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跃林先生的归纳思想

金跃林先生的归纳思想

一、金岳霖先生的归纳思想(论文文献综述)

余贵奇[1](2020)在《金岳霖归纳思想研究》文中提出自从休谟对归纳法的合理性提出质疑以后,“休谟问题”就一直困扰着哲学家。金岳霖是中国首位也可以说是唯一一位对“休谟问题”提出详细而又完备的解决方案的哲学家。金岳霖解决“休谟问题”的思想主要包含三个部分:对休谟哲学的批评、证明归纳原则是先验的永真的原则以及对于“秩序问题”的解决。对休谟哲学的批评是金岳霖解决“休谟问题”的前提与基础。金岳霖重点批评了休谟的“Idea”理论,指出休谟的“Idea”的含义太少,这一方面使他的哲学“出发点太窄,工具太不够用”而无法解决他所提出的哲学问题,另一方面休谟对于“Idea”的规定,使得他的哲学只有具体的意象而没有抽象的意念。不仅如此,休谟的“Idea”理论还使得在他的哲学中不存在真正的普遍的秩序,因为印象总是过去与已往的,根据已往的印象得到的秩序也是过去与已往的,而不能超越时空具有普遍性。最后,金岳霖指出,休谟的“Idea”理论自身就存在着矛盾。在金岳霖看来,正是休谟哲学中的这些问题导致他对于归纳推理的合理性的质疑。证明归纳原则是先验的永真的原则是金岳霖解决“休谟问题”的重要一步。“休谟问题”在逻辑上主要涉及的是归纳推论如何有效的问题,金岳霖认为只要归纳原则为真,归纳推论就是形式或逻辑上有效的。因此,金岳霖力图证明归纳原则是永真的。他将时间因素引入归纳原则,证明归纳原则无论是在过去现在还是在将来都永远是真,不会为将来所推翻。最后,金岳霖揭示出“休谟问题”的本质是“秩序问题”,并认为它真正追问的是“普遍必然的科学知识如何可能”。金岳霖运用逻辑分析法指出“秩序问题”中的秩序就是事实的秩序,而事实的秩序就是由所与的秩序与意念的秩序结合成的,因为事实就是以意念接受所与的结果。由于意念的秩序与所与的秩序都不会为将来所推翻,因此事实的秩序也不会为将来所推翻,从而休谟的秩序问题就得到了解决。

杨帆[2](2020)在《金岳霖《知识论》之真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金岳霖是我国着名的逻辑学家和哲学家,《知识论》是他的着作之一。他在该书中系统地探讨了真,真是其《知识论》的核心概念。金岳霖的真思想有深刻的理论来源,一方面受真之符合论的影响,他在批判继承真之符合论的基础上,重新发展了真之符合论。另一方面受逻辑真理和事实真理区分的影响,他从事实真理的角度讨论了真。另外,“以常识立论”和“非唯主的出发方式”这两个先决条件为其求真提供了理论前提。金岳霖主要从四个方面阐述其《知识论》之真思想。所谓《知识论》之真思想,是指金岳霖在《知识论》中关于真的思想,也即金岳霖的真理论。金岳霖在区分真与真理的基础上,指出其《知识论》中的真是客观的、独立的、普遍的。基于真的特点,金岳霖以命题和事实的符合作为真的定义,所谓真就是命题与事实之间有一一相应的符合关系。为了检测命题与事实是否符合,金岳霖提出了真的标准,即融洽、有效和一致。同时,金岳霖认为归纳是获得真命题的唯一途径,只有“归纳原则永真”,才能保证真命题的客观性,他又从三个方面论证了“归纳原则永真”。金岳霖《知识论》之真思想对逻辑学和哲学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金岳霖回答了真之符合论存在的历史难题,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了真之符合论。金岳霖提出了“归纳原则永真”,严密而系统地论证了“归纳原则永真”,这为解决归纳问题提供了新思路。金岳霖对真的讨论,在一定意义上推动了中国哲学的发展。但金岳霖的真理论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崔帅[3](2018)在《非经典逻辑视阈下的知识表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机器智能化一直是人工智能追求的目标,而机器学习作为人工智能的一个重要分支,是机器智能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但是机器学习的研究正面临着一个困境,那就是,机器无法表征所有的人类推理知识以及现实世界事实。之所以如此,是由于现实世界的复杂性与多样性,许多知识都呈现出不确定性与模糊性。因而,如何丰富机器的表征力,实现对不同知识的表征与处理(也就是“机器可学习性问题”)就成为了计算机研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作为新表征形式的非经典逻辑在保留经典逻辑形式化特征的同时也放弃了经典逻辑遵循的必然性推理特征,成为了当下机器可学习性问题最具潜力的研究方法。在此,我需要强调的是,本文所指的机器是由软件与硬件构成的趋向于智能化的计算机系统,而非简单的机械装置。论文立足于非经典逻辑的视角,考察了非经典逻辑的结构特征,并从非经典逻辑的形式结构以及推理技术上分析该类逻辑系统何以能表征多样的现实世界事实与知识。论文主要分为三部分,其中第一章为第一部分,第二、三、四、五章为第二部分,第六章为第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探究了机器可学习性问题中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考察了当下机器可学习性研究的特征。在此基础上,通过对非经典逻辑特征的分析表明非经典逻辑是机器可学习性问题研究最具潜力的方法,该方法既具有较强的形式推理能力,又具有推理的不确定性特征,在保证推理有效性的同时丰富了推理的结果。论文的第二部分依据不同的逻辑系统对四类不同特征的知识进行了具体分析,为不确定知识的表征提供了潜在的研究路径。论文的第二章对比了可能世界语义学与情境语义学,阐明了可能世界可以被解释为情境,并指出模态逻辑具有与情境计算相类似的特征,可以尝试被用于表征情境知识。第三章揭示了语境是模糊性问题解决的关键所在,因而提出通过语境的明晰来解决模糊性问题,并从两种不同语境逻辑的视角具体分析了模糊性问题。第四章则是详细分析了有意义的矛盾,阐述了次协调逻辑可以容纳有意义的矛盾,并依据四值结构和注释格结构具体阐释了矛盾的分析过程。而第五章作为对不完备经验知识的分析,则是在概率论的可信度解释上,通过计算证据对经验知识的支持度刻画了经验知识的可信度与有效性,并详尽的剖析了经验知识的修正过程。第三部分则是对不确定性知识表征问题的哲学思考,从逻辑学视角揭示了知识表征问题在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上的转变,表明了非经典逻辑是一种语形分析与语义分析相结合、语境与计算相融合的研究方法,并且该方式还试图实现科学理性与人文理性的统一。而从知识论视角来看,知识因证据和语境而具有多元性,并指出知识是可错的。结束语从不确定性知识的表征、大数据分析的需求以及形式研究方法的变革概述了机器学习以及人工智能的研究将走向可计算化,进而指出计算主义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并从物理架构、研究方式、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四个方面简要地分析了计算主义的发展;且在此基础上,简要的说明了常识推理、自然语言、生物动力模型以及机器学习的样本数据将是未来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整体而言,本文首先对机器可学习性问题的概念、特征以及研究方法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从四个角度进一步考察非经典逻辑如何表征多样的、模糊的、不确定的知识,并从哲学视角阐释了非经典逻辑在知识表征问题解决中的适应性与合理性。本文的目的在于:依托于非经典逻辑分析其对不同类型知识表征的合理性,表明非经典逻辑是机器可学习性问题解决的重要途径,也是机器智能化研究的新颖路径,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与哲学意义。

郑毅[4](2017)在《金岳霖哲学体系建构历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金岳霖的哲学既有中国传统思想之意蕴,又有近代西方哲学之框架;既有立足于情感的部分,又有立足于理智的部分。金岳霖在逻辑、实证、唯物论等方面各有建树。通过对金岳霖哲学体系建构历程的研究,可以更清晰、更系统地认识金岳霖的哲学思想。金岳霖哲学建构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有三大成果,分别为逻辑哲学建构、实证哲学建构、批判哲学建构。金岳霖的逻辑哲学建构包括逻辑学和逻辑形上学两个方面。1922年至1939年期间,金岳霖建构了其逻辑哲学体系。1936年,《逻辑》一书正式出版,在逻辑学方面,金岳霖以传统的演绎逻辑为主,兼顾罗素的数理逻辑系统。1937年,金岳霖撰《论道》一书,在逻辑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提出了颇具形上意蕴的道哲学。道是式是能,“式”是逻辑的源泉,逻辑是必然的理。金岳霖主张逻辑是“一”,而“道生一”。“道”作为逻辑的本原义成为金岳霖逻辑哲学体系建构中的核心范畴。金岳霖在《论道》中采用的具体论证方法依然是演绎逻辑的方法。《逻辑》中的逻辑学以及《论道》中的逻辑形上学成为金岳霖逻辑哲学体系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金岳霖在1939至1949年期间致力于其实证哲学体系的建构。实证一词是从广义来说的,这种实证既不同于孔德的社会实证,又不同于穆勒的实用主义,更不同于杜威的实在主义,相比较而言更偏向罗素的新实证主义。用实证主义或实在论等名词都不能准确定义金岳霖这个时期的哲学,因此,金岳霖这个时期的哲学不能在严格意义上称作实证哲学。但是从金岳霖哲学的建构历程来看,这段时期金岳霖建构的哲学体系是较为广义的实证哲学。在金岳霖撰着的《知识论》中,知识不能离开经验和实证而论。此外,金岳霖对休谟以来的归纳、因果问题在知识论层面提出了解决方案。金岳霖1949年之后的哲学可以称作批判哲学。金岳霖的批判哲学既不同于康德式的批判哲学,又不同于在政治或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哲学,金岳霖从罗素哲学以及自己以往的哲学中跳出来,并以之作为研究对象,去理解、分析、辩证地认识它们。金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武器剖析罗素哲学和自己以往的哲学,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称金岳霖1949年之后的哲学为批判哲学。金岳霖的《罗素哲学》一书是其批判哲学最重要的文本。在外在因素的影响下,金岳霖的批判哲学不可避免地会有阶级立场和思想改造等毫无学术价值的部分。因此,既不能全面否认金岳霖批判哲学的理论价值,也不能对其缺点视而不见,应当采取客观的、理性的审视态度。金岳霖三个阶段的哲学并不是孤立静止、毫无关联的,而是不断发展、前后呼应的。逻辑哲学、实证哲学、批判哲学三个体系的建构互有联系,然而旨趣却大不相同。逻辑哲学更注重逻辑的推演以及逻辑的形上诉求,但逻辑推演的方法在实证哲学和批判哲学中依然存在。实证哲学的旨趣在于分析实证,这个“实”与批判哲学中的“实”有承接关系。同时,实证哲学又补充完善了逻辑哲学并启发了金岳霖的“自然与人合一”思想。批判哲学包括罗素哲学批判和金岳霖的自我批判,自我批判主要是《逻辑》《论道》的批判。对于逻辑,金岳霖并非完全否定,而是批判滥用逻辑的行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金岳霖建构了其批判哲学体系。在金岳霖哲学的建构历程中,有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罗素。金岳霖一开始对演绎逻辑产生兴趣,之后尝试在自己的逻辑哲学体系中引入罗素的数理哲学。金岳霖转向实证哲学的研究之后,在因果及归纳问题上对罗素和休谟的观点有深入的见解。这个时期,金岳霖哲学是带有鲜明实证特色的知识论。金岳霖转入批判哲学之后,用马克思主义批判罗素主义。这种批判有利于金岳霖更加精深地研究罗素哲学,金岳霖从一名罗素主义者转变为研究罗素的专家。纵向来看,金岳霖的三部分哲学建构都与罗素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相对应地,可以总结概括为“以罗素为师”、“以罗素为友”、“以罗素为敌”。在哲学上,金岳霖一辈子没离开过罗素,不懂罗素哲学就不能真正搞懂金岳霖哲学。综上,金岳霖哲学体系建构历程可以概括为:一个历程,两个人物,三个阶段。一个历程是指金岳霖哲学具有“合三为一”的向度,三个不同的哲学体系建构融于一个动态的发展历程;两个人物是指在金岳霖哲学体系建构历程中,金以罗素为镜像,金岳霖的哲学不能离开罗素而论。三个阶段是指金岳霖哲学体系建构历程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三部分哲学体系在主旨和内容上泾渭分明。金岳霖哲学建构的历程反映了中国现代哲学发展的时代性。在金岳霖的逻辑哲学建构时期,中国的哲学家普遍追求形而上学的理论建构并自觉借助西方哲学资源,金岳霖着《论道》的同时,冯友兰着《新理学》,前者取“道”之笼统意蕴,建构了不同于以往任何“道”的逻辑化的“道”,后者取“程朱之理”重构了逻辑化的“理”,金有更强烈的原创性解释而被冯赞誉为“新瓶装新酒”。金岳霖之与罗素、贺麟之与黑格尔、牟宗三之与康德,很多中国近现代哲学家借助西学完成自己哲学的建构,这是中国哲学20-40年代的一大特征。在金岳霖的实证哲学建构时期,中国哲学界有一个从寻求形而上学转为研究认识论的趋势。张东荪的《知识论》与金岳霖的《知识论》分别代表了两种认识论方法。20世纪50年代以后,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主导思想,金岳霖的批判哲学以及同时代其他哲学家的哲学不得不适应这种转变。金岳霖哲学建构历程与中国现代哲学发展历程密不可分,金岳霖对中国现代哲学中新哲学方法的探索做出了贡献。

林超[5](2015)在《论高中语文课堂学习目标的设定与实施》文中认为本文主要试图侧重从学习者作为课堂教学的学习主体这一角度,来研究探讨高中语文教学课堂学习目标的设定与实施。本文将根据新目标分类学,从具体的教学案例着手,分析探讨如何让教师能根据不同的难度水平、复杂水平比较轻松容易地为每一位学生设计出合适的学习目标以及相对应的评估试题和任务。语文课堂学习目标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以学生行为为主体来描述学生的学习行为,在学习目标中力图明确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应该做什么,根据什么标准去做,要达到怎样的效果;并且能够陈说出学生在经历了课堂教学或者课堂学习后所产生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是否能够被观察到、被测试出,这种变化对学生某方面能力的提升是否有影响,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等等,从而有利于学习者接受、转化、形成能力,从根本上提升学习的效率。因而,从某种程度上说,课堂学习目标是教师在课堂活动中明确要求学生达到的学习结果或最终行为。我们在教学的实践活动中依据上述理论进一步不断探索,应该能够找到一种更加便捷的应用形式,让我们的课堂学习目标具体化、精确化、标准化,使之成为改变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切入点。让课堂学习目标,引导课堂教学,优化教学程序,促进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学习,真正做到运用小目标撬动大课堂,使语文课堂教学从有效走向高效。

黄芹[6](2013)在《归纳问题及金岳霖的解答研究》文中认为金岳霖的归纳理论作为直接对休谟提出的归纳难题的解答,从逻辑上看,或许不是完美无缺的。但作为一种哲学理论,自有其重大的理论价值。第一,金岳霖是第一个把休谟归纳问题引进中国,并进行系统深入研究的哲学家。他的归纳辩护方案既给中国传统哲学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也把中国哲学带进了世界。第二,金岳霖对归纳原则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分析,对归纳原则的先验性进行了有说服力的论证,对归纳原则前后件的真假值进行了逻辑的界定,对归纳推理中的时间因素进行了机智的说明,这些都有独特之处。第三,金岳霖的归纳理论就是他的客观知识论的一部分,同时又是为科学的真理性,为知识的客观必然性进行系统辩护的有力探索。从总体上说,金岳霖对归纳问题的解答应当成为我们的认识论方法论研究的重要理论资源。本文分为四个部分。首先,介绍金岳霖归纳解决方案的学术背景即归纳问题的产生及影响,包括西方哲学家、逻辑学家中比较典型的几种解决方案;其次,阐述金岳霖对于归纳问题的解答,涉及归纳原则的表述及归纳原则的永真性证明;再次,评析金岳霖的解答方案并给出自己对于归纳的看法;最后,分析对归纳问题研究的意义及带给我们的启示,尽管归纳法存在质疑,但并不影响人们在科学认识活动中的运用。

雷丰[7](2013)在《穆勒求因方法的思想视界 ——在科学与人文之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穆勒的求因思想,集中体现在A System of Logic, Ratiocinative and Inductive(《逻辑体系:演绎和归纳》)中,自1843年该书问世后,在他生前出版过8次,被誉为“影响到全世界”。进入20世纪以来,人们在反思政治实践、市场经济带来的一系列道德后果时,开始关注苏格兰启蒙思想,进而引发对穆勒关于探求现象间因果关系的方法论的研究热情。从科学方法论的意义上讲,穆勒求因方法为科学归纳方法的有效性提供了依据;从人文价值方面看,穆勒求因思想同时承载着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时代关切。关于归纳方法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时代,到了穆勒那里,他试图为更加完备的科学归纳法制定规则,使得科学归纳法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即为科学归纳提供了探求因果关系的方法。科学归纳法弥补了简单枚举法的不足,又凸显了简单枚举法的优势,从事物的因果关系中揭示事物的内在关联。虽然其结论仍是或然的,但比起简单枚举法的或然性就大大降低了。穆勒文本中提出了关于契合法、差异法、共变法和剩余法,在实验科学的基础上,为人们探寻自然现象间的因果关系提供了有效方法。同时,他将自然科学方法引向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之中,试图以此来分析社会现象间的因果关系。他的求因方法具有科学与人文兼容性。在研读其文本的过程中,发现穆勒的求因方法生成于实验科学领域,而却可以运用到政治、经济、社会、历史以及道德领域,拓宽这些领域科学研究方法的发展路径。对于穆勒来说,这是一次尝试,更是一次突破。本文拟从科学和人文的双重维度深层次地挖掘穆勒求因思想的方法论意义,揭示其内蕴的人文关怀。同时,也深入剖析穆勒方法在应用过程中的局限性,为穆勒求因思想摆脱困境留下思考空间。

王欣[8](2011)在《金岳霖演绎逻辑思想探析》文中研究表明金岳霖是我国着名的逻辑学家、哲学家,是中国现代逻辑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对中国逻辑学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金岳霖的演绎逻辑思想,对当代逻辑学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金岳霖演绎逻辑思想产生背景的研究,折射出金岳霖演绎逻辑所具有的中西合璧的特殊性,即他的逻辑思想是以中国传统思想为基础,运用西方逻辑分析方法进行构建;选取其演绎逻辑中具有代表性的思想,包括他的逻辑与逻辑系统、思维三律思想作为研究对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发掘其思想内涵;最后对金岳霖为逻辑学发展所做的贡献及其影响加以概括总结,并提出些许自己的看法,金岳霖的逻辑不只是一种思想,更是一种创新精神的典范。

张淑稳[9](2008)在《休谟问题:金岳霖的解答研究》文中提出休谟是英国着名经验主义哲学家。他在其名着《人类理解研究》的第四章“关于理解作用的一些怀疑”中提出了着名的归纳问题,即:有什么明确性可以在感官的当下证据之外,可以在记忆的记录之外,担保我们一任何事实的真实存在?这种明确性的本质是什么?简单地说,休谟提出了“由经验而得来的一切结论其合理性何在?”这样一个涉及归纳法有效性的问题。后来人们将其称为休谟问题,亦称休谟难题。“休谟问题”提出后,在哲学界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广大哲学家纷纷给出了自己的解答。金岳霖是中国最早系统深入地研究这一问题的哲学家,逻辑学家。他在《知识论》、《论道》两本专着中都对“休谟问题”作了解答。在他看来,休谟不能解决该问题的根本原因源自于其理论体系的内在矛盾,指出休谟的哲学“只让他承认意象不让他承认意念;意象是具体的,意念是抽象的;他既不承认意念,在理论上他不能有抽象的思想,不承认有抽象的思想,哲学问题是无法谈得通的”①。所以,金岳霖先生指出,承认抽象的意念是解决休谟问题的关键。他认为呈现﹑意象都无所谓摹状与规律,只有抽象的意念或概念才有摹状与规律作用,只有摹状与规律的同时作用,才能建立起秩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休谟问题”。在此基础上,金岳霖先生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以“归纳原则是接受总则”,“归纳原则是先验的永真的原则”,“理有固然,势无必至”等三个命题解答了休谟问题。本文评析了金岳霖先生解决“休谟问题”的方案。探讨“休谟问题”及学术史上前贤对此问题的研究成果,一方面有助于我们了解西方哲学在认识论方面从近代到现代的发展变化,推进认识论问题的研究;另一方面有助于促进逻辑学特别是归纳逻辑的建设和发展,澄清科学方法论的基础。

郭芸[10](2007)在《论金岳霖对休谟归纳问题的解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金岳霖是中国最早系统深入地研究归纳问题的哲学家、逻辑学家。休谟对归纳的怀疑不仅使归纳本身成了问题,而且严重损害了科学知识的本来意义和固有尊严。金岳霖站在为科学辩护的立场上,从逻辑分析方法和哲学认识论方面回答了休谟归纳问题。在怀疑或否定科学的客观性几乎成为时髦的今天,金岳霖对科学无限崇尚的这种坚定信念的确难能可贵,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此外,金岳霖在归纳辩护方案中富于创造的解题思路和分析问题的精细和深入,也折射出重大的理论价值。本论文从以下几方面对金岳霖的归纳方案进行客观系统的阐述与评论:一、金岳霖为归纳辩护的背景——休谟归纳问题。归纳问题提出的历史背景、内容、意义;西方学者对归纳问题的解答都是不成功的,激发了金岳霖对它的研究和思考。二、金岳霖归纳思想的形成及发展。归纳涉及三类问题;金岳霖归纳思想的发展过程;金岳霖对归纳问题进行了思考,认为归纳说不通就是知识说不通,也就是科学说不通。三、金岳霖对休谟归纳问题的解答。通过批判休谟对归纳进行辩护;用“理有固然,势无必至”辩护归纳的可靠性和科学的客观性;从逻辑与哲学两方面论证归纳原则的永真性和科学知识的客观性;通过对秩序问题的分析与解答说明归纳的可靠性和科学的客观性。四、评价金岳霖归纳辩护方案。金岳霖归纳辩护方案的理论目的是为科学辩护;把金岳霖的归纳辩护方案与穆勒、罗素、莱欣巴哈的相比较,显示金岳霖归纳辩护方案的独特之处,特别是它对科学知识的客观性、确定性提供的更加有力的证明;金岳霖归纳辩护方案的贡献与不足;最后,笔者阐述了对归纳问题的几点看法,并高度评价了金岳霖的归纳辩护方案,尤其是他对科学无限崇尚的坚定信念。

二、金岳霖先生的归纳思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金岳霖先生的归纳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1)金岳霖归纳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为何说归纳法是“哲学的耻辱”?
    第一节 归纳法的历史溯源及其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为归纳法所做的种种辩护方案及其失败根源
        一 穆勒的“自然齐一律”
        二 罗素的“归纳原则”
        三 莱欣巴赫的“渐近归纳法”
        四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
    第三节 由归纳法是“哲学的耻辱”到本文的选题
        一 研究综述
        二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对休谟哲学的批评
    第一节 对休谟“idea”的批评
        一 “出发点太窄,工具太不够用”
        二 只有具体的意象,而无抽象的意念
    第二节 对休谟秩序理论的批评
    第三节 对休谟关于普遍与特殊理论的批评
第二章 归纳原则是先验的永真的原则
    第一节 归纳原则的表述形式
        一 采用罗素对归纳原则的表述
        二 归纳原则的符号形式
    第二节 证明归纳原则是先验的永真的原则
第三章 休谟问题是秩序问题
    第一节 从“休谟问题”到“秩序问题”
    第二节 “事实”理论
        一 所与
        二 意念
        三 关于“事实”理论的辩护
    第三节 事实的秩序
        一 意念的秩序
        二 所与的秩序
        三 关于“事实的秩序”的辩护
第四章 对金岳霖归纳思想的评价
    第一节 前人对金岳霖归纳思想的评价
    第二节 对金岳霖归纳思想的再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2)金岳霖《知识论》之真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知识论》之真思想的理论来源和理论前提
    1.1 《知识论》之真思想的理论来源
        1.1.1 真之符合论的发展
        1.1.2 逻辑真理和事实真理的区分
    1.2 《知识论》之真思想的理论前提
        1.2.1 “以常识立论”
        1.2.2 “非唯主的出发方式”
第二章 《知识论》之真思想的主要内容
    2.1 真的特点
    2.2 真的定义
        2.2.1 “真之承载者”:命题
        2.2.2 “真之制造者”:事实
        2.2.3 命题与事实的符合
    2.3 真的标准
        2.3.1 融洽
        2.3.2 有效
        2.3.3 一致
        2.3.4 标准的超时空化
    2.4 真的保证
        2.4.1 “归纳原则永真”
        2.4.2 “归纳原则永真”的证明
第三章 《知识论》之真思想的评价
    3.1 《知识论》之真思想的价值
        3.1.1 对真之符合论的超越
        3.1.2 对归纳问题的贡献
        3.1.3 对中国哲学的影响
    3.2 《知识论》之真思想的局限性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非经典逻辑视阈下的知识表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框架
    四、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机器可学习性的概述
    1.1 机器可学习性的概念分析
        1.1.1 学习与可学习性的联系
        1.1.2 机器学习与机器可学习性的联系
        1.1.3 机器可学习性中的知识表征
    1.2 不确定知识的表征
    1.3 机器可学习性的特征
    1.4 机器可学习性的研究模式
        1.4.1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研究模式
        1.4.2 基于非经典逻辑的研究模式
    1.5 小结
第二章 机器可学习性中的情境知识分析
    2.1 知识情境化表征的语义学基础
        2.1.1 可能世界语义学
        2.1.2 情境语义学
        2.1.3 可能世界语义学和情境语义学的关系
    2.2 知识情境化表征的形式分析
        2.2.1 情境计算
        2.2.2 模态逻辑
    2.3 知识情境化表征的时空特征分析
        2.3.1 时间特征表征
        2.3.2 空间特征表征
    2.4 知识情境化表征的意义
    2.5 小结
第三章 机器可学习性中的模糊知识分析
    3.1 模糊性知识的语境依赖性
        3.1.1 连锁推理中的谓词模糊问题
        3.1.2 主词或句子的语义模糊问题
        3.1.3 模糊知识的语境相干性
    3.2 连锁推理中谓词一阶模糊的语境分析
        3.2.1 边界情形与谓词模糊
        3.2.2 容忍度
        3.2.3 模糊谓词的可行语境
        3.2.4 语境依赖函数的稳定性
    3.3 谓词高阶模糊的语境分析
        3.3.1 高阶模糊
        3.3.2 确定算子的引入
        3.3.3 边界间隙表征
        3.3.4 谓词高阶模糊的分析
    3.4 主词或句子的语义模糊消除
        3.4.1 主词或句子模糊的语境逻辑解释
        3.4.2 多语境的桥规则转换
    3.5 小结
第四章 机器可学习性中的矛盾分析
    4.1 矛盾表征的思想溯源
        4.1.1 矛盾表征系统建立的动因
        4.1.2 矛盾表征系统的历史考察
    4.2 矛盾与不一致性概念分析
        4.2.1 矛盾概念的解释
        4.2.2 矛盾与次协调思想
        4.2.3 次协调思想与不一致性
    4.3 矛盾表征的标注逻辑分析
        4.3.1 四值逻辑
        4.3.2 注释格结构
        4.3.3 赋值函数
        4.3.4 否定连词分析
    4.4 矛盾表征的二值注释分析
        4.4.1 注释与证据的关系
        4.4.2 二值注释格结构
        4.4.3 确定度与矛盾度
        4.4.4 确定性间隔和真正的确定度
        4.4.5 真正的证据度和标准化矛盾度
    4.5 矛盾表征的意义分析
    4.6 小结
第五章 机器可学习性中的不完备的经验知识分析
    5.1 基于归纳逻辑对经验知识表征的辩护
        5.1.1 经验知识归纳推理的否定
        5.1.2 经验知识可归纳表征的辩护
        5.1.3 基于概率的归纳逻辑
    5.2 不完备经验知识的概率分析
        5.2.1 概率意义的阐释
        5.2.2 概率与证据的关系
        5.2.3 条件概率分析
        5.2.4 不完备经验的概率分析
    5.3 经验知识库的修正
        5.3.1 经验知识的添加
        5.3.2 经验知识的替代
        5.3.3 经验知识的删除
    5.4 经验知识表征的意义
    5.5 小结
第六章 机器可学习性研究的哲学意义
    6.1 知识的非经典逻辑表征价值
        6.1.1 简单性与复杂性的整体性研究
        6.1.2 语境分析与计算表征的融合
        6.1.3 语形分析与语义分析的结合
        6.1.4 科学理性与人文理性的统一
    6.2 基于非经典逻辑表征的知识的真理观
        6.2.1 逻辑真的重新认识
        6.2.2 知识的多元化
        6.2.3 非确定性论证的合理性
        6.2.4 知识的“可谬论”
    6.3 人类理性的计算化发展
    6.4 小结
结束语:走向计算主义的机器学习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4)金岳霖哲学体系建构历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原由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意义
第一章 金岳霖的逻辑哲学建构
    第一节 逻辑哲学的界说
        一、逻辑哲学一词的定义
        二、金岳霖的逻辑哲学
        三、金岳霖“同一”的逻辑
    第二节 逻辑哲学建构的起点:逻辑
        一、演绎逻辑的推论方法
        二、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三、金岳霖与中国古代逻辑思想
        四、金岳霖对罗素数理逻辑思想的运用
    第三节 逻辑哲学建构的核心:道
        一、道,式—能的基本建构图景
        二、从本然世界到实然世界的实现
        三、时空观的建构
        四、自然与人合一的哲学诉求
    第四节 金岳霖的《论道》与冯友兰的《新理学》
        一、金岳霖《论道》对冯友兰《新理学》的影响
        二、冯友兰《新理学》对金岳霖《论道》的影响
        三、逻辑化的“道”与逻辑化的“理”
    第五节 金岳霖的逻辑哲学体系对其后学的影响
        一、沈有鼎与中国古代逻辑
        二、冯契的智慧说与辩证逻辑
        三、王浩的数理逻辑
        四、周礼全的语言逻辑和模态逻辑
第二章 金岳霖的实证哲学建构
    第一节 实证哲学的界说
        一、实证的含义及演变
        二、金岳霖实证哲学建构的界说
    第二节 实证哲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一、严复的实证之学
        二、胡适的实用主义
        三、冯友兰的实证思想
        四、金岳霖的实证体系
    第三节 金岳霖实证哲学建构的主要内容:《知识论》
        一、《知识论》成书历程
        二、知识与实证
        三、实证的基础:知识的经验性
        四、知识的逻辑性:证明与证实
    第四节 金岳霖实证哲学对休谟问题的解答
        一、实证哲学认识论:归纳的知识
        二、实证哲学的先验性否定:知识与因果
    第五节 金岳霖的《知识论》与张东荪的《认识论》
        一、知识论与认识论
        二、金岳霖与张东荪关于实证在知识领域的分际
第三章 金岳霖的批判哲学建构
    第一节 金岳霖批判哲学界说
        一、金岳霖批判哲学的定义和内容
        二、金岳霖批判哲学的对象和方式
        三、金岳霖批判哲学的成因、价值和特征
        四、批判哲学与斗争哲学
    第二节 坚持唯物论批判罗素主义
        一、金岳霖的思想改造
        二、对《逻辑》《论道》中罗素主义的批判
        三、批判罗素的原子主义哲学
        四、对罗素的感觉材料论和中立一元论的批判
    第三节 坚持辩证法批判罗素主义
        一、辩证法在《逻辑》和《论道》上的运用
        二、辩证法与罗素哲学的冲突
    第四节 金岳霖批判哲学的开放性评述
        一、金岳霖批判哲学的正面评述
        二、金岳霖批判哲学的负面评述
第四章 金岳霖哲学建构的总体论析
    第一节 金岳霖哲学建构历程的特征
        一、中国传统哲学与个人原创哲学相融会
        二、金岳霖哲学建构以罗素哲学为镜像
    第二节 金岳霖三个阶段哲学建构的相互关系
        一、逻辑哲学建构与实证哲学建构的关系
        二、实证哲学建构与批判哲学建构的关系
        三、批判哲学建构与逻辑哲学建构的关系
    第三节 金岳霖哲学建构的两次转变
        一、从逻辑哲学建构到实证哲学建构的转变
        二、从实证哲学建构到批判哲学建构的转变
    第四节 金岳霖哲学的定位问题
        一、定位分殊之一:现代新道家(新玄学)还是现代新儒家
        二、定位分殊之二:逻辑哲学还是实证哲学(新实在论)
第五章 金岳霖哲学与20世纪中国哲学
    第一节 哲学与时代
        一、金岳霖哲学与20世纪中国的社会变迁
        二、金岳霖哲学与20世纪中国的哲学思潮
    第二节 理论与贡献
        一、金岳霖哲学体系的理论得失
        二、金岳霖哲学对20世纪中国哲学的贡献
    第三节 反思与超越
        一、金岳霖哲学与现代哲学的反思
        二、金岳霖哲学与超越精神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5)论高中语文课堂学习目标的设定与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课堂学习目标设定的意义
    第一节 语文课堂学习目标设定的现状
    第二节 课堂学习目标设定的意义
第二章 课堂学习目标设定的方案
    第一节 语文课堂学习目标设定的理论依据
    第二节 语文课堂学习目标设定的原则
    第三节 语文课堂学习目标设定的方案
第三章 课堂学习目标实施与评价
    第一节 语文课堂学习目标设定举例及评价
    第二节 语文课堂学习目标的有效变更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6)归纳问题及金岳霖的解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学术背景—休谟归纳问题
    1.1 归纳问题的提出
    1.2 归纳问题的实质
    1.3 归纳问题的影响及解答
第二章 金岳霖对归纳问题的解答
    2.1 金岳霖对归纳问题的理解
    2.2 金岳霖对休谟哲学的解读
    2.3 理有固然,势无必至
    2.4 金岳霖对归纳原则的永真性证明
        2.4.1 归纳原则的逻辑表述
        2.4.2 归纳原则的永真性证明
    2.5 金岳霖对秩序问题的解答
第三章 金岳霖的归纳方案评析
    3.1 金岳霖归纳辩护方案的目的
    3.2 评析金岳霖对休谟认识论的批判
    3.3 评析金岳霖对归纳原则的表述
        3.3.1 对归纳原则引入“大概”
        3.3.2 “A-B”为普遍命题
        3.3.3 对秩序问题的回答
    3.4 评析金岳霖对归纳原则永真性的证明
        3.4.1 指出归纳原则永真性是问题的关键
        3.4.2 引入“大概”意念分析归纳原则前后件的真值
        3.4.3 从时间延续的角度证明归纳原则永真
        3.4.4 认为归纳原则是先验原则
    3.5 归纳问题之我见
        3.5.1 从归纳与演绎的辩证关系方面理解
        3.5.2 从逻辑方面理解
        3.5.3 从理论和实践方面理解
        3.5.4 从语言方面理解
        3.5.5 从心理学方面理解
第四章 研究意义与启示
    4.1 研究意义
    4.2 启示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穆勒求因方法的思想视界 ——在科学与人文之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国外与国内研究现状
        1. 国外研究概述
        2. 国内研究现状
    二、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 目的
        2. 意义
    三、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四、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穆勒求因思想溯源
    第一节 穆勒接受的早期教育
        1. 父亲对他的智力训练
        2. 跨界性的学识修养
        3. 边沁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
    第二节 对培根因果观的超越
        1. 培根提出了实验科学研究中的求因方法
        2. 培根经验归纳法的局限及对穆勒的影响
        3. 穆勒对培根求因方法的继承和批判
    第三节 休谟因果观所提供的思想资源
        1. 休谟对归纳的合理性提出挑战
        2. 休谟与培根因果观的比较
        3. 休谟因果观的核心内涵及对穆勒的影响
        4. 穆勒对休谟因果思想的突破
第二章 穆勒求因方法的实验科学基础
    第一节 因果关系的阐释
        1. 穆勒对因果关系的表述
        2. 因果关系的存在形态
    第二节 穆勒求因方法的或然性特征
        1. 在不同的情境中寻求相同的先行现象
        2. 在相同的情境中寻求不同的先行现象
        3. 寻求先行现象与发生现象的幅度变化
        4. 排除已知关联性确定因果关系
    第三节 穆勒求因方法对实验归纳技术的完善
        1. 与“三表法”的比较
        2. 求因四法的理论基础
        3. 实验四法的方法论特质
第三章 穆勒求因方法的人文向度
    第一节 为人类行为寻求因果规律
        1. 一般规律的生成
        2. 社会规律的构建
    第二节 求因方法可为科学假说的构建以及确证提供有效方法和证据
        1. 为科学假说构建提供有效方法
        2. 为科学假说的确证提供证据
    第三节 为经济现象研究提供方法论基础
        1. 演绎法和归纳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2. 经济学定律是一种趋势律
    第四节 为人类追求幸福探索可行方法
        1. 求因方法的现实关切
        2. 求因思想的终极关怀
        3. 清晰的思维是获得幸福的路径
第四章 穆勒求因思想人文转向的启示与限度
    第一节 穆勒求因方法的有效性
        1. 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可借鉴性
        2. 拓宽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路径
    第二节 穆勒求因思想的限度
        1. 作为科学发现的工具并不充分
        2. 或然性决定其不能构成证明的规则
        3. 未能解决“休谟问题”
        4. 穆勒求因方法的经验论色彩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8)金岳霖演绎逻辑思想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金岳霖演绎逻辑思想的生成缘由及内蕴价值
    第一节 金岳霖逻辑思想的成因
        一、数年求学历程的积淀
        二、西方分析哲学的影响
        三、中国哲学寻求发展的尝试
        四、中国社会转型的需要
    第二节 金岳霖演绎逻辑思想的功用
        一、蕴含“道”的逻辑
        二、承载“器”的逻辑
        三、“道”“器”并举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金岳霖演绎逻辑的核心思想
    第一节 广义的演绎逻辑观
        一、对逻辑的界定
        二、逻辑与逻辑系统的关系
    第二节 自足的演绎逻辑系统
        一、演绎系统与逻辑系统的界说
        二、演绎推理的特性
    第三节 思维三律辨析
        一、表述形式
        二、证明与证实
        三、有效性判定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金岳霖演绎逻辑思想的价值与影响
    第一节 为演绎逻辑辩护
        一、在反思中阐释演绎逻辑的本质
        二、在比较中分析演绎与归纳的异同
    第二节 金岳霖演绎逻辑思想的历史贡献
        一、系统引入现代逻辑
        二、深入反思传统逻辑
        三、着力完善演绎逻辑推理形式及规则
        四、较早触及逻辑哲学思想
    第三节 金岳霖演绎逻辑的深远影响
        一、促进了中国哲学与文化重构
        二、丰富了中国哲学的研究方法
        三、影响了当代中国逻辑学的发展走向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休谟问题:金岳霖的解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学术背景
        1.1.1 休谟与休谟问题
        1.1.2 休谟对“休谟问题”的解答
        1.1.3 对“休谟问题”研究的几种观点
    1.2 金岳霖在解决“休谟问题”上的学术研究成果
    1.3 选题之目的及意义
    1.4 “休谟问题”的研究现状
第2章 金岳霖的解决方案
    2.1 归纳原则是接受总则
        2.1.1 归纳原则的内容
        2.1.2 归纳原则的理论依据
    2.2 归纳原则是先验的永真原则
        2.2.1 归纳原则是先验的
        2.2.2 归纳原则是永真的
第3章 对金岳霖解决方案的评析
    3.1 认识论视野中的归纳原则
    3.2 逻辑论证角度的归纳原则
    3.3 “道”和“本体论”视域中的归纳原则
    3.4 归纳原则之我见
第4章 研究意义和启示
    4.1 研究意义
    4.2 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10)论金岳霖对休谟归纳问题的解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金岳霖为归纳辩护的背景——休谟归纳问题
    1.1 休谟归纳问题的提出
    1.2 什么是休谟归纳问题?
    1.3 休谟归纳问题的意义及其解答
第二章 金岳霖归纳思想的形成及发展
    2.1 归纳涉及的三类问题
    2.2 金岳霖归纳思想的发展过程
    2.3 金岳霖对休谟归纳问题的思考
第三章 金岳霖对休谟归纳问题的解答
    3.1 金岳霖通过批判休谟对归纳进行辩护
    3.2 理有固然,势无必至
    3.3 归纳原则永真性的类逻辑与哲学的证明
        3.3.1 归纳原则的逻辑表述
        3.3.2 归纳原则永真性的逻辑与哲学的证明
        3.3.2.1 什么是归纳原则的永真性?
        3.3.2.2 归纳原则永真性的类逻辑证明
        3.3.2.3 归纳原则永真性的哲学证明
    3.4 金岳霖对秩序问题的分析与解答
第四章 金岳霖归纳辩护方案评价
    4.1 金岳霖归纳辩护方案的理论目的
    4.2 金岳霖归纳辩护方案的历史比较
        4.2.1 金岳霖与穆勒关于归纳原则基础的比较
        4.2.2 金岳霖与罗素关于归纳原则的比较
        4.2.3 金岳霖归纳原则与莱欣巴哈渐进归纳法的比较
    4.3 金岳霖归纳辩护方案对解决归纳问题的贡献与不足
        4.3.1 归纳原则永真性的意义与不足
        4.3.2 “时间打住”这一假设的机智与不足
        4.3.3 把归纳原则作为先验原则的贡献与失误
        4.3.4 对归纳原则引入“大概”的贡献与局限
        4.3.5 “A—B”为普遍命题的正确性与漏洞
        4.3.6 对秩序问题回答的优势与缺陷
        4.3.7 对休谟认识论体系批评的恰当性与局限性
        4.3.8 从唯物辩证法的高度来看金岳霖归纳辩护方案的贡献与不足
    4.4 归纳问题之我见
        4.4.1 归纳的或然性与演绎的必然性
        4.4.2 归纳问题在纯逻辑上无解
        4.4.3 归纳是知识接受原则,可以增加知识
        4.4.4 应该用辩证逻辑思维来看待归纳
        4.4.5 归纳具有理论可能性和实践必然性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详细摘要

四、金岳霖先生的归纳思想(论文参考文献)

  • [1]金岳霖归纳思想研究[D]. 余贵奇. 郑州大学, 2020(02)
  • [2]金岳霖《知识论》之真思想研究[D]. 杨帆. 河北大学, 2020(08)
  • [3]非经典逻辑视阈下的知识表征分析[D]. 崔帅. 山西大学, 2018(04)
  • [4]金岳霖哲学体系建构历程研究[D]. 郑毅. 陕西师范大学, 2017(05)
  • [5]论高中语文课堂学习目标的设定与实施[D]. 林超. 辽宁师范大学, 2015(07)
  • [6]归纳问题及金岳霖的解答研究[D]. 黄芹. 武汉科技大学, 2013(04)
  • [7]穆勒求因方法的思想视界 ——在科学与人文之间[D]. 雷丰. 上海大学, 2013(08)
  • [8]金岳霖演绎逻辑思想探析[D]. 王欣. 黑龙江大学, 2011(06)
  • [9]休谟问题:金岳霖的解答研究[D]. 张淑稳. 湘潭大学, 2008(05)
  • [10]论金岳霖对休谟归纳问题的解答[D]. 郭芸. 武汉科技大学, 2007(04)

标签:;  ;  ;  ;  ;  

金跃林先生的归纳思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