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高代回交群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棉花,黄萎病,QTL定位,回交群体
高代回交群体论文文献综述
郭志军,赵云雷,陈伟,王红梅,龚海燕[1](2019)在《陆海高代回交群体抗黄萎病QTL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定位棉花抗黄萎病数量性状位点(Quantitative trait loci, QTL)。【方法】以海7124和TM-1配制抗感组合F1,再以鲁棉研28为轮回亲本构建的137个BC4F1家系为作图群体,筛选出多态性重复序列(Simple sequence repeat, SSR)标记,并与已发表的整合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相比对,构建遗传图谱。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Composite interval mapping,CIM)进行大田和病圃两个环境下抗黄萎病QTL定位。【结果】216个多态性SSR位点分布在26条染色体上,可覆盖棉花基因组3 380 cM(centi Morgan),标记间平均距离15.77 cM。定位到6个QTLs,分布在6条染色体上,可解释表型变异8.56%~20.26%,其中5个QTLs与前人研究结果相一致,在第1染色体上新定位到一个QTL。本研究可为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抗病育种提供帮助。【结论】定位到6个黄萎病相关QTLs,其中1个是在第1染色体上新发现的QTL。(本文来源于《棉花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LUU,NGOC,SINH[2](2019)在《利用高代回交群体对水稻产量性状和耐旱性进行调查和遗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粮食作物,养育了全球近一半的人口。所以,为了迎合不断上升的人口数量,必须提高水稻的产量。水稻的产量受多种因素影响,比如株高、穗长、旗叶长、穗粒数、千粒重、籽粒长宽比以及耐盐性等。栽培稻是继承了传统野生稻有点的栽培品种。然而像对生物胁迫和非生物胁迫的抗性却在驯化过程当中丢失了。为了更有效的利用野生稻的种质资源,我们使用野生稻(来自中国海南陵水)创制了一套回交近交群体(BIPs)。设计了一套平均间隔2.39Mb的高密度Indel分子标记用来筛选和确认这些与标记连锁的特征片段。回交近交群体(BIPs)包括200个系,共包括平均长度为6.511Mb的插入片段1286个,覆盖了供体亲本染色体的93.59%。通过对200个系的农艺性状调查发现。许多已克隆的QTL参与株高、种子和其他性状的位点在我们的回交近交群体中重现,这说明我们的群体是非常可靠的。随着研究的深入,又发现了许多新的QTL。(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9-06-01)
曹玉洁[3](2018)在《利用高代回交群体定位水稻耐储藏QTL》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为了保证农业生产安全和粮食安全,需要对水稻种子和稻谷(粮食)进行储备。但是,长期储藏后,往往造成种子生活力下降,稻米品质劣变。开展水稻耐储藏特性的遗传研究,进行相关QTL定位,可以从分子水平上培育耐储藏的新品种,以解决水稻的储藏问题。本实验室前期以轮回亲本苏御糯和非轮回亲本桂朝2号构建了BC_3F_9高代回交群体,并构建了分子标记连锁图谱,鉴定了每个家系各分子标记位点上的基因型。本研究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高代回交群体的种子收获后低温储藏6个月,进行人工加速老化处理,测定种子活力(生活力)性状和稻谷品质性状。应用性状-分子标记单向方差分析方法(p<0.01),检测耐储藏QTL。结果如下:1.检测到140个与水稻种子活力(生活力)有关的耐储藏QTLs。其中,检测到10个控制发芽率的QTLs,单个QTL的贡献率为9.21%~20.94%;检测到10个控制发芽势的QTLs,单个QTL的贡献率为8.33%~19.00%;检测到27个控制发芽指数的QTLs,单个QTL的贡献率为5.15%~12.41%;检测到37个控制平均发芽天数的QTLs,单个QTL的贡献率为5.07%~18.44%;检测到26个控制高峰发芽天数的QTLs,单个QTL的贡献率5.44%~17.62%;检测到11个控制高峰发芽势的QTLs,单个QTL的贡献率7.16%~13.36%;检测到19个控制电导率的QTLs,单个QTL的贡献率为5.74%~15.48%。以上140个QTLs中,有13个QTLs分别控制3~8个性状,其中,第2号染色体分子标记RM5356附近检测到控制老化发芽率、发芽率老化指数、老化发芽势、发芽势老化指数、老化发芽指数、发芽指数老化指数的QTLs,其贡献率分别为10.72%、11.63%、12.41%、12.48%、14.20%和13.14%;第3号染色体分子标记RM8277附近均检测到发芽率老化指数、发芽势老化指数、发芽指数老化指数,高峰发芽势老化指数,老化发芽率、老化发芽势、老化发芽指数和老化高峰发芽势的QTLs,其贡献率分别为9.07%、10.77%、10.77%、8.95%、9.21%、10.21%、10.64%和9.63%;第11号染色体分子标记RM287附近检测到控制未老化发芽率、未老化发芽势、未老化高峰发芽天数、未老化电导率和老化平均发芽天数、老化高峰发芽天数以及平均发芽天数老化指数、高峰发芽天数老化指数的QTLs,其贡献率分别为20.94%、17.56%、10.08%、10.86%、16.51%、11.50%、16.13%和17.71%。2.检测到92个与稻米品质有关的耐储藏QTLs。其中,检测到13个控制丙二醛含量的QTLs,单个QTL的贡献率为5.17%~11.32%;检测到10个控制脂肪酸值的QTLs,单个QTL的贡献率为7.67%~17.31%;检测到19个控制清蛋白含量的QTLs,单个QTL的贡献率为5.52%~13.88%;检测到32个控制球蛋白含量的QTLs,单个QTL的贡献率为5.93%~17.76%;检测到2个控制谷蛋白含量的QTLs,单个QTL贡献率8.36%~10.41%;检测到16个控制醇溶蛋白含量的QTLs,单个QTL的贡献率5.73%~12.25%。以上92个QTLs中,有7个QTLs分别控制3~7个性状,其中,第1号染色体分子标记RM6321附近检测到控制老化球蛋白含量和球蛋白含量老化指数的QTLs,其贡献率分别为8.47%和14.08%;第9号染色体分子标记9-3M附近检测到控制老化醇溶蛋白含量和醇溶蛋白含量老化指数的QTLs,其贡献率分别为12.25%和8.76%;第10号染色体分子标记10-21M检测到控制未老化脂肪酸值、未老化球蛋白含量、未老化醇溶蛋白含量和老化脂肪酸值、老化球蛋白含量、老化醇溶蛋白含量以及醇溶蛋白含量老化指数的QTLs,其贡献率分别为10.58%、12.45%、10.65%、12.27%、8.16%、7.92%和17.25%。(本文来源于《浙江农林大学》期刊2018-12-28)
葛永申[4](2017)在《水稻高代回交导入系群体产量相关性状的QTL定位及抽穗期基因DTH6的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的高产稳产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品种遗传基础趋于狭窄已成为水稻产量潜力进一步提高的瓶颈。江苏为粳稻生产大省,挖掘可供粳稻品种选育应用的产量相关QTL/基因,拓宽现有品种的遗传基础对提高粳稻品种的产量潜力及江苏省粮食生产均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构建了一套以优质中籼品种黄华占为供体,改良迟熟中粳品种武育粳3号而来的新品系抗条武育粳3号为背景的高代回交导入系群体,多年考察导入系产量相关性状;同时利用简化基因组重测序技术(SLAF-seq)对导入系进行测序分析,明确各株系中导入片段。结合性状考察及重测序数据对产量相关性状进行QTL定位研究,并对已克隆的重要产量基因Gn1a在直立穗粳稻遗传背景下的效应进行全面分析,同时对新的QTL/基因进行定位,相关结果为产量相关性状的分子育种和新基因的定位克隆奠定基础。具体结果如下:(1)采用性状优先的方法构建了一套包含210个株系的高代回交导入系群体,根据系谱及SLAF-seq测序结果,选择133份高代回交导入系材料(56个BC4F4及77个BC3F5),于2014年和2015年对这133份材料16个产量相关性状进行考察。(2)利用简化基因组重测序(SLAF-seq)获得244,683个SLAF标签,其中有效多态性标签25,784个,有效多态性达10.54%。从有效多态性标签中最终筛出10,103个高质量SLAF标签用于后续分析,均匀分布于12条染色体上,其中第2染色体最多,共1,328个标签,最少的是第12染色体,共296个标签。(3)利用高质量SLAF标签对应的SNP分型,结合两年环境下16个产量相关性状考察数据,在QTL IciMapping V4.0软件中共定位到120个产量相关性状QTLs。与水稻播始天数、株高、单株穗数、单株产量、穗长、一次枝梗数、一次颖花数、二次枝梗数、二次颖花数、主茎穗颖花数、结实率、千粒重、粒长、粒宽、粒厚、长宽比相关的QTLs分别为11、6、4、6、3、11、9、4、5、6、6、12、3、12、13和9个,其中两年能重复检测到18个QTLs;两年分别定位到但距离相近、遗传效应方向一致,可视为同一 QTL的共12个;同时控制两个及以上性状的QTL簇有6处。(4)在直立穗粳稻遗传背景下,Gn1a能显着增加二次枝梗数、二次枝梗颖花数及穗长、一次枝梗数、一次枝梗颖花数和穗总粒数,但单株穗数显着减少,单株产量未见显着提高;在籽粒性状上表现粒宽显着增加、长/宽比减小的特点,有千粒重提高、垩白粒率增加的趋势。要利用Gn1a基因增加穗粒数来提高直立穗粳稻品种的单产,还需聚合其它产量相关基因,以克服单株穗数减少、外观品质变劣的不利影响。(5)利用高代回交导入系T1与抗条武育粳3号配制的F2群体,在位于第6染色体上约500 kb的区间初定位到一个新的抽穗期显性基因DTH6,来源于印度籼型常规水稻Dualr。扬州正季长日照下,携带DTH6株系提早抽穗,而扬州和海南两地抽穗期稳定在82天左右,表明DTH6可减弱株系的感光性。(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7-05-01)
勾慧娟[5](2015)在《利用高代回交群体解析稻谷耐储藏的分子基础》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是我国乃至世界的重要粮食作物。稻谷储存会因其品质和商品性下降,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严重威胁粮食安全。因此,开展稻谷耐储藏特性研究,阐明其老化机理,培育耐储藏新品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苏御糯(轮回亲本)和桂朝2号(非轮回亲本)构建的BC3F8高代回交群体为材料,以老化处理后的种子活力(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精米粉RVA谱特征值、精米粉脂肪酸值,相对未老化处理的变化量,即耐储藏指数作为评价耐贮藏的指标,以性状-基因型单向方差分析方法进行QTL检测。主要结果如下:检测到46个种子活力相关的耐储藏QTL,其中,q GM-3-4(-log10(P)=9.81)位于第3染色体RM6266附近,q GM-5-2(-log10(P)=9.64)位于第5染色体RM5796附近,q GM-5-4(-log10(P)=9.63)位于第5染色体RM6954附近,q GM-6-1(-log10(P)=9.59)位于第6染色体ch6.00239附近,它们的贡献率均为28.21%。检测到116个RVA谱特征相关的耐储藏QTL,其中,q PKV-2-2(-log10(P)=8.75)位于第2染色体RM6318附近,q PKV-7-1(-log10(P)=8.79)位于第7染色体RM351附近,q PKV-11-2(-log10(P)=8.97)位于第11染色体RM287附近,q HPV-7-1(-log10(P)=7.6)位于第7染色体RM351附近,q SBV-7-1(-log10(P)=8.01)位于第7染色体RM351附近,q SBV-11-2(-log10(P)=7.96)位于第11染色体RM287附近,q Pa T-2-2(-log10(P)=10.65)位于第2染色体RM208附近,它们的贡献率均达到30%以上。检测到6个脂肪酸值相关的耐储藏QTL,其中,q FFAV-9-1(-log10(P)=3.55)位于第9染色体RM107附近,贡献率为12.06%。(本文来源于《浙江农林大学》期刊2015-12-21)
许峰,闫素辉,张从宇,时侠清,李文阳[6](2015)在《基于高代回交分离群体的小麦抗赤霉病QTLFhb4和Fhb5的遗传互作模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明确2个小麦抗赤霉病侵入的主效QTL Fhb4和Fhb5的抗性遗传和互作模式,采用土表法并结合扬花期喷洒孢子液接种,以病小穗率(PDS)为鉴定指标,对携带Fhb4和Fhb5的不同遗传背景的BC3F1、BC3F2以及抗感对照进行了抗赤霉病侵入的表型鉴定和评价。结果表明,Fhb4和Fhb5在温麦6号和周麦22这2个不同的遗传背景中,PDS表现出杂合基因型和供体亲本望水白基因型的差异不显着,而与轮回亲本基因型之间的差异达到显着水平,抗感分离比经卡方检验符合9∶3∶3∶1的分离比例,其抗性遗传遵循2个独立的遗传因子控制的显性遗传模式;同时,Fhb4和Fhb5抗侵入性效应相当,它们之间存在加性效应,二者累加后的病小穗率显着低于单个Fhb4或Fhb5。因此,在育种实践中对这2个抗赤霉病显性基因的聚合利用将有助于提高育种材料的基础抗性。(本文来源于《华北农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李文振,冯晓敏,严金波,韩超逸,宋辉[7](2015)在《利用高代回交重组自交系群体定位玉米部分农艺性状的QTL》一文中研究指出以141份玉米高代回交重组自交系群体(RIL)及受体亲本黄早四于2011年在黄冈市农业科学院试验基地、2011和2012年在武汉市华中农业大学校内试验基地进行田间试验,对穗长、穗粗、株高、穗位高、吐丝期、散粉期、雄穗分枝数等7个农艺性状进行QTL分析。结果表明:7个农艺性状共检测到18个主效QTL,单个QTL的贡献为9.79%~37.35%,其中4个QTL在多个环境下同时检测到,5个QTL与前人的报道结果一致。(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郭志军[8](2014)在《陆海高代回交群体黄萎病抗性QTL定位和陆地棉相关农艺性状关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棉花许多性状如产量、纤维品质及黄萎病抗性等均属数量性状,目前用于解析数量性状遗传基础的方法主要有连锁分析法和关联分析法。本研究分别采用这两种方法挖掘与棉花铃重、衣分、黄萎病抗性相关的SSR标记位点。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海7124和TM-1配制抗感组合F1,再以鲁棉研28为轮回亲本,经多代回交、自交,构建陆海种间高代回交分离群体。通过与已发表的整合高密度遗传连锁图相比对,共将216个多态性SSR位点定位到26条染色体上。本研究中的整合图谱可覆盖棉花基因组3380cM,标记间平均距离15.77cM。2、本研究共设置大田和病圃两个环境,对BC4F2家系进行抗病性鉴定。抗病表型数据描述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大田和病圃两个环境下、不同调查时期的病指均服从正态分布,可用于QTL定位研究。采用WinQTLCart V2.5软件中的复合区间作图法进行抗黄萎病QTL定位。在两个环境下共定位到6个QTLs,其中大田环境下2个,病圃环境下4个,可解释表型变异8.56%-19.98%。通过与前人比对,其中5个QTLs与前人研究结果相一致,在第1染色体上新定位到一个QTL。3、采用74对SSR引物对172份陆地棉栽培种材料进行基因组变异扫描。分子标记聚类分析将该群体划分为12个亚群,聚类结果与系谱分析结果大致相吻合;不同地理来源的材料交叉分布,可能与不同育种单位间的育种资源频繁交流有关。本研究结果还显示我国陆地棉遗传基础狭窄,但引自新疆和美国的部分材料如:2009AC-6、MM-2等与其他材料遗传距离较远,可考虑对这些材料加以重点利用,以丰富我国棉花遗传多样性。4、在群体结构分析基础之上,将基于74对SSR引物的基因型数据与172份材料的表型值进行关联分析,共发现30个与铃重、衣分、黄萎病抗性显着相关的SSR标记位点(P<0.05),其中有12个位点与黄萎病抗性相关,10个位点与铃重相关,另有8个位点与衣分相关,而且NAU3100-2位点同时与铃重和衣分两个性状相关,各位点对表型变异解释率为2.44%-5.27%。有多个标记位点与前人关联分析研究结果或者是QTLs研究结果相吻合,具有较好的稳定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4-05-01)
黄亚杰[9](2011)在《利用高代回交群体定位契斯曼尼番茄发芽期及幼苗期耐盐性QTL》一文中研究指出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 L.)是一种对盐胁迫敏感的园艺作物,其栽培区域盐渍化范围有逐渐扩大的趋势。番茄的发病率与土壤盐渍化有很大关系,同时盐害限制番茄的生长发育,导致产量下降。野生番茄中含有耐盐基因,因此通过对野生番茄中的耐盐基因进行定位,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有助于创造优良的耐盐育种材料,提高番茄的产量和品质。本研究利用来源于野生契斯曼尼番茄LA0317与栽培骨干亲本9706杂交后的130个BC2S3株系为群体,对野生契斯曼尼番茄发芽期和幼苗期的耐盐性进行QTL分析,并在盐胁迫与非胁迫环境下分别对群体的株高、茎粗、根鲜重、根干重、地上鲜重、地上干重进行了QTL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选取番茄12条染色体上的458对SSR引物和551对CAPS引物进行亲本之间多态性的筛选。其中表现多态的SSR引物为83对,CAPS引物为37对。用这些多态性引物对群体进行分析,其中89对引物的带型清晰、稳定,被用于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利用Joinmap4.0构建遗传连锁图谱,图谱总长为964.7 cM,包含26个Caps标记和55个SSR标记,分布于番茄12条染色体上。2.对父母本及BC2S3群体种子进行发芽期和幼苗期的耐盐性鉴定,并考察盐胁迫与非胁迫环境中株高、茎粗、地上部干重、地上部鲜重、根干重、根鲜重6个重要植物学性状,结果表明发芽指数、发芽率、盐害级数及6个幼苗期植物学性状分布均呈现数量性状特征,部分株系出现超亲遗传现象。3.利用MapQTL4.0软件,通过MQM作图法定位番茄发芽期耐盐性QTL。利用24d发芽指数在第2、7、10、11染色体上检测到5个耐盐QTL,其中第2染色体上检测到2个QTL位点;利用24d发芽率在第1、3、8、12染色体上检测到4个QTL。BC1S3群体自交种子的发芽指数在11.00-23.00之间,经方差分析后确定GI<16.00时,群体发芽指数极显着小于对照9706(GI=19.75),由此获得22个发芽期表型耐盐株系。对此22个株系进行基因型分析,得到发芽期表型和QTL分析均耐盐的14个株系,编号分别为6、8、10、12、14、30、32、45、57、59、82、108、110和112。4.在盐胁迫与非胁迫环境下分别对番茄株高、茎粗、根鲜重、根干重、地上鲜重、地上干重以及耐盐级数进行了QTL分析。盐胁迫环境中检出13个QTL:株高2个;茎粗2个;根鲜重2个;根干重2个;地上鲜重3个;地上干重2个。非盐胁迫环境中检出32个QTL:株高6个;茎粗2个;根鲜重6个;根干重6个;地上鲜重6个;地上干重6个。另外,在盐胁迫条件下利用耐盐级数定位到2个耐盐性QTL,分别位于第3、6染色体上。通过盐胁迫与非胁迫下的QTL对比研究发现,第2、3、8染色体上的QTL仅在盐胁迫条件下能检测到,第9、12染色体上的QTL仅在非盐胁迫条件下能检测到,不同性状间的QTL存在共定位现象。同时,得到幼苗期表型和QTL分析均极耐盐的5个株系,编号分别为6、11、12、102、130。(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1-04-01)
黄亚杰,杜永臣,侯喜林,王孝宣,高建昌[10](2011)在《利用野生契斯曼尼高代回交群体定位番茄发芽期耐盐性QTLs》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耐盐性差异显着的野生契斯曼尼番茄LA0317与栽培番茄9706为亲本材料,建立了包含130个BC2S3单株的高代回交群体,利用55个SSR标记和26个CAPS标记构建了番茄的遗传连锁图谱。采用多QTL区间分析法,检测到与发芽期耐盐性相关的9个QTLs。其中,利用24 d发芽指数在第2,7,10,11染色体上检测到5个耐盐QTLs,利用24 d发芽率在第1,3,8,12染色体上检测到4个QTLs。此外,研究获得了14个发芽期表型和QTLs分析均耐盐的株系,为利用野生契斯曼尼番茄创造优良耐盐种质资源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华北农学报》期刊2011年01期)
高代回交群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水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粮食作物,养育了全球近一半的人口。所以,为了迎合不断上升的人口数量,必须提高水稻的产量。水稻的产量受多种因素影响,比如株高、穗长、旗叶长、穗粒数、千粒重、籽粒长宽比以及耐盐性等。栽培稻是继承了传统野生稻有点的栽培品种。然而像对生物胁迫和非生物胁迫的抗性却在驯化过程当中丢失了。为了更有效的利用野生稻的种质资源,我们使用野生稻(来自中国海南陵水)创制了一套回交近交群体(BIPs)。设计了一套平均间隔2.39Mb的高密度Indel分子标记用来筛选和确认这些与标记连锁的特征片段。回交近交群体(BIPs)包括200个系,共包括平均长度为6.511Mb的插入片段1286个,覆盖了供体亲本染色体的93.59%。通过对200个系的农艺性状调查发现。许多已克隆的QTL参与株高、种子和其他性状的位点在我们的回交近交群体中重现,这说明我们的群体是非常可靠的。随着研究的深入,又发现了许多新的QTL。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高代回交群体论文参考文献
[1].郭志军,赵云雷,陈伟,王红梅,龚海燕.陆海高代回交群体抗黄萎病QTL定位[J].棉花学报.2019
[2].LUU,NGOC,SINH.利用高代回交群体对水稻产量性状和耐旱性进行调查和遗传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9
[3].曹玉洁.利用高代回交群体定位水稻耐储藏QTL[D].浙江农林大学.2018
[4].葛永申.水稻高代回交导入系群体产量相关性状的QTL定位及抽穗期基因DTH6的鉴定[D].扬州大学.2017
[5].勾慧娟.利用高代回交群体解析稻谷耐储藏的分子基础[D].浙江农林大学.2015
[6].许峰,闫素辉,张从宇,时侠清,李文阳.基于高代回交分离群体的小麦抗赤霉病QTLFhb4和Fhb5的遗传互作模式分析[J].华北农学报.2015
[7].李文振,冯晓敏,严金波,韩超逸,宋辉.利用高代回交重组自交系群体定位玉米部分农艺性状的QTL[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5
[8].郭志军.陆海高代回交群体黄萎病抗性QTL定位和陆地棉相关农艺性状关联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4
[9].黄亚杰.利用高代回交群体定位契斯曼尼番茄发芽期及幼苗期耐盐性QTL[D].南京农业大学.2011
[10].黄亚杰,杜永臣,侯喜林,王孝宣,高建昌.利用野生契斯曼尼高代回交群体定位番茄发芽期耐盐性QTLs[J].华北农学报.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