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水务统一管理,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制度保障

城乡水务统一管理,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制度保障

一、城乡水务统一管理 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体制保障(论文文献综述)

杜敏[1](2021)在《烟台水务一体化管理研究》文中认为

张怡[2](2020)在《苏州市城市自来水供给服务优化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群众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人们对于自来水供给的质量和服务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随着自来水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如何保障自来水供给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是政府重点关注的工作内容之一。苏州市的城市自来水发展近年来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不仅水源地实施了重点保护,城市自来水水质已达到国家二级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同时也具备较为先进的工艺及严格的质量监控体系,但是随着群众对自来水质量及数量要求的不断提升,各种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为城市自来水服务带来了一些困境。因此,急需从源头克服这些难题。本文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问卷法、访谈法以及比较研究法,结合公共物品供给理论、公共事业管理理论以及服务型政府理论等相关理论内容,深入剖析苏州市城市自来水供给服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改革经验,重点研究苏州市城市自来水供给服务的优化策略。本文共分为六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引言,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方法以及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等;第二部分为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分别介绍了城市自来水的概念、属性、城市自来水供给服务以及公共物品、公共服务等,同时分析了本文研究所需的公共物品供给理论、公共事业管理理论以及服务型政府理论;第三部分介绍了苏州市城市自来水供给服务现状及问题;第四部分介绍了苏州市城市自来水供给服务存在问题的原因;第五部分根据上述章节的基本情况,阐述了苏州市城市自来水供给服务的优化对策;第六部分为结论。苏州市城市自来水供给服务还存在供水质量未完全达到“健康而安全”的水平、应急管理能力不足、自来水价格不合理以及窗口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等问题,因此需要站在多方联合的角度,加快供水基础设施的升级改造、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以市场为导向改革水费计价方式、健全自来水供给服务的应急管理体系以及建立健全针对自来水行业的政府监管等方面优化,以此更好的为苏州市城市供水进行服务,为群众提供满意的用水服务。

栗欣如[3](2020)在《中国水利绿色发展研究》文中指出水利是社会、经济和生态连接的重要纽带,近些年,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气候变化影响加剧,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旱灾害频发、水资源短缺、水生态损害、水环境污染等新老问题交织,水利绿色发展和水安全受到不同程度地威胁。因此,破解水利发展困境,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迫在眉睫。从绿色发展视角审视水利发展,将在一定程度上丰富水利绿色发展理论,为水利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参考。本研究借助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自相关、空间冷热点分析和空间面板Tobit模型等方法,在构建水利绿色发展理论框架的基础上,明确了水利绿色发展定量化测算方法,揭示了2010-2017年中国水利绿色发展水平时空演变特征,剖析了区域水利绿色发展影响因素差异,探讨了中国水利绿色发展的机制和路径选择。主要进展与结论如下:(1)阐明了水利绿色发展内涵特征,构建了水利绿色发展理论框架。在梳理文献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阐明了水利绿色发展的内涵。以“开发-利用-效益-监管”为主线总结了水利绿色发展的“五化”内涵特征,即水资源合理化开发、高效化利用、水利生态化输出、人文化效益和常规化监管。在此基础上,基于耦合协调理论和循环经济理论,构建了水利绿色发展经济-社会-生态系统维度和输入-响应-输出维度双维度关联的分析框架。(2)提出了水利绿色发展维度关联指标评价矩阵,构建了水利绿色发展测算模型。基于水利绿色发展的“五化”核心内涵和双维度关联关系,将水利发展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纳入评价指标体系,提炼了能表征经济-社会-生态维度和输入-响应-输出维度信息及其关联关系的17项综合指标,建立了水利绿色发展双维度关联指标评价矩阵。借鉴耦合协调度模型,结合水利绿色发展的双维度关联特性,构建了水利绿色发展定量测算模型,用以测度水利绿色发展指数,来表征区域水利绿色发展水平。(3)中国水利绿色发展水平逐年上升且空间分布呈现东高西低格局。2010-2017年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水利绿色发展水平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平均增率为16.1%。中国水利绿色发展水平始终呈现东部高于中部,中部高于西部的态势。研究期内中国水利绿色发展水平空间分布均存在较强的正相关性,空间集聚特征明显,全局莫兰指数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中国水利绿色发展冷热点空间格局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北京、天津、河北、山西、上海、江苏、安徽、山东、河南和湖北一直处于热点区,新疆、青海、西藏一直处于冷点区。(4)知识动机和资源动机对水利绿色发展的影响作用存在区域差异性。教育程度在东部地区对水利绿色发展呈现正向作用,在中部和西部呈现负向影响;科技创新因素在东部和西部产生正向作用,在中部作用方向为负。人均水资源量仅在中部地区产生了正向作用。控制变量废水中COD排放强度在东、中、西部地区对水利绿色发展均产生负向作用,说明环境规制对水利绿色发展具有稳定的推动作用。其余控制变量在东、中、西部地区的影响作用有所差异,促进水利绿色发展的方式应因地制宜实施,精准施策。(5)建立了水利绿色发展实现机制,提出了水利绿色发展的路径选择。水利绿色发展的实现需要水资源合理化开发机制、高效化利用机制、生态化输出机制、人文化效益机制和常规化监管机制的耦合交互。在此基础上,提出水利绿色发展的路径选择:加强水利绿色发展理念的政策引导和文化塑造,强化绿色发展意识导向;通过提高绿色创新技术,推进水资源绿色循环发展;明确利益相关者责任,综合考虑诉求,实施共同参与管理策略。完善水资源绿色发展管理制度,建立水资源综合管理保障体制。主要创新点:(1)构建了水利绿色发展的理论框架,提出水利绿色发展水平双维度定量评估方法。(2)提出了省域尺度的中国水利绿色发展时空差异和演变特征。(3)揭示了水利绿色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其区域差异性。

高茜[4](2017)在《西安市水务管理一体化体制研究》文中提出水是万物之源,我国是全世界13个缺水国之一,而西安市是我国缺水情况最严重的城市之一。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各方对水的需求量也逐渐增大,这不但加大了水资源匮乏的程度也对水资源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城市都进行了水务一体化改革,也涌现了一些成功案例,这带给西安一个启示:即构建水务一体化管理模式是解决水资源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西安市在2003年进行了一系列水务管理的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目前仍存在多头管理的情况,这种传统的水务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要求。西安市亟需构建科学合理的水务管理模式,推动实现区域水资源和涉水事务的统一管理。本文主要运用的研究方法有:理论分析法、归纳推理和演绎法。本文共分了五个章节进行研究论述:第一章研究了国内外对水务管理的研究现状,提出了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二章介绍了水务行业的相关概念,分析了水务一体化管理的优势,列举了国内外优秀水务管理模式的案例;第三章通过分析地方年鉴等相关数据研究了西安市的水资源现状和当前的水务管理现状与问题,并提出了水务一体化管理模式的构建才是解决当前水务问题的有效途径;第四章从优化组织机构、明确职能划分、建立制度法规、搭建资本运作平台、制定保障措施等方面入手,提出西安市进行水务一体化改革的发展对策;最后对本人的研究内容进行了总结。水务一体化管理模式有利于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缓解因经济发展加快带来的水资源紧缺的问题,有利于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方松林[5](2016)在《陕甘宁能源富集地区绿色宜居社区营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陕甘宁能源富集地区地处北方生态脆弱区,该区域是我国北方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带和水土流失严重地带,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是其面临的主要问题。由于当地能源资源的富集和大量开采以及当地人群在资源开发过程中生态环保意识的落后,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大量生产耕地被毁坏,耕地面积受淹、土地盐渍化、农田荒芜,原有农业生态系统完全被破坏,而且损坏了地面村庄等众多建筑物,严重威胁着当地人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本论文通过陕甘宁能源富集地区绿色宜居社区的研究,期望达到有效降低资源过度开采对城乡区域环境破坏和污染的效果,进一步提高社区人居环境质量。本文侧重于探讨在该地区能源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结合当地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特色产业的发展,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步骤的对当地社区进行适宜的绿色产业扶持,是实施“以工补农”的有效措施,从而建立起良好的社区人居环境。本论文深入分析了陕甘宁能源富集地区绿色宜居社区营建的五类基本要素,系统归纳总结了陕甘宁能源富集地区绿色宜居社区的营建原则与对策以及营建模式,同时在制度层面上进行了一定的设计和创新,希望能够丰富能源富集地区绿色社区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为我国其它能源富集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有意义的借鉴。论文研究的创新之处概括如下:(1)采用了新的研究视角。针对当前国内社区研究中过于注重微观层面分析、注重技术层面研究的缺陷与不足,尝试从系统观、人本观和社会观的整体综合视角对陕甘宁能源富集地区绿色宜居社区营建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特别是因地制宜的从该地区自然环境要素、经济技术要素、产业结构要素、社会文化要素和制度政策要素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探究绿色宜居社区营建的问题。本文认为,绿色宜居社区营建研究不能仅仅局限在社区生态环境问题上,而是应当积极拓展思路,充分结合现代城市规划学科的特点,从整体系统的观点出发,揭示出区域人居环境发展的整体脉络与阶段特征;其次,对于绿色宜居社区的营建不仅仅依靠技术就能解决,它还涉及到地区的社会、经济、产业、文化、制度等多方面的内容,因此本文更多的通过社会学角度探讨陕甘宁能源富集地区绿色宜居社区的营建。(2)在研究层面上,综合探讨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的营建研究,进一步将多学科进行有机融合,结合陕甘宁能源富集地区的环境特点和产业特点,提出了陕甘宁能源富集地区绿色宜居社区营建的三类主要模式,拓展了能源富集地区绿色宜居社区营建的研究思路。在研究方法上,强调理论学习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强调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3)在制度创新上,本文提出通过制度创新实现陕甘宁能源富集地区包容性增长的路径选择。破解陕甘宁能源富集地区经济难题要用好能源矿产资源开发收益,促进地区绿色产业多样化发展;破解陕甘宁能源富集地区生态环境难题要建立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的多中心生态治理模式,通过专门的生态环境治理委员会来组织地区生态环境治理。能源矿产资源开发企业是当地生态环境补偿和修复的主体,要建立社区居民参与生态环境治理的监督、考评机制,生态环境治理的制度保障包括:全面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完善政府规制体系,促进能源矿产资源开发企业开展地区生态环境的补偿与修复,完善社区居民参与地区生态环境治理的制度保障。

曾加友[6](2015)在《双流县供水工程城乡一体化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供水城乡一体化成为解决农村居民用水安全及促进城乡区域经济统筹发展的一种重要途径。一方面,偏远农村居民的用水安全现状问题迫使政府必须采取措施进行城乡供水统筹;另一方面,县域经济的统筹发展需要借力供水工程城乡一体化进行推进。本文结合双流县城乡供水现状,按“城乡供水一体化”的路子,以安全、高效、经济、合理的供水机制来保障城乡居民的用水安全,确保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双流县是经济大县也是农业大县,城乡供水存在着很大差异。不管城区居民还是农村居民,对改善饮水条件均表示赞同和支持,特别是农村居民希望供水工程能早日建成,尽快喝上优质自来水。对于供水设施建设滞后的农村地区,刚用上自来水的村民和尚未用上自来水的村民,其生活质量反映出农村供水设施建设带来的变化和村民对自来水的渴望。由于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有着较强必要性,并抓住双流县城乡一体化实施的可行性和有利条件,展开深入研究,针对城乡供水一体化的现状及其供水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具体从组织设计、制度保障、技术与资金支持、环境保护等领域进行研究与论证。总体来说,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供水城乡一体化的相关文献,并在结合双流县建设供水城乡一体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基础之上,重点对双流县水源现状、供水量和水价现状、供水管网现状、农村供水现状、城乡供水一体化管理现状等进行了深入剖析,找出在城乡一体化供水过程中的难点及存在的问题,并就这些问题从管理保障措施、工程建设管理、管网的运行维护管理、水厂管理、水价制定及节水环保等角度系统地提出了对策建议。

刘晓鹏[7](2010)在《浅谈城乡水务管理体制改革新趋势——水务一体化》文中研究说明水是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随着全国乃至全球范围的资源性和水质性缺水地区不断扩大,如何合理利用与保护水资源已成为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实践证明,水务一体化对合理、高效、可持续利用水资源和有效保护水资源发挥着重大作用,并成为当前水务管理体制改革的新趋势。该文借鉴国内和国外城市水务管理的新经验,分析水务一体化的优越性和存在问题,进一步探讨深化城乡水务管理体制改革的对策措施。

刘普[8](2010)在《中国水资源市场化制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水资源很可能成为21世纪中国最为稀缺的自然资源,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尽管我国水资源严重短缺,但又存在着水资源的严重浪费。出现这种“悖论”的根源在于我国水资源分配上沿用指令性配置模式,即主要通过行政手段来配置水资源,国家养水,福利供水,这种模式不仅存在着水权方面的结构性缺陷,难以对水资源的过量引用和大量浪费施加有力的制度约束,而且导致水资源价格严重扭曲,大大低于生产成本,起不到调节用水的杠杆作用,致使用水粗放增长,浪费严重,造成用水效率损失和生态环境的破坏。这充分说明指令性配置模式不可能使水资源得到高效配置和有效利用,在水资源日益稀缺的情况下,必须进行制度创新。市场是解决资源优化配置最有效的方法。水资源作为一种稀缺性经济资源,同样能够借助市场机制来实现其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水资源市场化是指水资源的利用调配和水利基础设施的投入不再依赖政府的无偿拨款,而是通过对市场闲散资金的有偿使用来运作和筹集,以排除政府干预可能导致的垄断和资本价格扭曲。研究水资源市场化制度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需要。在市场经济社会,物权法通过规范财产的占有和支配关系,为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前提和基础。而水资源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决定了水市场是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市场。要使水资源被合理有效地利用,就要使水资源物的价值最大化,就必须有效地推进水市场的建立,并使其不断完善。针对目前水市场的自身特点和中国水市场的发展状况,本研究首先探讨了水市场的概念与类型,明确中国水市场建设的目标定位,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水市场建设的条件,包括政策条件、法律条件、制度条件、经济条件、工程技术条件和管理条件等,继而研究水资源产权市场、水资源产业市场和水资源资本市场构建的基础制度,提出了水资源市场化制度体系,并给出构建水资源市场化制度体系的实施建议。本文共分为九个部分:第一章导论。主要阐述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对于水资源市场化的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以及研究的主要创新点。第二章水资源市场化发展的背景、历程与现状。主要论述我国水资源源供需矛盾现状与趋势,介绍传统的治水思路并对其进行反思,在此基础上描述我国水资源市场化的发展历程和发展现状,并对水资源的计划配置模式与市场化配置模式的经济绩效进行比较,最后分析浙江东阳—义乌水权交易案例。第三章水资源市场化的理论基础。首先对水资源特性进行基于公共产品理论、外部性理论、产权理论和政府规制理论的的制度分析并对水权、水权市场、水资源产业市场和水资源资本市场等基本概念做出解析。随后阐述水资源市场化制度体系构建的前提条件,即水资源产权化、水资源资产化、水资源资本化和水资源产业化。最后论述水资源市场化体系的内在逻辑关系,即水权明晰是水资源市场化的前提、水权市场是水资源市场化的基础、水资源产业市场是水资源市场化的主要内容、水资源资本市场是水资源市场化的发展方向。最后分别分析水资源产权市场、水资源产业市场和水资源资本市场的制度现状。第四章国外水资源市场化制度的建设借鉴。分别分析了澳大利亚、美国、法国、智利等国家水资源市场化发展的基本模式和制度建设经验,提出对我国水资源市场化体系与制度建设的启示。第五章水资源产权市场化研究。在分析水权市场基本构成的基础上,提出水权交易市场的模式选择、运行机制、构建框架以及政府在水权交易中的作用,并以特殊的水权市场——排污权市场的运作为例进一步做出论述。第六章水资源产业市场化研究。首先论述水资源产业市场中的水价问题,在此基础上描述当前水资源产业的主要产业特征及我国水资源产业市场化改革的模式选择,继而分析水资源产业市场化改革中的产权和产业化问题,并对水资源产业的自然垄断性与市场竞争及水资源产业市场化中的政府职能与规制进行相应的说明。第七章水资源资本市场化研究。首先描述水资源资本市场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框架,进而分析水资源资本市场的模式选择,包括水资源股票、水资源基金、水资源期权、水资源期货、水资源银行等,最后论述水资源资本市场的培育。第八章水资源市场化中的政府规制研究。主要从水资源市场化中的政府规制模式、水价规制和政府职能阐述水资源市场化中政府规制的重要性。第九章水资源市场化的保障机制。主要从法律保障、体制保障、组织保障和道德保障等四个方面提出实现水资源市场化制度重构的主要对策和措施。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在于:1、系统构建水资源市场化的制度架构。目前我国理论界分别研究水权、水价的较多,而研究水资源市场整体架构的则甚少。本研究拟揭示水资源市场化的主要制度构件是水权制度、水价制度以及水资源产权市场、水资源产业市场和水资源资本市场制度,并论证水资源市场化过程中社会是主体、市场是基础、政府是主导的关系准则。2、提出水资源资本市场的制度安排。目前国内理论界对水资源资本市场问题缺少研究,大多转述西方发达国家关于水银行、水债券及水股票理论,对我国未来水资源资本市场的发展没有深入系统研究。本研究拟借鉴能源资源资本市场的相关理论和实践构建水资源资本市场制度。3、在水资源市场化制度设计的基础上,提出了水资源市场法律体系和水市场管理制度,并给出了水市场法律体系与管理制度的实施建议。

夏益杰[9](2009)在《基于城乡一体化管理的浙江省水务管理体制改革研究》文中提出水务管理的内涵可以概括为对城乡水资源进行统一管理,以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城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对辖区范围内防洪、水源、供水、用水、节水、排水、污水处理与回用以及农田水利、水土保持等涉水事务系统管理的管理体制。水务管理体制的核心是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和涉水事务一体化管理,其科学基础是水资源以流域为基础的系统管理思想。浙江省的水务管理体制改革没有设定统一模式。各地以追求改革实际效能为目标,因地制宜地进行水务管理体制改革。以义乌市和永康市为代表的模式重点在于调整行政管理职能。以嘉兴市、绍兴市和宁波市为代表的模式不调整行政管理职能,以水务企业市场化、统一化为突破口。以舟山市为代表的模式将行政职能调整与水务企业市场运作并重。各种模式都有成功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浙江水务体制改革的方向是城乡水资源管理一体化,当务之急是理顺管理的体制和机制。

王传成[10](2006)在《城乡水务管理理论与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全球水资源危机已成不争事实,我国水多、水少、水脏问题一直难以解决,是影响经济发展的瓶颈。我国传统水利主要以工程水利、开发水源为主,自八十年代以来,逐步注重节水;九十年代以来,允许其他其它经济成分、社会组织进入涉水事务,有限度地按市场机制建设与运营,而且仅限于工业、城市用水,并进行水务一体化管理的实践,目前全国已有50%的县市区进行了水务一体化管理,但部门之间,流域与区域之间,城市、工业与农业用水之间的矛盾等问题并未得到解决。为此,对城乡水务管理进行研究探讨,提出城乡水务管理的理论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本文依据可持续发展理论、资源经济学、产权经济学、管理学、微观经济学、水文与水资源系统分析决策理论等,运用定量和定性两种方法,分析水资源短缺的根本成因,研究城乡水资源及其环境承载力、水权、水价、水市场的构建与运作机制原理,从供求两方面探求解决水资源短缺的制度安排,构建市场经济条件下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模式,运用更有效的制度和政策工具来增加水资源供给,控制水资源的需求,统筹城乡水资源,实现水资源的供求均衡,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政策制度的理论和实证依据。就以上问题,文中具体作了以下论述:1、对水务及水务一体化的概念进行了解释,并通过从水资源管理组织制度、使用管理制度、管理法规、产权制度等方面对我国水资源管理体制的历史进行回顾,论述了目前我国城乡水务管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2、对水资源承载能力的概念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界定与分析,并结合实际,通过大汶河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典型分析,从供求管理与需求管理两方面进行论证,探讨水资源供求均衡的形成机制。3、通过阐述论证城乡水务市场的构建与管理及价格影响,提出按照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以水权的转让为主线,构建政府宏观调控下的水务市场的合理构想。强调为繁荣城乡水务市场,要充分发挥水价的杠杆调节功能,制定合理的水价核定机制。4、根据目前我国城乡水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阐述水务一体化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讨构建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的新模式。

二、城乡水务统一管理 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体制保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城乡水务统一管理 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体制保障(论文提纲范文)

(2)苏州市城市自来水供给服务优化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一)研究的重点
        (二)研究的难点
        (三)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
        (一)城市自来水
        (二)城市自来水供给服务
    二、理论基础
        (一)公共物品供给理论
        (二)公共事业管理理论
        (三)服务型政府理论
第三章 苏州市城市自来水供给服务现状及问题
    一、苏州市城市自来水供给服务现状
        (一)水质监管的基本情况
        (二)应急管理的组织机构与职责
        (三)水价调整的基本情况
        (四)窗口服务
    二、苏州市城市自来水供给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供水质量未完全达到“健康而安全”的水平
        (二)应急管理能力不足
        (三)自来水价格不合理
        (四)窗口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第四章 苏州市城市自来水供给服务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制度不健全
        (一)缺乏自来水供给服务的具体法规制度
        (二)自来水价格形成制度不健全
    二、队伍建设滞后
        (一)人员冗余
        (二)高端人才流失严重
        (三)服务意识淡薄
        (四)缺乏系统的培训
    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
    四、政府监管存在漏洞
        (一)监管体制不健全
        (二)供水安全的监管机制不健全
        (三)监管部门之间沟通协作低效
第五章 苏州市城市自来水供给服务优化对策
    一、建立健全相关制度
        (一)制定供给服务的专项法规制度
        (二)健全水价形成制度
    二、加强队伍建设
        (一)完善人才队伍建设
        (二)加强培训,提高服务人员业务水平
        (三)完善绩效考核制度
    三、加快供水基础设施的升级改造
        (一)完善输配设施的建设
        (二)规范施工管理,避免施工造成水质二次污染
        (三)重视对输配设施的定期巡检、维护
    四、提高政府监管能力
        (一)建立健全针对自来水供给服务的政府监管
        (二)提高供水安全的监管能力
        (三)厘清职能,提升协作效率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关于苏州市城市自来水供给服务的调查问卷
附录二 关于苏州市城市自来水供给服务的访谈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3)中国水利绿色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博士学位论文评阅人、答辩委员会签名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1.1 我国水利发展基本态势
        1.1.2 提出问题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研究进展
        2.1.1 研究现状
        2.1.2 研究进展述评
    2.2 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循环经济理论
        2.2.4 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理论
第三章 水利绿色发展理论分析框架
    3.1 水利绿色发展定义及相关概念辨析
        3.1.1 水利的概念
        3.1.2 水利绿色发展的概念
        3.1.3 相关概念辨析
    3.2 水利绿色发展特征
    3.3 水利绿色发展的内涵
        3.3.1 合理化开发
        3.3.2 高效化利用
        3.3.3 生态化输出
        3.3.4 人文化效益
        3.3.5 常规化监管
    3.4 水利绿色发展双维度解析
        3.4.1 经济-社会-生态维度
        3.4.2 输入-响应-输出维度
        3.4.3 水利绿色发展双维度关联框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水利绿色发展指标构建与评价
    4.1 基于双维度关联的水利绿色发展评价方法构建
        4.1.1 评价指标体系
        4.1.2 数据来源
    4.2 水利绿色发展指数模型构建
        4.2.1 权重的确定
        4.2.2 模型构建
    4.3 中国水利绿色发展指数
        4.3.1 水利绿色发展的分系统综合发展指数
        4.3.2 水利绿色发展分维度指数
        4.3.3 水利绿色发展水平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水利绿色发展时空格局演变
    5.1 水利绿色发展水平空间分布演变
        5.1.2 双维度空间分布格局
        5.1.3 水利绿色发展指数空间分布特征
    5.2 水利绿色发展水平总体空间异质演变
        5.2.1 研究方法
        5.2.2 总体空间异质性
        5.2.3 空间热点演变特征
    5.3 中国水利绿色发展空间分异主控因子分析
        5.3.1 主控因子识别方法
        5.3.2 子系统层主控因子
        5.3.3 指标层主控因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水利绿色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6.1 变量选取与模型设定
        6.1.1 变量选取及研究争论
        6.1.2 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6.1.3 模型介绍
    6.2 东部地区水利绿色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6.2.1 模型选择
        6.2.2 实证结果分析
    6.3 中部地区水利绿色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6.3.1 模型选择
        6.3.2 实证结果分析
    6.4 西部地区水利绿色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6.4.1 模型选择
        6.4.2 实证结果分析
    6.5 三大区域水利绿色发展影响因素比较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水利绿色发展机制与路径选择
    7.1 水利绿色发展机制理论思路和逻辑
    7.2 水利绿色发展机制构成
        7.2.1 合理化开发机制
        7.2.2 高效化利用机制
        7.2.3 生态化输出机制
        7.2.4 人文化效益机制
        7.2.5 常规化监管机制
    7.3 水利绿色发展实现机制的运行机理
    7.4 中国水利绿色发展路径选择
        7.4.1 绿色发展意识导向:加强水利绿色发展理念的政策引导和文化塑造
        7.4.2 创新科学技术驱动:加强水利绿色技术创新,推进水资源绿色循环发展
        7.4.3 利益相关者共建:构建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享共建策略
        7.4.4 综合管理体制保障:完善水资源绿色发展管理制度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4)西安市水务管理一体化体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水务管理研究现状
        1.2.2 国内水务管理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2 水务概况及国内外水务管理实践借鉴
    2.1 水务相关概念及行业特点
        2.1.1 水务相关概念界定
        2.1.2 水务行业的特点
    2.2 水务一体化管理理论
        2.2.1 水务一体化管理理论基础
        2.2.2 水务一体化管理概念
        2.2.3 水务一体化管理的主要内容
        2.2.4 水务一体化管理的优势
    2.3 国内外水务管理实践借鉴
        2.3.1 国内成功案例
        2.3.2 国外成功案例
3 西安市水务管理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西安市水资源概况
        3.1.1 全市水资源基本情况
        3.1.2 人为导致水资源短缺的情况
        3.1.3 西安市水资源供需矛盾情况
    3.2 西安市水务管理问题及原因分析
        3.2.1 西安市水务管理体制改革的成效
        3.2.2 西安市水务管理中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3.3 水务一体化管理模式是解决水务管理混乱局面的途径
        3.3.1 水务一体化管理模式有利于理顺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
        3.3.2 水务一体化管理模式是加强水资源统一规划管理的有效途径
        3.3.3 水务一体化管理模式有利于推动涉水事务的立法步伐
4 西安市水务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建构
    4.1 西安市实施水务一体化管理模式的现实基础
        4.1.1 大部制改革提供了组织基础
        4.1.2 市场经济的发育提供了市场化基础
        4.1.3 已有的法规及政策提供了基本的制度基础
    4.2 西安市创建水务一体化管理模式构建的基本思路
        4.2.1 确定一体化管理的主体
        4.2.2 涉水部门的职能划分
        4.2.3 健全地方性水务法规体系
        4.2.4 引入市场化运行方式
        4.2.5 构建多元化的投融资平台
    4.3 西安市推行水务一体化管理模式的保障条件
        4.3.1 体制保障
        4.3.2 制度保障
        4.3.3 资本运作保障
        4.3.4 市场运行保障
        4.3.5 人才保障
5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5)陕甘宁能源富集地区绿色宜居社区营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论文涉及的几个概念
        1.2.1 “陕甘宁”的概念界定
        1.2.2 “能源富集地区”的概念
        1.2.3 “社区与绿色宜居社区”的概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既往学术研究的不足之处
    1.4 研究方法及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论文组织结构图
    1.5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1.5.1 论文的主要内容
        1.5.2 论文的创新点
    1.6 本章小结
2 我国能源富集地区人居环境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恢复生态学理论
        2.1.1 恢复生态学的定义
        2.1.2 恢复生态学的特征
        2.1.3 能源富集地区生态恢复
    2.2 人居环境理论
        2.2.1 人居环境释义
        2.2.2 人居环境的构成
        2.2.3 人居环境的原则
        2.2.4 区域人居环境
    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2.3.2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2.3.3 能源富集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
    2.4 循环经济理论
        2.4.1 循环经济的定义
        2.4.2 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2.4.3 循环经济模式下能源富集地区发展途径
    2.5 本章小结
3 国内外绿色生态社区建设经验借鉴
    3.1 国外绿色生态社区营建经验
        3.1.1 英国豪其顿绿色生态社区项目
        3.1.2 瑞典马尔默市西港BO01绿色生态社区项目
        3.1.3 阿联酋马斯达尔生态社区项目
    3.2 国内绿色生态社区营建经验
        3.2.1 唐山曹妃甸绿色生态社区
        3.2.2 北京北璐春绿色生态社区
    3.3 绿色生态社区发展趋势
        3.3.1 因地制宜的营建绿色生态社区
        3.3.2 全面系统的营建绿色生态社区
        3.3.3 大众参与营建绿色生态社区
    3.4 本章小结
4 陕甘宁能源富集地区人居环境历史演变与现存问题
    4.1 陕甘宁能源富集地区的地理位置与区域范围
    4.2 陕甘宁能源富集地区人居环境历史演变
        4.2.1 先秦时期
        4.2.2 秦汉时期
        4.2.3 隋唐时期
        4.2.4 明清时期
        4.2.5 20世纪90年代以来
    4.3 陕甘宁能源富集地区现存的问题
        4.3.1 乡村社区缺乏因地制宜的规划
        4.3.2 能源矿产资源开发对乡村社区的影响
        4.3.3 产业结构单一化,发展方式粗放
        4.3.4 水资源极度缺乏
        4.3.5 水土流失严重
        4.3.6 环境污染问题突出
        4.3.7 基础设施不全
        4.3.8 思想观念滞后
        4.3.9 社会发展综合支撑能力弱
        4.3.10 可持续发展能力低
    4.4 本章小结
5 陕甘宁能源富集地区绿色宜居社区营建的基本要素分析
    5.1 自然环境要素
        5.1.1 地质地貌要素
        5.1.2 气候水文要素
        5.1.3 植被要素
        5.1.4 土壤要素
    5.2 经济技术要素
        5.2.1 绿色经济的生计方式
        5.2.2 绿色经济的居住方式
        5.2.3 低技术手段营建策略
        5.2.4 地域适宜性技术
    5.3 产业结构要素
        5.3.1 生态农业产业
        5.3.2 生态工业产业
        5.3.3 生态旅游产业
    5.4 社会文化要素
        5.4.1 “天人合一”的生态观
        5.4.2 民俗风俗习惯
        5.4.3 庭院文化影响
    5.5 制度政策要素
        5.5.1 组织保障
        5.5.2 制度支撑
        5.5.3 体制保障
        5.5.4 公众参与
    5.6 本章小结
6 陕甘宁能源富集地区绿色宜居社区营建原则与对策研究
    6.1 营建原则
        6.1.1 整体性原则
        6.1.2 以人为本原则
        6.1.3 生态可持续发展原则
        6.1.4 公平与共享参与原则
    6.2 营建对策
        6.2.1 宏观层面
        6.2.2 中观层面
        6.2.3 微观层面
    6.3 本章小结
7 陕甘宁能源富集地区绿色宜居社区营建模式研究
    7.1 生态农业社区模式
        7.1.1 生态农业的概念
        7.1.2 生态农业社区模式营建构想
        7.1.3 宜君县太安镇马场生态农业社区营建
    7.2 生态旅游社区模式
        7.2.1 生态旅游的概念
        7.2.2 庆阳地区资源环境及经济发展概况
        7.2.3 生态窑居度假社区模式营建构想
        7.2.4 庆阳石化厂主题工业旅游型社区营建
    7.3 特色产业社区模式
        7.3.1 特色产业的概念
        7.3.2 特色产业社区案例分析
    7.4 本章小结
8 陕甘宁能源富集地区绿色宜居社区营建的制度创新研究
    8.1 能源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补偿制度建设
        8.1.1 能源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补偿机制
        8.1.2 生态补偿的基本原则
        8.1.3 生态补偿形式的设计
        8.1.4 生态补偿基金制度建设
    8.2 社区生态环境统筹协调监督机制建构
        8.2.1 社区生态环境建设统筹协调
        8.2.2 社区生态与环境保护监督机制建设
        8.2.3 社区生态与环境保护监督的大众参与度
    8.3 社区生态环境监测与监控体系建构
        8.3.1 社区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构
        8.3.2 社区生态环境监控体系建构
        8.3.3 社区生态环境监测行政与措施建构
    8.4 构建政府主导型的社区生态环境管理模式
        8.4.1 制定社区生态环境保护战略规划
        8.4.2 社区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法律化
        8.4.3 积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8.5 建立切实可行的大众参与机制
        8.5.1 观念性参与
        8.5.2 组织性参与
        8.5.3 法规性参与
    8.6 经济活动的社区居民参与和收益共享:破解陕甘宁能源富集地区经济难题
        8.6.1 破解陕甘宁能源富集地区经济难题的路径
        8.6.2 破解陕甘宁能源富集地区经济难题的制度保障
    8.7 社区居民参与多中心合作治理:破解陕甘宁能源富集地区生态环境难题
        8.7.1 建立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的生态环境多中心合作治理模式
        8.7.2 破解陕甘宁能源富集地区生态环境治理难题的制度保障
    8.8 本章小结
9 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1.1 结论一
        9.1.2 结论二
        9.1.3 结论三
        9.1.4 结论四
        9.1.5 结论五
    9.2 需要进一步加强的工作
        9.2.1 建议一
        9.2.2 建议二
        9.2.3 建议三
        9.2.4 建议四
后记
致谢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附录 陕甘宁能源富集地区社区现状及居民需求抽样调查表
博士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6)双流县供水工程城乡一体化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供水工程城乡一体化研究
        1.2.2 国内供水工程城乡一体化研究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述评
    2.1 城乡一体化的内涵
    2.2 城乡供水
    2.3 城乡供水一体化问题的本质
    2.4 供水工程城乡一体化的内涵
        2.4.1 基本内涵
        2.4.2 基本模式
        2.4.3 供水工程城乡一体化的特性
第3章 双流县供水工程城乡一体化的现状与困境
    3.1 双流县供水工程城乡一体化的现状
        3.1.1 供水水源现状
        3.1.2 供水量及水价现状
        3.1.3 供水企业现状
        3.1.4 供水管网现状
        3.1.5 农村供水现状
        3.1.6 城乡供水一体化管理现状
        3.1.7 供水工程规划现状
    3.2 双流县供水工程城乡一体化的困境
        3.2.1 供水水源困境
        3.2.2 供水量及水价困境
        3.2.3 供水企业困境
        3.2.4 供水管网困境
        3.2.5 农村供水困境
        3.2.6 城乡供水一体化管理困境
第4章 双流县供水工程城乡一体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4.1 双流县供水工程城乡一体化的必要性分析
        4.1.1 城乡供水一体化的政策支持
        4.1.2 居民对城乡供水一体化的需求
        4.1.3 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的意义
    4.2 双流县供水工程城乡一体化可行性分析
        4.2.1 政策可行性
        4.2.2 经济可行性
        4.2.3 社会可行性
        4.2.4 技术可行性
第5章 双流县供水工程城乡一体化实施建议
    5.1 双流县供水工程城乡一体化的政策目标
    5.2 实现供水城乡一体化的对策建议
        5.2.1 组织框架保障体系
        5.2.2 制度保障体系
        5.2.3 资金保障体系——创新融资机制
        5.2.4 技术保障体系
        5.2.5 环境保护体系——节水建设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7)浅谈城乡水务管理体制改革新趋势——水务一体化(论文提纲范文)

1 水务一体化的内涵
2 国内及国外水务一体化形势
3 水务一体化的必要性及优越性
4 当前水务一体化存在的问题
5 对策措施
6 结语

(8)中国水资源市场化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表目次
图目次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关于水资源产权市场化的研究进展
        二、关于水资源产业市场化的研究进展
        三、关于水资源资本市场化的研究进展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重点、难点
    第五节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水资源市场化发展的背景、历程与现状
    第一节 水资源供需矛盾现状与趋势
        一、全球水危机
        二、中国水资源现状
    第二节 我国传统治水思路及对其反思
    第三节 水资源市场化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第四节 水资源市场化配置模式与经济绩效
    第五节 浙江东阳——义乌水权交易案例分析
        一、案例简介
        二、案例的分析与思考
第三章 水资源市场化制度体系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水资源特性的制度分析
        一、基于公共产品理论的分析
        二、基本外部性理论的分析
        三、基于产权理论的分析
        四、基于政府规制理论分析
    第二节 水资源市场化制度体系构建的基本构架
        一、水资源资产化
        二、水资源产权化
        三、水资源资本化
        四、水资源产业化
    第三节 水资源市场化制度体系的内在逻辑关系
        一、水资源产权化是水资源市场化的前提
        二、水资源产权市场化是水资源市场化的制度核心
        三、水资源产业市场化是水资源市场化的重要内容
        四、水资源资本市场化是水资源市场化的发展方向
        五、合理的政府规制是水资源市场化的有力保障
第四章 国外水资源市场化建设的经验借鉴
    第一节 澳大利亚的水资源市场化
        一、澳大利亚水资源概况
        二、澳大利亚水资源制度的历史演变
        三、澳大利亚水资源的相关制度
    第二节 美国的水资源市场化
        一、美国水资源概况
        二、美国的水权制度
    第三节 法国的水资源市场化
    第四节 智利的水资源市场化
    第五节 国外水资源市场化建设的启示
        一、因地制宜的建立切合实际的水资源制度
        二、水资源国家所有,实行用水许可制度
        三、建立可交易水权制度
        四、建立水权转让公告制度
        五、创新水权交易方式
        六、重视环境生态用水
        七、重视用水户的参与
        八、水权管理有法律保障
第五章 水资源产权市场化研究
    第一节 水权市场的构成
    第二节 一级水权市场的运作
        一、行政集中分配
        二、市场分配方式
    第三节 二级水权市场的运作
        一、水权交易市场的模式选择
        二、水权交易市场的运行机制
        三、水权交易市场的框架构建
    第四节 特殊的水权市场——排污权市场的运作
        一、排污权交易的原理
        二、排污权市场的运作
第六章 水资源产业市场化研究
    第一节 水资源产业的内涵与特征
        一、水资源产业的内涵
        二、水资源产业的特征
    第二节 水资源产业市场化中的竞争机制
    第三节 水资源产业市场化中的水价机制
        一、水价构成
        二、水价制定原则
    第四节 水资源产业市场化中的产权制度安排
        一、水资源产业的产权制度改革历程
        二、水资源产业的产权制度改革途径
        三、水资源产业的产权制度改革措施
第七章 水资源资本市场化研究
    第一节 水资源资本市场的特征
        一、水资源市场化的高级形式
        二、水资源资本市场的作用
        三、水资源资本市场的基本框架
    第二节 水资源资本市场的模式选择
        一、水资源银行
        二、水资源股票
        三、水资源基金
        四、水资源期权
        五、水资源期货
    第三节 水资源资本市场的培育
        一、突破水资源理论障碍
        二、建立水资源市场体系
        三、实施水资源资本创新
        四、加强水资源资本化的风险管理
第八章 水资源市场化中的政府规制研究
    第一节 水资源市场化中的政府规制模式
        一、资源产业政府规制基本模式
        二、水资源市场化中政府规制的主要模式
    第二节 水资源市场化中的政府职能
        一、水权交易市场中的政府职能
        二、排污权交易制度中的政府职能
        三、水资源产业市场化中的政府职能
    第三节 水资源市场化中的价格规制
        一、定价方式的选择
        二、水价具体形式
        三、水价体系构建
    第四节 水资源市场化中的进入规制
        一、国外水资源市场化模式
        二、水资源产业市场化的特许经营模式
第九章 水资源市场化的保障机制研究
    第一节 法律保障
        一、水资源民事法律制度的完善
        二、水资源环境保护法律的完善
        三、水资源行政法律制度的完善
    第二节 体制保障
        一、我国水资源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我国水资源管理体制的完善
    第三节 道德保障
        一、开展全民性的水资源道德观教育
        二、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和外在氛围
        三、以法治的"他律"促进道德"自律"
    第四节 技术保障
        一、完善水利基础设施
        二、完善水资源和水环境监测、调控、计量系统
        三、健全水权交易信息化平台
参考文献
    一、中文部分
    二、英文部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9)基于城乡一体化管理的浙江省水务管理体制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主要内容
    1.3 研究方法
2 国内外已有研究述评
    2.1 关键词解释
    2.2 国外水务管理体制研究
    2.3 国内水务管理体制研究
3 浙江省水务管理体制改革的进展与模式
    3.1 调整行政管理职能模式
    3.2 成立水务企业模式
    3.3 行政职能调整与水务企业市场运作并重模式
4 浙江省水务管理体制改革的经验与不足
    4.1 浙江水务体制改革的经验
    4.2 浙江省现行水务体制存在的问题
5 推进浙江水务体制改革的对策与建议
    5.1 确立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体制
    5.2 完善水务管理相关的政策法规体系
    5.3 深化水务企业市场化经营管理改革
    5.4 完善多元化的水务投融资制度
    5.5 完善水价形成机制
    5.6 提高公众参与和监督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0)城乡水务管理理论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内容体系
2 城乡水务管理历史沿革
    2.1 水务管理的含义
    2.2 我国水资源管理体制的历史演进
    2.3 城乡水务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3 水资源承载能力及水资源优化配置
    3.1 水资源承载能力
    3.2 水资源供给
    3.3 水资源需求
    3.4 水资源优化配置及供求均衡
4 城乡水务市场构建与管理(Ⅰ)概论
    4.1 水务市场含义及特征
    4.2 城乡水务市场容量
    4.3 水务市场的发展现状
    4.4 我国城乡水务市场发展模式探析
    4.5 水务市场发展对策
5 城乡水务市场构建与管理(Ⅱ)水权及其管理
    5.1 水权及其特征
    5.2 水权制度的含义
    5.3 初始水权的分配
    5.4 当前水权制度存在的问题
    5.5 水权交易
    5.6 水权交易市场中政府职能构建
6 水价及其研究
    6.1 水价
    6.2 水价现状分析
    6.3 政策导向
    6.4 水价制定
    6.5 水价制度案例
7 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
    7.1 水务一体化管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7.2 城乡水务一体化设想
    7.3 我国水务行政管理体制
    7.4 深化水务投融资体制改革
    7.5 制定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
    7.6 构建统一开放的水务市场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四、城乡水务统一管理 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体制保障(论文参考文献)

  • [1]烟台水务一体化管理研究[D]. 杜敏.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1
  • [2]苏州市城市自来水供给服务优化对策研究[D]. 张怡.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3]中国水利绿色发展研究[D]. 栗欣如.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4]西安市水务管理一体化体制研究[D]. 高茜. 重庆大学, 2017(06)
  • [5]陕甘宁能源富集地区绿色宜居社区营建研究[D]. 方松林.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6(05)
  • [6]双流县供水工程城乡一体化问题研究[D]. 曾加友. 西南交通大学, 2015(01)
  • [7]浅谈城乡水务管理体制改革新趋势——水务一体化[J]. 刘晓鹏. 广东水利水电, 2010(11)
  • [8]中国水资源市场化制度研究[D]. 刘普. 武汉大学, 2010(11)
  • [9]基于城乡一体化管理的浙江省水务管理体制改革研究[D]. 夏益杰. 浙江大学, 2009(S1)
  • [10]城乡水务管理理论与实证研究[D]. 王传成. 山东农业大学, 2006(01)

标签:;  ;  ;  ;  ;  

城乡水务统一管理,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制度保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