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束论文-成继东,魏会领,余佩炫,曹建勇

中性束论文-成继东,魏会领,余佩炫,曹建勇

导读:本文包含了中性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性束加热,离子源,灯丝电源,MATLAB仿真

中性束论文文献综述

成继东,魏会领,余佩炫,曹建勇[1](2019)在《HL-2A装置MW级中性束加热系统灯丝电源设计与仿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HL-2A装置中性束加热系统阴极灯丝电源的主电路拓扑结构、控制硬件及控制时序等。运用MATLAB仿真软件对灯丝电源主回路进行了反馈控制仿真,发现电流在1000A左右时,纹波约为1%,而电流降低至200A时,纹波增大,约为3%。分别去掉低位控制柜内进线端的串联交流滤波电抗器L1和并联LC谐波滤波器进行仿真,结果显示输出电流纹波明显变大,说明L1和LC除了能够吸收谐波电流减少进入电网谐波的作用外,还能够对交流调压后的斩波波形进行一定的滤波作用,使得输出波形更加平滑。(本文来源于《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期刊2019年03期)

李梦婷[2](2019)在《CFETR负离子源中性束注入系统验证样机辐射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负离子源中性束注入(Negative ion based Neutral Beam Injection,NNBI)是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CFETR)重要的辅助加热和电流驱动方式之一。为了支撑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的建设,需要首先建立CFETR NNBI验证样机,开展负离子源中性束注入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和物理实验研究,为未来NNBI的研制提供技术支撑和经验积累,从而降低后续CFETR NNBI研制的技术风险。NNBI运行时会产生一定剂量的辐射,对设备和运行人员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为此,需要开展CFETR NNBI验证样机的辐射剂量分析和辐射防护研究,从而避免辐射对工作人员和维护人员造成辐照伤害,为验证样机实验研究的开展提供支持。本论文通过深入调研国内外中性束注入系统的发展现状,根据NNBI的基本原理和辐射类型的分类,分析了NNBI工作气体分别为氢气和氘气两种不同运行模式下的辐射来源,重点研究了NNBI分别在氢气运行模式下的电子流强(韧致辐射)和氘气运行模式下的中子产额(中子辐射)对辐射强度的影响,并根据理论计算和CFETR NNBI验证样机的工况,确定了样机的最终辐射源。在此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建立了CFETR NNBI验证样机的二维几何模型,并利用蒙特卡罗方法对验证样机在两种运行模式的辐射剂量进行了模拟分析,研究了验证样机在不同运行模式下关键位置产生的辐射剂量;在验证样机辐射剂量模拟分析的基础上,根据CFETR NNBI验证样机的运行要求以及国家制定的辐射场所的人员防护标准开展了CFETR NNBI验证样机的辐射防护设计,并对工作人员活动的关键位置处的辐射剂量分布进行了模拟分析。模拟分析结果表明,CFETR NNBI验证样机在设计的屏蔽设计方案下运行时所产生的辐射剂量满足国家辐射场所标准,不会对工作人员和周边环境造成危害。通过本论文开展的CFETR NNBI验证样机的辐射模拟分析和屏蔽设计,可为NNBI系统的辐射分析和防护设计提供技术支持。(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9-04-30)

张明,周澜,王姝,马少翔,章雪亮[3](2019)在《基于负离子的中性束注入器加速极逆变型高压电源控制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ITER中性束注入器加速极需要一套逆变型直流高压电源系统。该电源采用叁相叁电平(TPTL)直流变换器作为基本单元,通过占空比控制实现对输出电压的快速调节。针对叁相叁电平直流变换器在小占空比模式下输出电压纹波大的缺点,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控制策略。该策略通过协调直流母线电压的大小和逆变器占空比的变化对输出电压进行调节。为了验证新的控制策略的性能,搭建了200kV/60A的MATLAB/Simulink仿真模型和400V/6A的原理样机。仿真结果和样机实验结果表明,新的控制策略可以实现逆变型高压电源在输出电压快速可调的情况下降低输出电压纹波。(本文来源于《强激光与粒子束》期刊2019年04期)

汪金新,谢远来,胡纯栋,陶玲,宋士花[4](2019)在《中性束注入器低温泵液氮管道压力自动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性束注入器(NBI)低温泵管道液氮压力波动原因,提出模糊控制算法自动控制低温泵管道液氮压力。通过设计模糊规则表及Matlab仿真验证,实现了在NBI实验中对低温泵管道液氮压力的自动控制。结果表明,模糊控制算法对自动控制NBI低温泵管道液氮压力有较明显的效果。(本文来源于《低温工程》期刊2019年02期)

丁配之[5](2019)在《中性束系统低温吸附机理与性能测试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性束注入器(Neutral Beam Injector,NBI)是一套产生高能中性粒子束用以加热聚变等离子体并可驱动等离子体电流的复杂系统。真空系统是NBI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其性能好坏直接影响着离子束的生成、中性化与束流传输效率。随着聚变研究的不断深入,NBI真空系统设计采用低温泵已成为必然选择。当前主流NBI大多采用低温冷凝泵,而与低温冷凝相比,低温吸附具有极限真空度高、稳定性好、能抽氦等典型优点,更适合未来聚变堆NBI使用。故为适合聚变发展需求开展低温吸附机理及其性能测试实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工作如下:首先,调研了低温抽气技术及其在中性束系统中的应用现状,分析了低温吸附的抽气机理,描述了低温吸附作用的吸附等温线以及低温吸附理论模型。其次,比对了几种应用于低温真空环境的吸附剂材料,并选取六种椰壳活性炭吸附剂。利用低温氮吸附容量法进行实验研究。基于吸附理论模型计算分析了吸附剂的结构性能参数,结果表明AC1与AC2的比表面积与比孔容积最大但微孔占比不同,故选取该两种活性炭作为后续性能实验探究的吸附剂。然后,设计并搭建了一套低温吸附性能测试平台,以探究不同因素对吸附剂的低温吸附抽气性能的影响。该平台以测试室为主体结构,配有低温、真空、供气、测量控制及活化再生五大系统,实现了降温、控温、抽真空、进气、测量数据等功能。针对平台的冷阵结构,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其降温特性,模拟了降温的稳态温度分布及降温时间。结果表明低温系统满足实验所需要求,降温时间与实测结果较符且在合理范围内。最后,基于搭建的测试平台实验研究了不同气体负载、吸附面温度及不同吸附质对两种吸附剂抽气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0~(-4)-10~(-2) Pa气载范围和4 K-10 K温区范围内,两种吸附剂对氢的抽速随气体负载与温度的增大而呈现下降趋势,且对氢的抽速略大于对氦抽速。微孔型吸附剂的抽气性能优于中微孔型吸附剂,利用残余气体分析仪研究了氢/氦1:1混合气体的低温吸附抽气行为,发现微孔型吸附剂在不同温度下对氢/氦混合气体的吸附具有选择性。(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19-04-01)

张黎,许永建,谢亚红,韦江龙,梁立振[6](2019)在《EAST中性束注入射频离子源放电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性束注入加热是核聚变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辅助加热手段,离子源所能达到的性能决定了东方超环(Experimental Advanced Superconducting Tokamak, EAST)中性束注入所能达到的指标。为了实现长脉冲和高功率加热的需求,采用射频离子源取代传统的热阴极离子源已成为未来离子源发展的一种趋势。本文对射频离子源的结构设计和放电特性进行了理论模拟研究,给出了线圈匝数、匝间距、驱动器尺寸、放电气压和射频功率等参数与等离子体参数间的关系,为接下来射频离子源的研制和实验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核技术》期刊2019年02期)

任磊磊,余佩炫,罗萃文,刘鹤,周建[7](2019)在《基于CompactRIO的中性束高压平台电源数据采集系统设计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高电压、大电流和强磁场对中性束注入系统高压平台电源数据采集系统的影响问题,通过在CompactRIO (简称cRIO)控制器中运行NI Linux Real-Time实时系统,结合LabVIEW图形化开发工具,采用FPGA用户I/O采集模式与节点I/O采集模式混合编程,设计了1套全新的基于cRIO平台的数据采集系统;该套采集系统实现了中性束注入系统中第2条束线中高压平台灯丝电源、弧流电源等信号在不同采集频率的混合测量需求;通过在HL-2A放电实验中测试表明,采集系统稳定可靠,抗干扰性能强,上位机界面操作灵活,维护方便。(本文来源于《计算机测量与控制》期刊2019年01期)

陈达远[8](2019)在《在磁镜中用中性束打固体靶装置》一文中研究指出磁镜是一种比较简单的磁约束等离子体进行核聚变的装置,由于磁能有限和泄漏,不能达到授控核聚变条件__劳森亲件,Q>1。但是,它有能约束等离子体的作用,是可取的。中性束的束能可达280Kev,而且能穿过磁场不现受干扰。可直接打到聚变材料(DLi,冰冻D)上,进行少量直接核聚变反应。(反应切面小、一、两巴),同时通过弹性和非弹性散射将靶材料加热成等离子体(20Kev),被磁镜约束。为了稳态运行热核反应,在端部输入D离子束或中性束等。此装置比较简单,投资较小,操作容易,可作能源和产氚应用。(本文来源于《科技风》期刊2019年01期)

曹建勇,魏会领,刘鹤,邹桂清,杨宪福[9](2018)在《HL-2M装置中性束注入加热系统研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开展磁约束堆芯燃烧等离子体物理实验,正在建造的HL-2M装置拟建造3条5MW的中性束注入加热束线。简要概述了HL-2M装置NBI加热系统的总体规划,第1条5MW-NBI加热束线的设计,离子源调试实验,注入器核心部件的安装和测试结果。通过调试,目前单个离子源引出束流达到36A,加速电压75kV,离子束功率达到2.4MW,脉冲宽度3s。通过测试发现:注入器的4条离子束汇聚角误差小于±0.1°,残留离子偏转磁体的磁场测试值与模拟计算值偏差小于±5%,注入器静态真空值达到1.0×10~(-3)Pa。注入器采用大型非标低温泵,低温泵的抽速达到2.40×106L/s。第1条5MW-NBI加热束线的试装和测试结果表明,该束线能够满足HL-2M装置NBI加热的技术要求。(本文来源于《强激光与粒子束》期刊2018年10期)

王铭翔,谢远来,汪金新,郎嘉琪,胡纯栋[10](2018)在《中性束注入器多通道远程真空测量系统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满足中性束注入器多点、远程真空监测的需要,设计了基于STM32的多通道远程真空测量系统。该系统采用规管传感器测量得到真空室的真空度电压信号,采样芯片ADS1256测量经信号调理电路调理后的规管电压信号,以STM32F103ZET6作为主控芯片,结合模数转换电路、基准电压产生电路及其他电路,将处理后的数据由以太网传输到上位机,利用上位机软件实现对中性束注入器真空状态的实时监测、预警和分析。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稳定有效运行,适用于中性束注入器真空度测量。(本文来源于《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期刊2018年05期)

中性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负离子源中性束注入(Negative ion based Neutral Beam Injection,NNBI)是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CFETR)重要的辅助加热和电流驱动方式之一。为了支撑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的建设,需要首先建立CFETR NNBI验证样机,开展负离子源中性束注入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和物理实验研究,为未来NNBI的研制提供技术支撑和经验积累,从而降低后续CFETR NNBI研制的技术风险。NNBI运行时会产生一定剂量的辐射,对设备和运行人员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为此,需要开展CFETR NNBI验证样机的辐射剂量分析和辐射防护研究,从而避免辐射对工作人员和维护人员造成辐照伤害,为验证样机实验研究的开展提供支持。本论文通过深入调研国内外中性束注入系统的发展现状,根据NNBI的基本原理和辐射类型的分类,分析了NNBI工作气体分别为氢气和氘气两种不同运行模式下的辐射来源,重点研究了NNBI分别在氢气运行模式下的电子流强(韧致辐射)和氘气运行模式下的中子产额(中子辐射)对辐射强度的影响,并根据理论计算和CFETR NNBI验证样机的工况,确定了样机的最终辐射源。在此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建立了CFETR NNBI验证样机的二维几何模型,并利用蒙特卡罗方法对验证样机在两种运行模式的辐射剂量进行了模拟分析,研究了验证样机在不同运行模式下关键位置产生的辐射剂量;在验证样机辐射剂量模拟分析的基础上,根据CFETR NNBI验证样机的运行要求以及国家制定的辐射场所的人员防护标准开展了CFETR NNBI验证样机的辐射防护设计,并对工作人员活动的关键位置处的辐射剂量分布进行了模拟分析。模拟分析结果表明,CFETR NNBI验证样机在设计的屏蔽设计方案下运行时所产生的辐射剂量满足国家辐射场所标准,不会对工作人员和周边环境造成危害。通过本论文开展的CFETR NNBI验证样机的辐射模拟分析和屏蔽设计,可为NNBI系统的辐射分析和防护设计提供技术支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性束论文参考文献

[1].成继东,魏会领,余佩炫,曹建勇.HL-2A装置MW级中性束加热系统灯丝电源设计与仿真分析[J].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2019

[2].李梦婷.CFETR负离子源中性束注入系统验证样机辐射特性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

[3].张明,周澜,王姝,马少翔,章雪亮.基于负离子的中性束注入器加速极逆变型高压电源控制策略[J].强激光与粒子束.2019

[4].汪金新,谢远来,胡纯栋,陶玲,宋士花.中性束注入器低温泵液氮管道压力自动控制[J].低温工程.2019

[5].丁配之.中性束系统低温吸附机理与性能测试实验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9

[6].张黎,许永建,谢亚红,韦江龙,梁立振.EAST中性束注入射频离子源放电模拟研究[J].核技术.2019

[7].任磊磊,余佩炫,罗萃文,刘鹤,周建.基于CompactRIO的中性束高压平台电源数据采集系统设计与应用[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19

[8].陈达远.在磁镜中用中性束打固体靶装置[J].科技风.2019

[9].曹建勇,魏会领,刘鹤,邹桂清,杨宪福.HL-2M装置中性束注入加热系统研制进展[J].强激光与粒子束.2018

[10].王铭翔,谢远来,汪金新,郎嘉琪,胡纯栋.中性束注入器多通道远程真空测量系统设计[J].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2018

标签:;  ;  ;  ;  

中性束论文-成继东,魏会领,余佩炫,曹建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