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线耦合器论文-王小军,刘锋,郁筝

支线耦合器论文-王小军,刘锋,郁筝

导读:本文包含了支线耦合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宽带,支线耦合器,小型化,x波段

支线耦合器论文文献综述

王小军,刘锋,郁筝[1](2017)在《一种x波段小型化宽带3dB支线耦合器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X波段3d B宽带支线耦合器为设计对象,将加载终端开路线引入主支线传输线设计,不仅有效拓展了耦合器的工作带宽,而且缩减了主线长度,达到小型化的设计目的。另外,将渐变线的设计理念引入支节结点设计,进一步优化了端口匹配,拓展了工作带宽。该耦合器结构形式简单,对工艺精度要求低,可广泛应用于各种设计场合。根据仿真模型制作了实物,X波段内插损小于1.2d B,两输出端口幅度波动小于1.2d B,隔离度大于13d B,工作频带内传输相位差小于102°。(本文来源于《2017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上册)》期刊2017-05-08)

赵宇,冯文杰,车文荃[2](2017)在《基于耦合线的高隔离度叁频分支线耦合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提出了一种应用于无线功率传输系统中的新型叁频分支线耦合器.通过在传统分支线耦合器的基础上加载1/4波长短路耦合线来实现3个频段的通带.每个通带之间均保持高的隔离度,且通过改变加载耦合线的奇偶模阻抗值,耦合器通带的中心频率可以在较宽频带范围内调节.对一个工作在0.69/1.0/1.4 GHz的平面叁频耦合器模型进行了设计与加工,测试结果与理论期望值吻合较好.(本文来源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1期)

孙晶菁[3](2011)在《双频分支线耦合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伴随着无线通信系统的迅速发展,各种商业需求和军事应用对通信设备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系统内部各个元件能在多频、宽频率比范围内工作,并且同时满足多个系统的通信要求。这就促使能同时支持多个通信标准工作的系统成为研究热点,从而对无线通信重要组成部分的耦合器的多频、宽频比特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随着电子器件制造技术特别是集成电路技术快速地朝着微型化方向发展,对通信系统的小型化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在提高耦合器性能的基础上减小耦合器尺寸是当前一个非常热门的研究课题。分支线耦合器作为微波、毫米波系统中的重要器件,制约着系统的性能和技术水平,其性能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整个系统的质量。本论文内容围绕分支线耦合器的双频设计展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介绍了微带分支线耦合器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微带分支线耦合器的基本理论,总结了双频设计的主要方法。其次,介绍了对传统耦合器中四分之一波长阻抗变换器进行等效的方法和采用加载分支线实现耦合器双频工作的方法,着重分析了Π型和T型阻抗变换器模型及其在改善频率比范围中的灵活性,主要对Π型分支线耦合器和环形耦合器中的阻抗对频率比范围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E型阻抗变换器模型的计算方法提出了改进,提出了基于阶梯阻抗线的E型阻抗变换器模型,并将其应用于分支线耦合器的设计中。然后,设计了一种新型宽频率比双频分支线耦合器,通过在传统分支线耦合器的端口并联阶梯阻抗枝节实现双频工作,主线和分支线采用四分之一波长传输线,引入阶梯阻抗枝节线后增加了设计自由度,减小了阻抗物理实现范围的限制,仅通过改变阶梯阻抗枝节的阻抗比和电长度比,在阻抗值满足20?-120?的可物理实现范围内,有效地扩展了频率比范围,频率比范围能覆盖1.7-6.3。仿真并加工了一个工作在WLAN频率2.4GHz和5.8GHz的3dB分支线耦合器,与传统Π型双频分支线耦合器相比,枝节尺寸减小25.1%,仿真结果与测试结果吻合较好。最后,对环形耦合器采用相同的分析方法,提出了一种加载阻抗枝节的宽频率比双频环形耦合器结构,并仿真验证。(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1-05-20)

李长青[4](2008)在《毫米波单支线耦合器及其在混频器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定向耦合器是一种具有方向性的功率分配器。它在微波系统中应用非常广泛。本文介绍了一种结构简单,制作方便的定向耦合器一单支线定向耦合器。并把这种结构的耦合器应用在W波段单平衡混频器中。在引言中,简要地介绍了定向耦合器和毫米波混频器的发展动态。在单支线定向耦合器的研究过程中,首先介绍了定向耦合器的基本技术指标,在此基础上详细讨论了单支线定向耦合器的工作原理。在分析设计单支线定向耦合器时,将奇偶模法与格林函数法结合起来,并借助于HFSS仿真软件对该耦合器优化设计,在W波段得到了较好的仿真与测试结果。在85GHz~91GHz频段上,两输出端幅度不平衡度小于1dB。各端口的回波损耗和隔离度均大于10dB。在接下来的测试结果分析中,提出了进一步改进的建议。为了验证单支线定向耦合器的实用性,采用该耦合器设计了W波段的单平衡混频器。本文在系统地分析了混频器的基本原理,技术指标和单平衡混频器的电路模型后,给出了应用单支线定向耦合器实现单平衡混频器的实现方案。在此基础上应用ADS仿真软件分析混频器的非线性工作状态,利用HFSS仿真软件精确地优化了单平衡混频器的匹配,并进行了电路的制作与测试。在90GHz—94GHz的频带内,混频器的变频损耗小于22.4dB。另外,本文对波导到微带的对极鳍线过渡和中频低通滤波器做了改进。仿真结果表明:鳍线过渡在85GHz~95GHz的频带内回波损耗大于28dB;低通滤波器的短路点带宽为21.5GHz。最后在结论中,总结出单支线定向耦合器可以成功地用于W波段的单平衡混频器中,这体现了它的实际应用价值。同时,也总结了课题所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改进的建议。(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08-03-01)

李长青,文畅,何博轩,詹景坤,许从海[5](2007)在《叁毫米波微带单支线耦合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设计了一种微带单支线耦合器。采用平面电路结构,得到了工作在w波段的的定向耦合器。并且利用增加贴片的方法进一步扩展了耦合器的带宽。采用软件优化设计方案,获得了较好的仿真结果。(本文来源于《2007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下册)》期刊2007-10-01)

童创明,江红钢,张平定,梁光辉[6](1995)在《集中参数阻抗变换支线耦合器》一文中研究指出完成了集中参数元件应用于微波频段低端的集中参数阻抗变换支线耦合器电路设计和实验调试,获得了满意的实验结果。证明在微波频段的低端,用集中参数元件的微波电路比利用微带型的微波电路更能缩小器件的体积,且调试方便,成本低,生产工序简单,因而具有明显的经济实用价值。(本文来源于《舰船电子对抗》期刊1995年01期)

王典成[7](1984)在《波导缝阵主支线耦合器的理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引言机载雷达多数采用平板裂缝天线,而平板裂缝用的耦合器又有它本身的特殊要求。主要体现在电气性能上要求耦合器是谐振的耦合缝隙;在结构设计上要求耦合器与辐射波导紧贴在一起。此外由于机载雷达要求体积小,重量轻,因此在设计上带来了许多困难。在一般情况下,是很难把馈电缝与辐射缝分开来进行计算和测试的。作者经过努(本文来源于《现代雷达》期刊1984年Z1期)

支线耦合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提出了一种应用于无线功率传输系统中的新型叁频分支线耦合器.通过在传统分支线耦合器的基础上加载1/4波长短路耦合线来实现3个频段的通带.每个通带之间均保持高的隔离度,且通过改变加载耦合线的奇偶模阻抗值,耦合器通带的中心频率可以在较宽频带范围内调节.对一个工作在0.69/1.0/1.4 GHz的平面叁频耦合器模型进行了设计与加工,测试结果与理论期望值吻合较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支线耦合器论文参考文献

[1].王小军,刘锋,郁筝.一种x波段小型化宽带3dB支线耦合器设计[C].2017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上册).2017

[2].赵宇,冯文杰,车文荃.基于耦合线的高隔离度叁频分支线耦合器[J].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3].孙晶菁.双频分支线耦合器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

[4].李长青.毫米波单支线耦合器及其在混频器中的应用[D].电子科技大学.2008

[5].李长青,文畅,何博轩,詹景坤,许从海.叁毫米波微带单支线耦合器的研究[C].2007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下册).2007

[6].童创明,江红钢,张平定,梁光辉.集中参数阻抗变换支线耦合器[J].舰船电子对抗.1995

[7].王典成.波导缝阵主支线耦合器的理论分析[J].现代雷达.1984

标签:;  ;  ;  ;  

支线耦合器论文-王小军,刘锋,郁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