不可比拟的优势。锋钩针只是新九针针具的一种,其应用范围广泛而不限于此,新九针多种针具的配合使用则更加如虎添翼,收集整理九针名家治疗经验,将针具操作规范化,将治疗经验理论化,将临床和理论紧密化、系统化,是所有临床针灸医生应该重视的内容。(本文来源于《针灸临床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朱新枝,张维忱,张浩,张天生[6](2019)在《针刺下肢阳性反应点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针刺下肢阳性反应点治疗原发性痛经(P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4例2018年3月至2018年10月之间招募的PD患者。通过手指循经按压下肢,以痛感较强的阳性反应点作为针刺点。于痛经发作日开始进行连续3日的毫针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观察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的变化并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24例患者治疗前VAS评分为(6. 17±1. 85)分,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VAS评分为(3. 52±1. 36)分,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 093,P <0. 05)。24例患者中治愈9例,好转1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5. 83%(23/24)。结论针刺下肢阳性反应点治疗PD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本文来源于《中华针灸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齐建帅[7](2019)在《周围性面瘫患者耳穴的阳性反应点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临床观察周围性面瘫患者耳穴阳性反应点的分布,以及针灸治疗后耳穴阳性反应点的变化,探寻周围性面瘫患者耳穴阳性反应点分布规律,为周围性面瘫的诊疗奠定基础。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石家庄市中医院针灸科就诊的符合入选标准的周围性面瘫患者共120例,(1)采用望诊、触诊、CLRH-A型耳廓探测器电测定等不同方法观察周围性面瘫患者耳穴阳性反应点情况。(2)120例患者采用常规针灸治疗,每日1次,一周治疗5次,连续治疗2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用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评估等级系统(H-B评级)、面部残疾指数(Facial Disability Index,FDI)、周围性面神经炎治疗效果评估表(Portmann评估表)等指标评估周围性面瘫治疗疗效,并通过望诊、触诊、电测定等耳穴探测方法观察耳穴变化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 120例患者,排除4人,116例面瘫患者纳入,研究发现1)周围性面瘫患者耳穴分布主要集中在眼(77.6%)、面颊(69.9%)、颞(52.6%)、额(36.2%)、颌(30.2%),其中耳穴眼、面颊、颌、颞、额在耳穴“倒置胚胎图”上与面部器官相对应;2)周围性面瘫患者耳穴阳性反应点受证型、分期、病变部位、性别等因素影响而分布不同:不同证型的周围性面瘫患者耳穴阳性反应点分布不同,风寒袭络型以耳穴眼、牙为主,风热袭络型耳穴以眼为主,风痰阻络型耳穴以眼、面颊、肩、内分泌为主,气虚血瘀型以颈椎、胸椎为主,耳穴眼、颈椎、内分泌、胃、坐骨神经、枕、肾、大肠、脾、耳中、内耳、贲门、腕、升压点在四种证型中分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耳穴眼、面颊、牙、胸椎、颈椎、交感、神门、胃、枕、肾、大肠、脾、耳中、内耳、贲门、肘、腕、升压点在急性期、恢复期及后遗症期不同分期中分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周围性面瘫患者病变同侧耳廓出现阳性耳穴的数量明显多于患病对侧;耳穴眼、面颊、牙、胸椎、颈椎、腰椎、神门、额、颌、叁焦、膀胱在不同性别中分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2临床观察结果,1)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总有效率为96.56%,且治疗后周围性面瘫患者H-B评级、Portmann评分、FDI评价较治疗前显着改善(P<0.05);2)116例周围性面瘫患者在针灸治疗后耳穴阳性反应点的数量明显降低,其中耳穴眼、面颊、牙、颈椎、肩、颞、内分泌、交感、腰椎、神门等治疗前后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27例治愈和58例显效的周围性面瘫患者耳穴眼、面颊、牙、颈椎、肩、颞、内分泌、交感、腰椎、神门、额、心、颌、叁焦、垂前、坐骨神经、肾、舌、膀胱、小肠、耳中、扁桃体阳性反应点数治疗后明显降低(P<0.05)。结论周围性面瘫患者的耳穴阳性反应点主要是眼、面颊、颞、额、颌、垂前、心、叁焦、内分泌、交感、神门,这种耳穴阳性反应点的分布受证型、分期等因素的影响,且治疗后耳穴阳性反应点数量明显改善,提示耳穴阳性反应点可以反映周围性面瘫的病症情况,并随着周围性面瘫治愈而数量减少,为耳穴反映病症(诊断)、感受刺激(治疗)提供实验依据。图1幅;表10个;参118篇。(本文来源于《华北理工大学》期刊2019-04-01)

吴家辉,郑宗志,高晓哲[8](2019)在《阳性反应点刺血配合天麻钩藤颗粒治疗肝阳上亢型枕大神经痛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阳性反应点刺血配合天麻钩藤颗粒治疗肝阳上亢型枕大神经痛的疗效。方法将122例肝阳上亢型枕大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61例给予天麻钩藤颗粒治疗,研究组61例给予阳性反应点刺血配合天麻钩藤颗粒治疗,2组均持续治疗4周。记录2组治疗前后疼痛程度、头痛发作频率、疼痛持续时间、情绪状态和睡眠质量评分,评定2组临床疗效,统计2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疼痛程度、头痛发作频率、疼痛持续时间、情绪状态和睡眠质量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均<0. 05),且研究组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均<0. 05);研究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 <0. 05)。2组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阳性反应点刺血配合天麻钩藤颗粒治疗肝阳上亢型枕大神经痛疗效显着。(本文来源于《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期刊2019年07期)

Rodriguez,Suarez,Margaret,Claudia(苏美瑞)[9](2019)在《针刺治疗失眠的疗效及其督脉阳性反应点变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针刺对失眠症患者的影响以及失眠患者督脉反应点的特点[方法]共收集失眠症患者60例,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针刺治疗5周,对照组30例,仅服用安眠药5周。针刺治疗组将大椎(GV14)及大椎旁的夹脊穴,风池(GB 20)双侧和风府(GV 16)垂直或斜向地针刺0.5-1.0寸,做平补平泻手法,或者均匀幅度不超过1-2毫米的提插手法,留针30分钟。对照组在睡前服用苯二氮卓类睡眠药一片。通过脊柱触诊从T1到L5椎体区域检测到督脉的反应点,同时在肌肉胸锁乳突肌上部的风池(GB 20)和肌肉斜方肌之间的凹陷、同一水平的风府(CV 16)和大椎旁边(GV14)的夹脊处进行触诊。自评睡眠状况量表(SRSS)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用于评估治疗前后的对失眠的治疗疗效。另将POSI评分降低率降低25%定义为疗效,26%-50%为疗效,51-75%为显着疗效,76%-100%为愈合。[结果]研究发现,经过5次治疗后,针刺治疗组的患者睡眠障碍缓解和督脉反应点减少,症状开始消失。继续服用安眠药患者出现副反应。经PSQI评估后,针刺治疗组在有效率和PSQI减分率方面优于安眠药对照组。SRSS治疗后,督脉反应点变化特征主要表现为在C7椎骨及下面的椎骨压痛/疼痛点的减少及敏感性的下降,主要减少涉及椎骨T1至T7主要是椎骨T3(7例患者减少)9),椎骨T5(8例中4例减少)和椎体T7(10例中5例减少)。[结论]本研究证明针刺双侧风府(GV16)、风池(GB20)、大椎(GV14)夹脊穴比服用安眠药有更好的临床疗效,同时督脉反应点数量和敏感性降低。(本文来源于《南京中医药大学》期刊2019-03-01)

姜丽华,姜劲峰[10](2018)在《冠心病患者背部反应点的微循环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观察和检测冠心病患者背部反应点的形态、位置及微循环改变,探讨病理状态下反应点的特异性。方法:参照腧穴诊察法,对44例冠心病患者后背进行诊察,确定反应点和心俞的位置并标记,精确测量折算成骨度分寸;对比反应点与经穴的触诊改变。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依次测量各点的皮肤微循环值,分析反应点和经穴在有无反应现象时微循环的差异。结果:在44例冠心病患者中,反应点与部分心俞穴触诊阳性反应,表现为硬结、条索、沙粒样改变,或压痛敏感。反应点分布于T_3~T_7节段不等,以T_5节段出现的频次最多,其次为T_4和T_6,各反应点距离后正中线的距离为夹脊穴与背俞穴之间。各节段反应点和心俞的微循环值明显高于对照点,但反应点和心俞之间未见明显差异。结论:(1)冠心病患者在后背会出现反应点,反应点分布于相对一个区域,并不完全与经穴重合;(2)反应点以及有反应的经穴皮肤微循环血流值升高;(3)反应点较无反应现象的心俞更具有特异性。(本文来源于《针灸临床杂志》期刊2018年12期)

反应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观察针刀松解定点旋转体位下阳性反应点治疗青年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青年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予定点旋转体位下阳性点针刀松解疗法,对照组予常规体位针刀松解疗法。两组疗程均为10日,观察临床疗效,比较症状体征评分及疼痛VAS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①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00%和86.67%;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组间治疗5日后、治疗10日后比较,治疗组症状体征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疼痛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传统体位相比,定点旋转体位下针刀松解治疗青年神经根型颈椎病,总体疗效相当,但此新方法便于寻找进针点,而且进针浅、安全系数高、对正常软组织损伤较轻,因而患者更易接受。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反应点论文参考文献

[1].陈永斌,潘小霞,吴海标,何玮,陈明明.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朱琏新设穴反应点特征研究[J].湖南中医杂志.2019

[2].夏德鹏,陈培芳,杜培学,张雪飞.针刀松解定点旋转体位下阳性反应点治疗青年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9

[3].李茜,张静莎.缪刺必刺血络反应点刍议[J].国医论坛.2019

[4].杨璇,孙生琦,贺边疆,李继学,冯均信.输刺臂丛神经阳性反应点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镇痛时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9

[5].刘东升,王文德.锋钩针钩割腰骶部阳性反应点治杂病经验举隅[J].针灸临床杂志.2019

[6].朱新枝,张维忱,张浩,张天生.针刺下肢阳性反应点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疗效观察[J].中华针灸电子杂志.2019

[7].齐建帅.周围性面瘫患者耳穴的阳性反应点规律研究[D].华北理工大学.2019

[8].吴家辉,郑宗志,高晓哲.阳性反应点刺血配合天麻钩藤颗粒治疗肝阳上亢型枕大神经痛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

[9].Rodriguez,Suarez,Margaret,Claudia(苏美瑞).针刺治疗失眠的疗效及其督脉阳性反应点变化特征[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9

[10].姜丽华,姜劲峰.冠心病患者背部反应点的微循环检测[J].针灸临床杂志.2018

标签:;  ;  ;  ;  

反应点论文-陈永斌,潘小霞,吴海标,何玮,陈明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