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朗读能力

培养小学生朗读能力

(渠县渠江镇第六小学渠县635200)

朗读,就是用清晰响亮的标准普通话有感情地读出文章来,是将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活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是语文学科最重要的特性,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朗读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记忆力,朗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朗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目前,朗读教学已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关注,但实际教学效果却并不如人意。多数学生能把文章读正确、读流利,但能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的学生却是极少数。那么,如何强化朗读训练,有效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呢?

一、明确朗读要求,让学生会读书

首先要把课文读正确,打好朗读基本功。教师让每个学生明确朗读的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其中“正确”,即做到“六不”:不读错、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重复、不读破句子;流利,即顺畅,对长句子要学会自然停顿;有感情,则是能在朗读中体会表达作者的喜怒爱乐;品读课文更要求学生深入文本,与作者以及文中人物和故事情节产生情感交融。

二积极创设朗读情境,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1、创设情境调动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会激发起无穷的潜能,兴趣的培养又是多途径的。在朗读课文时,可以通过创设恰当的情境激发学生“学”的兴趣,从而达到激发“读”的兴趣。我在引导学生读《荷花》一课第四自然段时,我先声情并茂地范读,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学生立刻被我的激情感染,想象自己也变成了一朵朵荷花,入情入境后,我再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想象配乐表情朗读课文,学生立刻就陶醉在荷花的美丽,对大自然的热爱之中。

2、教师示范引领,模仿入境

语文是靠语言文字来表达感情的,作者炽热、丰富的感情寓于生动优美的语句中。每讲授一篇新课文,如果我们老师能先范读一遍全文,范读时注重全身心地投入,把自己融入作品之中,时而激情澎湃,时而低诉音弦,做到声情并茂,学生就会有如痴如醉的感觉,感情就会很快投入到课文的情境中来。低年级的学生又特别崇拜老师,加上模仿性强、可塑性大,他们听到老师读得那么有滋有味,就会跃跃欲试,模仿着读,摹仿是儿童的天性,在模仿教师的范读中学生很快入境,有的学生摹仿出来的东西一点也不亚于老师的“原汁原味”。学生摹仿久了,就形成了知识的积累,那么读书的能力也就逐步形成了。比如我在教《称赞》一文时,就小獾称赞小刺猬时说的:“你的苹果香极了,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好的苹果!”我是这样指导的:先范读后问:“孩子们,你们闻到了苹果的香味儿了吗?”孩子们说:“闻到了。““是啊,老师只是读书就让大家好像闻到了苹果的香味儿,看来,读书真好!你们也能像我这样读书吗?能让老师也闻闻苹果的香味吗?”有了老师的启发和示范,孩子们都能争先恐后地练习起来。可见,教师的范读,以声传声,以情激情,引发的是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同时体会了激荡于语言文字之间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3、积极评价,让学生有获得感

可以有学生读后教师及时地给予具体的恰如其分的评价,并且要让学生知道自己哪个地方读得好,哪个地方需改进。“你读得很流利,速度放慢些情感就能更好地表达。”“你读得很认真,如果能在课后用这样的态度多练几遍,相信你会读得非常流利。”“你把泉水富有爱心的语气读出来了,如果能把字音读准就更好了。”这样的评价语,对朗读技巧作精确分析,学生练起来有章可依,朗读能力会逐渐提高。也正是这些准确得体的评价语言使学生对自己的朗读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在一次次练习中扬长避短,所以很快就有了进步。在对待学生失败的朗读时,绝不可用生硬的语言一口否定,教师要运用巧妙的评价语言加以引导、帮助,这样不但避免了学生的尴尬,还维护了他们的自尊,学生在纠正了错误的同时,还会更有信心的投入学习。同时对朗读的评价也要因人而易,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当学生经过努力,改正原朗读中的错误后,教师可以就学生的第二次朗读给予鼓励性的评价。

也可以在学生读完后,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读,读得怎么样,可以让学生略有所思。如老师在学生有感情地读出《找春天》最后一段“春天来了!我们看到了她,我们听到了她,我们闻到了她,我们触到了她。她在柳枝上荡秋千,在风筝尾巴上摇啊摇;她在喜鹊、杜鹃嘴里叫,在桃花、杏花枝头笑……”老师要引导思考“你是怎样读好这一段的?”学生沉思,终于体会出是将表现春天的顽皮与可爱与自己的生活经历相联系的缘故。学生朗读有自己的获得体验就更愿意走进文本从而能深切地体会到作者的写作意图、思想感情,促使学生乐读、好读、会读。

还可以用同伴评价的方式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比、学、赶、帮的学习氛围。你一言,他一语,甚至争辩,让学生畅所欲言,新的教学内容在动态中生成。使学生更能了解自己目前的学习状态,看到自己的进步及存在的问题,同时,每个学生都在朗读评价中提高了语言能力,促进了学生语感的发展,提高了朗读的水平。在评价时要注意“好话多说,坏话好说”的策略。

三、积极开展朗读技巧的指导

学生的朗读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更不是一蹴而就,它的形成和提高离不开教师的指导。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主阵地,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加强对朗读技巧的指导。训练时引导学生要根据文章的内容和故事情节来设计重音、停顿、语气和语速的变化。一般情况下,对于描写突然发生变化、着急、遇到危险,心情激动的句子,读的时候语速要加快,急促些;表现高兴、喜悦、赞美的句子,读时音调略高,声音响亮;对于描写优美景色的句子要读得语气舒缓、柔和一些;而表示悲痛,沮丧,伤心的语句可读得低沉、缓慢一些;把最能体现句子意思的词语读得重一些。具体每段话,每一句怎么读,应结合文章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如《小鹿的玫瑰花》中鹿弟弟惋惜地对哥哥说:“这玫瑰你白栽了,一朵花都没看着。”语速一字一句读得缓慢而低沉一些,语感要惋惜、沮丧一些。在读到鹿弟弟也高兴地笑了,说:“看来,你的玫瑰没有白栽!”语速一字一句读得轻快一些,语感要欣喜、自豪、开心一些。一句话:语速、语感要随文本中人物的情感变化而变化才能以情悟情。

朗读是一项技能技巧,是一种艺术再创造活动。朗读能力的形成,朗读技巧的掌握和运用,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经过长期的实践,不断地反复训练才能提升。所以,语文教师要有耐心、恒心,采取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法和途径,逐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标签:;  ;  ;  

培养小学生朗读能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