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拯救论文-文兆海,毛丽萍,陈凯云,周海滢,胡远

遗传拯救论文-文兆海,毛丽萍,陈凯云,周海滢,胡远

导读:本文包含了遗传拯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狂犬病病毒,拯救,RT-PCR,FFD50

遗传拯救论文文献综述

文兆海,毛丽萍,陈凯云,周海滢,胡远[1](2018)在《基因重排减毒狂犬病病毒的拯救及遗传稳定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探究基因重排减毒狂犬病病毒的拯救及其遗传稳定性,为后期制备狂犬病口服弱毒活疫苗奠定基础。利用反向遗传学技术,采用脂质体转染的方法,将纯化后的全长重组质粒与4个辅助性表达质粒共转染BSR细胞;通过RT-PCR技术、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对重组病毒进行鉴定及遗传稳定性分析。结果显示,第6~15代病毒液均可扩增出狂犬病病毒N基因、G基因、PM基因、L基因,与预期结果相符;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发现,试验组出现了大量的荧光灶点,空白对照组未见绿色荧光;间接免疫荧光鉴定结果与RT-PCR检测结果相符,证明基因重排狂犬病病毒拯救成功,且遗传稳定性良好。本试验结果表明,不仅可以将弱毒疫苗株Srv9的毒力进一步减弱,而且大大提高了其免疫原性,突破了制备新型狂犬病口服减毒疫苗的瓶颈。(本文来源于《中国兽医科学》期刊2018年10期)

解庭波,明平刚,唐芳,黄思佳,沈智俊[2](2015)在《狂犬病病毒CTN株反向遗传系统的改造及拯救》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狂犬病病毒CTN株反向遗传系统进行改造,并拯救改造后的狂犬病病毒。方法应用基因定点突变技术分别对狂犬病病毒CTN株G蛋白的第194位和333位氨基酸进行定点突变,将突变后的G蛋白基因替换原有反向遗传系统中的G蛋白基因,同时对突变后的G蛋白基因进行拷贝,分明构建含有1、2和3个改造后G蛋白基因全长序列的感染性克隆,并将其分别与辅助质粒共转染BSR细胞,采用直接免疫荧光实验(DFA)和RT-PCR法鉴定重组病毒。结果 G蛋白的第194位天冬酰胺突变为丝氨酸,第333位谷氨酰胺突变为谷氨酸,获得含有1、2和3个突变后G蛋白基因的狂犬病病毒CTN株反向遗传系统,并拯救出重组狂犬病病毒。结论成功对狂犬病病毒CTN株反向遗传系统进行了改造,并拯救出了重组病毒,为研制安全、稳定、高效的新型狂犬病病毒疫苗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期刊2015年11期)

闫大为[3](2015)在《坦布苏病毒MM1775株反向遗传操作系统的建立及拯救病毒的生物学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2010年鸭坦布苏病毒病在我国首次爆发以来,该病给我国鸭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该病主要表现为产蛋鸭产蛋率骤降,并伴有高热、食欲下降、运动障碍等临床症状,严重时可导致鸭死亡。第一株坦布苏病毒分离株(MM1775株),是从马来西亚地区的蚊子体内分离到的。在随后几十年陆续从蚊子体内分离到很多株坦布苏病毒,但却很少有动物感染该病毒的报道。到目前为止,早期坦布苏病毒蚊体分离株在不同动物体内的复制能力、对动物的致病性及在动物间的传播能力等生物学特性尚不可知。了解坦布苏病毒早期分离株与我国现在流行的鸭坦布苏病毒株的生物学特性的差异,对研究坦布苏病毒的致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比较MM1775和FX2010这两株病毒基因组序列的差异,本研究测定了MM1775完整的基因组序列。通过5’和3’RACE技术扩增得到MM1775基因组5’和3’末端的序列。利用RT-PCR扩增得到10段两两重迭的涵盖MM1775全基因组的目的片段,序列拼接后得到了MM1775全基因组序列。与FX2010的全基因组序列相比,编码蛋白(C、pr M、E、NS1、NS2A、NS2B、NS3、NS4A、NS4B和NS5)依次有5、4、16、21、16、4、8、4、5和18个氨基酸残基不同。这些位点的差异可能决定了两株病毒致病性的差异。使用PCR、克隆和亚克隆等方法将覆盖MM1775基因组全长的3段c DNA插入到克隆载体获得了3个重组质粒。以上述3个重组质粒为模板,利用融合PCR方法扩增得到含有T7启动子的病毒全长c DNA,经体外转录得到感染性的RNA,将RNA转染DF-1细胞后48小时出现细胞病变,当细胞病变达到90%,将细胞上清接种DF-1细胞72小时后,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测显示接种细胞有特异性的荧光,RT-PCR可以扩增到特异性条带。经序列测定,拯救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与亲本病毒完全一致,表明成功构建了MM1775反向遗传操作系统。本研究比较了坦布苏病毒MM1775拯救毒株(R-MM1775)和2010年在我国分离到的鸭坦布苏病毒FX2010株在鸡胚、小鼠和鸭体内的复制能力和致病性。结果表明,R-MM1775和FX2010对鸡胚的致病性相似,经尿囊腔接种9日龄鸡胚后可以引起鸡胚死亡,死亡后的鸡胚呈现胚体严重水肿、充血和出血症状。105.0TCID50的R-MM1775滴鼻感染小鼠可引起小鼠严重的体重下降并最终死亡,感染后第4天,在小鼠肺和脑组织中可检测到高滴度病毒;而同等剂量的FX2010滴鼻接种小鼠后,没有引起小鼠体重变化,对小鼠也不致死,感染后第4天,在小鼠脑组织中没有分离到病毒。103.5TCID50的R-MM1775肌肉注射接种鸭后,接种后第4天,接种鸭的脾脏中可检测到高滴度的病毒,在肝、卵巢中检测到较低滴度的病毒,其他脏器未检测到病毒;而同等剂量的FX2010肌肉注射接种鸭的各主要脏器中均可检测到较高滴度的病毒,接种鸭呈现全身性感染。103.5TCID50的R-MM1775鼻腔接种鸭后,接种后第4天,只有部分鸭体内检测到了病毒,而相同剂量的FX2010经鼻腔接种后,所有接种鸭的主要脏器中均可检测到较高滴度的病毒。同居感染试验表明,R-MM1775不能通过感染鸭传播给未感染鸭子,而FX2010的同居感染能力非常强,表明坦布苏病毒早期分离株在鸭子间的传播能力有限。本研究成功建立了MM1775株的反向遗传操作系统,为进一步研究坦布苏病毒的致病性等相关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另外,本研究表明早期蚊源坦布苏病毒MM1775拯救毒株和鸭源坦布苏病毒FX2010株在小鼠和鸭上的复制能力和致病性具有较大差异。(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5-06-01)

刘彦云[4](2013)在《H5和H9亚型禽流感病毒遗传特性分析及细胞培养候选疫苗株的拯救》一文中研究指出禽流感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禽类呼吸道疾病综合征,自从1878年首次报道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无论是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还是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都给我国养殖业和公共卫生事业带来了重大的威胁。2011年从我国吉林、山东和福建叁个省的98份野鸭粪便中分离鉴定出7株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 AIV),HA基因的进化分析表明分布于以上叁个省份的5株病毒属于2.3.2.1分支,来自山东省的2株病毒分别属于2.3.4和7.2分支,表明不同分支的AIV在我国局部地区呈现共同流行的趋势。7株病毒的HA基因核苷酸同源率在88.2%~99.6%之间,与各自分支代表株的核苷酸同源率在95%以上,与国内目前流行毒株也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其中,分离毒株A/wild duck/Shandong/1/2011, A/wild duck/Shandong/628/2011和A/wild duck/Jilin/ZF/2011的内部基因来自不同的分支,属于重组病毒。SPF鸡和鸭的人工感染实验结果表明3个分离毒株对SPF鸡和鸭均具有致病性,2.3.2.1分支的病毒比2.3.4和7.2分支的病毒的致死率高。为了解我国目前H9N2亚型AIV HA基因的遗传变异情况,对我国不同地区分离的10株H9N2亚型AIV的HA基因进行同源性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分离毒株的裂解位点均为PS/ARSSR↓GLF,符合低致病性AIV的分子特征;具有7~9个潜在糖基化位点,在127、148和295位增加了新的糖基化位点;与参考株相比,受体结合位点除190位有变异外,其它位点均较保守;6株病毒的226位氨基酸均为L,具有与哺乳动物唾液酸α-2,6受体结合的特征;分离毒株HA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同源率在88.7%~99.8%之间;分离毒株同属于欧亚谱系中的A/Duck/HongKong/Y280/97群,根据核苷酸同源性差异大于5%为基准,分为4个不同的亚群:Y280-like-1,Y280-like-2, Y280-like-3和Y280-like-4,其中Y280-like-1亚群的病毒为优势毒株,在我国不同的地区广泛流行。动物感染实验表明,Y280-like-1亚群的A/chicken/Beijing/15/2011和Y280-like-4亚群的A/chicken/Nanjing/17/2011比其它两个亚群的分离毒株在SPF鸡体内的复制能力较强。为构建能够在MDCK细胞中高水平复制的H9N2亚型禽流感疫苗株,筛选出一株细胞高度适应的流行株A/chicken/Shanghai/11/2011(H9N2)(SH11),成功构建了反向遗传操作系统,拯救出亲本毒株rSH11。生物学实验结果表明rSH11经MDCK细胞连续5次传代后血凝效价可稳定在1:1024,rSH11的鸡胚半数感染量、组织培养半数感染量、遗传稳定性等方面都与亲本毒株保持一致,表明rSH11具有细胞高度增殖的特性。以rSH11为抗原制备油乳剂灭活苗,免疫4周龄SPF鸡,一免1周后即可检测出HI抗体,免疫后3周HI抗体平均效价高于1﹕700,表明其有良好的免疫原性。攻毒保护实验表明rSH11疫苗对不同分支的H9N2亚型毒株的攻毒能够产生良好的免疫保护,显着抑制免疫鸡排毒。为了利用rSH11反向遗传操作平台构建能在动物细胞中高度增殖的病毒,本研究进行了HA和NA基因替换实验,成功拯救出3株不同分支的H9N2亚型重组病毒。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对H5N1和H9N2亚型AIV遗传特性及致病性的分析为禽流感疫情的防控及疫苗的研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同时,通过rSH11反向遗传操作平台的建立为AIV相关细胞苗的研制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3-06-01)

徐海,王义伟,陈瑾,郑其升,侯继波[5](2012)在《T7噬菌体DNA的提取及其反向遗传拯救方法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从T7噬菌体培养液中粗提噬菌体颗粒,经热裂解后用苯酚、氯仿抽提进而获得纯净的T7噬菌体DNA。用PCR、酶切法鉴定T7噬菌体DNA的完整性。通过对不同感受态细菌浓度、T7噬菌体DNA用量、电转化电压条件的优化,建立了T7噬菌体反向遗传拯救方法。结果显示,提取的DNA结构完整,能够被特异性酶切割,多克隆位点序列正确。T7噬菌体的反向遗传拯救方法最优化条件为200 ng T7噬菌体DNA、1 ml 5×109感受态细菌、1.5 kV电转化电压,在此条件下获得的拯救效率为3.5×105 PFU/ng(DNA)。(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学报》期刊2012年02期)

井波,李呈军,陈化兰[6](2011)在《利用反向遗传技术拯救H9N2重组病毒》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制高效特异的H9N2亚型AI疫苗,选取我国具有代表性的毒株A/chicken/Shanghai/10/01(H9N2)(简称SH10),以12质粒系统为基础,利用反向遗传操作技术构建了1株表面基因由SH10提供、内部基因由12质粒系统提供的重组病毒SH/PR8,为新型疫苗的研制提供了新的毒株。(本文来源于《中国兽医学报》期刊2011年06期)

郝景波,吴云舟,刘艾林,尹杰超,任桂萍[7](2010)在《利用反向遗传操作技术拯救重组新城疫病毒》一文中研究指出将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Anhinga株的全长cDNA的克隆质粒以及L、P、NP的表达质粒共转染稳定表达T7 RNA聚合酶的BSRT7/5细胞,得到拯救病毒。通过RT-PCR扩增、酶切鉴定、测序验证拯救病毒中分子标签的存在,并通过血凝试验测定病毒的血凝效价、测定蚀斑形成单位确定病毒滴度,从而证明病毒拯救成功。新城疫病毒Anhinga株的拯救成功为该病毒进行结构基因研究和疫苗研制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0年10期)

刘大飞,刘明,刘春国,杨涛,万春和[8](2009)在《H1N1亚型猪流感病毒反向遗传操作系统的建立及高产细胞型疫苗株的拯救》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H1N1亚型猪流感病毒反向遗传学操作系统及拯救出能够在动物传代细胞中高水平复制的H1N1亚型猪流感疫苗株。【方法】利用反向遗传操作技术,对猪流感病毒广东分离株进行拯救。【结果】首次成功拯救出全部片段均来自于亲本株的猪流感病毒rH1N1,并且成功拯救出了具有高度细胞适应性毒株re-LM株,研究结果表明二者均具有良好的遗传稳定性。rH1N1经MDCK细胞连续传代培养后,血凝价最高仅为1:64;而re-LM的血凝价最高可以稳定在1:1024,表明该毒株具有细胞繁殖高产的特性。用该重组病毒制备油乳剂灭活苗免疫2月龄仔猪,首免2周即可检测出HI抗体,平均效价在1:32以上,叁免后2周HI抗体平均效价达到1:512,说明其有良好的免疫原性。【结论】H1N1亚型猪流感病毒反向遗传操作系统的成功建立为猪流感病毒致病机理、传播机制及病毒基因功能的研究奠定了基础;重组细胞高产型猪流感病毒株的拯救为H1N1亚型猪流感疫苗的研制开辟了新的途径。(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09年05期)

薛青红[9](2009)在《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分离鉴定、遗传变异分析及其体内拯救系统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PRRS)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引起的以母猪发生繁殖障碍和仔猪出现呼吸道症状为特征的传染性疾病。本病于20世纪80年代首发于美国,1990年6月在欧洲出现,中国于1995年发生该病。目前,全世界所有养猪的国家和地区均有本病的发生与流行,并引起巨大的经济损失。从河南省某发病猪场临床组织样本中分离到1株北美洲型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命名为PRRSV HN-08株。对PRRSV HN-08株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该病毒粒子呈球形,直径约50 nm,为RNA病毒;可在Marc-145细胞中稳定传代,并产生明显CPE;可与PRRSV荧光抗体结合,产生特异性荧光;可被美洲型PRRSV阳性血清特异性中和;对热、酸、碱、氯仿等敏感。对猪的致病性试验表明,与我国早期PRRSV分离株相比,该毒株对猪的致病力明显增强,接种后对其血清及剖检病料进行病原检测结果表明,该PRRSV变异株在猪体内增殖速度增快,病毒血症持续时间延长,在体内分布范围更广。为了解我国不同地区PRRSV分离株间的遗传变异关系,本研究对2005—2008年间分离自中国部分省区的37株PRRSV分离株的ORF5基因和Nsp2基因进行了分子流行病学研究。GP5具有较高的免疫原性和中和活性,在环境和免疫压力作用下极易发生变异。对包括14株参考毒株在内的51株PRRSV GP5序列分析表明,所分离的37株PRRSV均为北美洲型;ORF5基因序列间同源性为85.6%~99.5%,说明PRRSV分离株ORF5基因区域变异较大,具有年度特征;不同地区PRRSV分离株遗传关系存在交叉现象,地域特征不明显。29株Nsp2变异株主要中和表位PNE序列中L39全部突变为I39,潜在的毒力相关位点与强毒株(VR-2332株、CH-1a株)相同,所有PRRSV分离株诱骗表位均极为保守。Nsp2蛋白具有极强的抗原性,在37株PRRSV分离株中,有8株未发生Nsp2基因缺失,多分离于2005年;29株Nsp2基因缺失株均分离于2006年下半年至2008年,说明目前PRRSV优势流行毒株在Nsp2区域变异较大,发生了部分缺失,但缺失的氨基酸并不影响病毒的增殖。系统分析表明,目前我国田间使用的弱毒疫苗与PRRSV分离株亲缘关系较远。对PRRSV HN-08株的全基因组进行序列测定和结果分析表明,该毒株与我国2006—2007年间多个省份分离的高致病性PRRSV变异株的各蛋白氨基酸序列具有高度同源性,且遗传变异特征相同,推测可能来源于同一祖先。PRRSV为RNA病毒,在体外难于进行基因操作。应用反向遗传操作技术,将基因组RNA转换为cDNA,在DNA水平上对病毒进行基因操作。本研究就PRRSV体内拯救系统的建立进行了初步探讨。根据PRRSV基因组和克隆载体的限制性酶切位点,将PRRSV基因组分为4段进行反转录和扩增(RT-PCR),将得到的片段经过一系列的克隆和亚克隆后,获得了基因组全长cDNA克隆。在基因组5`端引入PⅡ、PⅠ和榔头锤酶,在基因组3`端引入戊肝核酶、TⅠ和TⅡ序列,获得了含有PRRSV HN-08株基因组全长cDNA的重组质粒pPⅠT7PⅡ-HN08。将该重组质粒进行全基因序列测定,未发现致死性突变。转染Marc-145细胞后对拯救病毒进行鉴定表明,该拯救系统可能没有转录出完整的病毒基因组或转录出的病毒基因组没有感染性,或虽然拯救出了PRRSV,但拯救效率较低。构建基因组全长cDNA克隆是构建感染性分子克隆的关键一步,但获得的cDNA克隆不一定具有感染性。在本试验中构建的基因组全长cDNA克隆为进一步获得具有感染性的PRRSV分子克隆并研究该病毒基因组的结构和功能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09-04-01)

沈华伟,叶素成,王德前[10](2003)在《华南虎的遗传资源调查评估及拯救措施》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华南虎分布 ,繁殖状况及数量等方面的历史性变化作全面的阐述。针对目前现状 ,如何更有效地保护华南虎的遗传资源 ?作者就建立华南虎基因文库 ,异地保护 ,建立自然保护区 ,基因克隆等方面作一介绍。利用这些途径来解决实际存在于华南虎资源保护中的一系列问题。(本文来源于《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期刊2003年01期)

遗传拯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对狂犬病病毒CTN株反向遗传系统进行改造,并拯救改造后的狂犬病病毒。方法应用基因定点突变技术分别对狂犬病病毒CTN株G蛋白的第194位和333位氨基酸进行定点突变,将突变后的G蛋白基因替换原有反向遗传系统中的G蛋白基因,同时对突变后的G蛋白基因进行拷贝,分明构建含有1、2和3个改造后G蛋白基因全长序列的感染性克隆,并将其分别与辅助质粒共转染BSR细胞,采用直接免疫荧光实验(DFA)和RT-PCR法鉴定重组病毒。结果 G蛋白的第194位天冬酰胺突变为丝氨酸,第333位谷氨酰胺突变为谷氨酸,获得含有1、2和3个突变后G蛋白基因的狂犬病病毒CTN株反向遗传系统,并拯救出重组狂犬病病毒。结论成功对狂犬病病毒CTN株反向遗传系统进行了改造,并拯救出了重组病毒,为研制安全、稳定、高效的新型狂犬病病毒疫苗奠定了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遗传拯救论文参考文献

[1].文兆海,毛丽萍,陈凯云,周海滢,胡远.基因重排减毒狂犬病病毒的拯救及遗传稳定性的研究[J].中国兽医科学.2018

[2].解庭波,明平刚,唐芳,黄思佳,沈智俊.狂犬病病毒CTN株反向遗传系统的改造及拯救[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15

[3].闫大为.坦布苏病毒MM1775株反向遗传操作系统的建立及拯救病毒的生物学特性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

[4].刘彦云.H5和H9亚型禽流感病毒遗传特性分析及细胞培养候选疫苗株的拯救[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

[5].徐海,王义伟,陈瑾,郑其升,侯继波.T7噬菌体DNA的提取及其反向遗传拯救方法的建立[J].江苏农业学报.2012

[6].井波,李呈军,陈化兰.利用反向遗传技术拯救H9N2重组病毒[J].中国兽医学报.2011

[7].郝景波,吴云舟,刘艾林,尹杰超,任桂萍.利用反向遗传操作技术拯救重组新城疫病毒[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0

[8].刘大飞,刘明,刘春国,杨涛,万春和.H1N1亚型猪流感病毒反向遗传操作系统的建立及高产细胞型疫苗株的拯救[J].中国农业科学.2009

[9].薛青红.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分离鉴定、遗传变异分析及其体内拯救系统的初步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

[10].沈华伟,叶素成,王德前.华南虎的遗传资源调查评估及拯救措施[J].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2003

标签:;  ;  ;  ;  

遗传拯救论文-文兆海,毛丽萍,陈凯云,周海滢,胡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