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非肥胖性糖尿病小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NOD小鼠,糖尿病,干眼症,蒸发过强型干眼模型
非肥胖性糖尿病小鼠论文文献综述
崔红,李春华,李正日,李承霖,金海燕[1](2019)在《非肥胖性糖尿病小鼠干眼模型的初步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初步建立非肥胖性糖尿病(NOD)小鼠蒸发过强型干眼模型,通过研究小鼠眼表组织病理变化,初步探讨其作为糖尿病性干眼模型的可行性。方法:选取40只雌性NOD小鼠,NOD小鼠自发糖尿病为实验组,同时选取未自发糖尿病的NOD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实验组NOD小鼠置于40%以下湿度环境,每天皮下注射0.5mg/0.2mL氢溴酸菪胺,并置于可控干燥箱中,每天通风12h,制作蒸发过强型干眼模型。在造模后的第1、7、10、14d采用酚红棉线实验测量泪液分泌量,PAS染色检查结膜杯状细胞形态和数目;在造模后的第10d,进行角膜组织苏木精染色检测角膜上皮变化情况。结果:实验组NOD小鼠泪液分泌量随造模时间而逐渐降低,正常对照组未有明显变化。实验组的结膜杯状细胞体积变大,在造模后的第1d,杯状细胞密度较正常对照组减少(P=0.008),从造模后第7d开始,随时间延长,实验组杯状细胞数量逐渐减少,且较同一时间点正常对照组显着减少(均P<0.001)。此外,观察两组第10d的角膜上皮情况,实验组NOD小鼠角膜上皮层变薄,部分角膜上皮细胞变性、基底细胞水肿。结论:初步建立了NOD小鼠干眼模型,其眼表变化与临床上干眼症表现类似。(本文来源于《国际眼科杂志》期刊2019年08期)
郝二伟,何耀涛,侯小涛,杜正彩,邓家刚[2](2018)在《甘蔗叶多糖对非肥胖性糖尿病小鼠的预防作用及其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甘蔗叶多糖对非肥胖性糖尿病(NOD)小鼠糖尿病的预防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4周龄♀NOD小鼠,每天ig给予甘蔗叶多糖,连续16周,观察甘蔗叶多糖对NOD小鼠糖尿病发病率的影响并探讨其预防机制。结果甘蔗叶多糖可明显改善NOD小鼠的一般状况,抑制小鼠的体重下降;与模型组比较,甘蔗叶多糖可显着降低NOD小鼠的发病率及升高小鼠的胰岛素水平,差异具统计学意义;经甘蔗叶多糖干预后,小鼠胰腺组织的病理改变明显得到抑制;与模型组比较,甘蔗叶多糖能降低小鼠血清中丙二醛、一氧化氮、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含量,增加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力。结论甘蔗叶多糖对NOD小鼠具预防糖尿病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小鼠体内的炎症反应和增强小鼠体内的抗氧化能力有关。(本文来源于《华西药学杂志》期刊2018年05期)
庹玲玲,刘畅,全毅红[3](2018)在《当归六黄汤对非肥胖性糖尿病小鼠胰岛炎和Bax、Bcl-2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不同剂量下当归六黄汤对非肥胖型糖尿病的预防效果及可能机制。方法:50只NOD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阳性药组(二甲双胍)、L组、M组及H组。培养4周后每组随机抽取3只小鼠进行OGTT与血清胰岛素检测,免疫组化观察小鼠胰岛Bax、Bcl-2的表达,余下小鼠观察至26周分析糖尿病的发病率。结果:4周后阳性药组、M组、H组整体血糖水平降低且H组糖耐量能力最高,各组血清胰岛素水平(F=21.102,P=0.014)、糖尿病发病率不完全相同,阳性药组、M组、H组均与模型组存在显着差异。秩和检验显示各组胰岛炎评分存在明显差异,阳性药组、M组、H组中Bax、Bax/Bcl-2水平明显减少,且剂量越高效应越明显,而Bcl-2表达水平则相反。结论:当归六黄汤对非肥胖型糖尿病有一定预防效果,其机制可能与减轻胰岛炎症、降低胰岛细胞Bax的表达、增加Bcl-2的表达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期刊2018年08期)
罗晶,于艳,肖玉红,丁丽[4](2018)在《小檗碱对非肥胖性糖尿病小鼠1型糖尿病的预防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小檗碱对非肥胖性糖尿病(NOD)小鼠1型糖尿病的影响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40只4周龄NOD雌性小鼠随机分为小檗碱干预组(Ber,20只)和生理盐水对照组(NS,20),监测血糖,记录糖尿病发病率,40周后处死小鼠,分别应用Western blot方法与real time PCR方法检测两组小鼠胰腺内Fas、iNOS、bcl-2、SOD蛋白与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小檗碱干预组NOD小鼠1型糖尿病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4/20,20%;18/20,90%),平均发病时间也明显延缓。与对照组相比,小檗碱干预组NOD小鼠胰腺组织Fas、iNOS的蛋白与mRNA表达水平明显下调,Bcl-2、SOD的蛋白与mRNA表达水平明显上调,P<0.05。结论小檗碱预防NOD鼠糖尿病的发生可能与上调胰腺组织Fas、iNOS的蛋白表达,下调Bcl-2、SOD的蛋白表达相关。(本文来源于《解剖科学进展》期刊2018年02期)
宋海晓[5](2017)在《抗CD20单克隆抗体联合IL-10基因治疗对发病早期非肥胖型糖尿病小鼠肝脏Sox9、Ngn3、Hes1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抗CD20单克隆抗体联合腺病毒介导的IL-10基因对发病早期非肥胖性糖尿病鼠(NOD)肝脏细胞Sox9、Ngn3、Hes1基因表达的情况。方法:选择17-19周龄新诊断1型糖尿病(T1D)NOD鼠24只,随机分为A、B、C、D四组,分别代表抗CD20单抗单药治疗组、抗CD20+IL-10联合治疗组、Ad-IL-10单药治疗组及生理盐水对照(NS)组。分别于发病后第1,3,6,9天尾静脉注射抗CD20单抗250ug,抗CD20单抗250ug+Ad-IL-10 100ul,Ad-IL-10 100ul,NS 100ul,每3天1次,首剂加倍,共注射4次。期间每天同一时间监测小鼠血糖水平,若血糖≥25mmol/L,给予20U/kg皮下注射来得时;每周同一时间测量2次体重,并记录。自最后1次给药后,连续观察9周,处死小鼠。摘眼球后取血,静置离心取血清,行ELISA检测。解剖分离肝脏,部分行Western Blot和RT-PCR检测;部分用4%甲醛固定,制作石蜡切片,行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动态血糖监测示联合治疗可明显降低NOD鼠血糖水平。动态体质量监测示各组干预对NOD鼠体质量影响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T-PCR结果示联合组小鼠肝脏Sox9、Ngn3基因表达明显高于单药治疗组和生理盐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es1基因表达量在各组间差别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示联合治疗组IL-10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其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es1蛋白表达量在各组间差别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荧光结果示胰岛素表达细胞在联合治疗组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LISA结果示联合治疗组较单药治疗组血清IL-17、IL-1β明显减低,联合治疗组血清TGF-β、Insulin水平较其他叁组明显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腺病毒介导的IL-10基因在肝脏组织内高表达。抗CD20单克隆抗体与腺病毒介导的IL-10联合应用可促进NOD鼠胰岛素的分泌,更好的维持血糖稳定。联合干预可以减低IL-17、IL-1β等炎性因子水平,促进TGF-β合成,维持免疫稳态。同时,联合干预可以通过激活Notch信号通路,促进Sox9、Ngn3基因表达等方式促进肝脏合成IPC(胰岛内分泌细胞),分泌肝源性胰岛素,对残存胰岛β细胞功能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本文来源于《青岛大学》期刊2017-05-26)
刘丽楠,李敬华,王素莉,程晨,侯雯莉[6](2016)在《B10细胞与非肥胖型糖尿病小鼠自身免疫性糖尿病发生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B10细胞与非肥胖型糖尿病小鼠自身免疫性糖尿病发生的关系。方法:选择20只6周龄NOD/LT雌性小鼠进行常规培养至30周龄,根据小鼠血糖、血肌酐和体重情况将小鼠分为自身免疫性糖尿病未发生组和发生组。利用酶联吸附反应检测两组小鼠脾脏组织中IL-10水平。利用流式细胞分选术检测两组小鼠脾脏组织汇总B10细胞比例。将40只6周龄NOD/LT雌性小鼠分为对照组和B10组,B10组小鼠接种分离得到的B10细胞,每周一次,对照组接种同等体积生理盐水,分别于第10、15、20、25、30周龄时检测小鼠自身免疫性糖尿病发生情况。结果:发生组小鼠血糖和血肌酐水平显着高于未发生组(P<0.05),体重水平显着低于未发生组(P<0.05)。发生组小鼠脾脏组织中IL-10水平显着高于未发生组。自身免疫性糖尿病发生组小鼠脾脏组织中B10细胞含量显着高于未发生组。当小鼠处于第10、15周龄时,B10组小鼠中自身免疫性糖尿病发生率显着低于对照组,但第20、25、30周时,B10组小鼠中自身免疫性糖尿病发生率显着高于对照组。结论:B10细胞的过度积累,可能是进一步诱发NOD小鼠自身免疫性糖尿病发生的原因之一。(本文来源于《中国免疫学杂志》期刊2016年06期)
于淑凤,任安霞,张丽娟,李堂[7](2015)在《白细胞介素10基因对未发病非肥胖型糖尿病小鼠肝脏胰-十二指肠同源盒1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研究发现肝脏细胞在给予转入胰-十二指肠同源盒1基因后可合成胰岛素,抗CD20单克隆抗体可抑制产胰岛素的肝脏细胞发生自身免疫反应,但机制尚不明确。目的:了解腺病毒介导的小鼠白细胞介素10(Adenovirus vector-mediated murine interleukin,Ad-mI L-10)及抗CD20单克隆抗体联合干预未发病非肥胖糖尿病模型小鼠,对其肝脏细胞以及肝脏胰-十二指肠同源盒1表达的影响。方法:3-5周龄雌性未发病非肥胖糖尿病模型小鼠40只,随机分为抗CD20单克隆抗体组、抗CD20单克隆抗体+白细胞介素10组、白细胞介素10组和对照组,分别于第1,8,15,21天尾静脉注射抗CD20单克隆抗体、抗CD20单克隆抗体+Ad-m IL-10、Ad-mI L-10和生理盐水。结果与结论:12周后,与对照组相比,经抗CD20单克隆抗体和/或白细胞介素10治疗的未发病非肥胖糖尿病模型小鼠血糖水平明显降低,而血清和肝脏中胰岛素、白细胞介素10和CD20表达明显增加,同时肝脏中胰-十二指肠同源盒1表达水平增加;且经抗CD20单克隆抗体和白细胞介素10联合对上述指标的影响高于单独应用;但无论是联合干预还是单独干预均对小鼠肝脏炎症病变无明显影响。证实CD20单抗及白细胞介素10基因联合干预为促使非肥胖糖尿病模型小鼠肝脏胰-十二指肠同源盒1表达机制之一。(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期刊2015年27期)
任安霞,于淑凤,张丽娟,陈志红,李堂[8](2015)在《Anti-CD_(20)与IL-10联合应用对非肥胖型糖尿病小鼠脾脏免疫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抗CD20单克隆抗体(Anti-CD20)与白细胞介素10(IL-10)联合应用对非肥胖型糖尿病(NOD)小鼠脾脏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4只NOD小鼠随机分为A、B、C、D组各6只,分别于第1、8、15、21天尾静脉注射Anti-CD20250μg、Anti-CD20250μg+IL-10 0.1 m L、IL-10 0.1 m L和生理盐水0.1 m L。首次用药后第12周断颈处死小鼠,立即取出脾脏,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脾脏组织中的CD+4、CD+3T细胞及IL-27、IL-10。结果与D组比较,A、B、C组脾脏组织中CD+4、CD+3T细胞数量及IL-27、IL-10表达增加(P均<0.01);与A、C组比较,B组脾脏组织中CD+4、CD+3T细胞数量及IL-27、IL-10表达增加(P均<0.01)。结论 Anti-CD20与IL-10联合应用可增加NOD小鼠脾脏组织中CD+4、CD+3T细胞数量及IL-27、IL-10表达,从而调节机体免疫微环境,预防糖尿病的发生。(本文来源于《山东医药》期刊2015年24期)
于淑凤[9](2015)在《抗CD20单克隆抗体与IL-10基因联合干预未发病非肥胖型糖尿病小鼠对其肝脏PDX1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研究发现肝脏细胞在给予转入PDX1基因后可合成胰岛素,抗CD20单克隆抗体可抑制产胰岛素的肝脏细胞发生自身免疫反应,但机制尚不明确。目的:了解腺病毒介导的鼠白细胞介素10(Adenovirus vector-mediated murine interleukin,Ad-M IL-10)及抗CD20单克隆抗体联合干预未发病非肥胖型糖尿病小鼠,对其肝脏细胞以及肝脏PDX1表达的影响。方法:3-5周龄雌性未发病非肥胖型糖尿病小鼠40只,随机分为①抗CD20单克隆抗体组,②抗CD20单克隆抗体+白细胞介素10组,③白细胞介素10组,④生理盐水对照(Normal control,NC)组。分别于第1天、第8天、第15天及第21天尾静脉给予注射抗CD20单克隆抗体、抗CD20单克隆抗体+白细胞介素10、白细胞介素10和生理盐水。每周监测小鼠血糖,观察12周后测定血清中胰岛素、白细胞介素10及CD20水平。行肝脏病理切片HE染色观察肝脏细胞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检测肝脏中白细胞介素10、CD20、胰岛素、PDX-1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结论:血糖动态曲线图显示抗CD20单克隆抗体与白细胞介素10联合干预控制非肥胖型糖尿病小鼠血糖效果较单独干预组明显,但单独干预组与对照组此叁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联合干预组小鼠血糖与生理盐水对照组小鼠血糖实验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实验干预可以有效控制小鼠血糖。联合干预可增加血清胰岛素、白细胞介素10及CD20表达水平,使胰岛素、CD20及白细胞介素10在肝脏局部表达增加,同时促进肝脏PDX-1蛋白表达。但无论是联合干预还是单独干预均对肝脏炎症病变无明显影响。(本文来源于《青岛大学》期刊2015-05-28)
李敏,宋陆军,高晓东,常文举,付亮[10](2015)在《非肥胖性糖尿病小鼠在1型糖尿病发病过程中的基因表达谱改变》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用基因表达谱芯片检测非肥胖性糖尿病(non-obese diabetic,NOD)小鼠在1型糖尿病(T1DM)发病过程中的基因表达。方法:分离T1DM未发病及发病NOD小鼠的胰岛细胞,提取其总RNA后,与瑞士Roche NimbleGen公司的12×135K基因表达谱芯片杂交。采用NimbleScan软件分析表达数据。结果:未发病NOD小鼠组和发病NOD小鼠组共有1007个差异表达基因。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分析显示,在生物学过程方面,上调基因中87.7%与代谢相关,下调基因中18.97%与代谢相关;在细胞组分方面,29.20%的上调基因与细胞及细胞成分相关,78.08%的下调基因与细胞骨架、微管细胞骨架相关;在分子功能方面,84.07%的上调基因与结合有关,30.77%下调基因与水解酶活性相关。Pathway分析显示,上调的信号通路主要为黏蛋白型O聚糖合成信号通路,下调的信号通路主要为血管加压素信号通路。结论:T1DM发病NOD小鼠和未发病NOD小鼠的胰岛细胞的基因表达水平有明显差异。(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医学》期刊2015年01期)
非肥胖性糖尿病小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甘蔗叶多糖对非肥胖性糖尿病(NOD)小鼠糖尿病的预防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4周龄♀NOD小鼠,每天ig给予甘蔗叶多糖,连续16周,观察甘蔗叶多糖对NOD小鼠糖尿病发病率的影响并探讨其预防机制。结果甘蔗叶多糖可明显改善NOD小鼠的一般状况,抑制小鼠的体重下降;与模型组比较,甘蔗叶多糖可显着降低NOD小鼠的发病率及升高小鼠的胰岛素水平,差异具统计学意义;经甘蔗叶多糖干预后,小鼠胰腺组织的病理改变明显得到抑制;与模型组比较,甘蔗叶多糖能降低小鼠血清中丙二醛、一氧化氮、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含量,增加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力。结论甘蔗叶多糖对NOD小鼠具预防糖尿病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小鼠体内的炎症反应和增强小鼠体内的抗氧化能力有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非肥胖性糖尿病小鼠论文参考文献
[1].崔红,李春华,李正日,李承霖,金海燕.非肥胖性糖尿病小鼠干眼模型的初步建立[J].国际眼科杂志.2019
[2].郝二伟,何耀涛,侯小涛,杜正彩,邓家刚.甘蔗叶多糖对非肥胖性糖尿病小鼠的预防作用及其机制[J].华西药学杂志.2018
[3].庹玲玲,刘畅,全毅红.当归六黄汤对非肥胖性糖尿病小鼠胰岛炎和Bax、Bcl-2表达的影响[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8
[4].罗晶,于艳,肖玉红,丁丽.小檗碱对非肥胖性糖尿病小鼠1型糖尿病的预防作用[J].解剖科学进展.2018
[5].宋海晓.抗CD20单克隆抗体联合IL-10基因治疗对发病早期非肥胖型糖尿病小鼠肝脏Sox9、Ngn3、Hes1表达的影响[D].青岛大学.2017
[6].刘丽楠,李敬华,王素莉,程晨,侯雯莉.B10细胞与非肥胖型糖尿病小鼠自身免疫性糖尿病发生的关系研究[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6
[7].于淑凤,任安霞,张丽娟,李堂.白细胞介素10基因对未发病非肥胖型糖尿病小鼠肝脏胰-十二指肠同源盒1表达的影响[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5
[8].任安霞,于淑凤,张丽娟,陈志红,李堂.Anti-CD_(20)与IL-10联合应用对非肥胖型糖尿病小鼠脾脏免疫功能的影响[J].山东医药.2015
[9].于淑凤.抗CD20单克隆抗体与IL-10基因联合干预未发病非肥胖型糖尿病小鼠对其肝脏PDX1表达的影响[D].青岛大学.2015
[10].李敏,宋陆军,高晓东,常文举,付亮.非肥胖性糖尿病小鼠在1型糖尿病发病过程中的基因表达谱改变[J].中国临床医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