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珠菌血症论文-王梦旻,陶智,贺伟

念珠菌血症论文-王梦旻,陶智,贺伟

导读:本文包含了念珠菌血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侵袭性念珠菌血症,ERG3基因,ERG11基因,基因突变位点

念珠菌血症论文文献综述

王梦旻,陶智,贺伟[1](2019)在《侵袭性念珠菌血症致病菌耐唑类抗真菌药物的基因突变位点筛查结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筛选侵袭性念珠菌血症致病菌的耐唑类抗真菌药物菌株并探讨其耐药机制。方法:收集2016-01~2018-01我院侵袭性念珠菌血症病人体液,常规培养分离后得到念珠菌共54株,进行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筛选耐唑类抗真菌药物菌株。提取耐药菌株DNA,采取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扩增ERG 3、ERG 11基因片段并测序,与基因库提供的标准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确定基因突变位点,分析该突变是否与耐药有关。结果:药敏试验筛选出4株白念珠菌和3株热带念珠菌为唑类抗真菌药物耐药菌株,白念珠菌ERG 3基因同义突变3个(T381 C,T432 C,T51 C),错义突变3个(C1052 T,C527 G,C527 A),ERG 11基因同义突变3个(T485 A,C795 T,C639 T),错义突变6个(T394 C,C615 A,T541 C,G1540 A,G1496 A,G1184 C);热带念珠菌ERG 3基因同义突变4个(A366 G,T912 A,T531 C,C528 A),错义突变4个(A334 G,T35 G,C527 A,C815 A),ERG 11基因同义突变3个(T225 C,C639 T,G264 A),错义突变2个(A395 T,C461 T)。结论:我院侵袭性念珠菌血症致病菌中,白念珠菌和热带念珠菌存在一定比例的唑类抗真菌药物耐药性,其耐药机制与ERG 3、ERG 11基因突变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管秀好,李亚岭,王光裕,何小羊,高兴华[2](2019)在《恶性肿瘤患者念珠菌血症的特征分析:一项为期5年的临床病例对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对2013年1月-2017年12月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根据对血培养念珠菌阳性病例的系统分析,比较恶性肿瘤患者和非恶性肿瘤患者之间念珠菌血流感染的临床特征和实验室特点,指导临床风险评估及实施抢先治疗方案。以发生念珠菌血流感染的恶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以发生念珠菌血流感染的非恶性肿瘤患者为对照进行研究。对念珠菌属血流感染的病原学分布、临床特征、危险因素和死亡情况进行分析整理。回顾并分析了符合研究条件的358个病例,其中恶性肿瘤患者185例,非恶性肿瘤患者173例。分离培养出的致病菌首位为近平滑念珠菌(n=151),占全部分离菌株的42.18%,其次是季也蒙念珠菌、白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光滑念珠菌、葡萄牙念珠菌、克柔念珠菌和链状念珠菌。恶性肿瘤患者发生念珠菌血症的前叁位致病真菌依次是近平滑念珠菌、季也蒙念珠菌、热带念珠菌;而非肿瘤患者依次为近平滑念珠菌、季也蒙念珠菌、白念珠菌。非恶性肿瘤患者30天的粗死亡率(30.6%)高于恶性肿瘤患者(12.55%)。非恶性肿瘤念珠菌血症患者中胰腺炎、糖尿病、肾功能不全、心脏病等基础病罹患率均高于恶性肿瘤念珠菌血症患者。本研究提示恶性肿瘤患者和非肿瘤患者的病原谱略有不同,非肿瘤念珠菌血症患者30天的粗死亡率高于恶性肿瘤患者提示除肿瘤外,病患的基础病和常见医源性危险因素对念珠菌血流感染和预后的影响极大,此研究对指导临床的风险评估及实施抢先治疗、改善预后有积极意义。(本文来源于《多彩菌物 美丽中国——中国菌物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期刊2019-08-03)

孙明月,肖伟强,常彦敏,屈元晔,许青霞[3](2019)在《肿瘤患者念珠菌血症的危险因素和病原体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确定念珠菌血症的危险因素,评估肿瘤患者中近平滑假丝酵母菌和其他念珠菌之间可能存在的临床显着性差异。并对白假丝酵母菌血症和近平滑假丝酵母菌血症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旨在通过该类分析,及时开展干预,尽量避免易感因素,进而改善真菌血症患者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2年3月至2018年2月323例念珠菌血症患者的资料。分析患者发生念珠菌血症的危险因素,同时对比分析近平滑假丝酵母菌和非近平滑假丝酵母菌、白假丝酵母菌和非白假丝酵母菌念珠菌血症的临床差异。通过微量肉汤稀释法对念珠菌常见抗真菌药物进行药敏试验和分析。结果:念珠菌血症分离病原体中,最常见的为近平滑假丝酵母菌37.15%(120/323),而白假丝酵母菌占34.37%。多变量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下述因素与近平滑假丝酵母菌念珠菌血症的发生相关,即肠外营养(P<0.001)、粒缺(P<0.001)、化疗(P<0.001)和抗真菌药物的使用(P<0.001),同时肠外营养为近平滑假丝酵母菌念珠菌血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0.183,95%CI:0.098~0.340;P<0.001)。结论:近平滑假丝酵母菌超越白假丝酵母菌为患者念珠菌血症主要病原体。通过评估患者念珠菌血症发生的可能危险因素,以期加强和制定感染控制策略,从而预防念珠菌血症的传播。(本文来源于《中国肿瘤临床》期刊2019年10期)

王慧君[4](2019)在《医院获得性念珠菌血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念珠菌是引起院内血流感染的第四位病原菌,在最近一个来自美国的多区域研究中,念珠菌血症是最常见的院内获得性真菌血流感染。念珠菌血症相关死亡率高达50%,年医疗保健费超过20亿美元。有研究者发现念珠菌的种类分布及其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地域差异很大,因此针对地方一级的研究能提供更贴近临床实践的指导意见。目的: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医院获得性念珠菌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分析医院获得性念珠菌血症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影响其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纳入标准:(1)年龄≥18岁;(2)于2008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在广州南方医院住院;(3)住院期间微生物学确认为念珠菌血症;(4)电子病历没有缺失与研究相关的数据。对于研究期间多次感染的患者,只分析首次血流感染。结果:共纳入念珠菌血症患者159例,其中男性99例(62.3%),死亡39例(24.5%)。患者年龄中位数为52.0岁,住院时长中位数为35天。白色念珠菌在所有念珠菌中占比最高(58株,36.5%),最常见的非白色念珠菌是近平滑念珠菌(39株,24.5%)。药敏结果显示,在四种药物(氟康唑、氟胞嘧啶、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中,念珠菌对氟康唑的耐药率最高(16.4%)。死亡组采样前使用血管加压素比例、器官衰竭和持续7天以上的念珠菌血症分别为10.7%(17/39)、71.8%(28/39)、63.3%(19/39),均显着大于存活组的8.2%(13/120)、24.2%(29/120)、30.0%(30/120)(均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脑血管疾病(OR=9.225,P=0.003)、SOFA评分(72h内)(OR=1.136,P=0.009)、器官衰竭(OR=10.116,P=0.001)和持续7天以上的念珠菌血症(OR=2.817,P=0.049)是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念珠菌血症由白色念珠菌引起为主。广州地区念珠菌血症治疗可按照指南考虑一线用药棘白菌素类。脑血管疾病、SOFA评分(72h内)、器官衰竭和持续7天以上的念珠菌血症是念珠菌血症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期刊2019-05-07)

左微[5](2019)在《热带念珠菌血症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医院内热带念珠菌血症的临床特点、耐药情况、预后因素,为临床热带念珠菌血症的诊治提供参考资料。方法:收集2011年5月-2018年6月期间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热带念珠菌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基础疾病、高危因素、药敏情况,单因素分析热带念珠菌血症的预后因素。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结果:55例热带念珠菌血症患者均存在基础疾病和多种高危因素,且30天的死亡率高(15/55,27.3%),与热带念珠菌血症直接相关的归因病死率为25.5%。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率依次为5-氟胞嘧啶(100%)、两性霉素B(100%)、伏立康唑(79.2%)、氟康唑(79.2%)、伊曲康唑(75%)。单因素分析提示粒细胞缺乏时间≥10天、拔出静脉导管在相关死亡组和存活组有统计学差异;拔出静脉置管在归因死亡组和存活组有统计学差异。结论:热带念珠菌血症多发生在有基础疾病和危险因素的病人,对唑类抗真菌药物耐药较多,死亡率较高,拔出静脉置管为可能的归因死亡影响因素。(本文来源于《重庆医科大学》期刊2019-05-01)

宋星澎[6](2019)在《白色念珠菌血症与非白色念珠菌血症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及预后回顾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6年来我院白色念珠菌血症与非白色念珠菌血症临床特点、危险因素以及预后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2012-01-01至2017-09-01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念珠菌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白色念珠菌血症与非白色念珠菌血症的临床特征、危险因素,药物敏感性以及预后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使用SPSS19.0对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P小于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将P小于0.1的因素纳入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模型,P小于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研究期间我院成年患者念珠菌血症符合纳入标准的共计180例,其中白色念珠菌64例(35.6%),光滑念珠菌29例(17.1%),近平滑念珠菌69例(38.3%),热带念珠菌18例(10%),克柔念珠菌2例(1.15%),无名念珠菌2例(1.15%)。患者的平均年龄61.84±15.93岁,其中白色念珠菌感染患者平均年龄64.16±16.45岁,非白色念珠菌感染患者平均年龄61.56±15.06岁。其中男性患者123人(68.3%),女性患者57人(31.7%);内科患者共42人(23.3%),外科患者共138人(76.7%);死亡患者共计46人,其中30天内死亡共计42人(23.3%),好转患者共计134人(74.4%);死亡患者中,白色念珠菌共23例(54.8%),光滑念珠菌6例(14.3%),近平滑念珠菌10例(23.8%),热带念珠菌7例(16.7%)。临床症状上,以发热作为主要表现,体温超过38℃的患者共172例,其中白色念珠菌64例(35.6%),非白色念珠菌患者108例(62.8%),其中光滑念珠菌25例(13.8%),近平滑念珠菌69例(38.3%),热带念珠菌18例(10%),克柔念珠菌2例(1.15%),无名念珠菌2例(1.15%),白色念珠菌血症发热患者数目与非白色念珠菌血症患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2)。64例白色念珠菌血症患者培养出的菌株,对大多数抗真菌药敏感,白色念珠菌对氟胞嘧啶以及伏立康唑全部敏感,2例(3.1%)白色念珠菌对伊曲康唑不敏感,2例(3.1%)白色念珠菌对氟康唑不敏感。116例非白色念珠菌血症患者培养出的菌株中,1例(0.086%)对氟胞嘧啶不敏感,为克柔念珠菌;非白色念珠菌24例(20.6%)对伊曲康唑不敏感,其中14例(58.3%)为光滑念珠菌,8例(33.3%)为热带念珠菌,2例(8.3%)为克柔念珠菌;非白色念珠菌8例(6.9%)对伏立康唑不敏感,其中3例(37.5%)为光滑念珠菌,4例(50%)为热带念珠菌,1例(12.5%)为克柔念珠菌;12例(10.3%)非白色念珠菌对氟康唑不敏感,其中7例(58.3%)为光滑念珠菌,3例(25%)为热带念珠菌,2例(16.7%)为克柔念珠菌。在感染危险因素以及预后方面,肠外营养(78.1%vs87.9%,P=0.043,OR=0.414)属于非白色念珠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导尿(73.4%vs57.6%,P=0.029,OR=2.188)属于白色念珠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低蛋白(32.75±5.23g vs27.37±4.93g,P=0.030,OR=1.191)和入住ICU(P=0.027,OR=0.139)是白色念珠菌血症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入住ICU(P=0.004,OR=0.092),是非白色念珠菌血症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手术(P=0.006,OR=7.697)与非白色念珠菌患者预后有关。结论:1.6年来我院非白色念珠菌血症多于白色念珠菌血症,以近平滑念珠菌为主,非白色念珠菌对唑类耐药率较高,以光滑念珠菌以及热带念珠菌多见。2.留置导尿属于白色念珠菌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肠外营养属于非白色念珠菌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3.白色念珠菌血症患者预后比非白色念珠菌血症患者预后差,入住ICU和低蛋白是白色念珠菌血症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引流以及留置胃管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非白色念珠菌血症中入住ICU属于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合理手术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科大学》期刊2019-03-01)

张静[7](2019)在《手术后合并念珠菌血症患者的临床特点与预后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外科手术是现代医学中非常重要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可达到切除病变组织、修复损伤等目的。手术操作会切开机体第一层保护屏障,破坏正常组织结构,并可能将病原体带入深部组织。感染是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其中真菌所导致的感染占到很大比例。分析术后合并念珠菌血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并将不同预后患者进行比较,探讨影响术后合并念珠菌血症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2014年-2018年手术后3周内合并念珠菌血症并且资料完整的病例进行回顾分析,调查其一般情况、真菌种类、耐药情况、基础疾病、治疗情况等临床资料,对手术后合并念珠菌血症患者可能的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统计分析。结果:本次研究一共收集了手术后合并念珠菌血症患者114例,出院时病情好转者79例(69.30%);预后不佳患者为35例(30.70%);其中死亡患者18例(15.79%),治疗效果不佳退院患者17例(14.91%)。114例患者血液标本中分离出近平滑念珠菌最多,为43例(37.72%),其后分别为白色念珠菌38例(33.33%),光滑念珠菌16例(14.04%)。单因素分析发现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白蛋白水平、留置胃管与静脉导管时间、是否入住重症监护病房治疗、血肌酐水平、是否进行机械通气、是否使用肾脏替代治疗对手术后合并念珠菌血症患者的预后有影响,将上述影响因素引入logistic回归方程,结果提示血红蛋白水平降低(95%CI0.92~0.99,P=0.01)、血肌酐水平升高(95%CI1.00~1.02,P=0.04)、静脉置管时间长(95%CI1.00~1.12,P=0.04)是影响该类患者预后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手术后合并念珠菌血症患者的预后与多种因素相关,加强术后患者与之相关的管理,能够改善手术后合并念珠菌血症患者的预后。(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科大学》期刊2019-02-01)

申旺,杨文丽,陈彦波,李月桂,钟一梅[8](2019)在《念珠菌血症的临床特征及其与(1,3)-β-D葡聚糖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念珠菌血症患者的菌种分布、临床特征,分析其与(1,3)-β-D-葡聚糖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暨南大学附属五邑中医院2015年9月-2018年3月31例念珠菌血症患者、39例念珠菌深部定植患者、50名健康人,结合患者真菌培养情况、临床资料、各组血浆(1,3)-β-D-葡聚糖水平进行分析。结果 31例念珠菌血症患者血培养分离出13株白念珠菌和18株非白念珠菌。念珠菌血症与患者年龄(>65岁)、7 d内有手术史、体内留置导管情况(≥2根,≥5d)、机械通气持续时间(≥5d)有关(P<0.05),与性别、基础疾病、抗生素和抗真菌药物使用情况、免疫抑制剂或糖皮质激素使用情况、低蛋白血症无关(P>0.05)。念珠菌血症患者的血浆(1,3)-β-D-葡聚糖水平显着高于念珠菌深部定植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其诊断念珠菌血症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7.1%和96.0%。合并细菌感染念珠菌血症组(1,3)-β-D-葡聚糖水平显着高于单一念珠菌血症感染组(P<0.05),单一白念珠菌血症组的(1,3)-β-D-葡聚糖水平也显着高于单一非白念珠菌血症组(P<0.05)。结论念珠菌血症病原菌中虽然非白念珠菌感染多于白念珠菌,但白念珠菌仍是最常见的单一念珠菌菌种。念珠菌血症易发生在高龄(>65岁)、7d内有手术史、体内留置导管(≥2根,≥5d)、机械通气(≥5d)的患者中。(1,3)-β-D-葡聚糖在念珠菌血症中有早期辅助诊断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期刊2019年01期)

荣辰,田素飞,褚云卓[9](2018)在《326株念珠菌血症病原菌种分布和药敏结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念珠菌血症的病原菌和科室分布及药敏结果,为临床念珠菌血症病原学诊断和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间血培养分离的念珠菌进行菌谱分布及耐药性分析,对相关患者进行临床资料的回顾性分析。结果从17 391份送检的血培养标本中共分离培养念珠菌326株(1.9%)。我院念珠菌血症好发于>65岁的老年患者(39.6%),男性居多(61.35%)。念珠菌血症患者主要来自外科重症监护病房(23.93%)和胃肠肿瘤外科(15.03%)等外科手术科室。病原菌主要为近平滑念珠菌(133株,40.80%)、季也蒙念珠菌(120株,36.81%)和白念珠菌(33株,10.12%),少见念珠菌包括克柔、葡萄牙和希木龙念珠菌。所有念珠菌对5-氟胞嘧啶和两性霉素B均敏感,而白念珠菌、光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和希木龙念珠菌对唑类药物出现不同程度耐药。结论念珠菌血症在医院感染中呈增多趋势,且部分菌株出现了对氟康唑、伏立康唑和伊曲康唑耐药的情况,应引起临床医生的足够重视。(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9期)

王小红[10](2018)在《侵袭性念珠菌血症致病菌对唑类药物耐药机制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近年来医疗技术得到快速发展,侵袭性操作技术的提高、HIV感染者的增多、放疗、化疗应用等因素,使医院内侵袭性念珠菌血症的发病率不断上升,由于念珠菌血症患者大多基础状态差、病死率高,目前临床医生预防性及治疗性使用抗真菌药物的频率较过去显着增多,临床分离念珠菌株也出现了耐药现象。为了更好的预防控制医院内感染念珠菌血症的发病率,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控措施,同时探讨念珠菌对唑类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机制,更好的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本研究收集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2月至2016年8月念珠菌血症患者中血液分离的致病真菌,鉴定后进行体外药敏试验得到耐唑类抗真菌药物的念珠菌,通过PCR扩增ERG3基因与ERG11基因并测序,将测序结果与基因库里标准菌株进行比对分析,确定突变基因~([1]),探讨念珠菌对唑类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机制,为临床医生对侵袭性念珠菌血症患者的预防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目的:1、收集念珠菌血症患者的致病真菌,进行菌株鉴定及体外药物敏感性实验,筛选出耐唑类抗真菌药物的白念珠菌、热带念珠菌菌株;2、探讨白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对唑类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机制。方法:收集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患者,血液中分离的真菌,经形态学、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为白念珠菌和热带念珠菌,然后应用美国临床试验标准化研究所M27-A3方案进行体外药敏实验,筛选出耐唑类抗真菌药物的耐药菌株。通过PCR扩增耐药株靶酶基因ERG11与ERG3并测序,在NCBI基因库里比对分析找出突变位点,分析其突变与耐药是否有关。结果:1、从念珠菌血症患者血液中共分离出52株念珠菌,其中热带念珠菌17株(32.69%),白念珠菌16株(30.77%),光滑念珠菌14株(26.92%),其他念珠菌2株。发现1株白念珠菌与6株热带念珠菌为唑类药物耐药株。2、经体外药敏实验筛出耐唑类抗真菌药物的白念菌株1株、热带念珠菌6株。3、白念珠菌ERG3基因发现2个(T381C,T432C)同义突变,未发现错义突变;白念珠菌ERG11基因发现2个(T394C,C615A)错义突变,导致第132位酪氨酸突变为组氨酸,第205位酪氨酸突变为谷氨酸,和2个(T485A,C795T)同义突变;热带念珠菌ERG11发现2个(A395T,C461T,)发生错义突变,导致第132位酪氨酸突变为苯丙氨酸,第154位丝氨酸突变为苯丙氨酸,和3个(T225C,G264A,T35G)同义突变;热带念珠菌ERG3基因发现6个(T35G,A334G,C527G,C815A,C820A,T38A)错义突变:导致第12位亮氨酸突变为组氨酸,第112位丝氨酸突变为甘氨酸,第176位丙氨酸突变为天冬氨酸,第272位脯氨酸突变为谷氨酰胺,第274位组氨酸突变为天冬酰胺,第13位苯丙氨酸突变为酪氨酸,和4个(A366G,T912A,C528A,T531C)同义突变。4、结论:1、我院念珠菌菌血症中,热带念珠菌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白念珠菌,非白念珠菌占我院念珠菌血症第一位。2、念珠菌血症中,分离出的热带念珠菌、白念珠菌对唑类抗真菌药物存在一定比例的耐药。3、白念珠菌和热带念珠菌对唑类抗真菌药物耐药机制与ERG11、ERG3基因的突变有关。(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8-06-01)

念珠菌血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研究对2013年1月-2017年12月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根据对血培养念珠菌阳性病例的系统分析,比较恶性肿瘤患者和非恶性肿瘤患者之间念珠菌血流感染的临床特征和实验室特点,指导临床风险评估及实施抢先治疗方案。以发生念珠菌血流感染的恶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以发生念珠菌血流感染的非恶性肿瘤患者为对照进行研究。对念珠菌属血流感染的病原学分布、临床特征、危险因素和死亡情况进行分析整理。回顾并分析了符合研究条件的358个病例,其中恶性肿瘤患者185例,非恶性肿瘤患者173例。分离培养出的致病菌首位为近平滑念珠菌(n=151),占全部分离菌株的42.18%,其次是季也蒙念珠菌、白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光滑念珠菌、葡萄牙念珠菌、克柔念珠菌和链状念珠菌。恶性肿瘤患者发生念珠菌血症的前叁位致病真菌依次是近平滑念珠菌、季也蒙念珠菌、热带念珠菌;而非肿瘤患者依次为近平滑念珠菌、季也蒙念珠菌、白念珠菌。非恶性肿瘤患者30天的粗死亡率(30.6%)高于恶性肿瘤患者(12.55%)。非恶性肿瘤念珠菌血症患者中胰腺炎、糖尿病、肾功能不全、心脏病等基础病罹患率均高于恶性肿瘤念珠菌血症患者。本研究提示恶性肿瘤患者和非肿瘤患者的病原谱略有不同,非肿瘤念珠菌血症患者30天的粗死亡率高于恶性肿瘤患者提示除肿瘤外,病患的基础病和常见医源性危险因素对念珠菌血流感染和预后的影响极大,此研究对指导临床的风险评估及实施抢先治疗、改善预后有积极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念珠菌血症论文参考文献

[1].王梦旻,陶智,贺伟.侵袭性念珠菌血症致病菌耐唑类抗真菌药物的基因突变位点筛查结果分析[J].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2019

[2].管秀好,李亚岭,王光裕,何小羊,高兴华.恶性肿瘤患者念珠菌血症的特征分析:一项为期5年的临床病例对照研究[C].多彩菌物美丽中国——中国菌物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2019

[3].孙明月,肖伟强,常彦敏,屈元晔,许青霞.肿瘤患者念珠菌血症的危险因素和病原体分析[J].中国肿瘤临床.2019

[4].王慧君.医院获得性念珠菌血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D].南方医科大学.2019

[5].左微.热带念珠菌血症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因素分析[D].重庆医科大学.2019

[6].宋星澎.白色念珠菌血症与非白色念珠菌血症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及预后回顾性分析[D].中国医科大学.2019

[7].张静.手术后合并念珠菌血症患者的临床特点与预后影响因素分析[D].中国医科大学.2019

[8].申旺,杨文丽,陈彦波,李月桂,钟一梅.念珠菌血症的临床特征及其与(1,3)-β-D葡聚糖的关系[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19

[9].荣辰,田素飞,褚云卓.326株念珠菌血症病原菌种分布和药敏结果分析[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8

[10].王小红.侵袭性念珠菌血症致病菌对唑类药物耐药机制的探讨[D].南昌大学.2018

标签:;  ;  ;  ;  

念珠菌血症论文-王梦旻,陶智,贺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