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肝硬化胃动力障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针刺,肝硬化,胃肠动力,胃肠激素
肝硬化胃动力障碍论文文献综述
邓晶晶,袁青[1](2019)在《足叁针对肝硬化胃肠动力障碍患者胃排空和胃肠激素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足叁针治疗肝硬化胃肠动力障碍的临床疗效,并从胃排空与胃肠激素的变化探讨其疗效机制。方法:60例肝硬化胃肠动力障碍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对照组,30例/组。对照组予护肝降酶等常规治疗,针刺组除常规治疗外每日电针双侧足叁针(足叁里、叁阴交、太冲),连续治疗2周。比较2组消化道症状评分、胃液体半排时间、血清胃泌素、血浆胃动素和血管活性肠肽的含量。结果:针刺组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33%。与对照组比较,针刺组消化道症状评分和胃液体半排时间减少(P<0.05),胃动素、胃泌素和血管活性肠肽含量下降(P<0.05)。相关分析表明,针刺组胃液体半排时间与血管活性肠肽呈正相关(P<0.05)。结论:针刺能有效减轻肝硬化胃肠动力障碍的消化道症状,其机制可能与促进胃排空,调节血管活性肠肽水平有关。(本文来源于《四川中医》期刊2019年10期)
龚愫[2](2019)在《肝硬化与胃动力障碍相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观察肝硬化患者的胃动力变化规律,探讨肝硬化患者胃动力紊乱特点,初步探讨相关因素对于肝硬化胃动力障碍的影响。研究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肝硬化患者60例,正常对照20例,肝硬化患者进行体表胃电图检测,胃镜检查;正常组进行体表胃电图检查。分析肝硬化患者与正常对照组的胃电参数,并观察肝硬化组内Child-Pugh分级,门脉高压性胃病分级胃电参数的变化,明确相关因素对于肝硬化胃动力的影响。结果1、肝硬化组与正常组一般资料分析:(1)研究对象年龄、性别、BMI构成比P>0.05,具有可比性。(2)年龄、性别、主要病因与胃动力相关性分析对比无明显相关性(P>0.05)。2、肝硬化组与健康对照组对照结果:(1)肝硬化组餐前、餐后主频、正常慢波比、胃动过速比与正常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2)餐后比餐前功率比肝硬化组与正常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3)肝硬化组餐后胃动过缓比、胃电紊乱率与正常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3、I组:Child-Pugh分级组结果:(1)餐前餐后主频以及正常慢波比A、B、C叁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级别的升高,慢波节律下降,主频增高。(2)A、B、C叁组间,餐前胃动过缓,胃动过速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级别的升高而增加。(3)餐后比餐前功率比在胃窦部A、B、C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4)餐前胃电紊乱率在A、B、C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5)正常对照组与正常慢波比,胃动过速比,胃窦部餐后比餐前功率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4、II组:门脉高压性胃病(PHG)组结果示:(1)餐前餐后PHG组主频较无PHG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型与重型主频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2)餐前餐后正常慢波比PHG组与无PHG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轻型与重型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3)胃动过缓比餐前与轻型组,重型组以及无PHG组叁者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胃动过缓比例随着门脉高压性胃病严重程度的增加而增加。(4)餐前餐后胃动过速比PHG组与无PHG组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但轻型与重型组差异不明显(P>0.05)。(5)餐前餐后胃电紊乱率提示PHG组与无PHG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餐前胃电紊乱率,轻型与重型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胃电紊乱率随着门脉高压性胃病严重性的增加而增加。(6)餐后比餐前主功率比轻型组,重型组与无PHG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胃病程度的加重而下降。结论1、肝硬化患者存在胃动力紊乱,以胃动过速为主;2、随着Child-Pugh级别的增高,肝储备功能的下降,逐渐出现胃动过缓,肝硬化患者胃动紊乱逐渐加重;3、随着门脉高压性胃病程度的加重逐渐出现胃动过缓,胃动紊乱加重;4、年龄,性别,病因与肝硬化胃动力关系不明确。(本文来源于《吉首大学》期刊2019-05-16)
龚愫,王恩湘,李先辉,陈鳞[3](2019)在《肝硬化胃动力障碍相关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胃肠动力障碍导致的营养不良在肝硬化中常见,表现的临床症状多样。目前在临床上,对于肝硬化相关的胃肠动力障碍的治疗,大多是在主要治疗肝硬化本病的同时,缓解患者因胃肠动力减弱而出现的一些不适。本文通过肝硬化胃动力障碍机制以及肝硬化胃动力障碍的治疗方法进行了总结,综述,希冀为后续的临床研究和优化治疗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名医》期刊2019年03期)
钱静蓉,黄蔚[4](2018)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胃动力障碍的多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PHT)患者胃半排空时间、肝功能分级以及胃肠激素水平,评估胃排空与肝功能分级及胃肠激素水平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住院的36例肝硬化PHT患者,对其进行胃排空核素扫描,检测肝功能、凝血功能、血浆硫化氢(H2S)、胃泌素(GAS)、血管活性肠肽(VIP)、胃动素(MTL)水平,并行腹部B超/CT检查。根据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将患者分为A级、B级、C级3组。根据肝硬化PHT患者的内镜下表现,分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组和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组;食管胃底静脉组中,根据静脉曲张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3组。14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肝硬化PHT组的胃半排空时间明显延迟(P<0.01)。肝硬化PHT组中:肝功能Child-Pugh A级、B级、C级3组的胃半排空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组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组的胃半排空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轻度、中度和重度3组的胃半排空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肝硬化PHT组的血浆H2S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血浆VIP、MTL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而血浆GAS水平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硬化PHT患者的胃半排空时间明显延迟,与肝功能分级及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无关。肝硬化PHT患者的血浆H2S水平降低,血浆VIP、MTL水平升高。H2S与胃半排空时间呈负相关,其可能参与肝硬化PHT患者胃动力障碍的发生。(本文来源于《国际消化病杂志》期刊2018年03期)
赵强,邢枫,彭渊,陶艳艳,赵志敏[5](2018)在《肝硬化相关胃肠动力障碍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胃肠动力障碍是肝硬化常见的并发症。笔者通过查阅近年来的相关文献发现,肝硬化所导致的胃肠动力障碍可能主要涉及到胃肠Cajal间质细胞(ICCs)、脑肠肽(BGP)、胃肠电活动(GEA)和胃肠神经(GN)等方面的机制。但目前在临床上,对于肝硬化相关的胃肠动力障碍的治疗,大多是在主要治疗肝硬化本病的同时,缓解患者因胃肠动力减弱而出现的一些不适。由于其机制的复杂,对肝硬化相关的胃肠动力障碍的治疗并无统一的治疗方案。笔者据此作一综述,希冀为后续的研究和优化治疗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华中医药杂志》期刊2018年06期)
覃勇军[6](2016)在《中药治疗肝硬化患者胃肠动力障碍的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中药治疗肝硬化患者胃肠动力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9月-2015年9月我院收治的肝硬化伴胃肠动力障碍患者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中医方剂柴平汤治疗,比较2组治疗效果及复发率。结果治疗后2组总有效率均为96.0%,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有效22例(88.0%)优于对照组的21例(84.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治疗肝硬化患者胃肠动力障碍的临床效果与西医治疗并无差异,并能有效改善症状及检测指标。(本文来源于《临床合理用药杂志》期刊2016年14期)
泽塔多吉,加永泽培,四郎扎巴,普布索朗[7](2014)在《肝硬化与胃肠动力障碍相互关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经临床及实验研究证明肝硬化病理过程中常常伴随程度不等的胃肠动力改变,患者有胃肠蠕动和胃排空功能下降。由于肝脏功能不全门脉高压引起胃肠道内分泌、吸收、运动、屏障和循环等方面的功能障碍,导致不同程度的腹胀、食欲不振、恶心、便秘或腹泻等症状。上述症状与胃肠动力障碍有密切的关系。目前国内外有关肝硬化与胃肠动力功能障碍的研究有一些,但结果不一。现将有关研究进展做一综述。(本文来源于《西藏医药》期刊2014年04期)
杨玉钿[8](2014)在《针刺对肝硬化胃肠动力障碍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照观察针刺与西药治疗肝硬化胃肠动力障碍的临床疗效,探讨肝硬化胃肠动力障碍的优化治疗方案及针刺的可能作用机制,从而为其临床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肝硬化胃肠动力障碍患者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分为莫沙必利组和针刺组各30例。莫沙必利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餐前30min口服莫沙必利,每次5mg,每日3次;针刺组在常规治疗之上,选取双侧“靳叁针疗法”中“足叁针(足叁里、太冲、叁阴交)”为主穴,并随证辨证取穴,配合传统补泻手法。两组均治疗2周。观察消化道症状积分和肝功能Child-Pugh评分的改变,并于治疗前后抽血检测患者血浆胃动素含量,最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针刺组消化道症状总有效率为83.3%(25/30),而莫沙必利组为70.0%(21/30)。两组治疗前后的消化道症状积分均有所改善,两组症状积分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治疗后肝功能Child-Pugh评分较前下降,前后差值大于莫沙必利组(P<0.05),而莫沙必利组治疗前后肝功能Child-Pugh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治疗后血浆胃动素较前升高,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莫沙必利组可改善胃动力异常,但治疗前后胃动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能有效促进肝硬化患者的胃肠动力,并改善肝功能,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针刺治疗的部分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胃动素浓度而发挥作用。(本文来源于《广州中医药大学》期刊2014-05-01)
王甍,盛庆寿,陈黎,张红星,涂燕云[9](2014)在《穴位埋线治疗肝硬化患者胃动力障碍的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穴位埋线对肝硬化患者胃动力障碍的治疗作用。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埋线组和西药组,各30例。埋线组采用穴位埋线治疗,选穴:肝俞、脾俞、中脘、足叁里;西药组口服西沙比利片,4周为一疗程,连续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肝功能及胃电参数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肝功能及胃电参数情况均明显改善(P<0.05);与西药组比较,埋线组症状、肝功能及胃电参数各项指标明显改善(P<0.05);埋线组总有效率90.0%,西药组总有效率60.0%,埋线组疗效优于西药组(P<0.05)。结论:穴位埋线是治疗肝硬化患者胃动力障碍的有效的方法。(本文来源于《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期刊2014年02期)
梁予峰[10](2013)在《肝硬化患者胃肠动力障碍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肝硬化患者胃肠动力障碍的主要表现,探究克服肝硬化患者胃肠动力障碍的有效方法。方法参考大量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着学者的研究成果,以分组讨论、对比分析、系统概括等方法,展开相关问题的研究。结果食管动力障碍、胃运动障碍、小肠运动障碍是肝硬化患者胃肠动力障碍的主要表现形式,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内源性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则是其主要产生机制。结论胃肠动力障碍是肝硬化患者的常见症状,要加强相关问题的研究,克服胃肠动力障碍的不利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指南》期刊2013年26期)
肝硬化胃动力障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目的观察肝硬化患者的胃动力变化规律,探讨肝硬化患者胃动力紊乱特点,初步探讨相关因素对于肝硬化胃动力障碍的影响。研究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肝硬化患者60例,正常对照20例,肝硬化患者进行体表胃电图检测,胃镜检查;正常组进行体表胃电图检查。分析肝硬化患者与正常对照组的胃电参数,并观察肝硬化组内Child-Pugh分级,门脉高压性胃病分级胃电参数的变化,明确相关因素对于肝硬化胃动力的影响。结果1、肝硬化组与正常组一般资料分析:(1)研究对象年龄、性别、BMI构成比P>0.05,具有可比性。(2)年龄、性别、主要病因与胃动力相关性分析对比无明显相关性(P>0.05)。2、肝硬化组与健康对照组对照结果:(1)肝硬化组餐前、餐后主频、正常慢波比、胃动过速比与正常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2)餐后比餐前功率比肝硬化组与正常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3)肝硬化组餐后胃动过缓比、胃电紊乱率与正常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3、I组:Child-Pugh分级组结果:(1)餐前餐后主频以及正常慢波比A、B、C叁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级别的升高,慢波节律下降,主频增高。(2)A、B、C叁组间,餐前胃动过缓,胃动过速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级别的升高而增加。(3)餐后比餐前功率比在胃窦部A、B、C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4)餐前胃电紊乱率在A、B、C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5)正常对照组与正常慢波比,胃动过速比,胃窦部餐后比餐前功率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4、II组:门脉高压性胃病(PHG)组结果示:(1)餐前餐后PHG组主频较无PHG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型与重型主频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2)餐前餐后正常慢波比PHG组与无PHG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轻型与重型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3)胃动过缓比餐前与轻型组,重型组以及无PHG组叁者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胃动过缓比例随着门脉高压性胃病严重程度的增加而增加。(4)餐前餐后胃动过速比PHG组与无PHG组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但轻型与重型组差异不明显(P>0.05)。(5)餐前餐后胃电紊乱率提示PHG组与无PHG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餐前胃电紊乱率,轻型与重型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胃电紊乱率随着门脉高压性胃病严重性的增加而增加。(6)餐后比餐前主功率比轻型组,重型组与无PHG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胃病程度的加重而下降。结论1、肝硬化患者存在胃动力紊乱,以胃动过速为主;2、随着Child-Pugh级别的增高,肝储备功能的下降,逐渐出现胃动过缓,肝硬化患者胃动紊乱逐渐加重;3、随着门脉高压性胃病程度的加重逐渐出现胃动过缓,胃动紊乱加重;4、年龄,性别,病因与肝硬化胃动力关系不明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肝硬化胃动力障碍论文参考文献
[1].邓晶晶,袁青.足叁针对肝硬化胃肠动力障碍患者胃排空和胃肠激素的影响[J].四川中医.2019
[2].龚愫.肝硬化与胃动力障碍相关研究[D].吉首大学.2019
[3].龚愫,王恩湘,李先辉,陈鳞.肝硬化胃动力障碍相关研究进展[J].名医.2019
[4].钱静蓉,黄蔚.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胃动力障碍的多因素分析[J].国际消化病杂志.2018
[5].赵强,邢枫,彭渊,陶艳艳,赵志敏.肝硬化相关胃肠动力障碍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8
[6].覃勇军.中药治疗肝硬化患者胃肠动力障碍的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6
[7].泽塔多吉,加永泽培,四郎扎巴,普布索朗.肝硬化与胃肠动力障碍相互关系的研究[J].西藏医药.2014
[8].杨玉钿.针刺对肝硬化胃肠动力障碍影响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
[9].王甍,盛庆寿,陈黎,张红星,涂燕云.穴位埋线治疗肝硬化患者胃动力障碍的疗效观察[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4
[10].梁予峰.肝硬化患者胃肠动力障碍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指南.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