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语文教学与生命意义的反思

对语文教学与生命意义的反思

对语文教学与生命意义的反思

张招新

摘要:人不仅是个实体的存在,更是一个意义的存在。面对传统文化所建构的意义世界的解体,面对瞬息万变及复杂多样的现代生活,不少青年人逐渐丧失了支撑其生命活动的价值资源和意义归宿。要走出这种困境,语文教学必须改变过去“纯工具化”理性,赋予人们生命的人文关怀——生命情感的关怀、终极信仰的关怀、社会责任感的关怀和苦难与死亡意义的关怀,引导青年人超越自身的有限性和现实的物质纷扰,追求生命的永恒价值。

关键词:语文;生命的意义;社会责任感

作者简介:张招新,任教于浙江省义乌市第三中学。

人的发展是生命意义不断丰富的过程,语文是为人服务的,语文活动的终极目标就是激发人的生命潜力,促进生命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社会走向被称为“后现代”的今天,不少青年人逐渐丧失了支撑其生命活动的价值资源和意义归宿,从而陷入“和自然疏离”“和社会疏离”“和上帝疏离”及“和人自身疏离”的困境之中。由于经济增长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社会不再追求数量,而是更关注人的需要和价值,使语文教学不得不对当今的价值观进行反思,摒弃语文的“纯工具化”理性,走进关注人的生命,提升生命价值的人文关怀时代。

一、生命情感——语文对生命的基本关怀

生命情感是个体对自我生命的一种精神感受。个体对生命情感的确认,就是对自我生命的接纳和喜爱,对他人生命乃至整个生命世界的同情、关怀。热情洋溢的生命情感引人振奋、昂扬向上、富于爱心,成为幸福人生的动力和光明之源。可是现代社会的通讯设施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便捷,人接受的信息越来越庞杂、丰富。而这些现代通讯方式也渐渐地隐去了语言所蕴含的丰富的情感,也失去了面对面交流中无声语言的传递与交融。人们在使用和享用现代通讯交流的好处时,已不习惯于通信中的情感交流与沟通。许多人沉溺于虚拟的世界中不能自拔,“现代网瘾”就像毒瘾一样让一些缺乏自制力的青少年甚至成年人忘掉了真实的世界,不愿走进现实的生活,甚至丧失了实际生活的能力。人与人丰富的情感被网络割离得支离破碎,亲情的淡薄,友情的冷漠,爱情的变质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人际关系十分突出的特征。缺乏生命情感则意味着对生活的麻木,对生命意义的无望,对他人生命价值的漠视,以及由此而生的生命状态的贫乏乃至沉沦。生命情感是沟通认知与行为,提升生活品位,建构丰富人生的基础与桥梁。语文关注人,关注个体,即意味着关注个体作为生命体的存在,关注其外显的活生生的生命展示,也关注其内隐、活泼、丰富的生命情感。语文对个体生命情感的关注,并不意味着对生命情怀的简单或粗暴的干预,而是一种陶冶,一种于无声化有声的良好人文环境的熏陶涵化。

二、终极信仰——语文对生命的哲学关怀

当前,一些青少年常常是放弃精神上的信仰和追求,把某种有限的物质神圣化,并以此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这种倾向,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和担忧。一些学者曾就此郑重地指出,“现在搞市场经济,面临着过度的物质主义和实用主义吞没理想主义和真诚信仰的危机,最迫切的问题,不是信仰什么,而是有没有信仰。最可怕的是没有任何信仰而只信仰金钱,法律和道德将因此而受到冲击。”无信仰,就无法找到生活的终极目标,感觉不到幸福,不知道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所在。这样,侵害他人生命,毁掉自我生命的事情发生也就不足为怪。因此,人必须有信仰,信仰应该是高远的,指向终极的目标。马克思曾经说过:“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这就是说,只有为人民造福,使同时代的人更美好,为社会做出贡献,有较高的社会价值,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有较高的自我价值。而信仰所谓“现实”利益,过度关注自我价值的人,则会终生纠缠在“小我”的得失、悲欢中不能自拔。“大众在生理感官上的沉迷轻而易举地取代了纯粹精神的运思。英雄神话已不再迷人,人们很轻松地从种种沉重‘历史’与‘传说’中走出来,生活于现实的平面之上。”人成了弗洛姆所说的“贪婪的消费者”,成了“物品的奴仆”。当一些青年人把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置于纯物质性金钱财富这种无常之有,无尽之有的基础上时,无疑会更加痛感生活的艰辛、生命的无常和人生的痛苦,产生一种灵与肉撕裂分离的碎片感,心灵的空虚感。所以,语文教师应引导个体超越现实的物欲满足,超越生命自身的有限时空,追求精神的提升,从而得到人生幸福和存在的意义。

三、社会责任感——语文对生命的使命关怀

美国学者柏忠言在其著作《西方社会病》中,把自杀看成一种“社会病”。在他眼里,自杀既是缺乏社会责任感的结果,也是缺乏社会责任感的典型表现。社会责任感表现为不畏艰辛地承担生活中应当承担的责任,多为他人和社会着想,勇于自我牺牲。在柏忠言看来,这正是现代西方自我毁灭者最缺乏的。在德国奥斯维新集中营历经磨难的奥地利心理学家维多克·弗兰克在其名著《活出意义来》中写到:“一个人不能去寻找抽象的人生意义,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特殊天职或使命,而此使命是需要具体地去实现的。他的生命无法重复,也不可取代。所以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也只有他具有特殊的机遇去完成其独特的天赋使命。”“一个人一旦了解他的地位无可替代,自然容易尽最大心力为自己的存在负起最大责任。他只要知道自己有责任为某件尚待完成的工作或某个殷盼他早归的人而善自珍重,必定无法抛弃生命。”面对越来越多的自杀现象,语文教学必须努力启迪青年人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能自觉以“人类一分子”或“社会公民”或“父母之子”的姿态反观自己的生命,努力地生活,克服因人生短暂和社会变化无常而滋生的虚无之感。

四、苦难与死亡意义——语文对生命的本质关怀

个体的生命体验不仅有愉悦、幸福的人生体验,还有生活中的重要丧失、重大挫折、苦难、逆境甚至死亡的威胁。这些负性体验并不都是有害的,只有在面对苦难和死亡,体验生活的失意中才能更好地体会到生命的脆弱和不可逆转,进而敬畏生命。心理学家弗兰克认为“对于人生的绝大多数时光而言,生命是平淡的,这种平淡往往掩盖了生命意义的真实显现。因此,对于一个一帆风顺的人而言,只有当他面临死亡时,才会从内心深处真正领悟生命对自己的意义。所以,启迪人的经验或令人发现生命的意义,常常是在生命受到威胁之时,或者是在经历极不平常的事件之时。”当青年人面对这些痛苦与灾难仍然能够自觉地选择某种道德时,他便无形中把痛苦与灾难转换成了某种人生的成就;因其有此成就,而使他在痛苦与灾难之中获得了意义与价值;因其有意义与价值,而使他有了活下去的愿望与追求;因其有了这样的愿望与追求,他就有可能在最为艰难的处境下、在最最痛苦的状态里生存下去,从而使自我的生命保有了尊严。因此,语文应教会学生“向死”而生,挑战苦难而获取欢乐,使人生活得充实而精彩。

参考文献:

[1]孙志文.现代人的焦虑和希望[M].北京:三联书店,1995.

[2]牟钟鉴.关于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互关系的思考[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5(6).

[3]刘翔平.寻找生命的意义——弗兰克尔的意义治疗学说[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作者单位:浙江省义乌市第三中学

邮政编码:322018

ReflectiononChineseTeachingandLifeMeaning

ZhangZhaoxin

Abstract:Apersonisnotonlytheexistenceofsubstance,butalsotheexistenceofmeaning.Facingthedisorganizationofmeaningworldconstructedbytraditionalculture,thefastchangingandcomplicatedandpersifiedmodernlife,manyteenagersgraduallylosethevalueresourcesandtheend-resultsofmeaningwhichmaintaintheirlives.Tohelpthemout,Chineseteachingmustchangefromthepast“puretools”logos,endowstudentswiththemorehumanisticconcern,whichincludeslifeemotionconcern,extremebeliefconcern,socialresponsibilityconcern,plightanddeathmeaningconcern,leadingstudentstooversteptheirownlimitationandgetridofthedisturbancefromrealisticmaterials,thustopursuetheeverlastingvalueoflife.

Keywords:Chinese;lifemeaning;socialresponsibility

标签:;  ;  ;  

对语文教学与生命意义的反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