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性别偏见与因材施教(论文文献综述)
崔楠[1](2021)在《初中语文名着阅读中的女性形象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名着阅读教学一直是语文课程的研究重点,随着新课程改革与教材改革,整本的名着阅读逐渐纳入课程体系,在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名着在教材的占比明显增加,更是将“名着导读”纳入正式课程教学。名着是文化精华的重要载体,古今中外的经典名着中,塑造了一大批熠熠生辉的女性形象,她们的命运与追求,不仅是自身的期待与选择,更是社会意识与文化的投影。然而在历史长河中,由于生理上的弱势以及社会模式的长期固定,女性地位低下的状况难以改变,女性作为男性附属的思想更是绵延了几千年。处于青春期的初中学生,正是性别意识的强化阶段,对于女性形象的认识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这一阶段他们所接受的社会文化,语文教材正是社会文化的权威代表。在对已经推广使用的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推荐名着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研究时,尽管相比其他版本教材,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名着阅读板块编写更加丰富细致,具有良好的连贯性和操作性,但是就名着内容而言,名着固有的性别偏见和歧视问题仍然存在,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忽视性别问题进行名着阅读的现象也频频发生。正视名着中存在的性别问题,对于名着阅读教学以及促进初中学生形成科学的性别观念、人格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绪论部分主要介绍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概述国内研究现状,为论文的展开奠定基础。正文部分如下:第一部分是论文的依据,以女性批评主义、社会性别与性别教育为理论依据,并结合学生身心发展、语文学科人文教育、社会平等意识等现实需求,论证了名着中女性形象的重要意义,也为本文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石。第二部分重点分析了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名着阅读板块,对名着中的女性形象进行统计和分类归纳,归纳得出名着中存在的性别意识问题。第三部分从语言、思维、审美、文化为核心要素的语文核心素养出发,分析了名着中女性形象的独特教育价值。第四部分基于女性形象的名着阅读教学现状及问题探究,就名着中女性形象的教学问题进行学生问卷调查和教师访谈,深入分析部编版教材名着阅读中女性形象在现实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第五部分针对名着中存在的教学问题,分别从学生、教师、教学这三方视角,提出针对名着中女性形象的教学策略。
孟翀[2](2021)在《整合技术视角下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反思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教师作为教育变革的核心参与者,是确保教育质量的中坚力量。围绕为什么培养教师,培养什么样的教师,如何培养教师等课题的研究方兴未艾,一直贯穿教育教学变革的始终。教师反思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也逐渐成为广大教育决策者、管理者以及一线教师关注教师发展的重要问题。信息技术作为新兴的学科领域,正以惊人的速度不断地融入到教师教育当中,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助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信息技术对教师教育的影响,已经由早期的配合者、支持者角色转变为教师教育的参与者,并逐步走进教师教育的课程教学的内核,成为当前教师教育变革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整合技术视角下的教师应该怎样进行教学反思?整合技术视角下教师教学反思的影响因素有哪些?成为教师教育领域研究的重要议题,特别是整合技术视角下教师教学反思的影响因素研究,对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至关重要。有鉴于此,本研究利用信息技术领域内的技术接受与使用模型、教师反思性教学理论以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构建了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影响因素的理论框架,采用量化与质化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来探索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的影响因素以及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并提出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发展的有效策略与发展建议。研究发现,第一,为了预先掌握与呈现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发展现状,为后续质化的个案研究以及实证验证提供坚实的现实基础。研究根据相关理论,确定了整合技术视角下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反思发展的实践、认知、情感、元认知、批判以及道德等六个方面的维度,利用李克特五级量表问卷法收集样本原始数据,采用SPSS 22.0中的独立样本T检验(Independent samples T-test)和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的数据分析方法,来反映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反思的整体发展水平。研究结果表明,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整体发展水平并不理想,在性别属性、年龄、学历背景、教龄、工作职称等方面存在显着差异。为后续质化的个案研究以及实证验证提供了坚实的现实基础。第二,因为具体教学情境的不确定性,以及教师教学反思行为的不稳定性,本研究离不开具体的课堂教学情境与教学中具体的教学决策。因此,研究根据样本的水平将总样本分为低等水平组、中等水平组以及高等水平组,在分组基础上选择了教师M、N以及O三个个案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度访谈法、非参与式课堂教学观察法、生活史分析相融合的研究方法收集数据,采用扎根理论的开放性编码、主轴性编码及选择性编码三阶段理论,凝练与归纳了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影响因素的核心类属与次级类属,确定了内部影响因素、外部影响因素和过程影响因素,并深度描绘影响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影响相关因素的本质内涵,以及确定相关影响因素之间定性结构关系。为后续量化实证研究奠定了基础。第三,本研究在前期理论框架建构与个案研究相关结论基础上,建构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影响因素理论假设,设计调查问卷进行测量,同样选择个案的样本总量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基于偏最小二乘法的结构方程模型(PLS-SEM)和基于协方差的结构方程模型(CB-SEM)相结合的模型法进行实证研究,确定了内部影响因素、外部影响因素和过程影响因素之间的定量结构关系。最后,本研究综合考量个案研究的质化结论与问卷调查法的量化研究结构,以及影响因素的定性结构关系与量化结构关系的相关研究结论,从教师教学反思发展的文化根基、实践范式、发展逻辑、平台建设、监控体系建设等方面,提出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能力发展的建议。同时,针对实施中存在的争议或问题,并结合本研究从学科环境创设、信息技术课程培训、保障措施等提出优化策略。
冯俊琪[3](2020)在《中国基础教育阶段女性数学教育发展研究(1978-2020年)》文中研究表明弹指一挥间,改革开放走过了40多年的历程。女性数学教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随着社会的变化、数学教育理念的变革逐步发展。经过40多年的积累,回望我国女性数学教育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女性接受数学教育是女性学习掌握数学科学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女性发展智力、提升智力水平的重要工具,女性数学教育的程度标志着现代女性智能化的水平。因此,保障女性受数学教育的权利,不仅关系到女性素质的高低,而是更关系到经济的发展、社会进步的推动。女性数学教育是数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有着区别于数学教育的独特问题、独特视野以及独特社会价值,所以人们应当更加关注与重视。女性数学教育研究是数学教育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有着区别于数学教育研究的独特问题、独特视野以及独特社会价值,所以人们应当更加关注与重视。目前,我国女性数学教育研究的主要任务是什么?这是一个值得每一位研究女性数学教育的学者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当前的主要任务包括:1.记录我国女性数学教育发展的历程;2.探讨我国女性数学教育的历史发展与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理念之间的关系;3.对女性数学教育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研究与反思,以期为我国女性数学教育的发展和繁荣提供成果借鉴和历史思考。基于此,使得本文采用历史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等方法进行研究论述。全文主要分为绪论、理论基础、正文和结语四个部分。正文部分包括五章内容:第一章研究了女性数学教育从缺失到确立的历史进程,分为三个阶段,即零星的家庭数学教育(封建社会)、女性数学教育的萌芽(1840—1949年)和女性数学教育的发展(1849—1978年)。第二、三、四章分别论述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全面恢复时期(1979—1989年)、繁荣发展时期(1990—1999年)、巩固提高时期(2000年—至今)的女性数学教育发展总况。每一章都将从女性教育政策及措施、女性受数学教育情况、女性数学教育的成就以及女性数学教育研究情况四部分展现女性数学教育在每一期的发展历程。第五章是针对改革开放以来女性数学教育以及女性数学教育研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了经验、梳理了对女性数学教育发展的影响因素、女性数学教育研究的结论,提供了一些对未来女性数学教育发展以及女性数学教育研究切实可行的措施,以期为今后女性数学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作用,起到自己的绵薄之力。总之,论文结合女性数学教育历史与现状,从数学史和数学教育的角度对女性数学教学和女性数学学习培养过程进行分析,并且分析了在此背景下兴起的女性数学教育研究的情况及问题,为我国数学教育中的性别公平建设,为女性数学教育进一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供有益参考。
过巧[4](2020)在《日常教学情境中教师的性别刻板印象及其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我国教育公平研究由起点公平向过程公平深入。在教育教学中,教师承担着促进教育过程公平的重要角色。教师持有的性别观念与教育教学相关联,并通过言语、非言语等行为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学生成就与心理等方面。因此,有必要就日常教学情境中教师性别刻板印象的呈现样态调查并阐述,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思考可行的对策。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的研究范式,深入宁波某重点高中进行了为期近两个月的研究,以9名教师为研究对象,运用访谈法、观察法等方法对教师性别刻板印象呈现样态、影响因素及对策进行了研究。研究中共计进行了45节课堂观察和一个多月的教师办公室观察。本研究从教师主体入手,对丰富教学与性别研究,推动教育过程公平有一定的价值与意义。研究发现,尽管教师自持“去性别化”的教育观念或“性别中立”的教育观念,但在深入调查和追踪中发现存在日常教学情境中教师的性别刻板印象,其典型呈现样态为:课堂表现上的性别刻板期待与对待:受关注的男生和被忽略的女性;学业成就的性别刻板分析与期待:赋予男生厚望而无形束缚女性;学科的性别刻板印象及导向:男生更擅长与适合学习理科。究其原因,本研究中所调查的日常教学中教师的性别刻板印象至少受四方面影响,社会和文化的建构影响角色形塑和偏见传递;教师的教育教学经历导致社会性别敏感意识不足;教育评价制度导向下忽视对学生经历的性别关怀与引导;而学校教育环境中缺乏性别平等的整体氛围支持对突破日常教学情境中教师的性别刻板印象产生了一定影响。基于以上研究,突破日常教学情境中教师的性别刻板印象需要考虑开展教师社会性别意识教育与培训以提高教师的社会性别敏感意识与分析能力;借助性别分析工具与鼓励开展行动研究,正视并挑战性别刻板印象;关怀学生的经验与体验,并动态灵活分析性别差异;此外,也需要创设性别平等的日常教学环境氛围。
秦雪颖[5](2020)在《全纳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提问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课堂提问是师生间基于平等基础上的交流与互动,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促进学生认知发展的重要教学手段。教师课堂提问是否得法、公平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公平的教师课堂提问不仅能让每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收获知识,更能促进每位学生个体潜能的发展,实现教育价值。但遗憾的是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提问不公平现象普遍存在,教师在提问环节更倾向去选择他们喜欢的学生,这类学生多为成绩优异、性格活泼开朗、家庭背景好、逻辑思维强的学生,而那些学习成绩相对较差、内向安静、家庭条件不理想、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在课堂上往往成为了被老师忽视的对象,得不到平等的对待。全纳教育以其“接纳所有学生,关注所有学生参与,反对歧视排斥”的思想与教育公平的诉求不谋而合,为课堂提问的公平性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本研究力图从全纳教育视角对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提问进行深入研究,以改善教师课堂提问不平等、部分学生被忽视、边缘化在课堂之外的现象。本研究共包含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阐述了选题缘由、研究意义以及国内外专家的研究现状;对研究涉及的概念进行界定,并提出了本研究的理论依据和研究设计。第二部分,全纳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提问的出发点。本部分旨在搭建全纳教育理念与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提问的内在联系。介绍了全纳教育的提出与发展历程,全纳教育的核心理念以及基于全纳教育核心理念的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提问评价原则。第三部分,现状分析。本部分笔者依据全纳教育“关注平等、尊重差异、促进参与合作”的核心理念,运用课堂观察和访谈的方法对教师课堂提问的“平等对待情况”、“差异对待情况”、“参与合作情况”进行了观察和访谈。第四部分,现存问题。经研究发现,教师课堂提问未能平等对待所有学生;教师课堂提问未能尊重学生差异与部分学生的特殊需要;课堂提问时学生参与合作情况较差。第五部分,原因分析。导致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提问不公平,部分学生被忽视、边缘化的原因主要包括教师、学生、学校三方面。教师方面:教师的全纳教育理念严重缺失,教师全纳教学能力不足,带有功利化的价值观、以效率为导向的教学观以及偏见色彩的学生观;学生方面:包括学生个体因素差异,学生对教师权威的过度服从,以及学生存在错误的竞争观;学校方面:教师全纳教育理念培训不足,教师考评机制中的分数至上,班级规模过大、优质师资匮乏。第六部分,改进建议。建议也包含教师、学生、学校三个方面。教师方面:基于实践的教师全纳教育素养提升,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学生观,对课堂提问的全纳效果进行反思;学生方面:克服自身局限主动争取课堂答问,树立维权意识,形成正确的竞争合作观;学校方面:加强教师全纳教育理念引导,健全全纳性教师考评机制,缩小班级规模,重视优质师资引进与培养。
陈丹丹[6](2020)在《小学英语学习中性别差异现象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从古至今,教育和性别具有紧密联系,大众对于男女学生教育的观点也有较大差别。现在,随着新课改革逐步推进,社会各界在社会性别意识的角度对教育进行审视,针对性别和学习间存在的联系作出探究。显而易见,学生在学习方面受到性别差异影响,若要提高教育质量,首先要加强教育性别意识,注重教育当中的性别差异。教师在教学当中通常会忽略性别要素,然而性别意识在教学思想与行为中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对于学生性别差异的研究对教学有促进作用。为了更好的了解小学生在英语学习上是否具有性别差异,本文对安徽省萧县祖楼小学36年级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将探讨以下两个问题:(1)小学英语考试成绩中性别差异现象如何?(2)在英语学习的兴趣、动机、态度、策略方面性别差异如何?本次研究以萧县祖楼小学36年级共计199人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学生进行期中和期末两次英语考试,分析男女生考试成绩的性别差异。其次,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策略四个维度是否具有性别差异现象。最后,对小学英语教师提出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小学英语考试成绩中存在性别差异。在两次英语考试中,36年级女生的平均分均比男生高,其中46年级的英语成绩存在显着性差异。男女生在听力、句型、阅读这三个题型的成绩上出现了显着的性别差异,女生的得分均比男生高。(2)在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策略上,女生均比男生有优势,均存在显着性差异。(3)对小学英语教师的建议分为以下两个方面,从教师方面来说,应强化性别平等意识,运用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优化教学评价方式。从学生方面来说,应帮助男生建立英语学习自信心,促进男女生合作学习,共同发展。本文通过对小学英语学习中的性别差异现象的研究,旨在找出小学英语考试成绩的差异以及学生兴趣、动机、态度、策略上的差异,并根据研究结果对小学英语教师提出建议,以引起英语教师对小学英语学习性别差异现象的重视,给关注男女生英语学习全面、平等发展的小学英语教师理论及实践上的指导。
张倩[7](2020)在《农村小学男生学业弱势现象及教育对策研究 ——基于A小学的实地调查》文中提出我国基础教育不断走向现代化、民主化的过程中,教育公平的实现是教育改革的要义。在实现教育公平的过程中性别平等是首要的,但也是容易被忽视的环节。基础教育领域中性别不平等现象突显,男生学业弱势现象越来越普遍。不论是从各校的学业成绩排名还是课堂表现、班级评奖评优等方面都反映出男女生存在显着性差异,女生在学业方面的优势得到极大凸显且男女生的学业差距不断拉大。男生学业弱势的现象背后折射出对性别与教育联结关系的忽视,直接影响了教育内容与方法的有效开展。研究男生学业弱势现状,寻找解决男生学业问题的对策,不仅是为了实现教育公平特别是性别平等的价值诉求,更重要的是为了激发男生群体学业自信,充分发掘自身潜力,实现男女生最优化发展。通过收集、整理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对男生学业弱势的研究现状进行整体把握,为本文提供一定的理论和调查研究依据。以农村A小学为例进行实地调查,通过选取三至五年级学生的期中成绩结合随机课堂观察与师生、家长的访谈,研究显示男生存在学业弱势。首先在学业成绩方面,男生学业成绩落后于女生;其次在课堂表现方面,男生课堂互动积极性不高,课堂不良行为频发;最后是在班级管理活动中处于“局外人”的位置,表现为男生担任班干部的比例较低,班级活动参与度低,班级座位处于边缘化。造成农村小学男生学业弱势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归结为男生自身、家庭、学校、社会等影响因素。以教育学、社会学及性别差异心理学等理论作为支撑,着眼于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改善农村小学男生学业弱势现象的教育对策:男生自身特点的改进策略,提高男生自我管理能力,树立远大的理想目标,掌握学习效率提高的方法,形成良好的同辈群体关系;学校教育的改善策略,鼓励男教师加入教师队伍,转变教育模式,以多元化教育为中心,平等对待和差异对待相结合,因性施教,因性评价;家庭教育的改善策略,呼唤父亲回归家庭教育,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提高家长参与教育的积极性;农村社会文化的改善策略,合理开展性别教育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环境。男女生之间不是“零和”的斗争状态,而是互利共生的关系。正视男生学业弱势现象,尊重性别差异并超越性别差异,以自我反思为起点唤醒主体意识,促进男女生共同进步,推动农村教育良好发展。
张洁[8](2019)在《《女性社会地位:传统与变迁》教材研究》文中指出教科书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工具,学生从中获取知识,汲取养分,形成价值观。基础教育课程在立德树人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教科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当前大陆地区性别不平等的问题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历史教科书的编写似乎并未关注到此类问题。与大陆同根同源的香港地区则不同,他们编写了一本名为《女性社会地位:传统与变迁》的选修教材,专门研究女性的社会地位变化。本文以香港教育图书公司在2010年出版的这本选修教材为研究对象,从教科书的内容及结构等方面研究这本教材的价值。本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介绍选题的缘由、意义和学术界的研究现状。第一部分对《女性社会地位:传统与变迁》这本教材进行概述。首先,介绍了这本教材的编订依据,即2007年香港课程发展议会与香港考试及评核局联合编订的的《中国历史课程及评估指引》及2016年修订的《优质课本基本原则》,审核通过后被列入《适用书目表》,供学生选用。其次,主要介绍了该书主编杜振醉的生平及学术成果。最后,介绍本书版本的相关信息。第二部分是对该教科书的结构进行研究,即本书的课文系统和课文辅助系统。课文系统包括绪论和正文部分。绪论从整体上概括课题内容,注重引导学生思考。正文部分还包括各种不同形式的补充文,主要是对基本文内容的补充、分析、引证、申论。课文辅助系统主要包括课前提要、课堂阐释、课后巩固三部分。该教材在课堂阐释部分运用了大量图片和文献资料,还设置了多个环节来强化对学生的思维训练。第三部分是对该教材的内容进行研究。这本教科书主要展示了从先秦时期到现当代女性角色的变化。本文首先统计了教材中出现的女性人物及所引用的文献资料,从而分析从出这本教科书的独特之处:思想方面—关注性别平等、注重采用社会史观;内容编排—注重剖析资料、引用最新研究成果、采用图像教学。第四部分是研究这本教材对当前大陆教科书编纂的借鉴作用。通过前三部分的分析,可以发现这本教材编着的出发点是引导关注性别平等,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训练,教材编排上注重挖掘学习的乐趣,做到图文并茂。最后为结语,强调一套高质量的教科书在编写时应从多个方面入手,而且应注意融入性别视角。文后附录主要统计了这本教材中出现的所有女性人物以及教材中引用过的所有文献资料。
王梦佳[9](2019)在《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女性形象的教学研究》文中提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使全体学生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语文素养,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人文修养,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奠定基础。语文学科不仅具有传授语言文化知识的功能,更担负着育人的功能,语文教材给学生带来知识的同时也传递着一定的价值观念。语文教材中充满各种各样丰富鲜活的人物角色,塑造出了许多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经典角色,其中女性形象做为教材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价值不容小觑。教材中的女性形象不仅是获得语文知识的途径,更是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提升的关键。本论文分为四部分:绪论为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了本课题的研究背景、意义、现状等。通过背景与现状的分析为本论文提供理论支持。第二部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从数量、性格、角色等方面入手,分析这些女性形象的角色类型和性格特征。其次从知识、情感、审美三个方面分析女性形象的教育价值。通过以上的统计分析,让我们清晰的看到教材中女性形象的基本情况,为有序开展教学奠定基础。第三部分通过发放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实际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关于女性形象的教与学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看到女性形象容易被忽视,性别意识淡薄、教师教学方法不够灵活等现状。第四部分,是基于教材女性形象本身,针对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女性形象教学策略。首先从提升教师自身的性别意识与教学观念展开论述,其次根据女性形象的特点,提出“情景交融,体验感知”“读思结合,理解品味”“综合探究,鉴赏运用”等教学方法。最后提出通过网络资源、专题学校、家校合作等方式来扩展教学途径,丰富教材中女性形象,弥补不足。本文在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际情况,提出教材中女性形象的教学策略建议,为一线教师提供参考,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女性形象的教育价值,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陈洪欣[10](2018)在《成功体育教学模式对初中女生成就动机和自信心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体育教学中,学生成就动机的提高,可以帮助学生不断获得成功,从而学生参与体育课堂的主动性得到提高,使得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锻炼;学生自信心的提高,可以帮助学生拥有良好的精神面貌,从而更加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使得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发展。笔者通过自身教学实践发现,初中女生在体育教学中对成功的追求和自信心水平明显低于男生,严重影响到她们上体育课的积极性,不利于初中女生体质健康发展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因此,研究成功体育教学模式对初中女生成就动机和自信心的影响,不仅可以为初中女生体育课堂的有效教学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和有益的实践经验,而且更有效地促进初中女生身心健康发展。论文基于社会性别理论、成就动机理论以及自我效能理论,运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个案分析法以及数理统计法,以南京市某中学初中女生为调查对象和实验对象,在阐明我国初中体育教学模式发展状况以及深入研究南京市初中女生体育教学现状的基础上,通过体育教学的实验,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分别采用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和成功体育教学模式进行授课,并分别在实验前和实验后利用成就动机和自信心两个量表对两个班的初中女生的成就动机和自信心水平进行测量,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通过研究和分析,论文得出以下结论与建议:1.对照班的测试数据在实验前后无明显差异。2.实验班的测试数据在实验后得到提高,且实验前后有显着变化。说明成功体育教学模式对初中女生的成就动机和自信心有显着影响,且成功体育教学模式有利于初中女生成就动机与自信心水平的提高。3.不同的体育教学模式对初中女生的成就动机和自信心水平产生不同的影响。4.在初中女生的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初中女生不断成功;精选教学内容,提高初中女生自信心;了解女生身心发展特征,提高女生成就动机;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促进女生全面发展。
二、性别偏见与因材施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性别偏见与因材施教(论文提纲范文)
(1)初中语文名着阅读中的女性形象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1.名着中女性形象 |
2.女性形象与教学 |
(四)本论文的写作思路及创新点 |
1.写作思路 |
2.创新点 |
(五)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问卷调查法 |
3.访谈法 |
一、初中名着阅读中女性形象教学研究的依据 |
(一)概念界定 |
1.女性形象 |
2.名着 |
3.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 |
(二)理论基础 |
1.女性主义批评 |
2.社会性别与性别教育 |
(三)现实需求 |
1.学生层面:初中学生身心发展需要 |
2.教学层面:语文学科人文教育需要 |
3.社会层面:社会性别平等发展需要 |
二、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名着阅读板块与女性形象 |
(一)名着导读板块特点分析 |
1.独立性:自成体系目标明确 |
2.连贯性:密切联系阅读写作 |
3.丰富性:体裁题材丰富多样 |
4.操作性:注重方法突出策略 |
(二)名着阅读板块中女性形象统计及分析 |
1.女性统计 |
2.典型女性形象分析 |
(三)名着中存在的性别歧视问题 |
1.男女社会地位悬殊 |
2.女性职业角色僵固 |
3.女性命运趋向悲剧 |
三、初中名着阅读中女性形象的独特教学价值 |
(一)学习风格独特的女性描写,积累语言底蕴 |
(二)分析存在共性的叙事情节,促进批判思维 |
(三)鉴析生动立体的女性人物,提高审美品味 |
(四)感悟坎坷曲折的女性命运,反思文化根源 |
四、基于女性形象的初中名着阅读教学现状及问题探究 |
(一)调查及分析 |
1.学生调查问卷及分析 |
2.教师访谈及分析 |
(二)名着女性形象教学存在的问题 |
1.忽略丰富的细节描写,女性形象解读粗糙化 |
2.忽略细腻的情感变化,女性形象解读扁平化 |
3.忽略独特的叙事风格,女性形象解读套路化 |
4.忽略蕴含的主题内涵,女性形象解读低俗化 |
5.忽略潜藏的审美意象,女性形象解读空洞化 |
(三)问题归因 |
1.名着本身存在固有文化缺陷 |
2.名着教学缺乏女性视角引导 |
3.名着教学忽视学生能力差异 |
五、基于女性形象的初中名着阅读教学策略 |
(一)因“人”而异,促进学生对女性形象深入解读 |
1.尊重学生内在差异,促进女性形象客观认识 |
2.指导个性阅读方法,促进女性形象深刻理解 |
3.调动学生内心情感,促成女性形象情感共鸣 |
(二)因“师”利导,发挥教师的女性视角指导作用 |
1.引导学生关注名着女性形象,奠定客观认识基础 |
2.创设情境分析名着女性形象,激发深入阅读兴趣 |
3.平等对话探讨名着女性问题,锻炼批判阅读思维 |
(三)因“材”施教:挖掘女性形象价值,弥补名着缺陷 |
1.链接课本内外,关注女性立体审美价值 |
2.立足创作时代,挖掘女性丰富文化价值 |
3.关注女性作者,知人论世探寻背景价值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名着导读板块 |
附录 B 初中学生关于女性形象与名着阅读的学习情况的调查问卷 |
附录 C 教师访谈提纲 |
致谢 |
(2)整合技术视角下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反思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教育契机:回应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对信息技术的现实需要 |
(二)教育旨归:适应新时代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需要 |
(三)教学反思:信息时代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途径 |
(四)实践基础: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深度整合的教育实践 |
二、研究问题 |
三、研究设计 |
四、研究方法 |
(一)质化研究方法 |
(二)量化研究方法 |
五、研究工具 |
六、研究意义 |
(一)研究的理论意义 |
(二)研究的实践意义 |
七、研究创新性与局限性 |
(一)研究的创新性 |
(二)研究的局限性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教师教学反思的相关研究 |
(一)教师教学反思水平差异的研究 |
(二)教师教学反思培养策略的研究 |
(三)教师教学反思影响因素的研究 |
二、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的相关研究 |
(一)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适切性与匹配性的研究 |
(二)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工具开发与运用的研究 |
三、技术接受视角下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研究 |
(一)教师采纳信息技术行为过程的研究 |
(二)教师采纳信息技术影响因素的研究 |
(三)教师采纳信息技术行为策略的研究 |
四、研究述评 |
第三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基础 |
一、教师教学反思核心概念的界定 |
(一)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反思 |
(二)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 |
二、教师反思性教学相关理论 |
(一)反思性教学理论 |
(二)教师的个人理论 |
(三)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
三、技术接受相关理论 |
(一)技术接受模型(TAM)及其拓展模型 |
(二)技术接受和使用统一模型(UTAUT) |
(三)个人计算机使用模型(MPCU) |
(四)社会认知理论(SCT)模型 |
(五)整合TAM与 TPB(C-TAM-TPB)模型 |
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相关理论 |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理论 |
(二)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理论 |
五、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的影响因素理论框架构建 |
一、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实践与教学反思关系的理论构建 |
(一)教学反思以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为核心目标 |
(二)教学反思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互动的中介力量 |
(三)教学反思与教学实践的良性互动是以教师个体经验为前提的 |
二、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的内部影响因素 |
(一)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的绩效预期 |
(二)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的困难预期 |
(三)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的群体影响 |
(四)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的便利条件 |
三、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的过程影响因素 |
(一)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的意向 |
(二)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的行为 |
四、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的外部影响因素 |
五、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水平现状及差异分析 |
一、调查研究设计方案 |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统计方法 |
(二)问卷编制与问卷题项修订 |
(三)研究场所与研究对象选择 |
(四)调查问卷效度与信度检验 |
二、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水平现状在不同维度的差异分析 |
(一)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总体发展水平 |
(二)整合技术教学反思水平在不同性别属性方面的差异比较 |
(三)整合技术教学反思水平在不同年龄阶段方面的差异比较 |
(四)整合技术教学反思水平在不同学历背景方面的差异比较 |
(五)整合技术教学反思水平在不同教龄阶段方面的差异比较 |
(六)整合技术教学反思水平在不同工作职称方面的差异比较 |
三、调查研究结论 |
(一)整合技术教学反思整体发展水平并不理想 |
(二)整合技术教学反思水平在不同性别属性方面存在显着差异 |
(三)整合技术教学反思水平在不同年龄阶段方面存在显着差异 |
(四)整合技术教学反思水平在不同学历背景方面存在显着差异 |
(五)整合技术教学反思水平在不同教龄阶段方面存在显着差异 |
(六)整合技术教学反思水平在不同工作职称方面存在显着差异 |
四、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影响因素个案实证研究 |
一、个案研究设计方案 |
(一)研究个案的选择与确定 |
(二)研究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
(三)三级编码结果及信息饱和度检验 |
(四)研究信度、效度与伦理 |
二、小学语文教师M的个案研究 |
(一)行动前的反思:小学语文教师M个案的生活史追忆 |
(二)行动中的反思:小学语文教师M个案的课堂教学观察 |
(三)行动后的反思:小学语文教师M个案的课堂教学访谈 |
三、小学语文教师N的个案研究 |
(一)行动前的反思:小学语文教师N个案的生活史追忆 |
(二)行动中的反思:小学语文教师N个案的课堂教学观察 |
(三)行动后的反思:小学语文教师N个案的课堂教学访谈 |
四、小学语文教师O的个案研究 |
(一)行动前的反思:小学语文教师O个案的生活史追忆 |
(二)行动中的反思:小学语文教师O个案的课堂教学观察 |
(三)行动后的反思:小学语文教师O个案的课堂教学访谈 |
五、个案研究结论 |
(一)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的内部影响因素 |
(二)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的外部影响因素 |
(三)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的过程影响因素 |
(四)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影响因素的结构关系 |
六、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的影响因素模型验证研究 |
一、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影响因素假设模型与测量 |
(一)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影响因素假设模型 |
(二)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影响因素测量 |
二、基于偏最小二乘法的结构方程模型验证 |
(一)影响因素PLS-SEM初始模型的识别与评估 |
(二)影响因素PLS-SEM修正模型的识别与评估 |
三、基于协方差的结构方程模型验证 |
(一)影响因素CB-SEM初始模型的识别与评估 |
(二)影响因素CB-SEM修正模型的识别与评估 |
四、实证研究结论 |
(一)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的内部影响因素 |
(二)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的外部影响因素 |
(三)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的过程影响因素 |
五、本章小结 |
第八章 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的发展策略与建议 |
一、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的发展策略 |
(一)创设适宜教师采纳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情境 |
(二)提供更多的信息技术培训课程弱化教学困惑 |
(三)提供更为健全且系统的信息技术保障措施 |
二、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的发展建议 |
(一)个人哲学: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能力发展的文化根基 |
(二)实践批判: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能力发展的实践范式 |
(三)技术知识: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能力发展的逻辑起点 |
(四)虚拟共同体: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发展平台建设 |
(五)技术参与监控: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的监控体系建设 |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一)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影响因素 |
(二)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的影响因素模型 |
(三)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影响因素之间的作用关系 |
二、研究展望 |
(一)开发更为完善的研究工具 |
(二)拓展研究对象的选择范畴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发展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二: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行为课堂观察量表 |
附录三: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课堂教学反思访谈提纲 |
(一)小学语文教师M个案访谈提纲 |
(二)小学语文教师N个案访谈提纲 |
(三)小学语文教师O个案访谈提纲 |
附录四: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技术教学反思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3)中国基础教育阶段女性数学教育发展研究(1978-2020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提出 |
1.2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2.1 研究方法 |
1.2.2 研究思路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背景 |
2.1 理论基础 |
2.1.1 理论介绍 |
2.1.2 概念界定 |
2.2 研究背景 |
2.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2 研究时期划分 |
第3章 女性数学教育历史回顾 |
3.1 封建社会——零星的家庭教育 |
3.2 1840 -1949 年——女性数学教育的萌芽 |
3.3 1949 -1978 年——女性数学教育的发展 |
3.3.1 1949 -1956 年的女性数学教育 |
3.3.2 1957 -1978 年女性数学教育 |
3.4 女数学家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全面恢复时期(1979—1989 年)的女性数学教育 |
4.1 时期背景 |
4.1.1 女性教育政策及措施 |
4.1.2 数学教育理念 |
4.2 女性受数学教育情况 |
4.2.1 女性受小学数学教育情况 |
4.2.2 女性受中学数学教育情况 |
4.2.3 存在的问题 |
4.3 女性数学教育成就 |
4.3.1 女数学家 |
4.3.2 女性数学教师 |
4.3.3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者 |
4.4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情况 |
4.4.1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文章统计 |
4.4.2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内容及特点 |
4.4.3 小结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繁荣发展时期(1990—1999 年)的女性数学教育 |
5.1 时期背景 |
5.1.1 女性教育政策与措施 |
5.1.2 数学教育理念 |
5.2 女性受数学教育情况 |
5.2.1 女性受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情况 |
5.2.2 女性受高中数学教育情况 |
5.2.3 存在的问题 |
5.3 女性数学教育成就 |
5.3.1 女数学家 |
5.3.2 女性数学教师 |
5.3.3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者 |
5.4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情况 |
5.4.1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文章统计 |
5.4.2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内容及特点 |
5.4.3 小结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巩固提高时期(2000 年—至今)的女性数学教育 |
6.1 时期背景 |
6.1.1 女性教育政策与措施 |
6.1.2 数学教育理念 |
6.2 女性受数学教育情况 |
6.2.1 女性受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情况 |
6.2.2 女性受高中数学教育情况 |
6.2.3 存在的问题 |
6.3 女性数学教育成就 |
6.3.1 女数学家 |
6.3.2 女性数学教师 |
6.3.3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者 |
6.4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情况 |
6.4.1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文章统计 |
6.4.2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内容及特点 |
6.4.3 小结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经验教训与挑战 |
7.2 女性数学教育历史发展 |
7.2.1 发展概况 |
7.2.2 存在问题 |
7.2.3 影响因素 |
7.2.4 相关建议 |
7.3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 |
7.3.1 结论 |
7.3.2 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日常教学情境中教师的性别刻板印象及其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提出 |
1.实现性别平等是推进教育公平的重要维度 |
2.教师是推动教育性别平等的重要角色 |
3.教师的性别刻板印象对学生产生不当影响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1.课程与教学中的性别研究 |
2.教科书中的性别刻板印象研究 |
3.教学主体的性别刻板印象研究 |
4.对已有研究的述评与小结 |
(四)概念界定 |
1.性别 |
2.教师的性别刻板印象 |
3.日常教学情境 |
一、研究设计与实施过程 |
(一)研究问题与研究内容 |
1.研究问题 |
2.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的选择 |
1.参与式观察法 |
2.访谈法 |
3.实物收集法 |
(三)研究对象的确定 |
(四)研究的实施过程 |
1.进入研究现场 |
2.进行观察 |
3.开展访谈工作 |
4.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
(五)研究信效度和伦理 |
二、日常教学情境中教师性别刻板印象的呈现样态 |
(一)课堂表现上的性别刻板期待与对待:受关注的男生与被忽略的女生 |
1.课堂表现的性别刻板认知 |
2.教学用语中的女性人称省略 |
3.教师话语中传统性别文化传递与再生产 |
4.无意识的教学关注与对待偏好 |
(二)学业成就的性别刻板分析与期待:寄予厚望的男生与无形束缚女生 |
1.“男生要是不懒不会差的” |
2.“女生很认真的,作业免检” |
3.“女生太死板就没有灵气了” |
(三)学科的性别刻板印象及导向:“男生擅长学习理科,女生不行” |
1.“有些女生竟然也选了物化生” |
2.“女孩子学医很累的” |
3.“男生就是理科动物!” |
4.潜意识的学科导向:“可能女生还是去读文科好” |
三、日常教学情境中教师性别刻板印象的原因分析 |
(一)社会文化建构:角色形塑与偏见传递 |
1.传统文化中的偏见传递与再生产 |
2.作为法定文化的教科书中的角色形塑 |
(二)教师的教育教学经历:社会性别敏感意识与能力不足 |
1.教学与学习经历影响:固化性别刻板印象 |
2.性别教育与培训缺失:社会性别敏感意识与分析能力缺失 |
(三)教育评价制度导向:忽视对学生经历的性别关怀与引导 |
1.以结果为导向的评价方式影响:“考试的时候会看你是男是女?” |
2.以考试为标准的教学内容选择:“女性话题讨论了也没有多大效果” |
(四)学校环境影响:性别平等氛围缺失 |
四、突破日常教学情境中教师性别刻板印象的对策建议 |
(一)开展性别教育与培训,提高教师社会性别敏感意识与能力 |
1.增加社会性别教育内容,培养教师社会性别敏锐 |
2.创新课程学习方式,提高性别自觉与关照日常教学情境并举 |
3.倡导多元学习交流,提升理论与实践素养 |
(二)借助性别分析工具与开展行动研究,正视并挑战性别刻板印象 |
1.借助性别分析工具,复杂性别刻板样态可视化 |
2.鼓励开展行动研究,基于性别维度反思教学 |
3.专家介入与同伴研讨,助力服务于真实教学 |
(三)关怀学生经验与体验,动态灵活分析性别差异 |
1.发挥校长权力,树立关怀的育人理念 |
2.教师深化育人观,关怀不同性别学生的学习体验 |
(四)创设性别平等的日常教学环境 |
1.重视性别平等尊重的课堂教学环境营造 |
2.关注教师办公室性别平等的文化氛围建构 |
3.注重校园性别平等的文化环境创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访谈提纲 |
附录2 :访谈进度表(部分) |
附录3 :课堂实地观察记录表 |
附录4 :办公室实地观察记录单 |
附录5 :采取性别平等原则的教育系统的要求 |
附录6 :师生互动核对清单(CHECKLIST)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5)全纳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提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1.全纳教育理念呼唤着教育公平 |
2.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提问公平情况不容乐观 |
3.对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提问的观察与反思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1.全纳教育理念的文献综述 |
2.课堂提问的文献综述 |
3.文献述评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1.全纳教育 |
2.课堂提问 |
(五)理论基础 |
1.罗尔斯“正义论” |
2.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 |
3.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 |
(六)研究设计 |
1.研究问题 |
2.研究框架 |
3.研究方法 |
4.研究对象 |
一、全纳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提问的出发点 |
(一)全纳教育的兴起与发展 |
(二)全纳教育的核心理念 |
1.关注平等 |
2.尊重差异 |
3.参与合作 |
(三)全纳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提问的评价原则 |
1.平等性原则 |
2.差异性原则 |
3.参与合作性原则 |
二、全纳教育理念下教师课堂提问的现状分析 |
(一)课堂提问时教师的平等对待情况 |
1.叫答机会的平等对待情况 |
2.教师反馈的平等对待情况 |
3.教师候答的平等对待情况 |
(二)课堂提问时教师的差异对待情况 |
1.教师提问层次的多样性 |
2.教师提问难度的适切性 |
(三)课堂提问时的参与合作情况 |
1.课堂提问时学生的参与情况 |
2.学生间的合作、讨论情况 |
三、全纳教育理念下教师课堂提问的现存问题 |
(一)教师课堂提问时未能平等对待所有学生 |
1.叫答机会不平等 |
2.反馈机会不平等 |
3.候答时间不平等 |
(二)教师课堂提问时忽视学生差异与部分学生的特殊需要 |
1.教师提问层次单一 |
2.提问难度适切性不佳 |
3.教师提问过程忽视部分学生的特殊情感需求 |
(三)课堂提问环节学生参与合作情况较差 |
1.课堂提问环节学生参与度较差 |
2.学生间相互讨论、交流问题的机会较少 |
四、全纳教育理念下教师课堂提问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教师因素 |
1.教师的全纳教育理念严重缺失 |
2.教师全纳教学能力严重不足 |
3.教师过于功利化的价值观 |
4.教师以效率为导向的教学观 |
5.教师带有偏见色彩的学生观 |
(二)学生因素 |
1.学生个体发展差异的限制 |
2.学生对教师权威的过度服从 |
3.学生间存在错误的竞争意识 |
(三)学校因素 |
1.教师全纳教育理念培训严重不足 |
2.教师评价机制中的分数至上 |
3.学校班级规模过大 |
4.学校优质师资匮乏 |
五、全纳教育理念下教师课堂提问的改进策略 |
(一)教师方面 |
1.基于实践的教师全纳教育素养提升 |
2.树立科学的价值观 |
3.形成正确的学生观 |
4.对课堂提问的全纳效果进行反思 |
(二)学生方面 |
1.克服自身局限主动争取课堂答问 |
2.树立维权意识 |
3.形成正确的竞争合作意识 |
(三)学校方面 |
1.加强教师全纳教育理念引导 |
2.健全全纳性的教师考评机制 |
3.缩小班级规模,实施小班化教学 |
4.重视优质师资引进与培养 |
六、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小学英语学习中性别差异现象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性别差异 |
2.1.2 学习中的性别差异 |
2.2 理论依据 |
2.2.1 性别差异生物学理论 |
2.2.2 性别差异心理学理论 |
2.2.3 性别差异教育学理论 |
2.2.4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1 国外研究现状 |
2.3.2 国内研究现状 |
2.3.3 文献评述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研究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数据分析法 |
3.3 研究问题 |
3.4 研究过程 |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讨论 |
4.1 英语成绩数据分析 |
4.1.1 期中英语成绩性别差异分析 |
4.1.2 期末英语成绩性别差异分析 |
4.1.3 各题型英语成绩性别差异分析 |
4.2 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
4.2.1 学习兴趣性别差异分析 |
4.2.2 学习动机性别差异分析 |
4.2.3 学习态度性别差异分析 |
4.2.4 学习策略性别差异分析 |
第五章 结论 |
5.1 研究结论 |
5.2 教学建议 |
5.2.1 教师方面 |
5.2.2 学生方面 |
5.3 研究不足 |
5.4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出版或发表的论着、论文 |
致谢 |
(7)农村小学男生学业弱势现象及教育对策研究 ——基于A小学的实地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1.男生学业弱势现象普遍存在 |
2.农村男生学业弱势是亟需研究的现实问题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1.学业 |
2.学业弱势 |
3.性别差异 |
(四)理论基础 |
1.教育公平理论 |
2.性别差异心理学理论 |
3.性别差异教学理论 |
4.社会分层理论 |
(五)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1.国内有关男生学业弱势的研究现状 |
2.国外有关男生学业弱势的研究现状 |
3.对已有文献评述 |
(六)研究设计与方法 |
1.研究情境 |
2.研究对象 |
3.研究方法 |
二、农村A小学男生学业弱势的现状 |
(一)男生学业成绩落后于女生 |
1.学业成绩的总体分析 |
2.学业成绩的学科分析 |
3.与其他研究者结论一致 |
(二)课堂表现男生逊于女生 |
1.课堂互动男生参与度低 |
2.男女生课堂不良行为的差异性 |
(三)班级管理的“局外人” |
1.班级“干部角色”性别失衡 |
2.班级活动的旁观者 |
3.教室座位的边缘化 |
三、农村小学男生学业弱势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一)男女生性别差异 |
1.生理方面的性别差异 |
2.心理方面的性别差异 |
(二)同辈群体关系 |
1.社会分层式交往 |
2.同辈群体的消极引导 |
(三)农村学校教育的影响 |
1.教师结构分布不合理 |
2.教师刻板印象与性别期待 |
3.教学模式呆板单调 |
4.学生评价方式的单一化 |
5.男生的天性与现行教育模式的冲突 |
(四)家庭教育的影响 |
1.父亲角色的缺位 |
2.家庭学习环境恶劣 |
3.家庭教养方式不当 |
(五)社会文化因素影响 |
1.不良网络文化的侵蚀 |
2.新“读书无用论”的影响 |
四、农村小学男生学业弱势教育对策研究 |
(一)男生自我改进策略 |
1.培养男生自我管理能力 |
2.树立远大的理想目标 |
3.掌握学习效率提高的方法 |
4.形成积极向上的同伴群体关系 |
(二)学校教育完善策略 |
1.鼓励男性加入教师队伍,平衡教师结构 |
2.平等对待与差异对待相结合 |
3.转变教学模式,“因性施教” |
4.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因性评价” |
5.面对农村实际,开展劳动教育 |
(三)家庭教育改善策略 |
1.呼唤父亲回归家庭教育 |
2.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 |
3.提高家长参与教育的积极性 |
(四)农村社会文化改善策略 |
1.合理开展性别教育活动 |
2.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女性社会地位:传统与变迁》教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意义 |
一、立足教材:为大陆教材提供借鉴 |
二、立足师生:树立性别平等的理念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一、关于女性在教科书中的形象与地位的研究 |
二、关于香港历史教科书的研究 第一章 《女性社会地位:传统与变迁》教材概述 |
第一节 教材编选依据 |
一、《中国历史课程及评估指引》—指导纲要 |
二、《优质课本基本原则》—编订原则 |
三、《适用书目表》—选用标准 |
第二节 教材编者 |
一、主编杜振醉生平介绍 |
二、主编杜振醉学术成果 |
第三节 教材版本 第二章 《女性社会地位:传统与变迁》结构研究 |
第一节 课文系统——基础性结构 |
一、绪论文——建立知识轮廓 |
二、正文——明确知识要点 |
第二节 课文辅助系统—工具性结构 |
一、课前提要——指导后续学习 |
二、课堂阐释——突破教学难点 |
三、课后巩固——检测学习效果 第三章 《女性社会地位:传统与变迁》内容研究 |
第一节 内容概述 |
一 、树立女性典范 |
二、引用文献资料 |
第二节 内容与思想分析 |
一、性别平等思想 |
二、社会史观指导 |
第三节 内容编排特点 |
一、强化技能训练 |
二、引用最新成果 |
三、配合图像教学 第四章 《女性社会地位:传统与变迁》对中学历史教材编纂的启示 |
第一节 教科书编写应融入性别视角 |
第二节 教科书应注重图文并茂 |
第三节 教科书应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
(9)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女性形象的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一章 高中语文教材中女性形象及其教育价值 |
1.1 高中语文教材中女性形象的呈现情况 |
1.1.1 女性形象的分布情况和数量统计 |
1.1.2 女性形象的角色类型和性格特征 |
1.2 高中语文教材中女性形象的教育价值 |
1.2.1 知识价值 |
1.2.2 情感价值 |
1.2.3 审美价值 |
第二章 高中语文教材中女性形象的教学现状 |
2.1 教师关于女性形象“教”的现状 |
2.1.1 问卷调查 |
2.1.2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2.2 学生关于女性形象“学”的现状 |
2.2.1 问卷调查 |
2.2.2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第三章 高中语文教材中女性形象教学策略建议 |
3.1 提升教学观念 |
3.1.1 注重树立性别平等意识 |
3.1.2 注重对女性形象的多元解读 |
3.1.3 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
3.2 创新教学方法 |
3.2.1 情境交融,体验感知 |
3.2.2 读思结合,理解品味 |
3.2.3 综合探究,鉴赏运用 |
3.3 拓展教学途径 |
3.3.1 网络资源 |
3.3.2 专题学习 |
3.3.3 家校合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针对教材中女性形象教师教学情况的调查问卷 |
附录 B 针对教材中女性形象学生学习情况的调查问卷 |
致谢 |
(10)成功体育教学模式对初中女生成就动机和自信心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依据 |
(一) 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 |
(二) 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培养的需要 |
(三) 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
(四) 初中女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 国内相关研究的现状 |
(二) 国外相关研究的现状 |
(三) 研究评述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一、核心概念 |
(一) 体育教学模式 |
(二) 成就动机 |
(三) 自信心 |
二、理论基础 |
(一) 社会性别理论 |
(二) 成功教育理论 |
(三) 成就动机理论 |
(四) 自我效能理论 |
第三章 研究总体设计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假设 |
三、研究对象 |
四、研究方法 |
(一) 文献研究法 |
(二) 问卷调查法 |
(三) 实验法 |
(四) 数理统计法 |
(五) 个案分析法 |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一、初中体育教学模式发展和运用 |
二、初中女生喜欢体育课程度的现状调查 |
三、成功体育教学模式对初中女生成就动机的影响与分析 |
(一)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成就动机发展差异分析 |
(二)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成就动机差异分析 |
(三) 实验班女生在实验前后成就动机发展差异分析 |
(四) 实验班与对照班实验前后初中女生成就动机的数据对比分析 |
四、成功体育教学模式对初中女生自信心的影响与分析 |
(一)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自信心发展差异分析 |
(二)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自信心差异分析 |
(三) 实验班女生在实验前后自信心发展差异分析 |
(四) 实验班与对照班实验前后初中女生自信心的数据对比分析 |
五、成功体育教学模式对初中女生成就动机和自信心影响的个案分析 |
(一) 体育“边缘生”典型案例 |
(二) 案例研究过程和方法 |
(三) 实验结果和分析 |
第五章 研究讨论 |
一、成功体育教学模式和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比较 |
二、成功体育教学模式与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对初中女生成就动机水平的影响原因 |
三、成功体育教学模式与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对初中女生自信心水平的影响原因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一) 不同的体育教学模式对初中女生的成就动机产生不同的影响 |
(二) 不同的体育教学模式对初中女生的自信心产生不同的影响 |
(三)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对初中女生成就动机和自信心的水平无显着差异 |
(四) 成功体育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初中女生的成就动机 |
(五) 成功体育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初中女生的自信心 |
二、研究建议 |
(一) 改革体育教学方法,促进女生成功 |
(二) 精选体育教学内容,提高女生自信心 |
(三) 了解女生身心发展特征,激发女生的成就动机 |
(四)、提升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改变教学理念,促进女生全面发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致谢 |
四、性别偏见与因材施教(论文参考文献)
- [1]初中语文名着阅读中的女性形象教学研究[D]. 崔楠.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2]整合技术视角下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反思的影响因素研究[D]. 孟翀.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3]中国基础教育阶段女性数学教育发展研究(1978-2020年)[D]. 冯俊琪.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4]日常教学情境中教师的性别刻板印象及其对策研究[D]. 过巧.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2)
- [5]全纳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提问研究[D]. 秦雪颖. 西南大学, 2020(01)
- [6]小学英语学习中性别差异现象调查研究[D]. 陈丹丹. 淮北师范大学, 2020(12)
- [7]农村小学男生学业弱势现象及教育对策研究 ——基于A小学的实地调查[D]. 张倩.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1)
- [8]《女性社会地位:传统与变迁》教材研究[D]. 张洁. 陕西师范大学, 2019(12)
- [9]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女性形象的教学研究[D]. 王梦佳. 河南师范大学, 2019(07)
- [10]成功体育教学模式对初中女生成就动机和自信心的影响研究[D]. 陈洪欣. 南京师范大学, 20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