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区域淋巴结转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胃肿瘤,淋巴转移,危险因素,预后
区域淋巴结转移论文文献综述
周潮平,汤代彬,汪大田,高斌,马军[1](2019)在《单中心186例早期胃癌区域淋巴结转移特征与预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早期胃癌(EGC)的临床病理特征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以及淋巴结转移对EGC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对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医院2010年10月—2018年12月手术治疗的186例EGC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6例EGC患者中,17例(9.1%)出现区域淋巴结转移。单因素分析显示,黏膜下癌(T1b)患者淋巴结转移率高于黏膜内癌患者(T1a)(15.1%vs. 4.2%,χ~2=5.177,P=0.023);病灶最大径>2cm患者淋巴结转移率高于病灶最大径≤2cm患者(14.3%vs. 5.5%,χ~2=4.190,P=0.041);伴有脉管浸润患者淋巴结转移率高于无脉管浸润患者(50.0%vs. 6.8%,χ~2=21.247,P=0.000);总淋巴结清扫≥15枚患者淋巴结转移率高于淋巴结清扫<15枚患者(12.5%vs. 0,χ~2=6.879,P=0.009);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大体类型、分化程度、手术方式与淋巴结转移均无明显关系(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伴有脉管浸润是EGC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RR=6.886,95%CI=1.399~33.898,P=0.018)。173例(93.0%)患者具有完整随访资料,随访时间2~95个月。全组EGC患者3、5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96.1%、92.4%,其中无淋巴结转移患者分别为97.1%、95.5%,有淋巴结转移患者分别87.5%、65.6%,尽管前生存率优于后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478,P=0.115)。结论:黏膜下层浸润、病灶最大径>2cm、伴有脉管浸润的EGC患者有更高的区域淋巴结转移风险,因此对EGC要进行规范的淋巴结清扫以准确的判断术后病理分期及决定后续治疗。淋巴结转移对EGC患者预后的影响还需进一步的长期随访研究确定。(本文来源于《中国普通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吴雪元,张涛,刘洪,李绍东[2](2019)在《单指数、双指数及拉伸指数模型扩散加权成像参数预测直肠癌区域淋巴结转移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直肠癌原发灶单指数、双指数及拉伸指数模型扩散加权成像参数预测区域淋巴结转移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直肠癌患者术前盆腔MRI图像,根据术后病理分为淋巴结转移和非转移两组。分别测量所有直肠癌原发灶18 b值DWI序列单指数、双指数及拉伸指数模型参数,包括标准ADC(ADC standard)、快速扩散系数(ADCfast)、慢速扩散系数(ADCslow)、灌注分数(f)、扩散分布系数(DDC)、水分子扩散异质性指数(α)。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各参数在转移、非转移淋巴结组的差异,采用ROC曲线评价各参数值阈值及各单一参数的预测效能。结果 41例患者中转移、非转移淋巴结组分别为27例、14例。直肠癌原发灶ADCfast、f、DDC及α在转移淋巴结与非转移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预测区域淋巴结转移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 672、0. 729、0. 725及0. 690;最佳阈值分别为3. 463×10~(-3)mm~2/s、0. 477%、0. 895×10~(-3)mm~2/s和0. 898。结论双指数及拉伸指数模型参数ADCfast、f、DDC及α对直肠癌区域淋巴结转移有预测价值,应用单一参数预测区域淋巴结诊断效能为低-中等,可在诊断区域淋巴结转移中提供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临床放射学杂志》期刊2019年07期)
王祥[3](2019)在《预测T1期肺腺癌区域淋巴结转移的影像组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CT形态学特征对T1期肺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状态的预测价值【目的】研究传统CT形态学特征与临床T1期肺腺癌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建立基于术前CT形态学特征预测模型,以协助临床医生做出合理的诊疗策略。【资料与方法】回顾分析了2012年7月-2017年3月在我院病理证实的366例T1期的周围型肺腺癌患者,所有患者均在术前一个月内进行胸部CT检查。纳入训练集中的242例患者的术前CT图像特征(病灶大小、密度、分叶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空泡征、支气管征)、年龄、性别9个特征作为预测淋巴结转移的单因素。然后利用单变量分析算法,选出其中具有统计学差异的形态学特征(p<0.05),利用逻辑回归方法建立预测模型,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模型的预测性能。【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66例临床T1期周围型腺癌的病人,总淋巴结转移率20.2%,每个特征经过曼-惠特尼U检验的特征筛选后,有四个p值均小于0.01的特征,分别为肿瘤大小、毛刺征、胸膜凹陷征及结节密度。将该模型在验证集(124个患者)中进行验证,AUC为0.796。结果表明淋巴结转移与所纳入的特征因素的变化存在相关性。【结论】在传统CT形态学特征中,肿瘤大小、毛刺征、胸膜凹陷征及结节密度是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对T1期肺腺癌术前预测淋巴结转移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有重要意义。第二部分基于肿瘤的影像组学标签对T1期肺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状态的预测研究【目的】研究临床T1期肺腺癌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基于术前肿瘤区域的影像组学标签的预测模型,以协助临床医生做出合理的诊疗策略。【资料与方法】本研究获得伦理审查委员会批准。回顾性分析366例T1期周围型肺腺癌,对于每个患者,为肿瘤定义一个3D ROI,定义为GTV(肿瘤总体积),从每个病人的GTV中提取1946个影像组学标签。利用Py Radiomics软件包对肿瘤的影像组学特征进行提取。利用最大相关最小冗余(Minimum redundancy maximum relevance,m RMR)对特征进行重要性排序,然后利用Lasso回归模型进行特征选择和影像组学模型的建立,并在124例肺腺癌患者的独立验证集中进行模型验证,利用ROC下面积AUC值来衡量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在366例临床T1期肺腺癌中,其中295例术后病理未发现淋巴结转移,71例为病理证实发生淋巴结转移,从每个GTV中共提取1946个影像组学特征,筛选出3个最重要的影像组学特征,模型预测淋巴结转移的AUC值为0.829,在独立验证队列中肿瘤的影像组学特征展现了良好的分类诊断能力。【结论】基于GTV的影像组学模型在预测T1期肺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方面具有良好的效能,该模型将对T1期肺腺癌患者个体化医疗提供帮助。第叁部分基于瘤周的影像组学标签对T1期肺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状态的预测研究【目的】探讨基于瘤周区域的影像组学标签对T1期肺腺癌浸润性的预测效能,最终建立预测T1期肺腺癌淋巴结转移的最佳模型。【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7月-2017年3月在我院病理证实的366例T1期的周围型肺腺癌患者,所有患者均行术前CT检查,肿瘤区域GTV外周15毫米定义为瘤周区域(peritumoural volume,PTV),从瘤周区域提取1946个影像组学特征。首先使用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来衡量观察者间及观察者内提取特征可靠性,大于0.75表示信度良好,小于0.75的特征被剔除。在训练集上利用最大相关最小冗余(Minimum redundancy maximum relevance,m RMR)特征排序法和Lasso(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分类器方法进一步筛选影像组学标签用于模型建立,在验证集进行独立验证预测模型的效能。同时对肿瘤及瘤周体积(Gross and peritumoural volume,GPTV)的影像组学特征进行重要性排序、筛选与模型的建立,在独立的验证集上利用ROC下面积AUC来衡量模型的预测效能。最后,建立一个综合CT征象学特征、癌胚抗原水平及GPTV的影像组学标签的综合预测模型,同样在验证集上来检测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本研究利用GTV和PTV提取的影像组学特征建立的模型对T1期肺腺癌淋巴结转移状态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AUC分别为0.829(95%CI,0.745-0.913)、0.825(95%CI,0.733-0.918),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通过联合GTV和PTV的特征,影像组学特征的AUC增加到0.843(95%CI,0.770-0.916)。同时诺谟图的AUC为0.869(95%CI,0.800-0.938)。【结论】基于GTV、PTV建立的影像组学模型在预测淋巴结转移方面均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本研究最终建立的综合预测模型术前可以方便的预测T1期肺腺癌患者LN状态。(本文来源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期刊2019-05-28)
陈玉[4](2019)在《阴茎癌区域淋巴结转移相关分子诊断标志物的筛选与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p53、Ki67、p14ARF、E-cad、C-myc、Ras、EGFR对阴茎癌发生区域淋巴结转移(Regional lymph node metastasis,RLNM)及预后的预测作用。方法:收集41例行手术治疗的阴茎癌患者的标本,应用组织芯片技术制作成阴茎癌组织芯片。通过免疫组化染色检测p53、Ki67、p14ARF、E-c ad、C-myc、Ras、EGFR七项分子标志物在41例阴茎癌患者的癌组织、癌旁组织及阳性淋巴结中的表达情况。应用Fisher精确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Kaplan-Meier生存曲线等统计学方法分析p53、Ki67、p14ARF、E-ca d、C-myc、Ras、EGFR表达与阴茎癌区域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关系。结果:1、阴茎癌患者癌组织中p53、p14ARF、E-cad、C-myc、Ras、EGFR的阳性率分别为55.6%、96.3%、85.2%、96.3%、63%、51.9%,其阳性率显着高于癌旁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阳性淋巴结组中p53、Ki67、p14ARF、E-cad、C-myc、Ras、EGFR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0%、12.5%、87.5%、62.5%、85.7%、85.7%、85.7%,其中p53、E-cad、R as、EGFR的阳性率显着高于癌旁组(P<0.05),但Ki67、p14ARF、C-myc在阳性淋巴结组与癌旁组中的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阴茎癌患者癌组织中与阳性淋巴结组中p53、Ki67、p14ARF、E-cad、C-myc、Ras、E GFR的阳性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p53、Ki67、EGFR在阴茎癌组织的表达与阴茎癌发生RLNM呈正相关(P<0.05)。而年龄、T分期、M分期、病理学分级、p14ARF、E-cad、C-myc及Ras与阴茎癌发生RLNM无关(P>0.05)。3、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p53是阴茎癌发生RLNM的独立危险因素[P=0.038,OR(95%CI)=18.238(1.178~282.372)]。4、联合p53、Ki67、EGFR的多标志物诊断模型(In[p/(1-p)]=2.904×p53+21.048×ki67+1.882×E-cad-3.334)对预测阴茎癌发生RLNM的灵敏度(sensit ivity,SEN)为88.9%,特异度(specificity,SPE)为77.8%,阳性预测值(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PPV)为66.7%,阴性预测值(negative predi ctive value,NPV)为93.3%,ROC曲线下面积(AUC)=0.906。5、p53、Ki67、p14ARF、E-cad、C-myc、Ras、EGFR在阴茎癌组织表达与T分期、M分期、病理等级及年龄均无显着相关(P>0.05)。6、平均随访时间为83个月,总体5年癌症特异性生存率(Cancer specifi c survival,CSS)为66.7%(18/27),通过Kaplan-Meier分析发现p53在阴茎癌的表达与阴茎癌患者的5年CSS相关(P=0.025):p53表达阳性率升高与更低的5年CSS相关;其他指标与阴茎癌5年CSS无关(P>0.05)。结论:1.p53、E-cad、p14ARF、C-myc、Ras、EGFR表达升高可能与阴茎癌的发生相关。2.p53表达升高对阴茎癌发生区域淋巴结转移有一定的预测作用。3.联合检测p53、Ki67、EGFR的多因素诊断模型可以提高预测阴茎癌发生区域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4.p53表达升高与阴茎癌不良预后相关。(本文来源于《广西医科大学》期刊2019-05-01)
李辉[5](2019)在《非小细胞肺癌区域淋巴结转移与肺裂类型的相关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 肺裂附近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区域淋巴结转移与肺裂类型的关系背景:肺叶切除与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术是非小细胞癌(NSCLC)的主要治疗方法。在第8版肺癌TNM分期中,脏层胸膜受累是T2分期的主要因素,无论肿瘤侵袭部位的肺裂状况如何(仅叶间胸膜受累或经肺实质侵犯毗邻肺叶),除非其他因素影响T分期,侵犯叶间肺裂的肿瘤仍然分类为T2,新的TNM分期系统并没有考虑邻近肿瘤部位的肺裂状态,以往的研究结果表明,肺裂状态可能影响肿瘤侵犯毗邻肺叶患者的术后生存率。因此,对于毗邻肺裂部位的肿瘤行解剖性或非解剖性切除术(肺叶切除+受累肺叶楔形切除术或肺段切除术)的指征及可行性目前是有争议的,依据肿瘤部位、肺裂状态,肺门解剖结构以及肺功能状态等因素,术者更倾向选择肿瘤所在肺叶段的切除附加毗邻肺段叶的局限切除,获取足够安全的切缘。此外,淋巴结清扫的最佳范围及方式尚不清楚。不完全肺裂表明叶裂之间的肺组织实质呈部分融合,也可能影响肺内疾病的传播,诸如肿瘤沿气腔播散的形式和途径可能会有影响,或许由于解剖学变异,叶裂处肺淋巴引流与传统肺叶段淋巴引流途径不同或存在差异,毗邻肺叶淋巴结的转移途径及程度尚不清楚,可能影响术式的选择及淋巴清扫范围的判定,临床工作中在完成了肿瘤所在肺叶的解剖性肺叶或肺段切除术后,对于毗邻区域血管和支气管旁高度怀疑转移或不能确定性质的淋巴结是否进行清扫、清扫范围的确定、程度的把握及其技术性等诸多问题仍值得商榷。更为广泛的区域淋巴结清扫,可获取更多的肺门、纵隔淋巴结数目,可以提供更为准确的关于肿瘤浸润及转移的信息,用以精确分期,指导后续治疗,即便如此,也要注意到如此处理,存在扩大手术范围的“过度操作”可能会带来无谓的创伤,存在过多出血、肺组织漏气、支气管血管结构的无意损伤等问题,毗邻区肺叶段的淋巴结清扫与扩大的纵隔淋巴结清扫(Extended lymph node dissection,eLND)内容不同,本身是否确可使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患者生存受益,尚有较大争议。对于毗邻区肺叶肺段旁淋巴结清扫的目的应不会局限于仅仅是为识别N1或多站N1转移等分期信息,诸多问题仍需深入分析。目的:探讨邻近肺裂附近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区域淋巴结转移与肺裂类型的关系以及毗邻区肺叶淋巴结清扫的必要性。方法:2013年8月至2015年3月,对332例接受肺叶切除和系统纵隔淋巴结清扫术的NSCLC患者,清扫和收集包括肺门肺段支气管淋巴结及毗邻区非肿瘤所在叶段淋巴结,病理检查并统计学分析。结果:全组患者依据毗邻肺裂受累分为非毗邻肺叶侵犯(Non-adjacent lobe invasion,NALI)组(n=295)和毗邻肺叶侵犯(Adjacent lobe invasion,ALI)组(n=37)。ALI比NALI的肿瘤侵袭性更强,显示更多的肺叶和肺段受侵袭(P<0.000)。ALI和NALI肿瘤之间包括年龄,性别,术前CEA水平和组织学差异无显着性。ALI组和NALI组肿瘤N2转移率差异有显着性(37.8%vs.8.8%,P=0.001)。ALI肿瘤在胸膜受累中明显高于NALI肿瘤(62.2%vs.43.1%,P = 0.035)。肿瘤侵犯完全肺裂者出现N2转移率高于侵犯不完全肺裂组(44.4%vs.14.3%,P=0.015)。但肿瘤侵犯不完全肺裂组的N1转移率与肿瘤未侵犯不完全肺裂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着性(32.l%vs.24.2%,P=0.357)。除了上述发现之外,结果显示跳跃性N2(Skip metastasis N2)转移与肿瘤大小(P=0.567),病理类型(P=0.421),肺裂状态(P=0.697)和邻近肺叶受累无关(P=0.454)。多变量分析结果显示胸膜侵犯是非肿瘤所在肺叶(Non-tumor-bearing lobe,NTBL)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结论:NSCLC经完全肺裂侵入毗邻肺叶者N2转移率较高,不完全肺裂组毗邻肺叶受累与否,N1转移率无差异,尽管NTBL淋巴结转移率较低,对于胸膜受累的肿瘤进行广泛淋巴结清扫,包括肺门及毗邻非肿瘤所在肺叶淋巴结仍是必要的。第二部分 毗邻肺裂的非小细胞肺癌区域淋巴转移路径及微转移检测背景:肺癌外科治疗主要是以原发病灶的完全切除+完全性淋巴结清除术为标准术式,手术范围均是围绕原发肿瘤所在肺叶段区域、以及符合转移规律判定的特定区域的清扫,对于肿瘤跨肺叶段、或肿瘤非跨叶但相毗邻的肺叶段的淋巴转移规律知之不多,把握适度的清扫范围、精确判断出毗邻区域淋巴结有无转移,清扫特定转移的淋巴结,达到彻底性的目的,又能相对缩小淋巴结清扫范围,减少手术创伤,同时确定准确的分期,指导术后辅助治疗。或许由于解剖学变异,叶裂处肺淋巴引流与传统叶段淋巴引流途径不同或存在差异,毗邻肺叶淋巴结的转移路径及淋巴引流尚不清楚,可能影响术式的选择及淋巴清扫范围的判定。目的:探讨邻近肺裂附近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区域淋巴引流路径以及区域淋巴结微转移的检测。方法:2015年8月至2016年4月,对35例接受肺叶切除和系统纵隔淋巴结清扫术的病变毗邻肺裂的临床Ⅰ-Ⅱ期NSCLC患者,联合应用染色法(亚甲蓝溶液)和放射同位素法(99Tcm标记硫胶体)检测蓝染淋巴结(前哨淋巴结),观察记录蓝染淋巴结的部位,分别用RT-PCR技术检测淋巴结CK19mRNA表达水平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淋巴结微转移,对于区域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对比分析。结果:32例患者检测出放射值异常且蓝染的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SLN)(91.49%),SLN敏感性为88.9%,准确率为93.7%,假阴性率为12.5%,SLN检出转移淋巴结率与肿瘤部位、病理类型、肿瘤大小、跨裂侵犯等因素无关,与病理分期有关(P=O.001);免疫组化检查检测SLN转移淋巴结,CK19阳性率为39.1%(43/110),与H&E染色法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P=0.031)。RT-PCR技术检测淋巴结CK19mRNA表达阳性率为45.5%(50/110),微转移检出率要高于常规病理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结论:检测SLN淋巴结中CK19表达可提高微转移的检出率,可有效规划毗邻肺裂肿瘤的区域淋巴结清扫范围。第叁部分 Flotillin-1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的进展与预后背景:肺癌中非小细胞肺癌(NSCLC)比例依然较高,大约可占到800%。针对非小细胞肺癌的研究及治疗方案的选择及实施仍然是临床工作的重点,当今在肺癌靶向、免疫治疗领域众多的研究进展、观点更新及临床试验的结果也改变着治疗理念,关于肺癌病因学、遗传基因等方面研究促使人们对发病机制有深入的分析,也提出更多疑问。肺组织从正常结构转变为恶性病变诸如癌前病变-原位癌-微浸润-浸润性癌的演进变化中,是多步骤多因素参与的级联反应过程,众多分子在参与的方式及承担角色不同。影像学检查筛查出更多早期的病例,处理规范的制定及指南更新频出,并未减少其发病率的持续增长,而大量检出GGO、GGN病灶也会带来更多的临床疑问,发病机制的研究仍待深入,而选择更为敏感和特异的指标显然对于NSCLC早期诊断和评估具有重要价值。多种细胞转导分子与肿瘤发生关系密切,研究发现浮舰蛋白-1(Flotillin-1,FLOT-1)参与多种信号通路,如AKT/FOX03a、TGF-β/Smad3等调控,其表达与肿瘤临床分期、转移、浸润、预后等具相关性,具有调节肿瘤发生发展的作用,其调控机制尚不明确,在其他肿瘤如乳腺、泌尿、消化道肿瘤等肿瘤的研究已经发现Flotillin-1异常表达与肿瘤发生及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目前对于Flotillin-1表达与NSCLC关系研究的报道不多,其分子表达对于肺癌发生及肿瘤进展及预后关系的研究仍待深入,阐明分子作用的机制以及在细胞信号转导过程中承担的角色及地位,为寻找治疗靶点及研究肿瘤致病机制可提供有益的探索。目的:探讨Flotillin-1异常表达与NSCLC患者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及其预后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2月至2013年9月106例接受肺叶切除和系统纵隔淋巴结清扫术的NSCLC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肿瘤组织Flotillin-1表达,应用荧光定量PCR检测52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和癌旁组织的Flotillin-1 mRNA的表达,对比分析Flotillin-1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及肿瘤预后的影响,并统计学分析。结果:非小细胞肺癌组织Flotillin-lmRNA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的表达(78.8%vs.21.6%,P=0.023),肿瘤组织的Flotillin-1过度表达(52.8%),与肿瘤大小(P=0.014)、临床分期(P=0.002)及淋巴转移(P=0.002)具有相关性,生存分析显示Flotillin-1低表达患者预后明显差于高表达者,多因素分析显示Flotillin-1是独立预后因素。结论:Flotillin-1表达可能与NSCLC的肿瘤形成具有相关性,对评估患者预后具有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2-25)
徐晓东,车春霞,衣海燕[6](2019)在《宝石能谱CT对胃癌区域淋巴结转移诊断的临床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宝石能谱CT在诊断胃癌区域淋巴结转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45例胃癌患者,均给予宝石能谱CT与螺旋CT,对比两种诊断方法淋巴结转移检出率和诊断效能。结果:螺旋CT淋巴结转移检出率57.78(26/45)明显低于宝石能谱CT75.56%(34/45)。螺旋CT淋巴结转移诊断准确度、特异度、敏感度68.89%、11.11%、57.78%明显低于宝石能谱CT93.33%、17.78%、75.56%。结论:宝石能谱CT诊断率和诊断效能高,值得临床推广。(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村卫生》期刊2019年03期)
胡佳捷,曹燕珍,王翠翠,罗洞波,赵兵[7](2018)在《肺腺癌伴区域淋巴结转移患者临床及分子病理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肺腺癌伴区域淋巴结转移患者临床及分子病理特征。方法:收治肺腺癌伴区域淋巴结转移患者210例,获取患者EGFR、ALK、ROS1及RET等基因检测结果,分析其基因状态和病理特征。结果:210例患者中,EGFR突变率42.86%,ALK、ROS1及RET阳性率分别为10.95%、1.9%、3.33%;EGFR和ALK均为阳性4例,所有基因检测均为阴性89例。EGFR突变组患者和ALK阳性组患者的病理分化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腺癌伴区域淋巴结转移患者EGFR、ALK、ROS1及RET基因在临床病理特征上具有共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社区医师》期刊2018年33期)
Ji-Jin,Yao,Guan-Qun,Zhou,Ya-Qin,Wang,Si-Yang,Wang,Wang-Jian,Zhang[8](2018)在《包含转移区域颈部淋巴结区和治疗前血清Epstein-Barr病毒DNA拷贝数的综合模型对预测N1期鼻咽癌远处转移的预后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与目的根据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AJCC)分期系统第7版,50%以上的鼻咽癌(nasopharyngealcarcinoma,NPC)患者在初诊时为N1期。然而,对N1期NPC患者的研究相对较少,其转移风险也不乐观。本研究旨在评估转移区域淋巴结大体肿瘤区(gross tumor volume of metastatic regional lymph node,GTVnd)和治疗前血清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DNA拷贝数对N1期NPC患者远处转移的预测价值,并为该类型患者建立包含GTVnd和EBVDNA拷贝数的综合预后模型。方法本研究对2009年11月至2012年2月期间,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接受治疗的787例新诊断的非转移性、经组织学证实的N1 NPC患者病历进行了分析。使用面积求和方法测量计算机断层扫描获取的GTVnd。治疗前采集血样,定量检测血浆EBV的DNA拷贝数。使用受试者工作特性(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来评价GTVnd的临界点,并且使用ROC曲线下面积来评估GTVnd的预测有效性。通过Kaplan-Meier分析评估生存率,使用log–rank检验比较生存曲线。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变量分析。结果 GTVnd>18.9mLvs.≤18.9mL患者的5年无远处转移生存率(distantmetastasis-freesurvival,DMFS)分别为82.2%和93.2%(P <0.001),EBV DNA拷贝数> 4000拷贝/mL vs.≤4000拷贝/mL患者的5年DMFS为83.5%vs. 93.9%(P <0.001)。在Cox回归模型中对GTVnd、EBV DNA拷贝数和T分期进行校正后,GTVnd> 18.9 mL和EBV DNA拷贝数> 4000拷贝/mL与预后不良显着相关(均P <0.05)。根据GTVnd和EBV DNA拷贝数的组合,将所有患者分为低风险、中风险和高风险组,5年DMFS分别为96.1%、87.4%和73.8%(P <0.001)。多变量分析证实了该模型对远处转移风险分层的预后价值[风险比(hazard ratio,HR)=4.17;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2.34–7.59;P <0.001)]。结论 GTVnd和血清EBV DNA拷贝数是预测N1期NPC患者远处转移的独立预后因素。包含GTVnd和EBV DNA拷贝数的预后模型可以改进此类患者的转移风险分层。(本文来源于《癌症》期刊2018年11期)
鲍国峰,杨学华,谢起伟,徐敏涛[9](2018)在《宝石能谱CT在诊断胃癌区域淋巴结转移中的临床意义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宝石能谱CT在胃癌区域淋巴结转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7年10月在我院治疗的72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且已经过胃镜活检病理证实,所有入选患者均需接受螺旋CT检查,并于1 h后接受宝石能谱CT检查,并比较不同检查方式的检出结果以及诊断效能。结果宝石能谱CT对淋巴结转移的检出率为75%,高于螺旋CT的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宝石能谱CT对胃癌区域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均高于螺旋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宝石能谱CT为诊断胃癌区域淋巴结转移的有效手段,且准确性较高。(本文来源于《实用医技杂志》期刊2018年11期)
王建国,刘海峰,苏新明[10](2018)在《矩形准直器体部伽玛刀治疗食管癌复发区域淋巴结转移的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矩形准直器体部伽玛刀治疗食管癌复发区域淋巴结转移的可行性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体部伽玛刀治疗44例87处复发区域淋巴结转移灶,设计3~4Gy不同的分割剂量、10~15次的照射次数,每周5次照射。评价肿瘤体积改变和患者总生存率(OS)和1年内无进展生存率(PFS)。结果:44例患者87处淋巴结转移病灶完成治疗,3月内87处病灶复查ORR为89.6%(78/87)。本组病例达到1年OS为72.7%、PFS为45.4%的效果,多数患者症状如声音嘶哑、进食呛咳、上腔静脉综合征症状、咳嗽、呼吸困难等缓解或消失。少数患者有Ⅰ~Ⅱ级放射性肺炎(5/44)表现,无明显症状。结论:体部伽玛刀对于多发、多空间小体积病灶有一定优势,矩形准直器体部伽玛刀适合治疗较大体积、外形不甚规则病变,副作用及并发症较轻。(本文来源于《甘肃医药》期刊2018年11期)
区域淋巴结转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直肠癌原发灶单指数、双指数及拉伸指数模型扩散加权成像参数预测区域淋巴结转移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直肠癌患者术前盆腔MRI图像,根据术后病理分为淋巴结转移和非转移两组。分别测量所有直肠癌原发灶18 b值DWI序列单指数、双指数及拉伸指数模型参数,包括标准ADC(ADC standard)、快速扩散系数(ADCfast)、慢速扩散系数(ADCslow)、灌注分数(f)、扩散分布系数(DDC)、水分子扩散异质性指数(α)。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各参数在转移、非转移淋巴结组的差异,采用ROC曲线评价各参数值阈值及各单一参数的预测效能。结果 41例患者中转移、非转移淋巴结组分别为27例、14例。直肠癌原发灶ADCfast、f、DDC及α在转移淋巴结与非转移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预测区域淋巴结转移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 672、0. 729、0. 725及0. 690;最佳阈值分别为3. 463×10~(-3)mm~2/s、0. 477%、0. 895×10~(-3)mm~2/s和0. 898。结论双指数及拉伸指数模型参数ADCfast、f、DDC及α对直肠癌区域淋巴结转移有预测价值,应用单一参数预测区域淋巴结诊断效能为低-中等,可在诊断区域淋巴结转移中提供新的思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区域淋巴结转移论文参考文献
[1].周潮平,汤代彬,汪大田,高斌,马军.单中心186例早期胃癌区域淋巴结转移特征与预后分析[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9
[2].吴雪元,张涛,刘洪,李绍东.单指数、双指数及拉伸指数模型扩散加权成像参数预测直肠癌区域淋巴结转移价值[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9
[3].王祥.预测T1期肺腺癌区域淋巴结转移的影像组学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2019
[4].陈玉.阴茎癌区域淋巴结转移相关分子诊断标志物的筛选与验证[D].广西医科大学.2019
[5].李辉.非小细胞肺癌区域淋巴结转移与肺裂类型的相关分析[D].山东大学.2019
[6].徐晓东,车春霞,衣海燕.宝石能谱CT对胃癌区域淋巴结转移诊断的临床价值[J].中国农村卫生.2019
[7].胡佳捷,曹燕珍,王翠翠,罗洞波,赵兵.肺腺癌伴区域淋巴结转移患者临床及分子病理特征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8
[8].Ji-Jin,Yao,Guan-Qun,Zhou,Ya-Qin,Wang,Si-Yang,Wang,Wang-Jian,Zhang.包含转移区域颈部淋巴结区和治疗前血清Epstein-Barr病毒DNA拷贝数的综合模型对预测N1期鼻咽癌远处转移的预后价值[J].癌症.2018
[9].鲍国峰,杨学华,谢起伟,徐敏涛.宝石能谱CT在诊断胃癌区域淋巴结转移中的临床意义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18
[10].王建国,刘海峰,苏新明.矩形准直器体部伽玛刀治疗食管癌复发区域淋巴结转移的疗效观察[J].甘肃医药.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