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院补偿方案论文-唐立健

住院补偿方案论文-唐立健

导读:本文包含了住院补偿方案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住院补偿,效果

住院补偿方案论文文献综述

唐立健[1](2014)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不同住院补偿方案的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不同新农合方案下住院补偿效果,并提出改进建议。方法:对江苏省6个地区的住院补偿情况进行比较与分析。结果:个别地区基金使用率偏低;更多的住院患者和补偿基金流向高级别医疗机构;部分地区医疗费用偏高;医疗保障水平偏低。结论:科学测算补偿比例;适当拉开不同级别医院补偿的差距;合理设置费用段;加大基本药物和中医药服务的补偿力度。(本文来源于《中国卫生事业管理》期刊2014年08期)

安国彦[2](2013)在《新农合补偿方案对参合农民住院机构选择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新农合补偿方案对参合农民住院机构选择的影响。方法运用文献研究做背景,结合问卷调查法,随机抽取本省各县市5875位农村居民,进行了入户调查。比较农村居民新农合方案实施前后就诊医院情况,分析未选择新农合报销方案的原因。结果新农合补偿方案实施后,选择乡镇卫生院和县级医院就诊者比例均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未选择新农合报销方案者中年事高125名(2.13%),不了解新农合1835名(31.23%),人均纯收入低967名(16.46%),新农合起付线高1214名(20.66%),认为医疗水平不理想1734名(29.51%)。结论基层医疗水平不理想、对新农合补偿方案的了解程度和新农合起付线影响着居民的住院机构选择。针对这叁大问题,应进一步加强新农合方案的宣传,逐步提高住院补偿水平,设置较高的基层医疗机构补偿比。(本文来源于《临床合理用药杂志》期刊2013年31期)

陈飞[3](2013)在《华东某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住院补偿方案评价与调整》一文中研究指出一、研究目的与意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下简称“新农合”)的目标是在保障收支平衡的基础上,形成农村居民医疗经济风险合理共担机制,最大程度地缓解因病致贫。本文研究对象华东某地(以下简称“A地”),从2003年开始推行该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疾病经济负担。但是,2008年对该地区实施的意向调查结果显示:56.4%的人认为当地因病致贫情况仍很严重,农村因病致贫占贫困户的比例大致为29.1%。近几年,当地政府不断提高新农合的筹资水平,调整住院补偿方案。但调整后的方案能多大程度解决风险?“因病致贫”缓解程度如何?能否实现“收支平衡”?若要回答这些问题,需要客观、科学评价A地新农合目标的实现程度。2009年开始,为了应对医疗费用过快增长阻碍新农合制度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新医改要求各地积极探索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2012年4月,卫生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叁部委下发了《关于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支付方式改革工作的指导意见》(卫农卫发(2012)28号);A地所在省也在2010年制定的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试点方案中提出“力争在2-3年内,在全省90%以上的统筹地区开展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的要求。在这样的政策环境下,A地需要在客观、科学评价新农合目标实现程度的基础上,结合支付方式改革的政策要求,对新农合住院补偿方案进行调整。这也是本研究的目的所在。二、材料与方法本研究数据来是A地新农合实施的相关数据资料,包括:2007-2012年参合、筹资等基本统计资料;2010-2012年政策文件、社会经济状况等基本资料;2010-2011年门诊补偿数据库;2010年到2012年前叁季度住院补偿数据库;2011年患者住院明细数据库等。主要运用了以下方法:1、研究以政策科学理论中的简单“前-后”对比分析法为指导,通过比较新农合补偿前后各评价指标的变化情况来评价新农合制度的目标实现程度。2、选用规范差距分析法,将A地新农合目标的实际实现程度与新农合“收支平衡、风险共担、消除因病致贫”的理想目标进行比较,明确该地新农合补偿方案的不足之处。3、通过系统查阅新农合制度评价以及按床日付费制度相关的资料,明确本研究新农合实施效果评价指标和按床日支付标准的测算方法。4、运用聚类分析、方差分析以及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辅助测算按床日支付标准。叁、研究结果(一)A地新农合运行效果评价1、一般运行情况A地新农合参合率达到100%,人均筹资水平由2007年的110元提高到2012年的400元,年均增长29.46%,高于全国人均筹资水平增长率(22.01%)。2011年A地新农合住院受益率为8.52%,住院实际补偿比为46.16%;补偿比例随着医疗机构级别的增高而依次降低。此外,2010-2012年间,A地住院总费用以年均8.38%的速度增长;2011年次均费用低于2010年,但2012年却又大幅上升并超过2010年的水平。2、2011年A地新农合目标实现程度2.1基金基本达到收支平衡A地新农合资金结余率为-1.44%,基本处于相对平衡的范围内。2.2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就医经济风险,但未重点关注高风险人群人群就医经济风险相对危险度(RR)由11.84降至6.66,降幅为43.75%。其中,住院人群的RR下降幅度为46.16%。但是,补偿前RR最大值为207.86,补偿后RR最大值仍达113.40;住院费用超过最大支付能力线的人群RR下降幅度并未高于其他低费用水平人群。这提示A地的补偿方案没有重点关注高风险人群。2.3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因病致贫,但仍不理想A地新农合补偿前农村居民的因病致贫率为0.83%,补偿后为0.35%,下降了58.07%;补偿前因病致贫总缺口为6,083.37万元,补偿后为1,578.99万元,下降了74.04%,可见A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因病致贫,但距离消除因病致贫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二)A地按床日支付标准按床日付费制度实施的关键是支付标准的制定。考虑到医疗费用跟疾病严重程度、治疗方式以及患者年龄等因素密切相关,本研究将患者分为重症病人、手术病人、儿科病人以及普通病人四大类;由于患者住院后不同时期、不同护理级别的医疗费用也有明显差距,所以需要对病程进行分段,将重症病人按护理等级(包括特级、一、二、叁级护理)进行分段,将手术病人按照术前、中、后进行分段,而对于儿科病人和普通病人则按天数进行分段;此外,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医疗费用差异较大,将医疗机构分为乡镇级、区级、市级叁个级别,得出A地2011年各级别医疗机构各类型病人各疾病分段的实际日均费用。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不合理医疗费用比例、医疗产品价格指数,测算出了2013年A地的日均费用标准。为了尽量减小政策调整带来的震荡,本研究参照A地原先的补偿比例,测算出了2013年A地的按床日支付标准。最后,进一步针对按床日付费制的缺陷,提出了A地新农合管理机构对医疗机构进行监督考核的相关策略建议。(叁)A地二次补偿方案考虑到按床日支付仅针对每次的医疗费用进行补偿,未能关注全年累计自付医疗费用给农村居民造成的经济负担,因此,本研究在此基础上,为A地研制了二次补偿方案。研究首先测量按床日支付标准补偿后农民就医经济风险分布和因病致贫状况,明确了消除因病致贫风险所需的筹资额,判断出A地用于二次补偿的基金可以达到消除因病致贫的目标;其次,考虑到二次补偿方案重点关注高风险人群,确定其风险保障性质为风险型。为控制不合理的需求增长,二次补偿方案考虑共付制,即包含起付线、封顶线以及补偿比等关键要素。由于消除因病致贫是二次补偿方案的首要目标,理论上超过最大支付能力的医疗费用都应采用最高比例报销,但为了避免收入对医疗消费的直接效应给新农合制度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最终采用了多段递减式补偿的模式。(四)A地调整后住院补偿方案的预评价本研究将二次补偿方案与按床日支付方案结合,最终形成A地2013年定点医疗机构住院补偿方案,并对其新农合目标实现程度进行了预评价,结果为:新农合基金将结余-0.29%;人群平均就医经济风险RR将下降53.10%,补偿前RR最大值为228.83,补偿后RR最大值将降为63.95,且最大支付能力以上费用水平RR降低幅度将明显高于其他费用水平,最高预计达72.05%;因病致贫率将下降87.50%,因病致贫总缺口将减小97.97%,基本消除因病致贫。四、研究创新1、本研究从理论和实践应用的角度展示了新农合补偿方案评价和调整的全过程,针对现阶段新农合存在关键难题给予明确的解答,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2、本研究探索了将控制医疗费用过快增长和针对性实现新农合制度目标综合考虑来调整新农合住院补偿方案的理念,以确保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稳定进行的同时实现制度的长远目标。(本文来源于《复旦大学》期刊2013-05-01)

薛秦香,胡安霞,陈璐,高建民[4](2013)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住院补偿方案设计:以陕西省某县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索新农合补偿方案设计的合理思路与方法,为新农合补偿方案的设计与调整以及新农合的健康平稳运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新农合"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的原则,基于损失分布模型方法,利用陕西某县2010年新农合运行情况以及新农合赔付资料设计补偿方案。结果:按照医疗机构的分级,设计了四种不同的分段费用补偿方案;用TOPISIS评价模型选优排序,确定了方案二为最优方案,补偿效果最好。结论:损失分布模型方法是对新农合补偿方案的测算的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所选补偿方案二能够充分发挥新农合基金的补偿效益。(本文来源于《中国卫生经济》期刊2013年04期)

黄宵,顾雪非[5](2012)在《新农合补偿方案对居民住院机构选择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新农合住院补偿方案对居民住院机构选择的影响,为完善住院补偿方案设计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法,对6024位农村居民进行了户调查;通过文献法,了解调查地区住院补偿方案设计现状。结果:调查居民住院机构以乡镇级和县级医疗机构为主;影响居民选择住院机构的因素包括:年龄、不同级别住院医疗机构补偿比差距、对新农合补偿方案的了解程度、人均纯收入。结论:不同级别医疗机构住院补偿比的不同、对新农合补偿方案的了解程度影响着居民的住院机构选择。因此,应逐步提高住院补偿水平,并对基层医疗机构设置较高补偿比,同时加强新农合补偿方案的宣传。(本文来源于《中国卫生事业管理》期刊2012年07期)

杜惠峰,范艳存,李敏,于彩霞,孙静[6](2012)在《内蒙古凉城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调整后的住院补偿方案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内蒙古自治区凉城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的逐步提高,其统筹补偿方案也需随之不断调整。由于住院补偿是凉城县新农合基金支出的重点,因此对其住院补偿进行科学调整成为方案调整的核心内容。本文在对该县新农合现行住院补偿方案运行情况分析的基础上,依据新的筹资标准,采用"分级、分段计算,累加支付"测算办法,对该县的住院补偿方案进行调整。(本文来源于《医学与社会》期刊2012年04期)

张晓平[7](2012)在《离石区财政局 调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住院报销补偿方案》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根据山西省卫生厅、山西省财政厅吕卫基妇[2011]4号文件精神,离石区财政局出台了《离石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调整补偿方案》,对县级以上医疗机构用药目录适当扩大,提高参合农民实际受益水平。对用药目录进行定性,规范报销办法。   一是扩大(本文来源于《吕梁日报》期刊2012-01-30)

衣晓峰,梁民琳,朱彤[8](2010)在《我省调整新农合住院补偿方案》一文中研究指出■统筹区域内政策性比例住院补偿达到60%    ■补偿最高支付额达到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6倍    ■全省半数以上的地区开展门诊统筹    ■基本药物报销比例提高3~5个百分点    ■开展支付方式改革探索    本报讯(衣晓峰 梁民琳(本文来源于《黑龙江日报》期刊2010-03-17)

刘霞[9](2009)在《山西省确定明年调整新农回医疗统筹补偿方案 住院补偿封顶线不低于4万元》一文中研究指出9月21日,从省卫生厅了解到,明年我省将调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统筹补偿方案。届时,全省参合农民人均年筹资额将增加到150元,参合农民住院补偿的对顶线将提高到不低于4万元。明年,我省各级财政对新农合的补助标准将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农民个人缴费标准提(本文来源于《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期刊2009年19期)

崔欣[10](2009)在《基于新农合信息系统的住院补偿方案调整测算技术研究及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一、研究目的和意义众所周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新时期农村卫生工作的重要内容,对提高农民健康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推动全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而完善新农合医疗统筹补偿方案,确保该制度平稳可持续发展,是新农合制度建设的基础和核心。目前,各级财政对于新农合的补助逐年增加,从2003年的每人每年补助20元,到2010年将提高至120元,统筹补偿方案也随之不断调整。许多地方在实际操作中存在很大的盲目性,缺乏科学测算方法指导是各地在方案调整中普遍面临的困惑,新农合资金出现沉淀偏多现象,使农村居民得到的补偿和实惠减少,成为影响新农合制度稳定运行的隐患,这也和“风险共担,解决因病致贫,收支平衡”的政策目标相脱节,因此针对补偿方案进行科学调整成为保证新农合平稳运行的现实要求。由于新农合是以大病统筹为主的,住院补偿是基金支出的重头,确定针对住院补偿方案进行调整则成为方案调整的核心内容。本研究主要基于目前规范的新农合信息系统,整合课题组前期研制的消除因病致贫担忧的各项关键技术,研制一整套新农合住院补偿方案调整的测算思路、步骤和方法,以科学指导实践中如何调整住院补偿方案。通过建立“就医风险一因病致贫一人均筹资额—补偿比例—补偿效果”的动态关系,明确回答方案调整的变化可以解决农村居民的哪些风险,“因病致贫”的缓解程度如何,收支情况能否平衡等系列问题;并运用样本地区调查数据进行模拟验证测算方法的适宜性和可操作性。二、材料与方法本研究以“政策制定科学化程序”作为指导性研究方法,遵循“数据挖掘”的理念,运用文献归纳分析和“定性定量多重论证”方法分析目前新农合住院补偿方案中存在的问题;针对主要问题,运用逻辑演绎方法形成住院补偿方案调整测算的思路;在形成测算思路的基础上,运用数学模型分析、倾向得分匹配等方法研制住院补偿方案调整测算的具体步骤和方法;最后运用数据模拟论证的方法,验证整套技术的科学性、可行性和与现实的匹配程度。主要的资料收集方法包括文献收集、样本地区机构基本情况调查和相关人员意向调查、二级资料提取等。样本地区包括江苏、上海、吉林、山东在内的4个省,16个新农合试点县。调查内容包括:当地新农合基本运行情况,管理机构自身情况,新农合信息系统数据库;同时针对样本县的新农合相关人员,进行意向调查,主要涉及新农合实际实施的补偿方案存在的问题,以及需要的技术支撑等内容。叁、主要研究结果(一)新农合补偿方案调整的必要性分析本部分研究主要回答为什么要进行补偿方案的调整。从归纳新农合相关政策、分析相关文献、样本地区现况和意向调查叁方面入手,明确新农合补偿方案调整中存在的问题,分析进行补偿方案调整的必要性,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1、新农合相关政策分析在新农合制度建立初期,相关文件以推进新农合制度覆盖范围为核心目标,对于方案制定和方案调整相关内容涉及很少,有限的内容均为原则性要求。随着新农合制度运行的不断深入,筹资水平的逐步提高,相关运行问题随之出现,对于方案调整技术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因而将方案的完善与科学调整提高到新农合制度建设的基础和核心的高度来认识,对于方案具体内容的指导意见逐步明确,提出了起付线、补偿比例和封顶线的设计标准。由此可见,在宏观政策层面,科学合理地调整补偿方案是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所必须解决的问题,这是新农合制度趋于平稳和成熟的必然要求。2、相关文献分析通过新农合相关文献分析,新农合相关研究得到了蓬勃发展,研究内容细化趋势明显;研究热点呈现出一定的政策烙印,从最初的试点调查,到近几年的综合评价,对于筹资和补偿关注程度上升速度明显。通过对具体关键词“筹资”和“补偿”的文献评阅后发现,大多数文献从研究者角度进行了现况分析,发现了方案设计层面存在的问题,比如补偿比例较低、起付线较高、封顶线较低等,同样从研究者角度,反映出补偿方案调整的必要性。同时发现文献中涉及调整测算的研究内容非常少,无法有效回答政策制定者、实际操作者在方案调整方面存在的种种困惑。3、样本地区调查分析样本地区现况调查结果显示,100%的样本县市根据政策要求通过起付线、补偿比例、封顶线等手段调整过补偿方案,即补偿方案的调整是一种常态行为。同时,意向调查分析结果显示,新农合相关管理者普遍认为方案设计层面的问题是新农合推行的难点,7成以上的新农合相关管理者认为“就医风险的测量”、“因病致贫的测量”、“解决特定风险所需筹资额的测算”、“如何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保证收支平衡”是新农合制度推行过程中的技术难点,这些均成为制约新农合制度实践深入的技术瓶颈,也必然影响运行方案对“风险共担,解决因病致贫,收支平衡”叁大政策目标的实现。由此从实际工作者角度,反映出对方案调整的需求,以保证调整后的方案可以更好的实现政策目标。(二)新农合住院补偿方案调整的总体测算思路本部分围绕“风险共担,解决因病致贫,收支平衡”叁大政策目标,基于新农合信息系统的住院补偿数据,形成把握农村居民的就医风险、农村居民因病致贫状况,以及解决特定风险所需要的人均筹资额测算思路,在此基础上形成住院补偿方案的政策效果评价的思路,为后续补偿方案调整指明方向,同时形成建立住院补偿方案参数与政策目标互动关系的思路,为后续住院补偿方案调整测算奠定基础,综合以上内容,形成合理确定住院补偿方案调整的思路。最终形成住院补偿方案调整的总体测算思路。在明确新农合叁大政策目标的量化思路,同时明确方案调整方向的基础上,为了能够更直观的了解方案参数调整带来的政策效果,需要建立方案参数调整与就医经济风险变化、因病致贫变化的联动关系,这样可以围绕政策目标,对调整后的方案的效果和作用进行快速定量地预测和评价。首先,通过建立方案参数与就医经济风险量化指标变化程度的联动关系,进行不同方案参数的就医经济风险变化模拟。其次,通过建立方案参数与因病致贫量化指标变化程度的联动关系,进行不同方案参数的因病致贫变化模拟。可以将模拟效果与原始方案的作用效果进行比较,同时也可以比较不同调整方案所带来的补偿效果,可以为方案调整的选择,提供重要的参考。与了解方案参数调整带来的政策效果同样重要的是,了解方案参数调整所带来的筹资需求的变化,这对于实现收支平衡的目标至关重要。需要在降低特定的就医风险所需要的人均筹资额测算方法基础上,建立方案参数调整的与人均筹资额的联动关系,但是由于基金收支平衡,受到参合人群住院的概率和住院费用等多方面的影响,因此需要在尽可能的量化变动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与人均筹资额的联动关系。而量化变动因素则需要充分挖掘新农合信息系统中的数据资源,对于参合人群的住院概率、方案参数调整后引起的住院人群行为的变化等内容进行更为科学的预测和量化。这对于更加准确的测算人均筹资额,达到最终收支平衡的目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依据前述的测算思路,形成了人均筹资额、就医经济风险、因病致贫、方案参数一一对应的连动关系。首先,依据目前方案补偿效果的评价结果,可以明确目前方案对于不同风险的作用情况,尤其关注风险临界线以上的人群,分析存在的差距,同时通过与风险临界线联动的人均筹资额的测算结果,分析目前筹资水平下,补偿力度进步提升的空间,以确定适宜的方案参数调整的具体数值。同时结合,各类方案参数组合的模拟测算结果,可以借鉴“成本效果分析”的原理,将不同补偿方案下对筹资的要求作为成本,而不同补偿方案下所带来的补偿效果,如就医经济风险的降低,因病致贫的作用效果等,作为效果分析的指标,比较成本的增加与效果变化的关系,选择成本增加后效果变化较为明显的方案作为较优方案,进行推荐。此外也可以从宏观层面分析,分析补偿方案调整后,整体补偿水平是否与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匹配。(叁)住院补偿方案调整测算步骤及方法在测算思路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思路中每一块测算内容的具体的目的意义、关键任务、测算思路、测算步骤,并进行具体数据示例。住院补偿方案测算利用到的新农合信息系统数据库,包括参合家庭档案数据库、参合农民个人基本情况数据库和住院医疗补偿数据库。1、就医经济风险及补偿后变化测量具体测算步骤:①确定费用分层和人群分类;②量化就医风险概率和经济风险损失额;③测量就医经济风险;④测量方案补偿后就医经济风险的变化;⑤建立方案参数调整与风险的降低程度联动关系。2、因病致贫及补偿后变化测量具体测算步骤:①确定因病致贫风险的标准——风险临界线;②测量因病致贫风险程度;③测量方案补偿后因病致贫现象的变化;④建立方案参数调整与风险的因病致贫变化程度联动关系。3、人均筹资额的测算具体测算步骤:①明确就医经济风险下实际的医疗费用;②测算降低特定风险所需的人均负担额;③测算降低特定风险所需的人均筹资额;④测算结合现实可报销范围和补偿比例的人均筹资额。4、方案参数调整与收支平衡的联动关系模型具体测算步骤:①建立参合人群住院概率预测模型;②建立住院人群就医行为预测模型;③通过倾向得分匹配法,配对后比较分析不同年度情况相似的住院人群就医行为的差异,从分析的结果中量化方案参数调整对参合人群就医行为变化的影响分析;④在考虑住院概率变化和量化方案调整与当地住院人群就医行为变化关系的基础上,建立方案参数调整与人均筹资额的联动关系。5、方案参数调整适宜性的分析具体测算思路:①也可以从宏观层面分析,分析补偿方案调整后,整体补偿水平是否与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匹配;②借鉴“成本效果分析”的原理,将不同补偿方案下对筹资的要求作为成本,而不同补偿方案下所带来的补偿效果,作为效果分析的指标,分析效果变化与成本变化的比例,以展现微观适宜性。(四)住院补偿方案调整测算技术模拟以形成的整套测算技术为指导,根据具体某县的新农合信息系统数据库,进行补偿方案的实证模拟研究,展示整套测算技术的连贯性,验证其可操作性和实用性。1、样本县新农合基本运行及补偿情况该县2006年新农合人均筹资额为45元,2007年为50元。2007年住院补偿方案与2006年相比,补偿比例和封顶线均有所提高。2007年住院人群总体就医经济风险下降了29.9%,比2006年的增加7.2个百分点;2007年住院家庭获得补偿以后,因病致贫率下降39%,2007年因病致贫现象的缓解程度为28.4%,均明显高于2006年。该县2007年方案调整后,目标实现程度要好于2006年。2、样本县两个年度参合人群就医行为变化分析按照前面方法中的倾向得分匹配法,配对后分析两个年度方案调整后,住院人群在选择医院级别中存在差异,通过计算发现该县住院人群存在向更高级别医院流动的情况,变化系数A等于1.14。同时也存在费用增长趋势,扣除掉医疗费年度正常增长的比例,得到该县第二年度方案的调整,使得住院人群日均费用增长的系数B为1.4%。3、住院补偿方案参数调整的相关测算在前面全面评价的基础上,确定补偿比例提高5、10个百分点,封顶线提高5000、10000两个变化策略,交叉组合出来四种待选方案。模拟调整后的四个方案,补偿后的RR值以补偿比例增加10%,封顶线提高10000元的方案,提高比例最高;四个方案对因病致贫作用效果以比例增加10%,封顶线提高10000元的方案因病致贫解决比例和缓解程度的百分比提高最高。4、方案调整适宜性分析按照宏观适宜性分析方法,计算四种调整方案的比例均在0.6%左右,在适宜范围下限以下,提示补偿水平提升空间较大。同时根据成本和效果的比率,发现补偿比例提高10%,封顶线增加5000元时,所带来的因病致贫解决程度和缓解程度的成本效果比率相对最大化了,提示如果在筹资金额有限的情况下,可以考虑成本效果最大的方案进行调整。四、研究的主要探索和创新1、针对目前补偿方案中存在的与风险共担、解决因病致贫、保证收支平衡叁大政策目标不挂钩等现实问题,运用系统分析和逻辑演绎的方法,将这些问题逻辑化,有序化,构建新农合住院补偿方案的总体调整测算思路,为住院补偿方案调整的具体测算奠定基础。2、在总体测算思路的指导下,对现有方法进行深入探讨,将具体测算内容化解为具体操作步骤,并对每一步骤的目的意义,要达成这样的目的所需要完成的关键任务和形成的关键指标,得到这些关键指标的测算思路,相关的测算公式与方法,最终形成了方案制定的具体测算步骤,增强了住院补偿方案调整测算技术的可操作性。3、在住院补偿方案调整测算过程中,针对现实中存在补偿方案调整后会带来怎样的政策效果,需要怎样的筹资变化等疑问,在前期“就医概率一就医费用一就医经济风险一因病致贫一报销范围一结付比例一人均筹资额”等关键指标动态关系基础上,建立补偿方案参数调整与风险降低程度、因病致贫解决程度、人均筹资额的变化等指标的联动关系,为住院补偿方案调整提供了科学合理的定量基础。4、针对住院补偿方案调整会带来需求释放的问题,遵循数据挖掘的理念,充分利用信息系统的数据信息,在数据建模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对于不同年份住院信息相似的人员进行配对后,分析其就诊医院级别和住院费用的差异,以此量化补偿方案参数调整后所带来的需求释放的系数,为后续进行方案参数调整后的筹资测算提供重要支撑。5、针对住院补偿方案调整的选择问题,借鉴“成本-效果分析”的思路,将方案参数调整所需要增加的筹资金额,与其带来的风险降低程度和因病致贫解决程度的政策效果进行综合分析,通过效果变化程度与筹资增加情况的比值,反映出不同方案调整的成本-效果情况,为不同方案调整的择优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复旦大学》期刊2009-05-10)

住院补偿方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新农合补偿方案对参合农民住院机构选择的影响。方法运用文献研究做背景,结合问卷调查法,随机抽取本省各县市5875位农村居民,进行了入户调查。比较农村居民新农合方案实施前后就诊医院情况,分析未选择新农合报销方案的原因。结果新农合补偿方案实施后,选择乡镇卫生院和县级医院就诊者比例均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未选择新农合报销方案者中年事高125名(2.13%),不了解新农合1835名(31.23%),人均纯收入低967名(16.46%),新农合起付线高1214名(20.66%),认为医疗水平不理想1734名(29.51%)。结论基层医疗水平不理想、对新农合补偿方案的了解程度和新农合起付线影响着居民的住院机构选择。针对这叁大问题,应进一步加强新农合方案的宣传,逐步提高住院补偿水平,设置较高的基层医疗机构补偿比。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住院补偿方案论文参考文献

[1].唐立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不同住院补偿方案的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4

[2].安国彦.新农合补偿方案对参合农民住院机构选择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

[3].陈飞.华东某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住院补偿方案评价与调整[D].复旦大学.2013

[4].薛秦香,胡安霞,陈璐,高建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住院补偿方案设计:以陕西省某县为例[J].中国卫生经济.2013

[5].黄宵,顾雪非.新农合补偿方案对居民住院机构选择影响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2

[6].杜惠峰,范艳存,李敏,于彩霞,孙静.内蒙古凉城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调整后的住院补偿方案设计[J].医学与社会.2012

[7].张晓平.离石区财政局调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住院报销补偿方案[N].吕梁日报.2012

[8].衣晓峰,梁民琳,朱彤.我省调整新农合住院补偿方案[N].黑龙江日报.2010

[9].刘霞.山西省确定明年调整新农回医疗统筹补偿方案住院补偿封顶线不低于4万元[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2009

[10].崔欣.基于新农合信息系统的住院补偿方案调整测算技术研究及模拟[D].复旦大学.2009

标签:;  ;  ;  

住院补偿方案论文-唐立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