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废墟景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旧厂房改造,废墟美学,湿地
废墟景观论文文献综述
庄稼[1](2019)在《后工业景观:废墟美学的运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废墟美学是一种针对现有自然或人工环境的环境设计理念,适用于低成本建设和运营,并能反映地区环境和人脉特色。本文以澳大利亚悉尼鹦鹉岛为例,分析了废墟美学的理念与风格。(本文来源于《公共艺术》期刊2019年05期)
朱金华[2](2018)在《废墟——现代景观设计的一个符号及其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符号化的废墟对历史作出新的注解,提示我们关注景观结构中的各方关系,以重构和谐、可持续化的环境整体。(本文来源于《美术大观》期刊2018年12期)
杜梁[3](2018)在《《暴裂无声》:乡村的话语失序与废墟景观》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忻钰坤执导的第二部作品,《暴裂无声》延续了前作《心迷宫》对于乡村生活议题的再现与剖解。从空间建构层面来看,近年来国内银幕上的城市景观愈发纷繁多样,相比之下,关乎城镇与乡村的影像创作态势并不尽如人意。幸而,乡村影像并未完全淹没在或冷峻、或嘈杂、或缤纷的(本文来源于《中国艺术报》期刊2018-04-16)
李溪[4](2017)在《18世纪英国废墟景观之美学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18世纪的英国,对废墟中的"时间性"美学的重新领悟,曾经推动旅行者和建筑师探索了一种新的景观美学概念"如画"。这一观念中,既包含田园牧歌式的古罗马废墟的回忆所引起的"愉悦的忧伤",又包含对崇高的哥特式废墟所裹挟的沉重历史的反思。因为这种回忆和反思所构建的时间感,"如画"成为英国风景园林的主流观念,并推动了废墟景观的兴起和传播。与此同时,英国旅行者和设计师对中国园林和中国风景的观感也在尝试和误读中介入了这一时期废墟景观的"发展",并和当时的美学思潮产生碰撞。本文的最后一部分将从中国园林的一些思想去回溯英国,试图发现二者曾共同领会到的渊深的时间之美。(本文来源于《风景园林》期刊2017年12期)
袁也,黄晓[5](2017)在《英国如画式园林中废墟景观的发展演变及其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带来沧桑美的废墟景观是十八世纪英国如画式园林中的重要点景建筑,其独特的审美体验不仅在当时独树一帜,对于当今城市和园林景观的发展也有借鉴意义。本文基于英国废墟景观的发展历史,梳理了废墟景观在如画式园林中兴起的过程,进而分析其衰落的原因,并探讨其对当代中国景观建设与发展的启示。(本文来源于《包装世界》期刊2017年04期)
[6](2016)在《“废墟·重生”东井峪乡村景观国际设计竞赛评图》一文中研究指出2016.11天津2016年11月12日,由CBC(China Building Centre)、渔阳镇政府和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办,《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社承办的"废墟·重生"东井峪乡村改造国际景观设计竞赛作品评审会在天津蓟县体育馆成功举办。此次竞赛以乡土共生为主题,并由德国着名景观设计师、柏林工业大学规划建造环境学院教授、Weidinger景观建筑事务(本文来源于《城市环境设计》期刊2016年06期)
常璐[7](2016)在《浅析“垃圾美学”在城市景观当中的运用——以废墟地在公共空间中的重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现如今,随着城市化的进程的加快,导致了大量工业停产搬迁,留下了许多工业遗址,旧工厂的废弃,旧建筑的搁置等,犹如荒地一般,这不仅造成了资源和能源的浪费,破坏生态,影响城市景观,而且也制约了城市的有序发展。在生态和可持续发展发展的设计理念下,如何运用"垃圾美学"的原理以及景观规划设计的方法来实现废弃地的景观重塑,变"垃圾"为"艺术",在城市不断更新的过程中获得再生,从而变成人们期盼已久的现代化公共空间,是目前很多城市建设中面临的问题。(本文来源于《城市地理》期刊2016年20期)
杜辉[8](2016)在《地震之后:废墟、纪念地与文化景观视觉化》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80至90年代,地震、战争、冲突等灾难类主题纪念物的建造与研究成为在世界范围内存在的社会现象,其关乎对灾难的理解和死亡的感知。北川国家地震遗址博物馆是具有废墟、遗址、纪念地、博物馆和墓地多维特征的复合体地点,在差异空间内表现出死与生、铭记与忘却、集体与个体、神圣与亵渎之间对立、抵消且彼此依存的关系,通过视觉化与物质化勾勒出北川可见与可感知的现实和象征性文化景观。(本文来源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期刊2016年08期)
罗彩云,赵欢蕊,张静,白晓霞[9](2016)在《论废墟景观在园林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废墟景观是18世纪英国自然风景园林中最独特的景观语言,它在物质、情感、3个空间层次中的表征,传达了历史文化影响下的18世纪英国社会思潮,且折射出英国风景园林哲学思想的根源——浪漫主义。文章简要分析废墟在城市景观中存在的意义,包括其作为一种特殊资源所具有的属性,废墟的空间意义与时间意义;从文化历史、美学和经济3个方面分析废墟景观的价值,同时在废墟的意义和价值基础上,归纳总结出园林中利用和改造废墟景观的方法和途径。(本文来源于《中国园艺文摘》期刊2016年06期)
许光伟[10](2015)在《废墟中的景观:新制度主义批判》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各个分支中,新制度经济学可算是"此物最相思",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所谓的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新制度主义,乃是资产阶级本体论意义上的虚假理论发展之路;其"虚假"就在于本体论工作预设,在于逻辑推理所依据的本体的虚假性,这样才有社会物理学→数学物理学→现象学的社会物理学的体系更迭性和知识不断翻新,而其中的话语是高度一致的物象学科(工作)语言。这种资产阶级理论为社会主观批判实践提供了"漫画",创立工作范型,巧设了批判模本,而要求研究对象规定的真正意义的去魅。(本文来源于《河北经贸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2期)
废墟景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符号化的废墟对历史作出新的注解,提示我们关注景观结构中的各方关系,以重构和谐、可持续化的环境整体。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废墟景观论文参考文献
[1].庄稼.后工业景观:废墟美学的运用[J].公共艺术.2019
[2].朱金华.废墟——现代景观设计的一个符号及其意义[J].美术大观.2018
[3].杜梁.《暴裂无声》:乡村的话语失序与废墟景观[N].中国艺术报.2018
[4].李溪.18世纪英国废墟景观之美学探究[J].风景园林.2017
[5].袁也,黄晓.英国如画式园林中废墟景观的发展演变及其启示[J].包装世界.2017
[6]..“废墟·重生”东井峪乡村景观国际设计竞赛评图[J].城市环境设计.2016
[7].常璐.浅析“垃圾美学”在城市景观当中的运用——以废墟地在公共空间中的重塑为例[J].城市地理.2016
[8].杜辉.地震之后:废墟、纪念地与文化景观视觉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6
[9].罗彩云,赵欢蕊,张静,白晓霞.论废墟景观在园林中的应用[J].中国园艺文摘.2016
[10].许光伟.废墟中的景观:新制度主义批判[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