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冰水堆积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土力学,冰水堆积体,随机结构重构,变形破坏分析
冰水堆积体论文文献综述
王盛年,朱银,李跃[1](2019)在《考虑结构构成的冰水堆积体变形破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冰水堆积体为一种受结构构成影响显着的典型土石混合介质,其在荷载作用下的承载力丧失是一个渐进破坏过程。采用随机块体生成技术重构冰水堆积体细观结构特征,并以单向受力下的极限剪应变作为参量,进行不同结构构成下的冰水堆积体单轴压缩数值模拟,研究冰水堆积体结构构成对其变形破坏以及破坏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冰水堆积体剪切变形破坏具有明显的绕石现象;随着内部岩块含量增加,冰水堆积体剪切应变区、极限剪应变均随之增大,且极限剪应变与岩块含量近似成指数增长关系;不同岩块倾角下的变形破坏数值模拟结果则表明,冰水堆积体极限剪应变区分布与岩块倾角具有一致性,极限剪应变与岩块倾角近似成Λ关系。冰水堆积体随机结构重构方法及破坏规律可为工程安全评价及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与技术参考。(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S1期)
冯文凯,白慧林,何山玉,周强,曾琇舒[2](2019)在《四川理县欢喜村冰水堆积体降雨条件下变形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四川理县欢喜村具有干暖河谷气候特征,降雨量少、蒸发量大,冰水堆积体在降雨作用下的变形特征及机理与以往降雨型滑坡有较大差异。通过水土化学试验、矿物成分检测、电镜扫描(SEM)、降雨模拟-现场中剪试验等手段查明冰水堆积物遇水结构损伤机理,以及由此引起的强度衰减特征及幅度,在此基础上,采用SEEP/W模块分析堆积体降雨条件下地下水浸润、饱和特征及孔隙水压力变化趋势,结合地质环境条件归纳总结堆积体变形机理及过程。研究表明:冰水堆积物遇水后,细粒组分内矿物(以石膏为主)溶解、颗粒重排列共同导致充填细粒土结构弱化、损伤,进一步发展促使大颗粒间相互作用程度减弱,加之粒间水的润滑、软化最终引起土体整体强度大幅度衰减,其中c值降低20.6%,φ值降低34.1%,c值下降幅度弱于φ值;此外,研究区特殊的地质环境条件导致缓坡段降雨入渗效果优于陡坡段,饱和时间、范围、深度的不同形成土体强度差异变化,加之前缘良好的临空条件,导致坡体近前缘端表层易朝临空方向产生蠕滑变形,变形体后缘形成拉张裂缝,并为降雨入渗提供通道,多次降雨-蠕滑变形累积作用使变形体前缘锁固段减小,形成失稳破坏。(本文来源于《长江科学院院报》期刊2019年01期)
赵石力,涂国祥,郑智明,丁昊[3](2018)在《降雨在裂隙型冰水堆积体中的入渗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降雨在裂隙型堆积体中的入渗过程,研究降雨条件下土坡内体积含水率、基质吸力、孔压等的变化情况及湿润锋迁移规律,为降雨诱发覆盖层斜坡失稳机理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针对两类不同结构堆积体土样进行室内模型试验。[结果]均质模型中湿润峰均匀下渗,锋面达测点后引发孔压及体积含水率减小和基质吸力增加;坡顶受降雨影响变化明显,而坡底变化具有累积效应;裂隙构成雨水入渗的优势通道,其底部会形成暂态饱和区,湿润锋面在该区域产生强烈下凹形成渗透"漏斗",促使湿润锋在该区域先期触底;[结论]降雨入渗过程为:(1)均质型:完全入渗→入渗放缓→稳定入渗→饱和入渗;(2)裂隙发育型:完全入渗→局部强烈下渗→补偿加速下渗→水平侧渗。(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通报》期刊2018年06期)
冯文凯,周强,白慧林,陈志超,祁昊[4](2018)在《降雨作用对欢喜坡冰水堆积体斜坡稳定性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降雨对岷江上游冰水堆积体斜坡稳定性的影响,本文以欢喜坡为例,基于现场降雨模拟试验,完成渗透、含水量及抗剪强度等一系列试验,运用SEEP/W模块和SLOPE/W模块进行耦合,以分析降雨强度和降雨历时对该类型冰水堆积体斜坡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欢喜坡冰水堆积体黏土矿物含量高达50%以上,饱和后含量可达85%以上;角砾土具有孔隙发育、级配不良的特点,双环渗透试验与降雨试验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综合确定角砾土渗透系数为1.315×10~(-3)cm·s~(-1),属中-弱透水介质。(2)角砾土天然状态下抗剪强度较高,含水率对其抗剪强度影响明显,从天然到饱和状态,黏聚力c衰减率明显高于内摩擦角φ,黏聚力c衰减可达64.4%,而内摩擦角φ仅降低22.5%;(3)在一定降雨强度条件下,斜坡体稳定性系数随降雨持时的增加不断降低;降雨持时相同时,降雨强度越大,坡体稳定性降低幅度越大,但稳定性出现陡降的时间拐点提前。(本文来源于《工程地质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何源远[5](2018)在《九襄冰水堆积体的降雨入渗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西南地区分布着大量形成于第四纪更新世的冰水堆积体,由于历史上沉积环境的不断变迁,使这些堆积体拥有十分复杂的物质组成和结构特征。随着西部发展的加快和各种大型工程的建设,这些堆积体的对工程施工的不利因素越来越多的凸显出来。特别是在降雨情况下,很容易诱发与冰水堆积体有关的地质灾害。因此,针对冰水堆积体在降雨入渗情况下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通过进行野外调查,对九襄地区堆积体的物质组成、结构特征、粒度成分以及渗透系数进行了分析,推断出其为冰水堆积体。之后进行室内的降雨试验和数值模拟对均质堆积体、裂隙堆积体以及粗颗粒架空堆积体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冰水堆积体主要以粗颗粒和巨颗粒为主,细颗粒含量较少,出现局部富集的情况。受到不同时期水动力条件的影响,堆积体在很多地方出现明显的分层结构。泥质胶结普遍存在于粗颗粒和巨颗粒的夹缝之中,构成了以粗颗粒和巨颗粒为骨架,以细颗粒为粘合剂的形态。(2)对九襄地区的冰水堆积体进行实地调查和取样分析。九襄地区的冰水堆积体的不均匀系数都远大于5,曲率系数一般都在1~3之间。对在堆积体中进行了五组降雨入渗的试验,根据所得到的值,通过公式得到九襄地区冰水堆积体的渗透系数在0.0028cm/s左右,为之后进行数值模拟奠定的基础。(3)对叁种不同的堆积体进行了室内试验研究,得出了其湿润锋、含水率、基质吸力以及孔隙水压力的变化趋势。得出了以下结论:(1)降雨开始阶段,堆积体中含水率和孔隙水压力呈现出上大下小的形态;(2)随着底部出现饱和,堆积体的含水率和孔隙水压力呈现出上部和底部较大,而中部稍小的情况;(3)在裂隙堆积体中,含水率和孔压的大小与裂隙的距离越近其数值越大,梯度变化越大;随着距离裂隙越远,受裂隙的影响越小;(4)架空堆积体中,雨水的入渗方向和架空区域有着明显的关系。流向呈现出架空区域向四周扩散的情况;(5)降雨的入渗颗分为叁个阶段,依次是:快速入渗阶段;稳定入渗阶段;扩散入渗阶段。(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期刊2018-05-01)
郑智明[6](2017)在《降雨在冰水堆积体的入渗过程及对其稳定性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冰水堆积体是我国西南河谷岸坡常见的一类第四纪沉积物,其往往规模较大大,体积一般约数十万m3~数千万m3不等,受其沉积环境和条件影响,这些冰水堆积体大多具有多变的沉积特征和复杂的物质组成。而降雨入渗常常是引起该类深厚堆积层斜坡失稳破坏的重要原因。因此开展降雨在冰水堆积体中的入渗过程及入渗机理的研究,对于正确评价堆积体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对冰水堆积体物质组成、沉积特征广泛调查的基础上,概括出区内冰水堆积体叁类典型结构特征模型(均质型、非均质型和裂缝发育型),构建出叁个物理试验模型,对降雨在叁类堆积体中的入渗过程及入渗机理展开了较为深入地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研究成果:1.根据作者的野外现场地质调查以及前人的研究,简单得出西南地区(流沙河流域、大渡河流域、澜沧江流域)冰水堆积体的沉积特征大部分表现为成层性,且其组成物质极为复杂,主要是由块石、巨颗粒的碎石以及粗颗粒的砾石等构成,有时局部可见大颗粒间的充填的细颗粒。粗颗粒与巨颗粒之间嵌合的较为紧密,有架空的现象少见。2.室内降雨试验结果表明降雨在均质堆积体入渗过程是一个缓慢且稳定变化的过程,其入渗规律较为简单,从坡表均匀的向下入渗,共分为四个阶段:坡顶浸润阶段、快速入渗阶段、稳定入渗阶段、土体饱和阶段。降雨开始后,土体孔隙水压力、体积含水量以及基质吸力在湿润锋到达后开始响应,孔隙水压力缓慢增大、含水量逐渐增大、基质吸力逐渐降低,直至达到最值,降雨暂停后又开始缓慢恢复。试验过程中湿润锋的迁移形态变化规律为堆积体表层浸湿→坡型迁移→堆积体整体浸润。3.非均质模型试验中,在湿润锋到达之后孔隙水压力增大,体积含水量增大,基质吸力相应降低,但是在非均质模型其变化幅度较均质堆积体有很大差别,在粗颗粒区域孔隙水压力和含水量在湿润锋到达之后并没有迅速增大,降雨暂停后,粗颗粒区域含水量迅速降低。湿润锋的迁移过程中在粗细土颗粒区域发生变化,形成曲率半径较小的弧形,其迁移形态规律为坡型迁移→不规则弧形迁移→堆积体整体浸润。正是由于不均匀区域的存在,使得雨水在粗颗粒土体内的渗透通道大,渗透率高,而在堆积体其他区域处的入渗率较小,在粗颗粒附近入渗速率相对较快,粗细颗粒区域土体孔隙水压力和土体含水量的变化也就不同。其入渗规律为坡顶浸润阶段→加速入渗阶段→不均匀入渗阶段→土体饱和阶段。4.在裂缝发育型堆积体中,由于裂缝的存在,导致在堆积体内形成不均匀降雨入渗,使得裂缝底部范围内的孔隙水压力要明显大于同一水平其他位置的孔隙水压力。入渗机理为叁个阶段:堆积体表面及裂缝的润湿阶段、裂缝部位快速垂直下渗阶段、水平渗透阶段。裂隙的存在改变了雨水的入渗通道,雨水的渗流更加的复杂化,裂缝附近特别是裂缝底部的含水率和孔隙水压力随着湿润锋的到达快速提升至峰值,基质吸力迅速降低。其湿润锋在裂缝附近快速向下迁移,形态变化为堆积体表面浸湿→两个规则圆弧形迁移→不规则形状迁移→堆积体整体浸润。5.结合大渡河青杠咀冰水堆积体的数值分析,通过无裂缝和假设有裂缝两种模型下,得出在无裂缝的情况下,雨水在入渗过程中在粘土层(渗透率低)上方会形成很大的孔隙水压力,且体积含水量也较大,而在有裂缝的情况下,降雨通过裂缝垂直入渗,在裂缝底部形成较大的孔隙水压力和较高的含水率。在降雨期间,无裂缝模型的边坡稳定性系数逐渐降低,降雨结束后,又开始逐渐增大;有裂缝模型在降雨期间边坡稳定性也会逐渐降低,但是其最小稳定性系数小于无裂缝的堆积体的。也再次验证了室内降雨试验非均质模型和有裂缝模型的降雨入渗规律和机理。(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期刊2017-05-01)
张振[7](2017)在《林芝地区冰水堆积体本构模型及物理力学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林芝地区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南部,是我国典型的现代海洋性冰川活动区,受青藏高原冰期—间冰期气候的交替影响,冰川活动范围变化较大,充足的降雨及冰雪融水为冰水堆积体的发育提供了有利的水动力条件;此地区出露的地层主要有寒武系、泥盆系、石炭系、叁迭—白垩系和第四系,岩性种类多,且多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质,受区域构造及构造运动的影响,为当时冰水堆积体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固体物源条件。林芝地区典型的冰水堆积体多堆积在人烟稀少的高海拔地区,交通和工程建设都不方便。20世纪以前人们对冰水堆积体的研究极少,尤其是关于冰水堆积体工程力学性质尚缺乏系统性的全面研究,国内外选择在冰水堆积体上修建建筑物极为慎重。我国西部大开发的全面开展,又不可避免的要接触冰水堆积体,工程不能一味的采取绕避措施。本文以西藏林芝地区典型冰水堆积体为研究对象,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遥感解译等手段,对冰水堆积体的沉积特征、颗粒组成、地貌及分布特征、胶结程度等特性进行了野外详细的地调查和分析;进而在大量的室内试验和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究了冰水堆积体的击实试验、渗透特性、力学特性、温度及尺寸效应等;通过工程类比、参数反演等手段,求得一套冰水堆积体的宏观及微观参数,在参数确定的基础上,利用极限平衡法和数值模拟的思想,对冰水堆积体边坡的稳定性做了综合性评价。本文的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工程界和学术界在林芝地区冰水堆积体物理及力学性质研究上存在的不足,为工程的进展和学术的探讨提供了理论参数的取值及其变化规律的分析。本文的技术路线主要分为叁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查阅文献及收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结合野外现场调查,主要研究林芝地区冰水堆积体的基本特征,采用的方法主要有现场测绘、颗分试验、原位渗透试验及一些辅助性的试验方法;第二阶段是利用野外采取的试样进行相应的室内试验,主要研究冰水堆积体的物理力学性质,本次用到的试验仪器主要有液塑限联合测定仪、多功能电动击实仪及脱模器、常水头渗透试验仪、大型叁轴剪切试验仪、小型叁轴剪切试验仪、中型直剪试验仪等。第叁阶段是在前两个阶段成果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冰水堆积体本构模型和进行冰水堆积体边坡工程稳定性分析。通过以上研究思路及方法,主要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1)通过对林芝地区冰水堆积体的野外调查、现场颗分、渗透、容重等试验,结合不同含石量条件下的室内中型剪切试验成果,在传统分类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以冰水堆积体颗粒组成、胶结程度、渗透性能和力学性能为分类指标的综合分类方法,将冰水堆积体分为3级5个亚类。(2)冰水堆积体的渗透系数一般在i×10~(-3) cm/s,属于中等渗透介质;野外渗透试验的稳定时间多在2小时后达到;结合颗分试验,认为当细粒含量大于10%时对堆积体渗透性的影响较大。室内渗透试验表明随着水力梯度的增大,试样渗透速度呈近似线性~非线性增长,出口水流为清水时近似满足达西定律,浑浊水时明显不满足达西定律,但均能用相应的渗透本构关系描述。(3)击实试验表明:相同含石量条件下,试样干密度随着含水率的增加先增大后降低,有明显的峰值,即存在最优含水率和最大干密度;相同含水率的试样,试样干密度随着含石量的增大而增大;最优含水率整体均随着含石量的降低而增大;含石量40%可以作为冰水堆积体击实试验的一个分界点。(4)室内大型叁轴压缩试验表明:冰水堆积体的黏聚力随着含水率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且具有明显的峰值点,并能用相应的多项式来拟合;内摩擦角随着含水率的增加整体呈降低的趋势,在含水率为5.07%~7.84%时,内摩擦角降低的幅度较少,曲线上基本趋于平缓。(5)室内小型叁轴压缩试验表明:冰水堆积体的温度从-10℃~50℃的变化过程中,随着温度的增加黏聚力先增加后降低且趋于稳定,并在0℃时出现最大值。内擦角随着温度的增加,变化不大,是在很小的一个范围内波动变化。(6)低围压条件下,冰水堆积体的本构关系不符合邓肯-张模型。在邓肯-张本构模型的基础上,考虑应变软化和体胀的情况,对切线模量和切线泊松比进行修正,并验证了修正模型的正确性。(7)利用各种试验测得的物理力学参数,对评价区内一处冰水堆积体边坡进行了综合稳定性评价。利用数值模拟软件分析了边坡破坏后的堆积形态,同时也验证了颗粒流程序PFC~(3D)对散粒体介质堆积形态数值模拟的适用性。本文对林芝地区冰水堆积体的物理及力学性质的研究成果,与前人研究的一般成果相符。同时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补充了有关冰水堆积体在野外识别及遥感解译、工程分类、工程特性、温度及尺寸效应等方面研究的不足。本次研究主要针对林芝地区,对其他地区冰水堆积体的研究仅提供相应的研究方法及相似物质的物理力学参数取值的比选;针对冰水堆积体本构模型的研究,本文仅作了应变软化条件下的模型修正分析,与现实情况可能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为后期对冰水堆积体研究感兴趣的学者提供了一个研究方向。(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期刊2017-04-01)
黄华权[8](2016)在《冰水堆积体深基坑围堰防渗墙附近的控制爆破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基坑开挖施工中往往会遇到在防渗墙附近进行石方爆破作业的情况,防渗墙一般均为塑性混凝土,浇筑厚度相对较薄,而防渗墙一旦遭到破坏将给整个工程的施工带来毁灭性的后果,本文重点介绍了在塑性防渗墙附近进行冰水堆积体爆破作业必须采取的控制措施,尤其是优化控制爆破设计,通过实践应用取得预期的效果。(本文来源于《低碳世界》期刊2016年27期)
黄家华,冯文凯,王琦,艾国海,白慧林[9](2016)在《遇水作用下冰水堆积体角砾土微观结构与抗剪强度》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粉晶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SEM)、土水化学效应试验和现场大型剪切试验等手段对角砾土在浸水前后两种状态下的矿物、化学组分和微观结构及抗剪强度等变化特征进行表征。结果显示:矿物遇水后X射线衍射强度增加,大量钙镁质胶结物溶于水继而与阳离子发生交换作用,浸水后2 d左右浓度趋于稳定;浸水后的样品中出现大孔隙,样品中片状黏土矿物颗粒呈定向排列。大剪试样结果表明,原状角砾土具有较强的结构强度,浸水后黏聚力降低31%,而内摩擦角降低19%,水对黏聚力的影响高于对内摩擦角的影响。黏土矿物遇水细微观结构定向排列是角砾土内部结构产生损伤的主要原因,钙镁胶结物溶解与阳离子置换作用是试样抗剪强度衰减的直接结果。以上研究成果为遇水作用下冰水堆积物的结构损伤进行检测提供了依据,并丰富了对理县冰水堆积体的强度衰减机制认识。(本文来源于《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期刊2016年05期)
廖文潇,刘勇林,华天波,刘英,李洪涛[10](2016)在《梨园水电站进水口冰水堆积体边坡支护施工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冰水堆积体物质成分变异性大,空间结构较为复杂,导致常规支护施工方法成孔、注浆困难。结合地质条件分析和现场试验,研究了锚筋桩跟管钻进和边注浆边拔管施工工艺,并研制采用花管自进式锚杆代替普通锚杆,解决冰水堆积体边坡支护施工难题。通过跟管锚筋桩及自进式锚杆注浆试验确定锚筋桩注浆配合比为1∶1.2∶0.5,自进式锚杆注浆水灰比为0.5∶1,物探检测注浆长度及饱和度均满足要求,安全监测成果表明支护后边坡稳定。研究成果在梨园水电站进水口边坡支护施工中应用效果良好,可为类似冰水堆积体边坡施工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村水利水电》期刊2016年07期)
冰水堆积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四川理县欢喜村具有干暖河谷气候特征,降雨量少、蒸发量大,冰水堆积体在降雨作用下的变形特征及机理与以往降雨型滑坡有较大差异。通过水土化学试验、矿物成分检测、电镜扫描(SEM)、降雨模拟-现场中剪试验等手段查明冰水堆积物遇水结构损伤机理,以及由此引起的强度衰减特征及幅度,在此基础上,采用SEEP/W模块分析堆积体降雨条件下地下水浸润、饱和特征及孔隙水压力变化趋势,结合地质环境条件归纳总结堆积体变形机理及过程。研究表明:冰水堆积物遇水后,细粒组分内矿物(以石膏为主)溶解、颗粒重排列共同导致充填细粒土结构弱化、损伤,进一步发展促使大颗粒间相互作用程度减弱,加之粒间水的润滑、软化最终引起土体整体强度大幅度衰减,其中c值降低20.6%,φ值降低34.1%,c值下降幅度弱于φ值;此外,研究区特殊的地质环境条件导致缓坡段降雨入渗效果优于陡坡段,饱和时间、范围、深度的不同形成土体强度差异变化,加之前缘良好的临空条件,导致坡体近前缘端表层易朝临空方向产生蠕滑变形,变形体后缘形成拉张裂缝,并为降雨入渗提供通道,多次降雨-蠕滑变形累积作用使变形体前缘锁固段减小,形成失稳破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冰水堆积体论文参考文献
[1].王盛年,朱银,李跃.考虑结构构成的冰水堆积体变形破坏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9
[2].冯文凯,白慧林,何山玉,周强,曾琇舒.四川理县欢喜村冰水堆积体降雨条件下变形机理研究[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9
[3].赵石力,涂国祥,郑智明,丁昊.降雨在裂隙型冰水堆积体中的入渗过程[J].水土保持通报.2018
[4].冯文凯,周强,白慧林,陈志超,祁昊.降雨作用对欢喜坡冰水堆积体斜坡稳定性的影响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18
[5].何源远.九襄冰水堆积体的降雨入渗特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8
[6].郑智明.降雨在冰水堆积体的入渗过程及对其稳定性影响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7
[7].张振.林芝地区冰水堆积体本构模型及物理力学性能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7
[8].黄华权.冰水堆积体深基坑围堰防渗墙附近的控制爆破实践[J].低碳世界.2016
[9].黄家华,冯文凯,王琦,艾国海,白慧林.遇水作用下冰水堆积体角砾土微观结构与抗剪强度[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6
[10].廖文潇,刘勇林,华天波,刘英,李洪涛.梨园水电站进水口冰水堆积体边坡支护施工技术[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