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审美生命存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审美教育,实施对策
审美生命存在论文文献综述
王笑雨[1](2019)在《让美育与生命成长相伴——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一文中研究指出众所周知,审美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语文阅读教学活动开展中实现审美教育,不仅是语文学科人文性的召唤,更是学生审美素养发展的需求。在组织语文阅读教学活动的时候,重视审美教育,并借助多媒体、情境教学、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学生体验文本中的美,使其受到美的熏陶。(本文来源于《新课程(小学)》期刊2019年10期)
小田部胤久,郑子路[2](2019)在《什么是“审美生命”——席勒“审美教育”论再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弗里德里希·席勒在《美育书简》(1795)中,提出了"审美生命"的概念,认为"人类每次都通过审美生命(dassthetische Leben)重新被赋予人性"。尽管"审美生命"在席勒的审美教育论中占据着中心位置,但它却几乎从没被当作过研究的对象。席勒美学的主题并非自律性艺术,而是如何创造"审美生命"以及不受规定性目的制约的"生活艺术"。本文从以下叁个方面来考察"审美生命":第一,"审美生命"虽然欠缺某种规定性,但也正因为如此,它潜在地将无限的规定性包括在内,所以"审美生命"可以使以无限性为特征的"人性"变为可能;第二,"审美生命"可以美化周围的世界,这是因为"审美生命"将周围的事物从目的和手段的关联中解救出来,并因此将受到了严重制约的微小事物转换为无限;第叁,"审美生命"因为处在"自然生命"与"道德生命"之间,所以自律性也就得以出现在他律的自然之中。从这点来看,"审美生命"是两面的:一方面,它是实现作为目的的道德生命的手段;另一方面,它在摆脱理性的排他性法则、为人类重拾人性这一点上,也是目的本身。在这一点上,"审美生命"具有独特的地位。(本文来源于《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李亚楠[3](2019)在《游艺尊生:魏晋生命意识与审美活动的对话》一文中研究指出魏晋艺术与生命意识二者呈现出一种对话关系:一方面,"人的自觉"与生命意识为艺术的前提和促机,这是在魏晋残酷的社会背景下基于人的"觉"的条件论之;另一方面,艺术同样也可表现出内在的生命意识,此乃侧重从"觉"的过程入手,并由"觉"向醒逐渐进行阶段性的递嬗。魏晋的审美活动绝非远离现实,以艺术为手段而避世逍遥,而是立足于现实生活,并借以艺术完成生命的自我拯救,最终达到艺术本体化的境界。(本文来源于《戏剧之家》期刊2019年31期)
吴海伦[4](2019)在《重返生命的本真:北宋文人生活审美特质论》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生活美学是本土特质的美学,生活美学理论的建构应该溯源于中国传统原生的美学智慧。重返生命的本真意即人在自由的状态,而不是被占有的状态实现人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生命的本质,北宋文人之所以能实现其生命的本真也是由其审美特质所决定的。与其他朝代的文人相比,北宋文人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社会群体,北宋文人的美学相较于其他朝代更多地趋向于生活化、精神化,具有倡导自然、追求风雅、注重心性的审美特质。倡导自然之自然是指山水林泉之自然,也有从自然所得的自由之意。风雅特质主要体现在北宋文人的生活之物、生活之事以及生活之境叁个方面,"物"为衣、食、住、游、娱之物,物可感、可玩,在物中发现性理之趣,"寓意于物"是北宋文人对生活之物的追求;"事"为游、娱之事,"心充体逸则乐生"是其对生活之事的追求;生活之境包括生活环境、生活情境、生活意境,"我适物自闲"是其对生活之境的追求。注重心性是指北宋文人追求内在心性的修养与自我沉潜,由此可获得超然物外的生活审美境界,这也即自在生命的本真生活境界。(本文来源于《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李志宏,卢言[5](2019)在《论人类审美本质力量的生命结构——认知神经美学视域下的新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理论宏观地指出了人与对象事物之间审美关系得以结成的总体原则。沿着这一方向进一步深入思考,势必会提出新的问题:审美本质力量是怎样构成的?审美的对象化过程是怎样进行的?就此,认知神经美学作出新的阐述:人依据对事物内在价值和外在形式的掌握而在大脑中形成了"知觉模式中枢+意义中枢+肯定性情感中枢"式的认知模块,以此构成了审美本质力量的生命结构。认知模块的核心要素是知觉模式,具有自动性、内隐性、类化性等特点。人与事物之间的对象性审美关系,实际上是由主体知觉模式与客体外形之间的对应匹配关系所承载。(本文来源于《江海学刊》期刊2019年05期)
郭茂全[6](2019)在《人性幽微的审美烛照与生命创伤的文学治疗*——论徐小斌的小说》一文中研究指出徐小斌通过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与对女性情感的探寻,表现了现代女性的生存困境与精神挣扎,探究了当代社会变革中人际关系的复杂与情感空间的驳杂。徐小斌的小说充满了个体生命的创伤体验与社会历史的创伤记忆,是人性幽微的审美烛照与生命创伤的文学治疗,体现了作家深厚的人文关怀与独特的艺术理想。(本文来源于《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韩伟[7](2019)在《生命·意象·审美意识——评朱志荣教授主编的《中国审美意识通史》》一文中研究指出"审美意识"是美学研究的重要对象,从这一角度书写美学史,一方面可以避免20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学史书写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弊端,另一方面也相异于新世纪兴起的审美文化史,防止陷入泛化的文化研究的泥沼,从而强调或回归美学研究中"人"的维度。朱志荣主编的《中国审美意识通史》以意象创构为明线、以生命意识为暗线,并将"美是意象"的本体论观点加以具体化,形成了一部具有明显倾向性的美学史。朱志荣的本体论观点有继续商榷的空间,其对"意象"和"生命"的强调可以追溯到朱光潜、宗白华、叶朗、汪裕雄等人的理论中。同时,该书亦存在观点零散化、言说方式雷同等方面的不足。(本文来源于《上海文化》期刊2019年08期)
刘运好[8](2019)在《生命之美:先秦审美观念的生成与演进》一文中研究指出先秦审美观念以时间人文化为生命起点,礼乐主体化为生命精神,任性逍遥为生命情调,自由自律为生命境界。原始歌舞由狂野的生命宣泄发展为和谐的节奏韵律,并成为某种生命意识的象征,标志着华夏审美观念的萌生;至周孔乃一变,周公创立了系统的礼乐文化,孔子以"游于艺"将礼乐文化内化为生命本体,"乐以忘忧"将礼乐文化内化为生命精神,完成了由自觉到自由的审美境界转换;至庄生又一变,庄子以本然之性为核心救赎礼乐文化造成的人性异化,以道德出乎自然重构礼乐文化的内涵,以无待逍遥诗化生命自由的情调;至屈原再一变,屈原辞赋气贯天人、壮浪恣肆的自由境界,与庄子诗化的生命情调形成横向呼应;道德自律、弘毅贞刚的主体人格,与礼乐文化内化的生命精神形成纵向回归。先秦审美观念呈现出生成于一点、发展于两线、又收拢两线集为一点的演进脉络。(本文来源于《江海学刊》期刊2019年04期)
郁冰清[9](2019)在《生命与现实的强音对话——评影片《我不是药神》的现实主义审美特征和社会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影《我不是药神》是2018年国内电影市场出品的一部现实主义力作,获得了票房、口碑双丰收。本文从创作原则、审美特征和社会价值等方面对影片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围绕影片所揭示的生命与现实的关系展开阐述,并对该题材电影在反映民意诉求,促进社会问题的解决等方面的作用,以及未来中国现实主义题材发展方向提出思考。(本文来源于《剧影月报》期刊2019年03期)
陈岩[10](2019)在《无悲之伤——日本电影《爷爷死了》叙事中的生命审美》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日本导演森书侑大电影作品《爷爷死了》为叙述文本,以关乎生命的终极之思为切入点,从人性之思、群离之殇、心向之问叁个维度,探析《爷爷死了》所折射的"无悲之伤"。(本文来源于《戏剧之家》期刊2019年17期)
审美生命存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弗里德里希·席勒在《美育书简》(1795)中,提出了"审美生命"的概念,认为"人类每次都通过审美生命(dassthetische Leben)重新被赋予人性"。尽管"审美生命"在席勒的审美教育论中占据着中心位置,但它却几乎从没被当作过研究的对象。席勒美学的主题并非自律性艺术,而是如何创造"审美生命"以及不受规定性目的制约的"生活艺术"。本文从以下叁个方面来考察"审美生命":第一,"审美生命"虽然欠缺某种规定性,但也正因为如此,它潜在地将无限的规定性包括在内,所以"审美生命"可以使以无限性为特征的"人性"变为可能;第二,"审美生命"可以美化周围的世界,这是因为"审美生命"将周围的事物从目的和手段的关联中解救出来,并因此将受到了严重制约的微小事物转换为无限;第叁,"审美生命"因为处在"自然生命"与"道德生命"之间,所以自律性也就得以出现在他律的自然之中。从这点来看,"审美生命"是两面的:一方面,它是实现作为目的的道德生命的手段;另一方面,它在摆脱理性的排他性法则、为人类重拾人性这一点上,也是目的本身。在这一点上,"审美生命"具有独特的地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审美生命存在论文参考文献
[1].王笑雨.让美育与生命成长相伴——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新课程(小学).2019
[2].小田部胤久,郑子路.什么是“审美生命”——席勒“审美教育”论再考[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3].李亚楠.游艺尊生:魏晋生命意识与审美活动的对话[J].戏剧之家.2019
[4].吴海伦.重返生命的本真:北宋文人生活审美特质论[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5].李志宏,卢言.论人类审美本质力量的生命结构——认知神经美学视域下的新阐释[J].江海学刊.2019
[6].郭茂全.人性幽微的审美烛照与生命创伤的文学治疗*——论徐小斌的小说[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9
[7].韩伟.生命·意象·审美意识——评朱志荣教授主编的《中国审美意识通史》[J].上海文化.2019
[8].刘运好.生命之美:先秦审美观念的生成与演进[J].江海学刊.2019
[9].郁冰清.生命与现实的强音对话——评影片《我不是药神》的现实主义审美特征和社会价值[J].剧影月报.2019
[10].陈岩.无悲之伤——日本电影《爷爷死了》叙事中的生命审美[J].戏剧之家.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