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文明共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文物保护,公输堂,秦始皇陵兵马俑,国家文物局,考古发掘,刘玉珠,帝王陵墓,历史古迹,彩画,巴黎圣母院
文明共存论文文献综述
郭青[1](2019)在《交流让人类文明共存》一文中研究指出2019年是中法建交55周年。两国建交以来,通过保护修复、文物展览、文物返还、人员培训等合作,互动频繁、成果丰硕。11月6日,在国家主席习近平和法国总统马克龙的共同见证下,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和法国文化部部长里斯特在北京签署了《关于落实双方在文化(本文来源于《陕西日报》期刊2019-11-08)
何怀宏[2](2019)在《文明的遗存与共存——纪念《鲁滨逊漂流记》出版叁百年》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鲁滨逊漂流记》可以有多种解读,本文的解读是从文明的角度展开。文明?多么大的一个词,它和我的日常生活有多少关系?或者说和现实有多少关系?本文却还想探讨读者很可能不会、更不愿遇到的两个问题——我当然也希望都不遇到。一个问题是:当一个一直在文明世界中生长的人,突然被抛在一种必须独自努力生存下来的境况,他该怎么办?一个文明人会比一个不是从文明世界生长起来的、对文明基本上不知晓的原始人更为快乐吗?很可能不是,肯定会有更多的困(本文来源于《天涯》期刊2019年06期)
段钢,王蕊[3](2019)在《冲突与合作:人类文明共存的理性审视》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文明始终在冲突中共存发展。人类在历史发展中逐渐学会运用理性、制度、规则等去防范、缓解、控制冲突的发生、发展。在全球化背景下,面对日益变化的各种对抗和冲突,人类必须携手合作,共谋发展。既要认识到人类的非理性限度,遏制非理性冲动,更要从理念到制度,理性寻求未来发展的光明道路。应建立一种包容性的文明发展机制,把冲突和合作纳入到可控制、可调节、可预测的机制内。若重在因势引导,文明的冲突就会发挥其正面效应,为人类的发展提供更大的动力。(本文来源于《人文杂志》期刊2019年09期)
陈振凯[4](2019)在《让各种文明和谐共存 让人人享有文化滋养》一文中研究指出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将于5月15日在北京隆重开幕。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将出席大会开幕式、发表主旨演讲,并出席有关活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是今年继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之后,中国举办的又一场重要外交活动,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本文来源于《人民日报》期刊2019-05-15)
黄子萱[5](2019)在《以“文明冲突论”视角探析文明的共存与交流》一文中研究指出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使人与人的交往日益密切,各种文明体价值观的交流沟通甚至是碰撞冲突更加频繁。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文明冲突的存在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需要以科学客观的态度对待不同的文明,实现不同文明体共存和交流。同时,这些不同文明体催生出的生产力状况与社会经济水平最终决定了当今世界的格局与秩序。(本文来源于《大众文艺》期刊2019年07期)
李子昂[6](2019)在《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转化共存及历史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1两种文明形成的差异性农耕文明,指的是在农民长期农业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为了满足农业生产需求而出现的国家制度、礼俗制度、文化教育的文化集合。农耕文明起源的基础是儒家思想,同时集合了各类宗教文化,从而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征和文化内容。国家管理理念、人际交往理念以及民歌、戏剧和各类风俗等都是其主体所包含的内容,是现存涵盖内容最广泛的文化集合体。农耕文明具备其独有的特征,"平和"和"自足"是其核心内容所在。在农耕文明中,无事外求、自给自足、静定保守是其主要特征体现。从农耕文明中所产生的"物我一体"、"天人相应"、"安分守己"等观念无一不表现其"平(本文来源于《知识文库》期刊2019年02期)
孙钰[7](2018)在《“冲突”抑或“共存”——试论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当代精神文明的国际认同》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历史上曾经创造过举世瞩目的精神文明。但自近代以来,中国的精神文明却在西方文明和全球化的影响下处于一种"主体性焦虑"之中。在此背景下,中国当代精神文明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究竟会如何互动?本文认为,亨廷顿笔下"文明的冲突"可以被避免,而米勒认为的"文明的共存"则更有可能成为现实。本文首先回顾了"精神文明"的基本定义,接着分析了全球化语境下当代中国精神文明"主体性焦虑"的成因和表现,之后通过回顾马克思·韦伯对资本主义精神的学术建构,探求了中国当代精神文明走出焦虑的可能性路径。最后,从"认同"这一概念入手,试析了中国当代精神文明获得国际认同的前提条件,并结合习总书记的相关论述得出结论: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才是文明之间互相认同和融合的契合点。文章最后还讨论了我国当代精神文明在寻求国际认同的传播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来源于《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研究》期刊2018年01期)
马建光[8](2018)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让多样文明和谐共存》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各国日益相互依存、命运与共,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类的关联度前所未有,人类面临的各种威胁和挑战也程度加深。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本文来源于《军事文摘》期刊2018年09期)
贾文山,江灏锋[9](2018)在《协同式全球化:文明共存 交流互鉴》一文中研究指出协同式全球化强调共商、共建和共享,即以真正开放合作从而走向共赢的价值理念为指导。这从根本上有助于避免西方那种穷尽地球自然人文社会资源的发展模式所带来的灾难。“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新时期中国(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8-01-11)
道格拉斯·罗宾逊,祝朝伟[10](2017)在《翻译的跨文明转向:酒井直树的翻译共存机制及欧洲中心主义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过去数年,翻译研究界就欧洲中心主义展开了热烈的争论,预示着继20世纪90年代"文化转向"及世纪之交"社会学转向"之后的新转向:翻译的跨文明转向。这一转向关注的重点不再是"文明"的"中心",而是文明之间的交叉与联系。长期以来,东方主义被视为此类文明联系的思潮之一,而近年来涌现的西方主义则是与之抗衡的另一思潮。本文认为,翻译研究中的"欧洲中心主义/东方主义"及"西方主义"方法中诸多创新性的思想,均源自中国思想对西方思想家产生的影响。(本文来源于《英语研究》期刊2017年02期)
文明共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鲁滨逊漂流记》可以有多种解读,本文的解读是从文明的角度展开。文明?多么大的一个词,它和我的日常生活有多少关系?或者说和现实有多少关系?本文却还想探讨读者很可能不会、更不愿遇到的两个问题——我当然也希望都不遇到。一个问题是:当一个一直在文明世界中生长的人,突然被抛在一种必须独自努力生存下来的境况,他该怎么办?一个文明人会比一个不是从文明世界生长起来的、对文明基本上不知晓的原始人更为快乐吗?很可能不是,肯定会有更多的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文明共存论文参考文献
[1].郭青.交流让人类文明共存[N].陕西日报.2019
[2].何怀宏.文明的遗存与共存——纪念《鲁滨逊漂流记》出版叁百年[J].天涯.2019
[3].段钢,王蕊.冲突与合作:人类文明共存的理性审视[J].人文杂志.2019
[4].陈振凯.让各种文明和谐共存让人人享有文化滋养[N].人民日报.2019
[5].黄子萱.以“文明冲突论”视角探析文明的共存与交流[J].大众文艺.2019
[6].李子昂.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转化共存及历史影响[J].知识文库.2019
[7].孙钰.“冲突”抑或“共存”——试论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当代精神文明的国际认同[J].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研究.2018
[8].马建光.人类命运共同体让多样文明和谐共存[J].军事文摘.2018
[9].贾文山,江灏锋.协同式全球化:文明共存交流互鉴[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
[10].道格拉斯·罗宾逊,祝朝伟.翻译的跨文明转向:酒井直树的翻译共存机制及欧洲中心主义问题[J].英语研究.2017
标签:文物保护; 公输堂; 秦始皇陵兵马俑; 国家文物局; 考古发掘; 刘玉珠; 帝王陵墓; 历史古迹; 彩画; 巴黎圣母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