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掏空与支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两权分离,企业价值,支持效应,掏空效应
掏空与支持论文文献综述
吴国鼎[1](2019)在《两权分离与企业价值:支持效应还是掏空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企业实际控制人的两权分离对企业价值产生的效应会因研究样本、市场环境的不同而不同。笔者利用2008—2015年中国上市企业的数据,通过考察两权分离度对企业价值的总体影响以及非线性影响、对不同所有制类型企业价值的影响等角度检验了两权分离对企业价值是支持效应还是掏空效应。研究发现,当两权分离度较小时,两权分离对企业价值更多的是支持效应;当两权分离度较大时,两权分离对企业价值更多的是掏空效应。区分企业所有制类型,则两权分离对国有企业价值的掏空效应要大于对民营企业价值的掏空效应。研究还发现,两权分离度对企业第一类代理成本的影响是显着的。而由于掏空效应和支持效应的存在,两权分离度对企业第二类代理成本的影响不显着。基于本文的研究结论,笔者认为:中国一方面应该加大对于企业实际控制人掏空行为的处罚力度以及制定更加完备的保护中小股东权益的制度;另一方面,还需要加快进行国有企业改革,包括进行监管体制改革以及公司治理改革等。(本文来源于《中央财经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严太华,何芳丽[2](2018)在《债务融资、两权分离度与终极股东掏空及支持行为:基于面板门限模型的实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375家非金融类上市公司2007~2013年面板数据,分别以总债务、银行债务、商业信用、短期债务和长期债务为门限变量,构建面板门限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不同债务状态下两权分离度对终极控制股东掏空与支持行为的非线性影响。结果表明:两权分离程度对终极控制股东行为的影响效应存在基于公司总债务、银行债务和短期债务等变量的门限特征,基于商业信用和长期债务的门限特征则不稳定。具体而言,当总债务比率或短期债务比率分别高于0.901及0.848时,两权分离度促使终极控制股东实施支持行为;当银行债务比率高于0.149时,两权分离度引起终极控制股东的掏空行为。本文的研究结论为中小股东和外部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投资时评估该公司股权结构的合理性提供了一种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管理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耿嘉成,吴思翔,许婷妮[3](2018)在《机构投资者异质性与国企关联并购中的支持与掏空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关联交易作为一种意义特殊的并购方式,在并购市场上十分常见。但是,关联交易是上市公司经营活动中的一把"双刃剑",大股东可能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对标的公司实行掏空;也可能出于公司的利益,对标的公司实行支持。而机构投资者作为一种新的投资主体,其在公司关联交易中的作用有待考量。本文选取国企并购样本,考察异质的机构投资者对国企关联并购中大股东的支持行为或掏空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1)在国有企业关联并购中,大股东的支持行为远多于掏空行为;(2)更稳定的机构投资者持股对国有企业关联并购中大股东的支持行为具有更强的促进作用,对于其掏空行为具有更强的抑制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商论》期刊2018年12期)
罗晞豪[4](2018)在《扬子新材控股股东高比例股权质押动因探究:掏空抑或支持?》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股权质押,这种简便易行的融资手段,日渐受到资本市场的青睐,一方面,对于出质人,也就是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而言,股权质押受到我国证监会的监督管理影响较小,可以绕开复杂繁琐的审批程序,通常情况下也不会对控股股东的控制权造成影响,为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开辟了方便快捷的融资渠道;另一方面,对于质权人而言,股权具有方便流通和容易变现的特质,市场的接纳程度比较高,使得作为质权人的金融机构在处置质押股权时需要付出的处置成本较低,有助于合理控制风险。正因为如此,我国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的股权质押行为也越加频繁,质押比例也越来越高。然而,股权质押行为会导致上市公司控股股权的表决权与现金流权相分离,弱化激励效应,强化侵占效应,使得控股股东有更强烈的动机对上市公司进行掏空,侵害中小股东利益,引发第二类代理问题,从而给上市公司的价值带来负面效应。为了验证控股股东高频率高比例股权质押行为背后的真实动机,是出于对上市公司的融资支持,还是出于个人私利的掏空行为,本文以扬子新材公司为案例,从市场效应、财务效应和掏空路径叁个方面对其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首先,资本市场的经验证据表明,扬子新材以公司需求为目标的股权质押行为,会向市场传递出正向的信号,从而刺激股价上升,提升企业价值。其次,从支持的实现路径出发,扬子新材公司的控股股东通过将股权质押融得资金投入到上市公司之中,解决了上市公司的融资需求,改善了财务状况。最后,从掏空的实现路径出发,扬子新材公司在高比例股权质押行为后,并没有显着的实施真实盈余管理的行为,也没有明显证据表明公司运用关联交易和资金占用等手段实施掏空行为。综合分析,扬子新材控股股东进行高频率高比例股权质押行为的动机,更像是出于对上市公司的支持,而非掏空上市公司。尽管在本文案例中,扬子新材公司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的动机并非掏空,但仍然可以看出这种行为背后所蕴藏的风险和隐患,为了进一步规范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的股权质押行为,完善资本市场机制,本文提出以下对策建议:第一,完善股权质押有关法律法规;第二,完善股权质押的信息披露制度;第叁,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第四,强化外部监管制度。(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8-05-01)
王亮亮[5](2018)在《控股股东“掏空”与“支持”:企业所得税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源于企业所得税的征收,国家某种意义上是公司最大的"小股东"。本文将"国家股东"纳入控股股东与小股东间博弈行为的分析框架,检验企业所得税征收对控股股东"掏空"与"支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掏空"与"支持"的选择上,企业所得税会产生两方面效应:税率提高会增强控股股东"掏空"的倾向;而税收征管则能够抑制其"掏空"的倾向。区分"掏空"与"支持"两类情形,当控股股东试图"掏空"时,税率越高,税收征管强度越低,"掏空"程度越高;当控股股东试图"支持"时,税率越高,税收征管强度越高,"支持"程度越高。本文不仅提供了"掏空"与"支持"影响因素方面新的经验证据,且丰富了税与代理问题相关的学术文献。(本文来源于《金融研究》期刊2018年02期)
王盛,张峰铭[6](2016)在《“掏空还是支持?”:基于控股股东机会主义视角的控制权转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古典控制权市场理论认为当公司的控制权发生转移之后,业绩会得到提升。但我国的不少上市公司,尤其是ST公司,在控制权转移之后,业绩并没有得到提升,这使得国内不少学者对我国控制权市场的效率产生了质疑。基于此,文章从控股股东机会主义视角出发,选取了由同一家企业控制的两家上市公司——厦华电子和华映科技为研究对象,来分析上市公司在控制权转移之后业绩变化的情况及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源。(本文来源于《商业会计》期刊2016年19期)
唐婧清,刘树海,张俊民[7](2016)在《大股东治理体制对现金持有价值的影响——基于“掏空”与“支持”双重动机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促进公司采用匹配于其治理环境的现金政策,从"掏空"与"支持"双重动机视角研究了大股东治理体制影响现金持有价值的机理。基于我国A股上市公司2002-2013年的数据,使用门槛回归模型,将大股东治理体制细分为"制衡"与"独裁"两种类型,检验和比较了不同治理体制下的现金持有价值。实证结果表明,相比"制衡"型体制,"独裁"型体制下现金持有价值较低,并且这种差距在非国有公司中更为明显。进一步的检验发现,"独裁"型体制增强了非国有公司中大股东的"掏空"与"支持"动机,以及国有公司中的"掏空"动机,但是并未增强国有公司中的"支持"动机。结论为,"制衡"型体制下公司应当持有较多现金,"独裁"型体制下应当持有较少现金。(本文来源于《管理评论》期刊2016年07期)
何芳丽,严太华,靳巧花[8](2016)在《自由现金流、融资约束与终极股东掏空及支持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325家非金融类的金字塔结构公司2007—2014年面板数据,实证分析自由现金流对终极股东掏空与支持行为的影响,探讨不同融资约束状态下自由现金流对终极股东掏空与支持行为的非线性影响。结果表明:(1)当自由现金流为正(负)时,自由现金流引起终极股东的掏空(支持)行为;(2)自由现金流对终极股东行为的影响效应存在基于融资约束的单门限特征,当融资约束较强(弱)时,自由现金流引起终极股东的掏空(支持)行为。(本文来源于《金融理论与实践》期刊2016年07期)
冯婧婧[9](2016)在《公司治理结构与大股东的掏空与支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上市公司的发展,公司大股东与中、小股东对利益的争夺越来越激烈。而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股东之间的利益又基本趋向一致,大股东主动对上市公司进行支持的频率在提高,那么就有必要将“掏空”行为与“支持”行为放在一起进行研究。基于此,本文选择了最新的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来对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和公司控股股东的“掏空”行为与“支持”行为进行研究,这对促进上市公司的治理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本文主要采用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关联交易的视角来对公司治理结构与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大股东的“掏空”与“支持”行为进行研究。首先分析了大股东控制理论、关联交易理论和大股东“掏空”与“支持”的相关理论并提出相应的假设;接着以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2012-2014年的数据为研究样本,建立多元回归模型,通过描述性分析、相关性分析及回归分析来探讨公司治理结构各指标的“掏空”与“支持”效应;最后,获得本文的研究结论:关联交易同时具有“掏空”效应和“支持”效应;股权集中度的变化会引起“掏空”效应与“支持”效应相同方向的变化;独立董事发挥作用会抑制“掏空”效应,但对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支持”效应没有显着影响;股权制衡会抑制“掏空”效应,促进“支持”效应;政府控制将弱化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掏空”效应,但对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支持”效应没有显着影响。文章最后从公司治理结构和关联交易两方面来对我国上市公司提出的建议,一是找到适中的股权集中度、提高股权制衡度和加强独立董事的有效性,这样可以强化关联交易的正面效应,并对其负面效应形成遏制;二是加强对关联交易的监管,提高关联交易的透明性。(本文来源于《山西财经大学》期刊2016-06-06)
刘亚玲[10](2016)在《熊猫烟花控股股东的掏空与支持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公司治理的学术研究范畴从第一类代理问题转移到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第二类代理问题上。国内外关于第二类代理问题的文献研究特别多,纵观国内外文献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公司控股股东的“掏空”行为及其“掏空”的方式,“掏空”对公司业绩或公司价值的影响等方面,而关于控股股东的“支持”行为以及“支持”行为产生的影响等内容涉及的较少。针对公司控股股东行为的研究越来越多,学者发现控股股东的“掏空”与“支持”行为之间有共存性。本文主要研究控股股东的“掏空”与“支持”两种行为,以委托代理理论、控制权私人收益理论为基础,结合我国中小投资者保护机制、公司治理模式的制度背景,选取熊猫烟花为案例公司,理论联系实际地分析熊猫烟花控股股东在2005-2014期间的“掏空”与“支持”行为,以及这两种行为产生的原因与带来的经济后果,最后根据研究结论和熊猫烟花存在的公司治理问题提出一些参考性建议,帮助中小股东认识控股股东的“掏空”与“支持”行为,增强中小股东的自我保护意识,提升公司治理水平。本文的主要贡献有:(1)本文对控股股东的“掏空”与“支持”两种行为进行研究分析,丰富了已有文献在控股股东行为等方面的研究。(2)本文结合案例公司进行“掏空”与“支持”行为的研究分析,能让中小投资者清楚了解“掏空”与“支持”的具体行为表现,并加强自身防范意识。(3)本文提出的几点政策建议,对中小股东利益保护、提升公司治理水平等有一定的参考性意义。(本文来源于《湘潭大学》期刊2016-06-06)
掏空与支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375家非金融类上市公司2007~2013年面板数据,分别以总债务、银行债务、商业信用、短期债务和长期债务为门限变量,构建面板门限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不同债务状态下两权分离度对终极控制股东掏空与支持行为的非线性影响。结果表明:两权分离程度对终极控制股东行为的影响效应存在基于公司总债务、银行债务和短期债务等变量的门限特征,基于商业信用和长期债务的门限特征则不稳定。具体而言,当总债务比率或短期债务比率分别高于0.901及0.848时,两权分离度促使终极控制股东实施支持行为;当银行债务比率高于0.149时,两权分离度引起终极控制股东的掏空行为。本文的研究结论为中小股东和外部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投资时评估该公司股权结构的合理性提供了一种参考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掏空与支持论文参考文献
[1].吴国鼎.两权分离与企业价值:支持效应还是掏空效应[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9
[2].严太华,何芳丽.债务融资、两权分离度与终极股东掏空及支持行为:基于面板门限模型的实证分析[J].管理工程学报.2018
[3].耿嘉成,吴思翔,许婷妮.机构投资者异质性与国企关联并购中的支持与掏空行为[J].中国商论.2018
[4].罗晞豪.扬子新材控股股东高比例股权质押动因探究:掏空抑或支持?[D].重庆大学.2018
[5].王亮亮.控股股东“掏空”与“支持”:企业所得税的影响[J].金融研究.2018
[6].王盛,张峰铭.“掏空还是支持?”:基于控股股东机会主义视角的控制权转移研究[J].商业会计.2016
[7].唐婧清,刘树海,张俊民.大股东治理体制对现金持有价值的影响——基于“掏空”与“支持”双重动机视角[J].管理评论.2016
[8].何芳丽,严太华,靳巧花.自由现金流、融资约束与终极股东掏空及支持行为[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6
[9].冯婧婧.公司治理结构与大股东的掏空与支持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6
[10].刘亚玲.熊猫烟花控股股东的掏空与支持行为研究[D].湘潭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