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机制论文-陈荟蓉

土地利用机制论文-陈荟蓉

导读:本文包含了土地利用机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交易机制,土地利用,存量土地

土地利用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陈荟蓉[1](2019)在《创新交易机制,盘活存量土地利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有效盘活存量的土地,发挥市场积极性,各城市纷纷创新土地转让交易的机制,探索以原有土地使用权人为供应主体,经过委托交易的方式,在土地有形的市场公开出让,实现土地资源的流通,促进土地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联动建设。文章主要基于实际工作经验,简要分析对土地交易机制的创新,以有效盘活存量土地利用,希望可以给予相关从业人员参考。(本文来源于《住宅与房地产》期刊2019年30期)

吴阳,王灵芝,李淑杰,程子朗,鹿捷鸣[2](2019)在《吉林西部土地利用转型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吉林西部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保证耕地数量及质量是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的重要基础。而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吉林西部对建设用地的需求大幅增加。为同时保证粮食生产安全和城镇化建设,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有必要研究其土地利用转型机制。笔者借助ArcGIS平台、SPSS软件和Fragstats软件,采用逻辑回归、线性回归等数理统计方法研究1995—2015年间吉林西部土地利用转型机制,研究表明:1995—2000年、2005—2015年以退耕还草(20. 1%和7. 4%)、还林(4. 25%和9. 25%)为主,景观破碎化加剧,交通条件为主要影响因素; 2000—2005年以开垦草地(20. 32%)、林地(7. 29%)为耕地以及开发未利用地为主,景观破碎化程度减弱,土地利用变化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和交通条件密切相关,1995—2015年间的耕地转建设用地均与城镇化水平和交通条件显着相关。(本文来源于《世界地质》期刊2019年03期)

明亮[3](2019)在《土地优化利用途径及生态补偿机制探讨——以某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简要分析了近年来某市土地利用中生态文明建设的制约问题,主要有土地利用效率偏低、城市扩张速度偏快、农村用地规模偏大和农用地开发缺乏有效统筹。从土地开发强度的动态平衡化、土地利用的节约集约化、土地功能的有效混合化、土地利用的基底绿色化等方面提出土地利用的优化途径。最后提出建立对应的生态补偿机制。(本文来源于《农业与技术》期刊2019年13期)

刘婉丽,乔观民,莫金文[4](2019)在《快速城市化地区土地利用变迁与动力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现象,以土地景观的变迁分析为切入点是研究城市化的基本手段。本文从微观的区域尺度入手,以宁波镇海区庄市街道为研究对象,基于GoogleEarth软件提供的2007年和2017年镇海区庄市街道卫星影像,对庄市街道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2007年到2017年这10年的时间里耕地与林地的面积减少最多,住宅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交通运输用地的土地面积大幅增加。土地变迁集中在庄市街道的中部与西北部。土地利用发生变迁的主导因素是政府、房地产开发商、村民等行为主体,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基础驱动力,良好的环境、区位条件对土地利用变迁具有推动作用,地价与房价的上升对土地利用变迁具有间接的促进作用。(本文来源于《上海国土资源》期刊2019年02期)

张英浩,陈江龙,高金龙,蒋伟萱[5](2019)在《经济转型视角下长叁角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影响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经济转型背景下,研究全球化、市场化和分权化等因素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基于2000-2015年长叁角地区各地区面板数据,构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测度指标体系,运用超效率DEA模型测算研究区域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利用空间计量模型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机制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从时间演变特征来看,长叁角地区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呈现出两阶段波动上升的趋势。(2)从空间分异特征来看,长叁角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呈现较为明显的区域差异,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高值区沿"沪宁—沪杭—杭甬"交通线分布,且这一空间特征较为稳定。(3)从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全球化因素对长叁角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推动作用不断增强;经济市场化因素的总效应呈现减弱趋势;财政分权在第一阶段对本地区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有显着的积极作用,对临近地区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有显着的消极作用,但到了第二阶段,这两种作用均变为不显着;土地财政在第一阶段对土地利用效率提升具有重要作用,但第二阶段随着土地的资本化加强,反而不利于土地利用效率的提升。(4)控制变量中,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对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具有显着的推动作用;人口密度因素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直接影响也愈发显着。(本文来源于《自然资源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王竹,孙佩文,钱振澜,徐丹华[6](2019)在《乡村土地利用的多元主体“利益制衡”机制及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面对土地流转、土地利益相关者多元复杂的乡村发展趋势,针对农民在此过程中利益受损的问题和风险,建构了由内生应对作用和外力制衡策略两部分构成的土地利用多元主体"利益制衡"机制。研究提出在产业用地规划中以溢出承接和精明保权策略增强"能人经纪"的内生力量;在宅基地规划中以生计优化策略响应乡村局部倒逼的内生应对,并以存量留用、渐进增长、营利放活、保障稳健等策略,整体上刚柔并济导控乡村土地开发和产权变动,以此形成的"利益制衡"机制对于发挥规划引领乡村振兴的作用意义重大。(本文来源于《规划师》期刊2019年11期)

吴佳栋[7](2019)在《石家庄、保定二市土地利用转型驱动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及驱动力对于掌握土地资源变迁的内在机制,保证社会经济和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石家庄、保定二市为例,基于遥感影像获得其2000、2005、2010、2015年4期土地利用类型数据,利用空间计量回归模型从自然、社会、经济和区位4方面分析土地利用转型驱动机制。得出驱动力来源主要为人口(社会)、经济和高程(自然),其中人口因素是核心驱动力的结论。(本文来源于《农村实用技术》期刊2019年06期)

陈琼[8](2019)在《丹江口库区土壤氮素转化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响应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地利用变化是全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通过直接改变植被类型进而影响地表净初级生产力及土壤有机质(soil organic matter,SOM)的输入,同时间接改变土壤的理化性质,这些变化将显着地影响陆地生态系统氮(N)循环过程和微生物功能。然而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N素转化的影响与微生物机制尚不完全明确。本研究选取丹江口库区叁种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休耕地、灌丛和森林)为研究对象,采用PVC顶盖埋管法、室内培养法、静态箱-气相色谱法、乙炔抑制法和功能基因测序等方法研究土壤氮速转化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响应机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N矿化、氨化、硝化作用的影响灌丛(0.052±0.022 mg kg-1 d-1,0.007±0.004 mg kg-1 d-1)和森林(0.016 ±0.015 mg kg-1 d-1,-0.006±0.005 mg kg-1 d-1)的土壤实际净矿化速率和实际净硝化速率高于休耕地(-0.006±0.01 mgkg-1d-1,-0.025±0.00 mgkg-1 d-1),因为林地表面含有丰富的SOM,为土壤N素转化提供了充足的底物,又为微生物生命活动提供养分来源,使微生物活性增强,有利于土壤N素转化的进行。同时,研究发现夏季高温干旱可能会抑制微生物的活性,降低土壤实际净矿化速率和实际净硝化速率,导致冬季(0.115±0.02 mgkg-1 d-1,0.122±0.007mg kg-1 d-1,-0.008±0.008 mg kg-1 d-1)的土壤实际净矿化、氨化和硝化速率显着高于夏季(-0.039±0.004 mg kg-1 d-1,-0.012±0.002 mg kg-1 d-1,-0.023±0.003 mg kg-1 d-1)。而解除干旱胁迫后,夏季的土壤潜在净矿化、氨化和硝化速率显着高于冬季。(2)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反硝化作用的影响休耕地(0.311±0.025 mg m-2h-1)的土壤实际反硝化速率显着高于森林(0.236±0.015 mg m-2 h-1),且土壤反硝化速率与土壤含水量和硝态氮(NO3-)呈显着正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和NO3-是造成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反硝化速率产生差异的主要因子。冬季的土壤反硝化速率显着高于夏季,同时,与反硝化相关的功能基因nirS和nosZ也存在显着地季节性差异,在休耕地和灌丛土壤中,冬季nirS的Chao1指数、ACE指数和Shannon指数均显着高于夏季。叁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中,冬季nosZ的Chao1指数、ACE指数和Shannon指数均显着高于夏季,然而Simpson指数在季节间没有显着性差异。因此,我们的研究表明土壤反硝化作用的季节性差异主要是由nirS和nosZ功能基因的、土壤含水量和NO3-共同作用的结果。(3)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氧化亚氮(N20)排放的影响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背景下,森林(0.010±0.001 mg m-2 h-1)和灌丛(0.007±0.001 mg n-2 h-1)的 N20 排放通量显着高于休耕地(0.011 ± 0.001 mg m-2h-1),主要由于森林的植被覆盖广,可以为土壤N素转化提供充足的底物,加速土壤N循环过程。此外,研究发现硝化作用是该地区N2O产生的主要途径。在N限制的土壤中,N素会优先利用于植物和微生物的生长及SOM的积累,其次才会转化为气体形式被释放到大气中,因而,春季微生物和植物的快速生长可能是导致本研究区域春季N2O的排放通量显着低于其他季节的主要原因。综上所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背景下,土壤N素转化存在差异,森林和灌丛的土壤实际净矿化速率和实际净硝化速率高于休耕地,主要是由于林地表面丰富的SOM为N素转化及微生物提供充足的能量来源。休耕地的土壤实际反硝化速率显着高于森林,反硝化速率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间的差异主要受环境因子的影响,而在季节间的差异则主要是环境因子和功能基因(nirS和nosZ)共同作用的结果。反硝化作用是本研究区域N2O产生的主要途径。(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期刊2019-06-01)

李维维,陈田,马晓龙[9](2019)在《城市旅游综合体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演变及驱动机制——以西安曲江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判识城市旅游综合体用地格局的演变规律及驱动机制,对于优化城市功能结构和构建城市现代服务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西安曲江城市旅游综合体为例,采用土地利用变化指数模型和GIS分析技术,探究其用地分异过程及机制。结果显示,曲江由农业生产和村居功能为主导的乡镇聚落,转变为以旅游功能为核心、多元用地形态圈层布局的城市旅游综合体过程中,其用地形态共经历了均质无序、极化-扩散和均衡集约叁个阶段。而这一演化过程,实则是在土地差异化增值形成级差地租的条件下,多元用地主体理性选择的结果。文章认为,保证城市旅游综合体合理的发展用地、有序实现土地增值及发挥地价杠杆的调节作用,是实现城市旅游综合体土地集约利用和功能协同发展的根本前提。(本文来源于《地理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杜丽,王宁,吴承照[10](2019)在《山地型旅游城镇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其驱动机制——以井冈山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基于多期遥感影像,研究了井冈山市2007-2013年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结果发现:1)建设用地是相对变化较大的土地利用类型,呈现出沿交通线向外围不断拓展的空间分布趋势; 2)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用地不断增加,使林地、耕地等向旅游用地不断转化; 3)自然地理环境、交通可达性等因素显着影响了相关城镇土地利用变化,并由此形成了综合发展型、景区主导型、交通主导型和传统村镇型4种旅游用地模式。这说明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对井冈山市城镇土地利用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并给其生态环境带来较大压力,相关政府部门应加以合理管控。(本文来源于《中国城市林业》期刊2019年02期)

土地利用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吉林西部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保证耕地数量及质量是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的重要基础。而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吉林西部对建设用地的需求大幅增加。为同时保证粮食生产安全和城镇化建设,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有必要研究其土地利用转型机制。笔者借助ArcGIS平台、SPSS软件和Fragstats软件,采用逻辑回归、线性回归等数理统计方法研究1995—2015年间吉林西部土地利用转型机制,研究表明:1995—2000年、2005—2015年以退耕还草(20. 1%和7. 4%)、还林(4. 25%和9. 25%)为主,景观破碎化加剧,交通条件为主要影响因素; 2000—2005年以开垦草地(20. 32%)、林地(7. 29%)为耕地以及开发未利用地为主,景观破碎化程度减弱,土地利用变化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和交通条件密切相关,1995—2015年间的耕地转建设用地均与城镇化水平和交通条件显着相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土地利用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1].陈荟蓉.创新交易机制,盘活存量土地利用[J].住宅与房地产.2019

[2].吴阳,王灵芝,李淑杰,程子朗,鹿捷鸣.吉林西部土地利用转型机制研究[J].世界地质.2019

[3].明亮.土地优化利用途径及生态补偿机制探讨——以某市为例[J].农业与技术.2019

[4].刘婉丽,乔观民,莫金文.快速城市化地区土地利用变迁与动力机制研究[J].上海国土资源.2019

[5].张英浩,陈江龙,高金龙,蒋伟萱.经济转型视角下长叁角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影响机制[J].自然资源学报.2019

[6].王竹,孙佩文,钱振澜,徐丹华.乡村土地利用的多元主体“利益制衡”机制及实践[J].规划师.2019

[7].吴佳栋.石家庄、保定二市土地利用转型驱动机制研究[J].农村实用技术.2019

[8].陈琼.丹江口库区土壤氮素转化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响应机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2019

[9].李维维,陈田,马晓龙.城市旅游综合体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演变及驱动机制——以西安曲江为例[J].地理研究.2019

[10].杜丽,王宁,吴承照.山地型旅游城镇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其驱动机制——以井冈山市为例[J].中国城市林业.2019

标签:;  ;  ;  

土地利用机制论文-陈荟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