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排层淤堵论文-向锐

导排层淤堵论文-向锐

导读:本文包含了导排层淤堵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危险废物填埋场,导排层,淤堵,室内模拟

导排层淤堵论文文献综述

向锐[1](2019)在《危险废物填埋场导排层淤堵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渗滤液导排系统是填埋场的重要功能单元,然而在填埋场长期运营过程中,导排系统经常被淤堵物充填,造成导排层空隙率降低,过流能力降低,导致其导排功能下降甚至丧失,使得填埋场内渗滤液水位上升,缩短防渗膜寿命,增加渗滤液渗漏风险,影响填埋堆体稳定性。本文在前人现场模拟实验的基础上,对危险废物填埋场导排层淤堵机理展开研究,通过对填埋场结构和渗滤液特性的分析;利用室内模拟试验进行验证,确定危险废物填埋场淤堵的可能性,以及淤堵物形成机理;在此基础上利用单因素实验探究淤堵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根据模拟实验对实际情景中的淤堵时间以及渗滤液水位进行预测。结果表明:首先,通过对渗滤液成分的分析,结合现有研究中的普遍淤堵机理得出危险废物填埋场导排层存在着物理、化学和生物淤堵的叁种可能性。然后,通过室内模拟试验确定危险废物填埋场导排层存在淤堵,且叁种淤堵机理分都存在;而渗滤液浓度和渗透速率的增加会加速导排层淤堵进程,需要及时控制;对淤堵物成分分析,发现淤堵物中Ca~(2+)含量较多,主要成分为CaCO_3。最后,通过叁种模型预测渗滤液水位,其中Moore80方法较为偏保守,渗滤液水位最高为52.5 cm;Moore83方法偏乐观,渗滤液水位最高为14.5 cm,代表乐观条件下的最大渗滤液水位;Giroud92方法相对客观,渗滤液水位最高为24.5 cm;因此随着覆盖膜老化,填埋场运行时间的增长,渗滤液水位也会明显升高。本文在模拟淤堵试验的基础上,对淤堵时间和淤堵后的渗滤液最高水位进行预测,确认淤堵对于导排层渗透性能的实际影响,为风险评估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武汉科技大学》期刊2019-05-21)

徐亚,董路,能昌信,刘景财,刘玉强[2](2016)在《危废填埋场导排层淤堵的时空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导排层淤堵导致的渗滤液水位过高是引发危险废物填埋场环境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研究危险废物填埋场导排层淤堵规律,揭示其时空变化特征和主要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采用重庆某危险废物填埋场渗滤液原样作为导排流体,以卵石为导排颗粒,选择垂向Column装置模拟实际危险废物填埋场的淤堵特征和规律.对无反滤层装置的淤堵实验研究表明:时间上,导排层淤堵呈现出明显的阶段特征,初期(0~2个月)孔隙度较为稳定,中期(3~4月)孔隙度缓慢下降,后期(5~6月)孔隙度急剧下降;空间上,越靠近入水口(0~10cm),淤堵越严重;时间越长不同高度处淤堵差异越明显.对不同反滤层装置淤堵的比较研究表明:反滤层的存在有利于控制淤堵物的产生,且土工布反滤层的效果好于细颗粒反滤层;反滤层存在条件下,导排系统的整体导排能力下降(60cm水头压力下的导排流量仅为无反滤层条件下的1/2).因此在导排层上方安置反滤层时需谨慎考虑.(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科学》期刊2016年03期)

顾高莉[3](2011)在《填埋场导排层淤堵试验研究及淤堵条件下最高水位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国内外填埋场渗滤液收集与导排系统普遍容易发生淤堵,导致渗滤液水位过高,这已成为国际上的一大难题。研究填埋场导排层的淤堵机理,计算淤堵条件下导排层的最高水位,对减小淤堵、优化设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解决这一难题,本文总结了国内外淤堵研究现状和方法以及相关现场挖掘、室内试验数据,结合对淤堵机理的最新认识,针对温度、粒径、土工布这叁个因素及其组合,设计了试验方案,研发了试验仪器,顺利进行了长期性试验。经过对试验成果的初步分析发现,在试验中(300多天),粗粒组与细粒组的排水孔隙度随时间均逐渐减小,不同温度及有、无土工布的各粗粒组的排水孔隙度均大于各细粒组,可见粒径对淤堵的影响占主导。对同一粒径和土工布设置的试验组,在不同温度下,排水孔隙度并没有很明显的差别;对同一温度和土工布设置的试验组,粗粒径和细粒径颗粒孔隙度减少的百分数差不多(约10%左右),但粗粒径减少的绝对量大于细粒组,即粗粒径空隙更多地被淤堵物占据;对相同温度相同粒径条件下,有、无土工布对排水孔隙度影响还不明显。各组试验的化学成分变化差别不大。在此基础上,本文结合课题组以前的研究成果以及国际最新研究进展,建立了淤堵条件下最高水位计算简化模型及控制方程,提出了淤堵条件下最高水位计算的数值方法,并与稳态、瞬态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无淤堵时得到的结果与瞬态结果一致,且都趋于稳态结果;淤堵较严重时水位受到显着影响,必须考虑淤堵。通过参数分析发现,初始渗透系数大,则淤堵对水位的影响较小,但随时间增长淤堵影响会变大;排水距离越长、入渗速度越快、离子浓度越高,那么淤堵对水位的影响越严重。同时提出了考虑淤堵条件下改进导排系统的设计建议。最后,结合试验和数值分析成果,提出了淤堵的影响因素及减少淤堵优化设计控制水位的措施,保证填埋场卫生、安全地运行。(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1-03-01)

导排层淤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导排层淤堵导致的渗滤液水位过高是引发危险废物填埋场环境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研究危险废物填埋场导排层淤堵规律,揭示其时空变化特征和主要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采用重庆某危险废物填埋场渗滤液原样作为导排流体,以卵石为导排颗粒,选择垂向Column装置模拟实际危险废物填埋场的淤堵特征和规律.对无反滤层装置的淤堵实验研究表明:时间上,导排层淤堵呈现出明显的阶段特征,初期(0~2个月)孔隙度较为稳定,中期(3~4月)孔隙度缓慢下降,后期(5~6月)孔隙度急剧下降;空间上,越靠近入水口(0~10cm),淤堵越严重;时间越长不同高度处淤堵差异越明显.对不同反滤层装置淤堵的比较研究表明:反滤层的存在有利于控制淤堵物的产生,且土工布反滤层的效果好于细颗粒反滤层;反滤层存在条件下,导排系统的整体导排能力下降(60cm水头压力下的导排流量仅为无反滤层条件下的1/2).因此在导排层上方安置反滤层时需谨慎考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导排层淤堵论文参考文献

[1].向锐.危险废物填埋场导排层淤堵机理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9

[2].徐亚,董路,能昌信,刘景财,刘玉强.危废填埋场导排层淤堵的时空分布特征[J].中国环境科学.2016

[3].顾高莉.填埋场导排层淤堵试验研究及淤堵条件下最高水位计算[D].浙江大学.2011

标签:;  ;  ;  ;  

导排层淤堵论文-向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