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流动均匀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连续流动分析法,比对实验,能力验证,均匀性
流动均匀性论文文献综述
彭丽娟,李苓,王春琼,陈丹,刘宇晨[1](2019)在《连续流动分析法比对实验能力验证样品的均匀性和稳定性检验》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单因子方差分析法检验连续流动分析法比对实验验证样品的均匀性,F计算<F0.05(9,10),表明在0.05显着性水平时,样品是均匀的。t检验法检验该验证样品稳定性的结果表明:3年以内的t计算<t(0.05,34),说明该验证样品自制备出来3年以来稳定性一直能达到比对实验的要求。验证样品历年的比对实验数据显示:3年以来,该验证样品的t计算均小于t表,也证明了该验证样品的稳定性良好。(本文来源于《云南化工》期刊2019年10期)
李本钶,黄冰阳,李艳华,聂富成,叶晓明[2](2019)在《某船用柴油机排气管路流动分析及均匀性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船舶柴油机选择性催化还原(SCR)反应器的NOx转换效率受其入口流场均匀性的影响。为优化柴油机排气管路设计,提高其转换效率,有必要建立合理的入口流场均匀性评价体系。[方法]以某船用柴油机排气管路为研究对象,首先,在额定工况下对其流动特性进行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引入多项评价指标,从不同的角度对SCR反应器入口流场均匀性进行评估,并对各评价指标之间的差异性与适用性进行探讨。[结果]结果表明,管道弯折、突变部位的压力损失约占排气系统的20%,且SCR反应器入口前的弯折对其入口流场均匀性的影响较大,局部最大不均匀度高达19.96%。[结论]研究显示,为提高入口流场均匀性,SCR反应器入口面应与弯折、突变部位保持一定的距离;对于船用柴油机排气系统,均匀性指数γ值和局部面积最大不均匀度δ更能切实地评价SCR反应器入口流场均匀性。研究结果可为合理评估流场均匀性提供重要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舰船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华如雨,徐雪峰,邱泽宇,肖尧,戴龙飞[3](2019)在《管坯形状对5052铝合金叁通管液压成形金属流动及壁厚均匀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Dynaform有限元软件建立叁通管液压成形CAE分析模型,研究液压成形过程中的金属流动规律,发现管端两侧金属材料运动最为剧烈,含支管侧上半部管坯材料轴向运动位移较大,离管件中心越近直管底部材料轴向运动位移越小。针对液压成形中叁通管壁厚不均问题,提出利用几何映射设计并优化的斜口管坯,采用有限元模拟及实验验证方法对尺寸为Φ45 mm×28 mm,厚为1. 5 mm的5052铝合金管材成形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与传统管坯设计相比,优化的斜口管坯由于接触面积减小,从而使摩擦减小,改善了材料的流动性,使得成形件最大增厚率由40%降低到26%,壁厚均匀性明显提高。(本文来源于《塑性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李晗,田杰,李朝勇[4](2019)在《空空中冷器流动均匀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升空空中冷器的流动均匀性,首先根据中冷器的工作特点和使用要求,给出中冷器流动均匀性评价指标,即平均流量、平均流量偏差百分比以及平均流量偏差;其次分析中冷器气室结构、芯高、芯宽、芯厚以及中冷器内部气体压力、温度、流量对中冷器流动均匀性的影响,最后给出提高中冷器流动均匀性的具体方法及适用范围。结果表明:中冷器内部进气质量流量对流动均匀性几乎没有影响;且芯高、芯宽、芯厚以及进气压力与中冷器的内部流动均匀性负相关;进气温度与中冷器的内部流动均匀性正相关,在同等进气压力下,芯厚减薄30%,平均流量偏差提升1.5%,在同等温度下,芯厚减薄30%,平均流量偏差提升2.2%。(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机化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申振楠,王敏杰,刘奎,刘潮[5](2019)在《尼龙PA6熔体在直排多腔挤出模内流动均匀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挤出成型过程中尼龙PA6熔体流动性差的问题,基于聚合物流变学理论和计算流体动力学数值分析,研究了尼龙PA6棒材直排6腔挤出模流道结构对熔体流动均匀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影响熔体在直排6腔挤出模流道内流动均匀性因素的主次顺序为流道平直段半径、流道平直段长度、流道间距;获得了最优尼龙PA6棒材直排6腔挤出模具流道结构参数,数值分析结果表明熔体从主流道入口到各分流道出口处沿挤出方向压力降相近,流经各分流道的熔体体积流率相等。(本文来源于《模具工业》期刊2019年07期)
常宏旭[6](2019)在《微通道结构对流动均匀性和换热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微通道换热器具有重量轻、尺寸小和换热效率高等特点,能够把集成元件内高热流密度的热量及时的传递到周围介质中,所以受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但是微通道内的流动换热和常规通道的流动换热原理差别很大,因此微通道内部流体的流动分配均匀性以及微通道壁面粗糙度对于微通道内部流体的流动换热的影响问题依然是研究热点。所以本文从微通道内流体流量分配以及壁面粗糙度对微通道内的压降、换热特性进行研究,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设计两种不同进出的方式的微通道换热器—U型(流体上进上出)和Z型(流体上进上出)。通过搭建微通道可视化试验台,利用高速摄像机观察并记录了不同流量时,微通道换热器内部流体流量的分布情况,计算两种结构微通道换热器内总流体分配不均匀度S值,通过对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流体在微通道每个分通道内的流量不相同,不同管道的流量分布差异很大,而且随着入口Re数的增加,各个通道内的流量分配差异性越大。在试验所研究的雷诺数Re范围下,Z型结构的不均匀度增大了约70.1%,U型结构不均匀度增大了约67.3%,但是Z型结构整体均匀性比U型结构要高约8.7%~22.4%,所以在相同雷诺数情况下,Z型进出口方式的微通道的流量分配均匀性要高于U型。(2)针对微通道内表面粗糙度对流动换热具有重要影响这一问题,采用叁维数值模拟的方法,设计具有半圆形粗糙元的矩形截面微通道,研究了粗糙元的几何尺寸、雷诺数对摩擦系数和努塞尔数的影响,并对其内部流体流动特性和传热规律进行总结。结果表明:在粗糙元节距在0.3 mm-0.5 mm范围内,微通道进出口压降值随着半圆形粗糙元节距的增大而减小,减小了大约6.85%;此外努赛尔数也逐渐降低,降低了大约7.02%。在粗糙元半径在0.025 mm-0.075 mm范围内,随着半圆形粗糙元半径的逐渐增大,其中矩形截面微通道的进出口压降逐渐增大,增大了大约10.13%;此外努赛尔数也逐渐增大,降低了大约8.17%因此,粗糙度节距和半径是微通道的重要设计参数。(3)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以叁种复杂结构的微通道和光滑微通道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分析,总结其流动特性和传热规律。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Re数范围内,流体的Po数和Nu数均随Re的增大而增大,但微通道Ⅳ的Po数最大,而微通道Ⅲ的Nu最大,通过分析可以得出,与其他几个微通道相比,微通道的Ⅲ的性能最优。(本文来源于《郑州轻工业大学》期刊2019-06-01)
姜国宝,周爱民,沈旭东,谭金婷,袁培[7](2019)在《锯齿型翅片流动均匀性数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舰船保障系统的一部分,舰船空调的强化换热具有重要意义。板翅式换热器层间翅片通道流动不均匀直接影响换热器的换热效率,本文以锯齿型翅片为例,研究了在不同入口雷诺数情况下,不同的入口流动不均匀条件对锯齿型翅片流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入口有±25%的整体不均匀时,在流动方向上经过5个翅片几何周期后通道流动整体均匀性小于5%,基本上达到均匀流动,同时通道流动的不均匀对压降影响不大。(本文来源于《舰船科学技术》期刊2019年05期)
郭小惠,沈俊,李珂,高新强,李振兴[8](2018)在《主动磁回热器端部流动不均匀性影响的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借助COMSOL多物理场耦合软件构建了二维、瞬态磁制冷模型。利用该模型模拟了两种不同的算例,算例1中回热器与换热器直接连接,算例2中采用渐变段连接,渐变段为普通绝热管道,包含了死容积的影响,两种算例的回热器结构完全相同。通过对比上述算例研究了流体流入回热器时由于管道截面积突变导致的流动不均匀现象对制冷机性能的影响。模拟结果显示,尽管算例2中增加了死容积,但渐变段使流动更加均匀,磁制冷机无负荷温跨由18.65K增大到26.14 K,提升了40.16%;温跨为5 K时,算例2相对于算例1制冷量提高31.57%,COP提高69.85%。因此,回热器两端的截面积突变对磁制冷机的影响不容忽视,本模拟对磁制冷系统结构设计及改进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工程热物理学报》期刊2018年07期)
刘佩根[9](2018)在《基于流动均匀性的进气歧管参数化设计方法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进气歧管是发动机进气系统的重要组件之一,其结构对进气均匀性、进气阻力均产生重要的影响,进而影响到整机的动力性、经济性、排放性。所以,进气歧管良好的结构是一台性能优良的发动机所不可或缺的。传统的进气歧管的设计,主要依靠的是稳流实验和人员经验,但这种方法的成本比较高,而且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计算机辅助软件在汽车开发中得到应用。本文使用一维及叁维的仿真软件,针对2.0L四缸直列四冲程自然吸气汽油机进行进气歧管设计与分析。首先运用GT-Power一维仿真软件,对目标发动机进行建模。一维模型的建立主要分为叁大部分,分别为进气系统、气缸曲轴箱、排气系统。在对一维模型仿真结果与试验数据进行对比验证准确之后,以发动机各转速下的充气效率、扭矩、功率为评价指标,探究进气歧管的支管长度、直径、稳压腔容积、外接管的长度、直径对整机性能的影响规律并结合整机需求确定各参数具体数值。之后,以一维仿真确定的主要结构参数为基础建立进气歧管叁维模型。并运用Fluent软件对进气歧管的内流场进行仿真模拟,观察并探讨进气歧管内的压力、速度矢量的分布以及各出口流量及其均匀度。发现进气歧管内部流场存在较大局部阻力,分别存在于支管与稳压腔交汇处,支管最小曲率半径处。且进气歧管进气不均匀度较高。因此,决定对外接管与稳压腔交汇处、稳压腔、支管与稳压腔交汇处、支管最小曲率半径处的结构进行改进。在原有模型的基础上,对外接管与稳压腔的连接方式,稳压腔结构进行改进,并增大支管与稳压腔连接处倒角,支管最小曲率半径值。对改进后的进气歧管再次进行叁维仿真分析。发现局部阻力有了明显的降低,进气不均匀度减小,达到进气歧管的设计标准。并将此作为最终设计方案。本文对目标发动机进行进气歧管结构设计的同时,探究了进气歧管参数化设计的一般方法,为以后的进气歧管设计工作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8-06-01)
杜巍,包文华,刘福水[10](2018)在《多缸柴油机冷却水腔流动不均匀性的仿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多缸柴油机的冷却水腔为研究对象,使用Fluent软件对直列3、4、5、6缸柴油机冷却系统的流场进行仿真.结果表明:对于冷却水套进出水口在曲轴同一端的直列柴油机,从距离入口最近的缸到远离入口的最后一缸,各缸水套间通道压力逐渐降低,各缸缸盖进口和出口压力逐渐增加,各缸缸盖的流量逐渐降低.在相同入口流量条件下,随着发动机气缸数增加,总进口和总出口的压差逐渐降低,整个冷却水套的流动阻力减小,各缸缸盖进出口压差的平均值逐渐减小,发动机各缸盖中最大流量和最小流量之间的差值增加,发动机各缸缸盖流量的不均匀度大幅度增加.(本文来源于《北京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流动均匀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船舶柴油机选择性催化还原(SCR)反应器的NOx转换效率受其入口流场均匀性的影响。为优化柴油机排气管路设计,提高其转换效率,有必要建立合理的入口流场均匀性评价体系。[方法]以某船用柴油机排气管路为研究对象,首先,在额定工况下对其流动特性进行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引入多项评价指标,从不同的角度对SCR反应器入口流场均匀性进行评估,并对各评价指标之间的差异性与适用性进行探讨。[结果]结果表明,管道弯折、突变部位的压力损失约占排气系统的20%,且SCR反应器入口前的弯折对其入口流场均匀性的影响较大,局部最大不均匀度高达19.96%。[结论]研究显示,为提高入口流场均匀性,SCR反应器入口面应与弯折、突变部位保持一定的距离;对于船用柴油机排气系统,均匀性指数γ值和局部面积最大不均匀度δ更能切实地评价SCR反应器入口流场均匀性。研究结果可为合理评估流场均匀性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流动均匀性论文参考文献
[1].彭丽娟,李苓,王春琼,陈丹,刘宇晨.连续流动分析法比对实验能力验证样品的均匀性和稳定性检验[J].云南化工.2019
[2].李本钶,黄冰阳,李艳华,聂富成,叶晓明.某船用柴油机排气管路流动分析及均匀性评估[J].中国舰船研究.2019
[3].华如雨,徐雪峰,邱泽宇,肖尧,戴龙飞.管坯形状对5052铝合金叁通管液压成形金属流动及壁厚均匀性的影响[J].塑性工程学报.2019
[4].李晗,田杰,李朝勇.空空中冷器流动均匀性研究[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9
[5].申振楠,王敏杰,刘奎,刘潮.尼龙PA6熔体在直排多腔挤出模内流动均匀性研究[J].模具工业.2019
[6].常宏旭.微通道结构对流动均匀性和换热的影响研究[D].郑州轻工业大学.2019
[7].姜国宝,周爱民,沈旭东,谭金婷,袁培.锯齿型翅片流动均匀性数值分析[J].舰船科学技术.2019
[8].郭小惠,沈俊,李珂,高新强,李振兴.主动磁回热器端部流动不均匀性影响的数值模拟[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8
[9].刘佩根.基于流动均匀性的进气歧管参数化设计方法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8
[10].杜巍,包文华,刘福水.多缸柴油机冷却水腔流动不均匀性的仿真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