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评论论文-刘彦伯,祝彦

每周评论论文-刘彦伯,祝彦

导读:本文包含了每周评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五四运动,陈独秀,《每周评论》,舆论准备

每周评论论文文献综述

刘彦伯,祝彦[1](2019)在《陈独秀与五四运动前夕的舆论准备——以《每周评论》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五四运动爆发前,陈独秀顺应形势演进,创办了出刊周期短、与时势联系紧密的刊物《每周评论》,并紧紧围绕巴黎和会、山东问题以及国内政治形势,发表了一系列揭露真相和针砭时弊的文章,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这些文章,进一步点燃了民众的爱国热情和参与政治的热情。随着刊物影响力的与日俱增,以陈独秀的言论为代表,《每周评论》成为当时可以左右进步力量和青年学生的舆论导向的重要刊物,构成五四运动爆发的重要推动因素之一,为五四运动做了积极的舆论准备。(本文来源于《理论导刊》期刊2019年11期)

臧伟强[2](2019)在《李大钊、陈独秀关于《每周评论》书札两通》一文中研究指出今年是"五四"百年纪念日。再度拜观、摩挲黑龙江大学博物馆名人手迹馆藏李大钊、陈独秀书札各一通(附陶履恭即陶孟和致李大钊书札一通),愈加感慨万千。这两封手札(见封二和封叁)均写于1919年5月,今年应北京鲁迅博物馆(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邀请,参加了《国民:1919》展览。这两件"五四"运动精神领袖及中共主要创始人遗墨,此前未见着录,内容均关于《每周评论》。《每周评论》,由陈独秀、李大钊创办,陈(本文来源于《鲁迅研究月刊》期刊2019年10期)

吴永贵,林英[3](2018)在《《每周评论》的媒介空间与评论维度》一文中研究指出《每周评论》是我国第一本以"评论"命名的刊物。文章通过考察其与《新青年》的渊源与分疏,揭示出这样一份以思想启蒙为底色的刊物,如何在新知识分子"忍不住"的时事关怀之下,呱呱坠地之内在逻辑。《每周评论》创新构建的栏目类型,是一种宜于议论的媒介空间形式,具有媒介史方面的意义。文章最后辨析了陈独秀、胡适两任主编在刊物交接之后办刊理路和风格上的维度差异,说明五四启蒙者在时事关怀的大前提下存在着思想分歧的多面孔特征。(本文来源于《中国编辑》期刊2018年02期)

孙惠娜[4](2017)在《《每周评论》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新青年》之后,对于国内报刊的产生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启蒙作用,各类报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五四运动时期,《每周评论》是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影响较为深远的革命报刊,《每周评论》形式多样灵活,内容短小精悍,以批判时政为主,在揭露和抨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主义的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有力的宣传,宣传了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思想。本文以五四运动为时间分割线,在五四运动以前,《每周评论》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进行了宣传,主要集中在对于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的宣传和对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经验的宣传。在后期胡适接手《每周评论》,报刊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态度发生了转变,由宣传马克思主义转变为宣传实验主义,究其态度转变的原因,一方面是主要撰稿人思想的转变,另一方面是由于胡适接手《每周评论》后,以胡适为代表的实验主义阵营和以李大钊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阵营出现政治分野,导致《每周评论》话语权的转变。本文对《每周评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对《每周评论》的创刊背景、栏目设置等进行原貌研究,重点考察了《每周评论》对马克思主义内容的宣传及其宣传途径,分析其前期与后期对于宣传马克思主义态度的转变及转变原因,在此基础上,总结《每周评论》对宣传马克思主义做出的贡献及其存在的局限性,进一步对《每周评论》的重要贡献进行了评价研究及主客观原因的比较分析。(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期刊2017-06-01)

刘曼[5](2017)在《《每周评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中国有识之士开始主动接触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迅速传播。《每周评论》作为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阵地,刊登了大量的短小精悍、针砭时弊的文章。这些文章有些揭露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北洋军阀政府腐败黑暗、封建阶级压迫人民;有些文章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并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解决我国的现实问题。《每周评论》作为一份进步报刊,聚集了许多像李大钊、陈独秀等这样的救国图强的撰稿人,他们在反帝反封建的同时,也启迪了民智,激发了民心,传播了先进理论和思想。“问题”与“主义”之争的辩论,一定程度上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澄清了一些模糊的认识,分清了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的差异,形成了对其客观的认识,也为以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发展打下广泛的思想及群众基础。《每周评论》刊登了《共产党宣言》等一些原着文章,这些文章阐释了有关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思想,这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奠定了理论基础。研究得知《每周评论》主要通过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观察国内劳工状况、宣传俄国道路、介绍各国工人运动和民族独立运动、报道五四爱国运动、应战“问题与主义”之争、宣传社会革命等七个方面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深入研究《每周评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事实,理清《每周评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脉络,有助于进一步丰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发展史的探究内容。通过探索《每周评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进程,我们发现: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在中国被广泛传播并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适合中国的国情,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满足先进中国知识分子救国图强的愿望。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成功和经济建设辉煌成就的根本原因,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并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人民走向美好未来的根本保证。因此,研究《每周评论》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7-06-01)

蒋玮玮[6](2016)在《《每周评论》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早期传播》一文中研究指出《每周评论》是中国国内较早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刊物,它抨击了反动军阀的黑暗统治,揭露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刊物在报道世界革命动态的同时,还积极关注国内劳动界现状,注重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社会现实。《每周评论》作为宣传媒介,引导了许多同类刊物的发展;作为小型政治刊物,启发了劳工阶级觉悟,鼓舞和指导了工人群众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有着不容忽视的贡献。(本文来源于《党史文苑》期刊2016年12期)

吴晓[7](2016)在《《每周评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每周评论》是五四时期最具影响力的报刊之一,它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展。《每周评论》具有丰富的研究价值,对目前的学术成果进行梳理与展望,以期对报刊研究有所裨益。(本文来源于《党史文苑》期刊2016年12期)

文琼瑶[8](2015)在《新文化运动中《每周评论》的舆论斗争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每周评论》是五四运动时期重要的宣传时事政治的周刊,由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在北京创办。《每周评论》宣扬新文化新思潮、传播反帝反封建主义、报道五四运动、宣传十月革命及马克思主义,在国内掀起舆论浪潮。本文将从文献法、知识考古学法出发进行梳理、统计研究。本文创新之处在于使用考古学法,通过对文本的梳理、归纳及总结,较为全面地展现《每周评论》所有言论。本文正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每周评论》与“新旧思潮的舆论”,通过介绍新旧思潮兴起的缘由,新知识分子和旧学派之间的来回论战,分析新知识分子对舆论的构建。第二部分:《每周评论》与五四运动的舆论。通过“山东问题”及爆发的“北京学生运动”,结合当时政府及反动派的言论,分析《每周评论》对五四运动的推动。第叁部分:《每周评论》关于“问题与主义”的舆论之战。主要介绍马克思主义兴起的背景,胡适、李大钊关于“问题与主义”的几个回合争论,借此探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第四部分:《每周评论》的舆论影响。本文认为《每周评论》形成“公众舆论”,紧密联系了群众;进行了设置议程,推动五四运动的发展;传播“过激主义”,进而被查。(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期刊2015-05-20)

郝茜[9](2015)在《《每周评论》与五四时期的启蒙舆论动员》一文中研究指出《每周评论》是陈独秀、李大钊等人于1918年2月在北京创办的一份政治评论性小型周报。在主旨思想方面《每周评论》与《新青年》保持高度一致,并与《新青年》配合宣传共同推动了以报刊为主要舆论阵地的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尤其是在传播新文化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等方面《每周评论》起到了不可替代的舆论引导作用。这在当时国内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也因此《每周评论》在中国近代新闻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以《每周评论》为研究对象,从一手资料出发,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历史研究法等科学研究方法对《每周评论》的文本进行系统性的分析与总结,并结合《新青年》、《湘江评论》等报刊,按照五四时期的历史与《每周评论》的创办发展过程,深入探讨《每周评论》在介绍传播新思潮中如何发挥其启蒙思想的动员引导作用;分析其评论传达了怎样的思想内涵;总结该报在推动我国新闻传播业发展中所做出的贡献及其历史地位。本文的主要内容可划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每周评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与说明,其中包括该报的创办背景、办报宗旨、撰稿人、栏目的编排设置及经营模式等方面,通过此部分的梳理会加深我们对《每周评论》的全面认识。第二部分论述了该报对新文化运动启蒙思想的动员传播。本文将这一时期的启蒙思想重点归纳为反对封建旧思想、提倡民主、爱国和新文学几方面。文章从这几方面入手,探讨分析了该报对这些启蒙思想的舆论引导作用。第叁部分主要分析了《每周评论》对马克思主义的动员宣传。十月革命所带来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思想界产生了很大影响,《每周评论》对其进行了启蒙式的传播,其中包括知识分子针对该思想所进行的“问题与主义”的讨论。《每周评论》是这场论战的主要舆论阵地,它的报道加深了社会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最后总结了《每周评论》在马克思主义传播中的贡献与不足。第四部分客观评价了《每周评论》的历史地位。这部分不仅从该报的言论、编辑等方面入手,加之与同期《湘江评论》的比较,论述了该报对当时新闻传播业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还从“新闻本位”角度入手分析了我国五四时期新闻传播生态的变化与发展;最后从办报理念、编辑方针等方面总结了该报对现代报业发展的重要借鉴意义。通过《每周评论》对五四时期启蒙思想的动员宣传研究,本文认为,《每周评论》自创刊起便关注现实政治、提倡民主与科学,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每周评论》对民主的宣传,帮助国民日益摆脱封建旧思想的束缚,获得思想上的解放;它对新文学的倡导,使中国文学的创作更加的积极活跃;它对爱国思想的呼吁,更是激发了青年学生的爱国情怀,使他们在五四新运动中团结一致,努力改变国家命运;后期它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还为中国知识分子欲求改变国家命运找到了科学理论作指导。这些都表明《每周评论》作为这一时期重要的时事政治评论载体,它不仅向社会群众积极传达了五四时期的启蒙思想,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还凭借该报自身的影响力充分发挥了其强有力的动员引导作用。这在当时无论是对国民思想的转变还是社会的改革发展都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希冀能够通过此次研究能对现今《每周评论》的研究及新闻传播业的发展提供些许参考。(本文来源于《河北经贸大学》期刊2015-04-01)

王燕[10](2014)在《《每周评论》与五四时期的社会变革》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最有影响的报纸之一,《每周评论》紧跟时代潮流,密切关注时事。在国际国内政治环境不断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该报积极介绍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连续系统地报道五四运动,宣传自由、民主、平等思想,并以附录的形式汇集当时社会最引人关注的热点问题,客观真实地报道时事。《每周评论》第1~25期由陈独秀任主编,主要以评论时事政治为主,笔锋犀利;从第26期开始,胡适接任了报纸主编,报纸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评论性文章减少,成为"问题与主义"之争的阵地,由政治评论转向多元化评论。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和新文化运动对新文学、白话文的提倡,《每周评论》大部分文章都是用白话文所写成的,语言通俗易懂。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每周评论》较之前的报纸在版式上也有所变化:分段分行;区分大小标题;使用标点符号。《每周评论》较为全面深入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赢得了全国思想界和舆论界的积极反响与回应,因此,研究《每周评伦》对研究五四时期的思想、文化、社会变革都有很重要的意义与价值。(本文来源于《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4期)

每周评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今年是"五四"百年纪念日。再度拜观、摩挲黑龙江大学博物馆名人手迹馆藏李大钊、陈独秀书札各一通(附陶履恭即陶孟和致李大钊书札一通),愈加感慨万千。这两封手札(见封二和封叁)均写于1919年5月,今年应北京鲁迅博物馆(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邀请,参加了《国民:1919》展览。这两件"五四"运动精神领袖及中共主要创始人遗墨,此前未见着录,内容均关于《每周评论》。《每周评论》,由陈独秀、李大钊创办,陈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每周评论论文参考文献

[1].刘彦伯,祝彦.陈独秀与五四运动前夕的舆论准备——以《每周评论》为中心[J].理论导刊.2019

[2].臧伟强.李大钊、陈独秀关于《每周评论》书札两通[J].鲁迅研究月刊.2019

[3].吴永贵,林英.《每周评论》的媒介空间与评论维度[J].中国编辑.2018

[4].孙惠娜.《每周评论》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7

[5].刘曼.《每周评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研究[D].河南大学.2017

[6].蒋玮玮.《每周评论》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早期传播[J].党史文苑.2016

[7].吴晓.《每周评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党史文苑.2016

[8].文琼瑶.新文化运动中《每周评论》的舆论斗争研究[D].暨南大学.2015

[9].郝茜.《每周评论》与五四时期的启蒙舆论动员[D].河北经贸大学.2015

[10].王燕.《每周评论》与五四时期的社会变革[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标签:;  ;  ;  ;  

每周评论论文-刘彦伯,祝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