痉挛性截瘫论文-林双竹,孙显婷,麻宏伟

痉挛性截瘫论文-林双竹,孙显婷,麻宏伟

导读:本文包含了痉挛性截瘫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常染色体隐性痉挛性截瘫55型,C12orf65基因,视神经萎缩,儿童

痉挛性截瘫论文文献综述

林双竹,孙显婷,麻宏伟[1](2019)在《1例常染色体隐性痉挛性截瘫55型的临床特点和C12orf65基因突变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报道1例常染色体隐性痉挛性截瘫55型患儿的临床特征及C12orf65基因突变特点。患儿女,8岁,5岁起病,以视神经萎缩为主要临床表现,伴有蹲起缓慢和轻度鸭形步态。提取患儿及其父母和哥哥外周血DNA标本,对患儿进行全外显子组和线粒体基因组测序,并进行Sanger测序验证。结果显示患儿C12orf65基因存在c.394C>T和c.447_449delGGAinsGT的复合杂合突变,前者来自父亲,为已知致病突变;后者来自母亲,是一个未见文献报道的新突变。该研究扩展了C12orf65基因突变谱,为患儿病因诊断及该家系的遗传咨询提供了分子依据。[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9,21(11):1094-1098](本文来源于《中国当代儿科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丁杨,向菁菁,刘敏娟,李海波,李红[2](2019)在《一个遗传性痉挛性截瘫家系的全外显子测序分析及产前诊断》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一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痉挛性截瘫(hereditaryspasticparaplegia,HSP)家系进行全基因组外显子测序分析,找出致病的基因突变位点。方法收集一个遗传性痉挛性截瘫家系,提取先证者、先证者父母的DNA进行全外显子组捕获和测序,锁定候选基因致病位点,针对变异位点在该家系6名患者和9名正常人中进行Sanger测序验证,然后通过羊水穿刺和Sanger测序进一步对1例胎儿羊水进行产前诊断。结果该家系中6例病人均在ATL1基因的同一位点处发生突变(c.715C>T,p. R239C),家系中9例正常人和1例胎儿羊水中均未发现该突变。结论应用全外显子测序技术对遗传性痉挛性截瘫家系进行诊断,明确致病位点,有助于该家系的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本文来源于《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期刊2019年09期)

沈银花[3](2019)在《叁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痉挛性截瘫家系致病基因鉴定及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遗传性痉挛性截瘫(Hereditary spastic paraplegias,HSPs)是一种皮质脊髓运动神经元退化导致的具有高度临床异质性和遗传异质性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该疾病主要临床特征为双下肢进行性截瘫、肌张力增高和剪刀步态。迄今为止,已定位78个遗传位点,克隆64个致病基因。其中,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痉挛性截瘫中痉挛性截瘫类型4(Spastic paraplegia type 4,SPG4)最为常见,约占40%。SPAST是SPG4致病基因,该基因编码spastin蛋白发挥微管切割作用,长微管切割成小片段后参与膜性细胞器合成、囊泡运输和神经元轴突伸长等功能。本课题组收集来自河南省叁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痉挛性截瘫家系。叁个家系患者均表现为双下肢肌张力增高、腱反射活跃亢进、剪刀步态,且并未伴随其他疾病,临床特征表明叁个家系患者均为单纯型痉挛性截瘫。通过致病基因连锁分析发现叁个家系患者均与微卫星标记D2S367紧密连锁,且该位点上游2.05 Mb处存在一个已知的SPG4致病基因SPAST。随后对家系先证者SPAST 17个外显子及其内含子交界处进行Sanger测序,在该基因6号外显子处发现一个新的重复突变(c.985dupA)。利用高分辨率熔解技术对家系成员和100例正常人进行突变验证,发现患者均存在SPAST c.985dupA突变,而正常人未携带。该突变导致第329位编码甲硫氨酸的密码子发生改变(Met329Asn),并在突变位点后第3位出现提前终止密码子,产生约36kDa的截短spastin蛋白(p.Met329Asnfs*3)。Western blotting检测发现截短spastin蛋白表达明显高于野生型。进一步免疫荧光检测发现截短spastin蛋白与细胞中的微管均匀分布于核周围,形成环状;而野生型spastin蛋白及其细胞中的微管呈散点状分布于核周围和细胞质中。由该结果提示截短spastin蛋白可能丧失微管切割功能,未能将长微管切割成短片段进而无法参与细胞质中膜性细胞器再生、囊泡运输和神经元轴突伸长等,最终使轴突神经元等细胞变性死亡,导致痉挛性截瘫疾病的发生。该研究不仅拓宽SPAST基因突变谱,同时也为该疾病的分子致病机制研究和产前诊断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9-08-01)

陶晨怡,尹丽丽,庞笑然[4](2019)在《针药结合治疗遗传性痉挛性截瘫1例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遗传性痉挛性截瘫(hereditary spastic paraplegia,HSP)是一组以双下肢进行性肌张力增高和无力、剪刀步态为特征的具有明显遗传异质性的综合征。其发病的遗传机制尚不明确,目前所知的有常染色体显性、隐性和X连锁隐性3种遗传方式。该病的病理改变以脊髓中双侧皮质脊髓束轴索变性和脱髓鞘改变为主,以胸髓受累为多见。HSP分为单纯型和复杂型,单纯型临床表现为渐进性下肢痉挛性(本文来源于《湖南中医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张超[5](2019)在《遗传性痉挛性截瘫4型临床表型及SPAST基因新突变和蛋白功能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遗传性痉挛性截瘫4型(Hereditary Spastic Paraplegia 4,SPG4)患者基因型及临床表型,并研究SPAST基因和蛋白功能。方法:收集和整理患者临床资料,使用酚-氯仿法抽提患者外周血DNA,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检测SPAST基因重排突变。对MLPA阴性样本进行二代测序分析,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和Sanger测序技术对检测结果予以验证。构建SPAST基因突变重组质粒,免疫印迹和免疫荧光共聚焦分析重组质粒spastin蛋白表达和功能。Minigene技术检测剪接突变对转录水平的影响。结果:通过临床表型回顾和基因检测分析共确诊SPG4患者40例,其中包括30例男性患者和10例女性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遗传性痉挛性截瘫的临床诊断标准,发病年龄在0-66岁之间(平均30.9±14.8岁),病程3-35年(平均15.5±7.6年)。临床表现为单纯型HSP,多以行走困难、不稳和/或双下肢乏力为首发症状,体检可见患者呈剪刀步态、双下肢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双侧踝阵挛和/或髌阵挛阳性和病理征阳性。3例患者伴有高弓足表现。根据MLPA、全外显子测序和Sanger测序验证结果,我们在40例SPG4患者中共鉴定出31例SPAST基因序列变异(77.50%)和9例SPAST基因重排变异(22.50%)分别涉及34种不同的SPAST基因型,24例变异已报道,10例为SPAST基因新突变(c.280delG、c.766G>T、c.1094delC、c.885dupA、c.517_518delAG、c.1479T>A、c.908dupC、c.1536+2T>G、c.1413+1_1413+4delGTAA、c.1729-1G>A)。非剪接SPAST基因突变构建重组质粒蛋白水平检测发现5种突变spastin蛋白表达发生截短,2种突变蛋白大小正常。免疫荧光共聚焦提示相对于野生对照组,突变组spastin蛋白切割微管功能明显异常。Minigene 检测 c.1413+1_1413+4delGTAA 和 c.1729-1G>A 导致异常剪接,不能产生正常的spastin蛋白。c.1536+2T>G突变对剪接未产生影响。结论:SPG4具高度临床和遗传异质性,临床上以逐渐进展的双下肢肌张力增高、肌无力、腱反射亢进及痉挛步态为主要特征,部分患者伴有剪刀步态和高弓足等表现。通过二代测序与MLPA技术的结合,我们明确了 40例SPG4患者,10种新的SPAST基因突变在以往国内外研究中均未报道,为首次提出,拓展了 SPG4的表型谱和突变谱。SPAST基因突变多为序列变异(75-80%),但仍有20-25%属大片段缺失或重复,全外显子测序技术难以测出,对全外显子检测未发现明确致病位点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痉挛性截瘫的患者而言,应考虑选用MLPA进一步检测。通过免疫印迹、免疫荧光共聚焦及Minigene技术的检测,我们发现新的7种非剪接SPAST基因致病突变可导致spastin蛋白聚集和功能丧失并影响微管蛋白切割。在SPG4疾病发展中异常M1 spastin蛋白和M87 spastin蛋白均可致病,致病机制倾向于功能丧失和功能获得同时存在,M1 spastin蛋白通过功能获得和功能丧失2种机制,而M87 spastin蛋白仅通过功能丧失机制导致疾病。剪接突变c.1413+1_1413+4delGTAA和c.1729-1G>A导致异常剪接,不能产生正常的spastin蛋白。c.1536+2T>G突变对剪接未产生影响。图[8]表[5]参[76](本文来源于《安徽理工大学》期刊2019-06-03)

唐列云,陆树良[6](2019)在《创面转移姑息疗法联合挛缩松解术修复痉挛性截瘫并髋部压疮》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创面转移姑息疗法联合关节挛缩松解术修复痉挛性截瘫并髋部压疮(4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8月—2017年6月应用创面转移姑息疗法联合关节挛缩松解术修复痉挛性截瘫并髋部压疮(4期)患者12例。创面床肉芽组织生长较新鲜后,采用邻近皮瓣修复压疮创面,后期联合关节挛缩松解术采用整形缝合技术修复皮瓣供区创面。术后对皮瓣移植区及供区的存活情况和愈合质量进行随访。结果:12例痉挛性截瘫并髋部压疮(4期)患者,应用创面转移姑息疗法联合关节挛缩松解术有效修复。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随访12.8个月,皮瓣移植区及供区组织均成活且质地良好、外观满意。结论:对于痉挛性截瘫并髋部压疮(4期)采用创面转移姑息疗法联合关节挛缩松解术可有效修复,明显降低复发率,最大限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本文来源于《医学理论与实践》期刊2019年09期)

柴森茂[7](2019)在《一家族性遗传性痉挛性截瘫致病基因的遗传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遗传性痉挛性截瘫(Hereditary spastic paraplegia,SPG或HSP)是以远端双下肢进行性虚弱无力及肌张力增高为主要症状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依据临床特征HSP分为单纯性和复杂性。HSP具有高度的临床及遗传异质性,已经发现有超过80个基因与HSP的发病有关,其中由SPAST基因变异导致的SPG4型和由ATL1基因变异导致的SPG3A是最常见的常染色体显性HSP亚型,分别约占AD-HSP患者的45%和10%。然而仍有部分HSP患者的遗传机制不明,因此基于HSP家系寻找新的致病基因,完善HSP的突变谱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科学价值。目的:本论文研究基于一个甘肃地区单纯性HSP家系,通过鉴定其致病性突变,为此家系以后的生育及产前筛查做出科学的指导,为HSP的致病基因谱提供更丰富的依据。方法:(1)收集到1例常染色体显性单纯性HSP家系,采集其临床信息及家族人员外周血;(2)检索已报道与HSP相关的SPAST和ATL1基因变异的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文献,汇总变异的相关信息,包括样本来源,患者性别、年龄,遗传方式,突变类型及突变位置,并对所收集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3)针对HSP突变率较高的6个基因(SPAST,ATL1,NIPA1,REEP1,ZFYVE27和KIAA0196)的外显子序列,对所获HSP家系进行Sanger测序;(4)进一步对先证者,其父亲及外婆(Ⅲ-4,IV-3,V-2)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Whole-exome sequencing,WES);(5)对可疑的突变在家系成员中进行共分离检测,对筛选到的该家系致病基因在72位健康对照中测序验证。结果:(1)筛选出了HSP相关的6个变异频率较高的基因:SPAST(SPG4),ATL1(SPG3A),NIPA1(SPG6),REEP1(SPG31),ZFYVE27(SPG33)和KIAA0196(SPG8)。对其外显子在家系成员中进行Sanger测序,未发现致病性突变;(2)WES发现共57个显性遗传模型相关的突变,从中筛选出13个可能与HSP相关的基因,在家系中的6个样本(包括WES的叁个样本)中做验证,得到和HSP共分离的有8个基因,均是杂合体变,其中UBAP1(Ubiquitin-associated protein1)基因是移码突变(Frameshift),其为泛素化相关蛋白,该基因与VPS37A基因(SPG53)相关,是已知的导致HSP发生的致病基因之一;(3)通过对2000年1月至2018年12月之间的文献汇总分析发现,SPAST基因异常的有124篇,其中中国人群的有18篇;ATL1基因异常的有57篇,其中中国人群的有5篇。变异涉及到多种类型,包括错义突变,无义突变,移码突变和大片段的插入或缺失。SPAST基因变异主要发生在AAA(AAA ATPase domain.)结构域,ATL1基因没有变异热点结构域,分布较为平均。SPAST基因异常的患者发病年龄较晚,ATL1基因异常的患者发病较早,甚至在刚学走路时就表现出异常或比正常的孩子学会走路的时间较晚;(4)对比亚洲人群和欧美人群SPAST和ATL1基因变异的热点区域,没有显着差异,P>0.05。结论:(1)UBAP1基因的功能丧失性突变是一新的HSP的致病原因;(2)亚洲人群和欧美人群HSP相关SPAST和ATL1基因变异的热点区域,没有差异;(3)HSP相关SPAST基因的错义突变热点区是AAA结构域,而ATL1基因没有变异热点结构域。(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9-05-01)

张同霞[8](2019)在《以迟发痉挛性截瘫为主要表型的脑白质营养不良的临床和遗传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与目的痉挛性截瘫是指由锥体束损伤引起的以双下肢肌张力增高和腱反射亢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常见于成人神经科。从病因学分类包含获得性和遗传性两种类型。获得性因素主要包括脊髓压迫、代谢性脊髓病、脊髓血管病、脊髓炎症及感染等,遗传性因素以“遗传性痉挛性截瘫(hereditary spastic paraplegia,HSP)”最为常见,而多种类型的脑白质营养不良也可以痉挛性截瘫为主要或首发临床表现,如X-连锁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肾上腺脊髓神经病(X-linked adrenoleukodystrophy/adrenomyeloneuropathy,ALD/AMN),Krabbe病(Krabbe disease,KD)、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metachromatic leukodystrophy,MLD)等,临床酷似单纯型或复杂型HSP。二者在临床、影像均有较多重迭,临床上鉴别诊断困难。迄今为止,HSP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但部分类型的脑白质营养不良的治疗却有较大突破,如酶替代疗法、造血干细胞移植及基因治疗等,故临床上对痉挛性截瘫的患者如果早期诊断脑白质营养不良对于改善预后或为其他家系成员赢得早期治疗机会意义重大。脑白质营养不良的遗传机制复杂,临床和影像表型亦存在较多重迭,单纯依靠临床表现进行诊断难度较大。同时,多种基因和代谢通路的参与,依赖酶学和生化检测的传统诊断方法耗时长,花费高,诊断阳性率低。而近年来,随着高通量靶向基因二代测序技术(tageted 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Targeted-NGS)的兴起,使得包括脑白质营养不良在内的遗传性疾病的诊断更加简便易行。目前,国外已有一些应用NGS技术诊断的迟发性脑白质营养不良的大样本研究,而国内仅有相关的个案报道。本研究旨在应用Targeted-NGS方法探索经常规病因筛查未明确病因的迟发性痉挛性截瘫患者中脑白质营养不良所占比例并总结其基因型和表型特点,为临床早期诊断并与HSP鉴别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对象与方法1.研究对象收集2016年1月到2018年12月于齐鲁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原因不明的痉挛性截瘫患者1 12例,患者入选标准:1.痉挛性截瘫发病年龄大于等于14岁;2.临床以痉挛性截瘫为首发症状或以痉挛性截瘫为主要表现,伴或不伴认知障碍、癫痫、周围神经病等其他临床表现;3.颅脑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伴或不伴脑白质异常信号;4.经常规血液化验、血氨基酸及脂酰肉碱分析、尿有机酸筛查、脑脊液及影像学等详细检查排除相关代谢(包括维生素B12和叶酸缺乏、肝性脊髓病、甲基丙二酸血症、尿素循环障碍、苯丙酮尿症等代谢性疾病)、中毒、感染、炎症、血管、脊髓压迫等可能致病因素。2.研究方法设计包含目前文献报道的与遗传性脑白质病相关的130个基因的探针,提取患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DNA,采用Targeted-NGS技术对入组患者进行高通量测序。经DNA提取、DNA片段化、文库制备、目标序列捕获后,应用NGS技术进行序列测定,随后对DNA序列进行分析比对,获得变异位点信息。参考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Medical Genetics and Genomics,ACMG)遗传变异分类标准将变异位点分为“致病的”、“可能致病的”、“致病性不明确的(variants of uncertain significance,VUS)”、“可能良性的”和“良性的”变异,其中与患者临床表型相符的“致病的”变异直接认定为责任致病突变,“可能良性的”和“良性的”变异因致病几率低默认为非致病突变。对“可能致病的”及“VUS”变异位点应用polyphen2(http://genetics.bwh.harvard.edu/pph2/),Mutation Taster(http://www.mutationtaster.org/),SIFT(http://sift.j cvi.org/www/SIFT_enst_submit.html),Mutation Assessor(http://mutationassesor.org/r2)等网络预测软件预测对蛋白质功能的影响。最后,利用Sanger测序法验证发现的潜在变异位点并在家系中进行验证,同时结合患者的相关临床信息,确定责任致病突变。如检测结果提示代谢相关脑白质营养不良,则进一步进行相关酶学、极长链脂肪酸(very long chain fatty acid,VLCFA)等生化指标检测以确定诊断。汇总收集阳性患者临床、影像和实验室检查资料,总结其临床特点,分析基因型与临床表型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经过分析确定24例(21.4%,24/112)先证者存在致病突变,其中ALD/AMN患者7例(29.2%,7/24),脑腱黄瘤病(cerebrotendinous xanthomatosis,CTX)患者5例(20.8%,5/24),KD患者3例(12.5%,3/24),线粒体丙氨酰转运RNA合成酶基因突变相关脑白质营养不良(alanyl-tRNA synthetase 2 mutation-related leukoencephalopathy,AARS2-L)患者3例(12.5%,3/24),伴有脑干和脊髓受累和乳酸增高的脑白质病(leukoencephalopathy with brain stem and spinal cord involved and elevated lactate,LBSL)患者1例(4.2%,1/24),赖氨酰转运RNA合成酶基因突变相关脑白质营养不良(lysyl-tRNA synthetase mutation-related leukoencephalopathy,KARS-L)患者1例(4.2%,1/24),白质消融性白质脑病(vanishing white matter leukoencephalopathy,VWM)患者2例(8.3%,2/24),遗传性弥漫性白质脑病合并轴索球样变(hereditary diffuse leukoencephalopathy with spheroids,HDLS)患者1例(4.2%,1/24),MLD患者1例(4.2%,1/24)。有阳性家族史者6例,为避免偏倚同一家系中有多名患者时仅将先证者纳入统计。1.临床资料24例患者中16例为男性,8例为女性,男女比例为2:1;痉挛性截瘫发病年龄从16到51岁不等,平均30岁。2例AMN患者、3例KD患者、1例AARS2-L患者就诊时仅表现为单纯痉挛性截瘫,其余患者(75%,18/24)皆合并其他神经系统或神经系统外表现,包括认知障碍13例(54.2%,13/24),共济失调11例(45.8%,11/24),癫痫3例(12.5%,3/24),周围神经病12例(50%,12/24),内分泌、皮肤改变、慢性腹泻、白内障、听力下降等神经系统外表现者14例(58.3%,14/24)。实验室检查方面,7例ALD/AMN患者均行血清VLCFA检测发现C26:0和(或)C24:0浓度增高。3例KD患者行血淋巴细胞溶酶体酶检测示半乳糖脑苷酯酶(galactosidase,GALC)活性明显降低,1例MLD患者血芳基硫酸酯酶A(aryl sulfatase A,ARSA)活性测定明显降低。影像学检查方面,4例AMN患者颅脑及脊髓MRI无异常发现。3例KD患者、1例AMN患者、4例CTX患者颅脑MRI显示选择性锥体束异常信号。5例CTX患者颅脑MRI均显示小脑齿状核异常信号。2例ALD患者、3例AARS2-L患者、1例LBSL患者、1例KARS-L患者、2例VWM患者、1例HDLS患者、1例MLD患者合并以侧脑室周围白质受累为主的脑白质异常信号。1例KD患者合并脊髓侧索锥体束异常信号,1例LBSL患者合并脊髓侧索和后索长节段异常信号。除此之外,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显示各型脑白质营养不良DWI信号各具特点。1例KD患者急性期出现选择性锥体束走行区DWI明显高信号,疾病后期随访DWI高信号消失。3例AARS2-L患者、1例HDLS患者主要表现为侧脑室周围白质病变内散在凿孔样DWI明显高信号。1例LBSL、1例KARS-L患者表现为脑室周围白质、脑干锥体束等弥漫性DWI明显高信号。2.基因检测结果本研究共发现脑白质营养不良相关变异位点33个,所有位点均经过Sanger测序验证。其中19个位点为文献报道过的已知致病突变位点,14个为尚未在人类基因突变数据库(Human Gene Mutation,HGMD)收录的新发位点,经预测软件预测并与患者临床表型比对,被认定为新的致病突变位点,包括ABCD1基因c.1780G>A(p.G594S)位点,CYP27A1基因c.1055C>A(p.S352X)、c.432T>G(p.Y144*)、c.472C>T(p.R158C)位点,AARS2基因c.965G>A(p.R322H)、c.334G>C(p.G1 12R)、c.2288T>C(p.L763P)、c.1703_1704del(p.Q568fs)、c.179C>A(p.P60H)位点,KARS基因c.795T>A(p.N265K)、c.1610G>A(p.R537Q)位点,EIF2B5基因c.385C>T(p.R129*)、c.633G>T(p.R211S)位点,CSF1R基因c.1979T>C(p.L660P)位点。结论1.迟发性痉挛性截瘫是一种病因高度异质性的疾病,脑白质营养不良是其重要病因之一,应当引起成人神经科医生的重视。临床上遇见痉挛性截瘫的患者在排除常见获得性因素后,应常规进行颅脑MRI、神经传导速度测定、眼科、内分泌等检查进一步寻找诊断线索,并常规送检血清VLCFA和溶酶体酶活性测定。2.颅脑MRI脑白质病变分布及DWI信号特点在不同类型脑白质营养不良的鉴别诊断以及疾病的进展预测方面有重要意义,临床医生在脑白质营养不良的诊断中应重视其作用,但颅脑磁共振正常不能排除脑白质营养不良的诊断。3.Targeted-NGS技术与临床、影像及生化酶学结合有助于提高痉挛性截瘫诊断阳性率,但Targeted-NGS panel的选择直接影响致病突变检出率,如果将以痉挛性截瘫为主要表现的脑白质营养不良基因引入HSP二代测序panel,可以进一步提高痉挛性截瘫遗传病因的发现率,降低检验成本、缩短检验时间。(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4-02)

王展,赵惠卿,王雪梅,杨雅琴,冯涛[9](2018)在《表现为少年帕金森综合征的遗传性痉挛性截瘫11型1例报道》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报道1例首发症状为少年帕金森综合征的遗传性痉挛性截瘫11型(SPG11)患儿。方法描述1例13岁发病的27岁男性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首发为抖动、肢体僵硬,逐渐出现运动迟缓、行走困难,服用左旋多巴类药物有效。MRI示胼胝体萎缩和侧脑室周围白质脱髓鞘改变;肌电图示神经传导速度正常。基因检测提示SPG11基因存在两处杂合突变:c.5867-1G>C和c.3687-2A>G。家系分析显示突变分别来自父方和母方,为复合杂合突变。结论 SPG11可以帕金森综合征为首发表现,少年起病的帕金森综合征患儿有必要进行全面基因筛查。(本文来源于《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期刊2018年11期)

曹丽荣,赵澎,蔡春泉[10](2018)在《遗传性痉挛性截瘫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遗传性痉挛性截瘫(HSP)是一组由于轴索变性,合并或不合并脱髓鞘和神经元脱失而造成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目前,其发病机制还不明确,临床表现具有高度临床及遗传异质性,且遗传方式多样,基因诊断复杂。该文主要对HSP的分型、临床表现、病理改变、发病机制、诊断及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以利于该病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本文来源于《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期刊2018年05期)

痉挛性截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对一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痉挛性截瘫(hereditaryspasticparaplegia,HSP)家系进行全基因组外显子测序分析,找出致病的基因突变位点。方法收集一个遗传性痉挛性截瘫家系,提取先证者、先证者父母的DNA进行全外显子组捕获和测序,锁定候选基因致病位点,针对变异位点在该家系6名患者和9名正常人中进行Sanger测序验证,然后通过羊水穿刺和Sanger测序进一步对1例胎儿羊水进行产前诊断。结果该家系中6例病人均在ATL1基因的同一位点处发生突变(c.715C>T,p. R239C),家系中9例正常人和1例胎儿羊水中均未发现该突变。结论应用全外显子测序技术对遗传性痉挛性截瘫家系进行诊断,明确致病位点,有助于该家系的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痉挛性截瘫论文参考文献

[1].林双竹,孙显婷,麻宏伟.1例常染色体隐性痉挛性截瘫55型的临床特点和C12orf65基因突变分析[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9

[2].丁杨,向菁菁,刘敏娟,李海波,李红.一个遗传性痉挛性截瘫家系的全外显子测序分析及产前诊断[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9

[3].沈银花.叁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痉挛性截瘫家系致病基因鉴定及功能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9

[4].陶晨怡,尹丽丽,庞笑然.针药结合治疗遗传性痉挛性截瘫1例报告[J].湖南中医杂志.2019

[5].张超.遗传性痉挛性截瘫4型临床表型及SPAST基因新突变和蛋白功能学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9

[6].唐列云,陆树良.创面转移姑息疗法联合挛缩松解术修复痉挛性截瘫并髋部压疮[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9

[7].柴森茂.一家族性遗传性痉挛性截瘫致病基因的遗传学研究[D].兰州大学.2019

[8].张同霞.以迟发痉挛性截瘫为主要表型的脑白质营养不良的临床和遗传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9

[9].王展,赵惠卿,王雪梅,杨雅琴,冯涛.表现为少年帕金森综合征的遗传性痉挛性截瘫11型1例报道[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8

[10].曹丽荣,赵澎,蔡春泉.遗传性痉挛性截瘫的研究进展[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18

标签:;  ;  ;  ;  

痉挛性截瘫论文-林双竹,孙显婷,麻宏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