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新生儿乙肝检测出现单项HBeAg假阳性的原因分析

探讨新生儿乙肝检测出现单项HBeAg假阳性的原因分析

郑银子王庆超孙才马海玲

大庆市人民医院163000

摘要:目的:探讨并研究日常乙肝两对半检验工作中,造成新生儿单项HBeAg假阳性的各种原因。方法:标本选样中97例HBeAg阳性患儿均为本院出生1~4d新生儿,乙肝两对半检测采用上海科华生物技术公司酶联免疫试剂进行检测。结果:97例患儿中,7例HBeAg仍为阳性且抗HCV抗体阳性,经查其母亲抗HCV抗体阳性,考虑母婴垂直传播。90例新生儿HBeAg均转为阴性。结论:以上结果表明在这97例单项HBeAg阳性样本中,除7例单项HBeAg阳性的新生儿血样与丙型肝炎相关外,其余90例新生儿血样均为HBeAg假阳性。

关键词:新生儿;HBeAg;假阳性;原因分析

Objective:ToexploreandstudythereasonsforthefalsepositiveofsingleHBeAginnewborninfantsduringthetwo-halftestofHBV.Methods:97casesofHBeAgpatientswerepositiveforDin1~4neonatesborninourhospitalwereselected,twosemihepatitisBtestingbyShanghaiKELONGBiotechCorpELISAdetection.Results:ofthe97cases,7casesofHBeAgwerestillpositiveandantiHCVantibodypositive.ThemotherantiHCVantibodywasexaminedandtheverticaltransmissionofmotherandchildwasconsidered.All90casesofneonatalHBeAgwereturnednegative.Conclusion:theaboveresultsshowedthatinall97HBeAgpositivesamples,exceptfor7casesofHBeAgpositivenewbornswithhepatitisC,90casesofneonatalbloodsampleswereHBeAgfalsepositive.

[Keywords]newborn;HBeAg;falsepositive;causeanalysis

在ELISA[1]法广泛用于乙肝两对半检测中,很少见到单项HBeAg阳性[2]而其他四项为阴性的样本,但在实际操作中,据多年观察,却发现新生儿血清样本检测乙肝两对半时出现单项HBeAg阳性高于其他血样的现象。为此,笔者对97例单项HBeAg阳性、出生1~4d、母亲乙肝两对半全阴的新生儿,进行重新严格采样,规范处理样本后,双孔复检。检测情况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97例出生1~4d新生儿均为本院检测后HBeAg阳性的患儿,新生儿及其母亲同时检查抗-HCV抗体及乙肝两对半,加样时采用一次性无菌枪头。抗-HCV抗体检测用以鉴别HBeAg阳性是否与丙型肝炎相关。

1.2仪器与试剂

1.2.1检验仪器、试剂酶标仪型号为MR-96A,抗-HCV抗体及乙肝两对半试剂均为上海科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

1.2.2方法测定所用试剂均为酶联免疫试剂盒,操作过程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过程中均进行室内质量控制。

2结果

7例新生儿HBeAg阳性者复查仍为阳性且抗HCV抗体阳性,经查其母亲抗HCV抗体阳性,考虑母婴垂直传播。90例新生儿HBeAg阳性者复查均为阴性。

3讨论

以上结果表明在这97例单项HBeAg阳性样本中,除7例单项HBeAg阳性的新生儿血样与丙型肝炎相关外,其余90例新生儿血样均为HBeAg假阳性。现就新生儿血样出现HBeAg假阳性结果的原因做如下分析:

3.1样本采集及处理、保存不当

3.1.1待检样本严重溶血因新生儿为特殊人群,静脉采血困难,所以临床采样量常常不足或采样不当导致标本直接溶血;采样后久置未能及时送检,导致标本溶血或被细菌污染[3-4];新生儿红细胞脆性高于常人,标本快速强制高速离心可导致标本严重溶血。溶血的新生儿血清标本中血红蛋白浓度较高,当在检测HBeAg反应孔中加入严重溶血及混有红细胞的血清时,其在温育过程中易沉淀或吸附在聚已烯孔内不易洗净,残留在孔内的血红蛋白含有血红素基团,其有类似过氧化物酶样的活性,催化底物显色造成假阳性,因此禁用严重溶血标本。

3.1.2标本分离不好即进行加样日常检验,常在血液还未开始凝固即离心分离血清,此时因血液还未完全凝固,离出的“血清”并非为完全的血清,其中仍残留部分纤维蛋白原,如将其加入微孔中,在免疫测定过程中仍可形成肉眼可见的纤维蛋白块,易造成非特异性显色,出现假阳性。因此血液标本采集后应使其充分自然凝固再以3000rpm离心15min,分离血清,或者标本采集时用带分离胶的采集管或用加适当促凝剂的采集管[5]。

3.1.3待检标本被细菌污染及混浊血样标本被细菌污染,细菌生长所分泌的一些酶可能对抗原蛋白产生分解作用,某些细菌的内源性酶如大肠埃希菌的β-半乳糖苷酶本身会对用相应酶作标记的测定方法产生非特异性干扰。因此,标本在保存过程中如出现细菌污染所致混浊或絮状物时,应离心沉淀后取上清液检测。

3.1.4标本储存时间过长标本在2~8℃下保存时间过长,IgG可凝聚成多聚体,在测定时使本底颜色过深,造成假阳性。因此,血清标本如为无菌操作分离,则可在2~8℃下保存1周,如为有菌操作,则必须冰冻保存。

3.2内源性因素干扰

3.2.1补体及异嗜性抗体干扰包被抗体和酶标二抗可因为其在固相吸附结合过程中抗体分子发生变化,使其Fc段的补体C1q结合位点暴露,这样C1q就成为一个中介物将二者交联起来,从而出现假阳性结果。异嗜性抗体可通过交联固相和酶标记的单抗或多抗而出现假阳性反应[6]。

3.2.2溶菌酶干扰溶菌酶可以与等电点较低的蛋白有较强的结合力,溶菌酶可在包被的抗体和酶标记的抗体间形成桥接,从而导致假阳性。为保证免疫测定的可靠性有必要从标本中除去溶菌酶或将其封闭[6]。

3.3操作技术方面

3.3.1加样枪污染由于加样枪构造特殊,导致清洗困难,加样时增加了交叉污染机会,所以应使用一次性枪头[7]。

3.3.2加样过快加在孔壁上部的非包被区,导致非特异性吸附引起非特异性显色,出现假阳性。

3.3.3酶或显色剂的影响滴加速度过快会加在两孔之间,使得孔内的非包被区出现非特异性吸附引起非特异性显色,出现假阳性[8]。

3.3.4洗涤不彻底手工洗板时,孔与孔之间洗液溢出造成交叉污染;半自动与全自动洗板机使用不当时,洗液量不足,抽吸不完全,造成未结合酶洗脱不彻底,导致假阳性出现。从上述中看到检验结果的准确与否,于待测样本是否合格,检验人员操作是否认真规范密切相关[9]。临床标本的准确采集和及时送检,采集后标本的正确处理与保存是合格标本的保障,而合格标本是实验准确可靠的前提,检验人员操作技术娴熟和专业规范是实验成败的关键。对新生儿这样特殊人群的血样标本的实验检测,能得到一份合格的标本很困难,因此,在实验中临床标本的采集和标本的处理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572-574.

[2]巫向前.临床检验结果的评价[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475-476.

[3]许铁军.临床送检标本合格率的调查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4,9(1):69-70.

[4]李韶霞,程燕.门诊护士在采集检验标本时的宣教[J].山西护理杂志,2000,14(10):36-37.

[5]丛玉隆,仁群珍.血液学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的重要因素—标本的采集及其质控[J].中华医学检验杂志,1998,21(1):52-54.

[6]张俊凤,崔翠翠.血液标本采集与处理的质量控制[J].临床输血与检验,2005,7(2):145-146.

[7]李金明.感染性疾病血清学检验应重视对弱反应性标本的确认[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6,29(7):577-580.

[8]张家均.酶联免疫吸附法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假阳性原因分析及解决方法[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05,20(3):88-89.

[9]GallD,NielsenK.Comparisonofsomemethodsfordetermingcutoffvaluesforserologicalassays:aretrospectivestudyusingthefluorescenepolarizationassay[J].JImmunoassayandImmunochemistry,2001,22(15):85-98.

标签:;  ;  ;  

探讨新生儿乙肝检测出现单项HBeAg假阳性的原因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