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波罗花论文-谢清

红波罗花论文-谢清

导读:本文包含了红波罗花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红波罗花碱A,兴奋性神经毒性,神经炎症,神经保护

红波罗花论文文献综述

谢清[1](2018)在《红波罗花碱A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红波罗花碱A(Delavatine A)是一种从紫葳科角蒿属植物红波罗花(Incarvillea delavayi)中分离的含有异喹啉并环烷新型骨架的生物碱类化合物。经课题组前期的活性筛选发现,Delavatine A对颅脑创伤造成的星形胶质细胞过度活化具有抑制作用,对肿瘤细胞的增值也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目前尚未有其它活性的报道。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脑部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的脑组织损伤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兴奋性神经毒性作用、神经炎症、能量代谢障碍、半暗带去极化及细胞凋亡等都共同参与了缺血性脑卒中的病理变化过程。考虑到Delavatine A在前期筛选中表现出的可能的神经保护作用,我们在本课题中对Delavatine A在谷氨酸诱导的神经细胞损伤、LPS诱导的小胶质细胞活化方面进行了体外神经保护作用研究,并对Delavatine A在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保护作用进行了研究。1.神经保护作用的细胞筛选。首先在多个细胞水平,采用谷氨酸损伤模型,考察Delavatine A对细胞存活率、LDH释放、细胞形态、细胞凋亡以及凋亡蛋白的影响。分别采用CCK-8法、LDH释放检测法、荧光染色显微镜观察法、流式检测凋亡细胞、Western Blot检测凋亡蛋白的方法,结果表明Delavatine A具有显着的神经保护作用,能有效对抗由兴奋性神经递质谷氨酸引起的细胞损伤与细胞凋亡,具有显着的抗兴奋性神经毒性作用。2.抑制兴奋性神经毒性的初步作用机制研究。从钙离子稳态和抗氧化两个方面考察了细胞内钙离子Ca~(2+)含量、线粒体膜电位、ROS、GSH和SOD等,结果表明,Delavatine A不仅能有效阻止Ca~(2+)的内流,维持线粒体膜电位,以平衡细胞内外离子稳态;还能有效减少活性氧ROS的产生,增强还原酶的活力,以对抗氧化应激反应,从两个方面共同发挥抗兴奋性神经毒性作用。3.抑制LPS诱导的小胶质细胞的炎症作用研究。以LPS刺激BV-2神经小胶质细胞为研究对象,考察Delavatine A在细胞水平的抗炎作用。分别采用Griess法、ELISA、RT-PCR检测了化合物对炎症因子NO、TNF-α、IL-6、IL-1β的调控,并从基因与蛋白表达方面研究了调控炎症因子的分子机制。实验结果显示,Delavatine A主要通过下调iNOS、COX-2蛋白,抑制NF-κB通路p65与IκBα蛋白磷酸化而发挥抗炎作用,而对PI3K/Akt和MAPK信号通路蛋白的表达或磷酸化无调控作用。4.保护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作用研究。在评价Delavatine A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作用时,以ICR小鼠为实验对象,并通过剂量换算公式用以确定Delavatine A作用于SD大鼠的适宜剂量,后续采用可逆性大脑中动脉闭塞线栓法,以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reperfusion,MCAO/R)大鼠为研究对象,考察缺血再灌注大鼠的神经功能缺失体征评分和脑梗死体积。实验结果显示,5 mg/kg和10 mg/kg的Delavatine A对脑卒中模型大鼠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表明Delavatine A在动物体内同样具有良好的神经保护作用。(本文来源于《江苏大学》期刊2018-04-20)

魏振桥,沈子东,杜庆瑶,陈红,沈云亨[2](2015)在《红波罗花的化学成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红波罗花Incarvillea delavayi全草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90%乙醇进行回流提取,通过各种色谱技术对各部位进行分离,以各种光谱分析技术对分离化合物的结构进行鉴定。结果从红波罗花9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结构类型包括单萜生物碱、环己乙醇、叁萜类等,分别鉴定为5-羟乙基-6-羟基-3-甲基苯并呋喃(1)、cleroindicin B(2)、3,4,5-叁甲氧基苯甲酸乙酯(3)、3,4,5-叁甲氧基苯甲酸甲酯(4)、6-羟基苯并二氢呋喃(5)、2-(4'-乙氧基苯基)-乙醇(6)、tecomine(7)、(+)-epidihydrotecomanine(8)、5-hydroxy skytanthine(9)、δ-skytanthine(10)、isoincarvilline(11)、mairine B(12)、coelobillardierine(13)、3β-乙酰基齐墩果酸(14)。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波罗花醇A;化合物3~6、9~11、13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本文来源于《中草药》期刊2015年09期)

陈红,王琦,王贵荣,范译文,沈云亨[3](2012)在《红波罗花的化学成分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红波罗花(Incarvillea delavayi)植物的干燥全草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通过MS和NMR等方法鉴定为tecomine(1)、epidihydrotecomanine(2)、2,6-二甲基-6-羟基-2-庚烯-4-酮(3)、marine B(4)、(3R,5S)-3-methyl-cyclopentyl[1,2-c]pyridine-5-ol(5)、3,4,5-叁甲氧基苯甲酸乙酯(6)、cleroindicin B(7)、3,4,5-叁甲氧基苯甲酸甲酯(8)、2-(4'-乙氧基苯基)-乙醇(9)、6-羟基苯并二氢呋喃(10)、β-谷甾酮(11)、β-乙酰齐墩果酸(12)。其中化合物1~3、5~6、8~12为首次从角蒿属植物中分离得到,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本文来源于《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期刊2012年12期)

陈红[4](2012)在《红波罗花的化学成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紫葳科角蒿属植物,全球共有16种,我国有12种,为我国特有种。红波罗花系紫葳科角蒿属植物,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四川(盐源、道孚)、云南西北部(大理、丽江、维西、中甸、德钦)等地;其根部作为鸡肉参入药,用来治疗头晕神疲、气血不足、产后少乳等。本文在查阅以往的角蒿属植物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红波罗花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分离,这一研究将为对了解红波罗花化学物质基础,开发利用红波罗花资源提供新的依据。我们对红波罗花的乙醇提取物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化学成分研究,采用硅胶、氨基硅胶、中性氧化铝、Sephadex LH-20、ODS、中压色谱、制备薄层色谱、制备HPLC等分离技术,运用光谱分析技术IR,EI-MS, ESI-MS,1H-NMR,13C-NMR,2D-NMR等鉴定了其中的38个化合物,分别为:35、Tecomine(1)、(+)-epidihydrotecomanine(2)、Alkaloidc(3)、δ-Skytanthine(4)、 Isoinvarvilline(5)、波罗花碱C (Delavatine C,6)、波罗花碱D (Delavatine D,7)、Marine B(8)、波罗花碱E (Delavatine E,9)、(3R)-3-methyl-cyclopentyl [1,2-c] pyridine(10)、(35)-3-methyl-cyclopentyl [1,2-c] pyridine(11)、(3R,5S)-3-Methyl-cyclopentyl [1,2-c] pyridine-5-ol(12)、(-)-Tecostidine(13)、(+)-Tecostidine(14)、波罗花碱F(Delavatine F,15)、波罗花碱G(Delavatine G,16)、Delavatone A(17)、Delavatone B (18)、Cleroindicin B(19)、Delavadiether (20)、p-谷甾醇(β-sitosterol,21)、β-谷甾酮(β-sitosterone,22)、β-乙酰齐墩果酸(3β-acetyl-oleanolic acid,23)、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24)、3,4,5-叁甲氧基苯甲酸乙酯(3,4,5-trimethoxy-benzoic acid ethyl ester,25)、3,4,5-叁甲氧基苯甲酸甲酯(3,4,5-trimethoxy-benzoic acid methyl ester,26)、5-hydroxyethyl-6-hydroxy-3-methylbenzofuran(27)、6-羟基苯并二氢呋喃(2,3-dihydro-benzofuran-6-ol,28)、2-(4'-乙氧基苯基)-乙醇(2,3-dihydro-benzofuran-6-ol,29)、(2S,6R)-2,6-dimethyl-1,8-octanediol(30)、4-羟基-4-甲基-2-戊酮(4-Hydroxy-4-methyl-2-pentanone,31)、2,6-二甲基-2,6-二羟基-4-庚酮(2,6-Dihydroxy-2,6-dimehyl-4-heptanone,32),2,6-二甲基-6-羟基-2-庚烯-4-酮(6-Dihydroxy-2,6-dimethy1-2-Heptene-4-one,33)、(2'R)-8-羟基-3,7-二甲基-八烷酸-(1′,2′-羟基)丙酯((2'R)-8-Hydroxy-3,7-dimehyl-Eight alky acid-(1',2'-dihydroxy)propyl,34)、(2’s)-8-羟基-3,7-二甲基-八烷酸-(1′,2′-二羟基)丙酯((2'R)-8-Hydroxy-3,7-dimehyl-Eight alky acid-(1',2'-dihydroxy) propyl,35)、2-羟基-十六烷酸甲酯(2-dihydroxy-methyl palmitate,36)、十六烷酸甲酯(methyl palmitate,37)。其中化合物6-7、9、15-18、20、27、34-35为11个新的化合物,化合物1-2、10-14、22-23、26-27、29-30、31-33、36-37为18个首次从角蒿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8、19为3个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药理活性筛选:采用MTT法细胞毒活性实验,对部分单体进行了细胞毒活性筛选。研究结果显示,大部分单体化合物并未显示明显的抗肿瘤细胞毒活性。结论:本文从红波罗花中分离了45个化合物,鉴定了37个,其中11个新的化合物,18个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3个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大部分测试单体均没有明显的抗细胞毒活性。(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大学》期刊2012-06-01)

卢龙海,杨明,林生,郑琴,张卫东[5](2009)在《红波罗花醋酸乙酯部位化学成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紫葳科Bignoniaceae角蒿属植物红波罗花Incarvillea delavayi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方法: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和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方法进行分离;应用NMR和MS等波谱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红波罗花醋酸乙酯部位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结构分别鉴定为leucoseceptoside A(1),角胡麻苷(2),棘木苷(3),edgeworthin(4),1,2,4-叁甲氧基苯(5),原儿茶酸(6),异香草醛(7)。结论:化合物3,4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2,5~7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药杂志》期刊2009年14期)

雷鸣,李树云,张石宝,胡虹[6](2009)在《氮素对红波罗花光合作用和生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叁年生红波罗花为试验材料,比较了不同氮处理下植株的叶片性状、气体交换特性、叶氮分配、叶绿素荧光和生长参数,探讨了在高山环境中氮素对红波罗花光合特性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施氮时,虽然红波罗花减少了叶氮在捕光复合体中的分配,但还是出现了光抑制现象,并且由于叶氮含量(N)、叶绿素含量(Chl)和叶氮在光合组分中的分配量是最少的,导致光合能力最低,生长最缓。随外界施氮量的增加,红波罗花的N,Chl,叶肉厚度、叶氮在光合组分中的分配量(NR、NB、NL),光能利用效率均随之增加,光合能力相应增强。叁个施氮处理中,红波罗花分配给生物力能学组分的叶氮(NB)多于分配给Rubisco的(NR),从而导致Jmax/Vcmax增加,有利于其适应高山低温和高光强。施氮量增加,植株的相对生长速率(RGR)增加,这对于红波罗花当年的开花繁殖,以及来年的生长发育都非常有利。当施氮量超过0.2g/kg基质时,植株的N,Chl,叶肉组织厚度、光合速率以及RGR都不再显着增加,因此当土壤中纯氮含量为220~230mg/kg时,即能满足红波罗花较佳光合和生长所需。(本文来源于《云南植物研究》期刊2009年01期)

蔡艳飞,张石宝,胡虹,李树云[7](2008)在《在不同海拔地区种植的红波罗花对水分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比较了高山花卉红波罗花(Incarvillea delavayi)在原产地香格里拉和引种栽培地昆明的光合作用和叶片性状对水分的响应差异。结果表明:在两个实验点光合速率(Pn)均随着土壤水分的减少而下降。移栽昆明后,在同样的水分条件下与香格里拉相比其光合速率(Pn)较低,叶绿素含量和Chla/b的比值则没有显着变化,但单位面积的叶片氮含量(LNCa)有所增加。红波罗花在昆明较低的光合速率(Pn)与较低的气孔导度(gs)和叶肉导度(gm)以及叶氮向光合机构中分配(PB、PR)减少有关。另外,移栽昆明后,当供给的水分高于土壤田间持水量的40%时,红波罗花能够正常生长,且对水分供应的响应不如在香格里拉的植株敏感,表现在当土壤的含水量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40%~85%时,光合速率、比叶重(LMA)、叶绿素含量、LNCa均比较稳定,且不同的水分处理间没有显着性差异。除此之外,红波罗花在昆明的生长存在一个水分阈值(土壤田间持水量的40%),当供给的水分低于这个阈值时,相对生长速率出现负增长。研究结果暗示红波罗花能够在较低海拔地区引种栽培。(本文来源于《云南植物研究》期刊2008年05期)

卢涛[8](2008)在《红波罗花的化学成分与生物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紫葳科角蒿属植物Incarvillea L.全球共有15种,我国有11种,多分布于西南地区,此外东北、华北、西北等地区也有分布,其中5种供药用,在民间主要用于治疗肝炎、菌痢等疾病。红波罗花(Incarvillea delavayi Bur.et Franch.),是紫葳科角蒿属(Incarvillea L.)植物。根部作为鸡肉参入药。味甘、淡,温。补气益血。主治病后气血不足,头晕神疲,产后少乳。本文采用抗炎镇痛活性跟踪指导分离的方法研究了红波罗花的化学成分,同时测试了部分单体化合物的抗炎活性和肿瘤细胞毒活性。本课题以采自云南洱源县焦石洞的红波罗花全草为研究对象,采用硅胶,SephadexLH-20,ODS,HPLC柱色谱,制备薄层色谱,制备HPLC等分离技术,从其中分离得到37个化合物,运用光谱分析技术IR,EI-MS,ESI-MS,~1H-NMR,~(13)C-NMR,2D-NMR等鉴定了其中的33个化合物,分别为:红波罗花碱A(Delavatine A,1)、红波罗花碱B(Delavatine B,2)、Δ~5-dehydroskytanthineN-oxide(3)、Isoincarvilline(4)、Incarvine D(5)、Incarvillic acid(6)、Incarvilleaol(7)、delavayol(8)、Incarvialdehyde(9)、(+)-6-hydroxy-1-methyl-2,3-dihydro-1H-Indene-4-carboxaldehyde(10)、Cleroindicin B(11)、Cl eroindicin F(12)、Ren gyol(13)、2-(1,4-dihydroxy cyclohexyl)ethylcaffeate(14)、Isoacteoside(15)、Osmanthuside B_6(16)、Plantainaoside C(17)、Isomartynoside(18)、Isocrenatoside(19)、3′″-O-methylisocrenatoside(20)、槲皮素(quercetin,21)、槲皮素-7-O-α-L-鼠李糖苷(quercetin-7-O-α-L-rhamnoside,22)、咖啡酸乙酯(ethylcaffeate,23)、反式对羟基桂皮酸(p-coumaric acid,24)、阿魏酸(Ferulic acid,25)、3-甲氧基-4-羟基苯甲酸(3-O-methyl-4-hydroxy benzoic acid,26)、邻羟基甲苯(o-cresol,27)、胡萝卜苷(daucosterol,28)、β-谷甾醇(β-sitosterol,29)、齐墩果酸(ole anolic acid,30)、乌苏酸(ursolic acid,31)、(2S,3R)-2,6-dimethyl-1,8-octanediol(32)、二十六烷酸(hexacosoic acid,33)。其中化合物1-4、6-10、14、20为11个新化合物(化合物9为具有新型骨架的化合物),化合物11-13、15-19、21-27、32为16个首次从该属植物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5、28-31、33为6个从该植物中首次分得。药理活性筛选:以阿司匹林为阳性对照药,对红波罗花的总提物及其各极性部位进行了镇痛的活性筛选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总提物高、低剂量组,氯仿部位高剂量组,乙酸乙酯部位高剂量组对醋酸引起的小鼠疼痛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具有良好的镇痛作用。以吗啡为阳性对照药,实验结果表明总提物和各极性部位均不能明显提高热板模型中小鼠痛阈。以阿司匹林为阳性对照药,对红波罗花的总提物及其各极性部位进行了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抗炎活性筛选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红波罗花总提物,氯仿部位,乙酸乙酯部位对花生四烯酸(AA)、血小板激活因子(PAF)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采用四氮唑盐(Methyl-Thiazol-Tetrozolium,MTT)还原法筛选了单体化合物对A549(人肺癌细胞)、LOVO(人肠癌细胞)、6T-CEM(人T细胞白血病细胞)HL-60(人白血病细胞)、HepG-2(人肝癌细胞)等人肿瘤细胞的体外细胞毒活性,结果显示新生物碱化合物1具有显着的细胞毒活性,对选用的5种人肿瘤细胞株均有显着的抑制活性,新生物碱化合物2对HL-60(人白血病细胞)有中等抑制活性,化合物12对选用的个别人肿瘤细胞株有一定的抑制活性。结论:本文从红波罗花中分离得到37个化合物,鉴定了33个,其中11个新化合物,16个首次从该属植物植物中分离得到,6个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经抗炎镇痛活性实验发现该植物总提物高、低剂量组,氯仿部位高剂量组,乙酸乙酯部位高剂量组有良好的镇痛作用,总提物,氯仿部位,乙酸乙酯部位有一定的抗炎活性;新化合物1对5种人肿瘤细胞有显着的细胞毒活性。(本文来源于《沈阳药科大学》期刊2008-05-01)

许琨,刘云龙,胡虹[9](2005)在《红波罗花褐斑病的病原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红波罗花为一种野生高山花卉,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在引种驯化过程中有褐斑病发生,通过3年观察发现:褐斑病6月中旬开始发病,7月初至9月中旬为盛发期,连作重茬、过量施氮肥均可加重该病发生。侵害叶片、果荚,严重影响植株的开花和结实,给开发利用造成严重的障碍。病原鉴定为广生亚大茎点菌(Macrophom i-na phaseolina),由于红波罗花是野生高山花卉引种栽培,该病害国内外未见报道。(本文来源于《云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05年05期)

红波罗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对红波罗花Incarvillea delavayi全草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90%乙醇进行回流提取,通过各种色谱技术对各部位进行分离,以各种光谱分析技术对分离化合物的结构进行鉴定。结果从红波罗花9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结构类型包括单萜生物碱、环己乙醇、叁萜类等,分别鉴定为5-羟乙基-6-羟基-3-甲基苯并呋喃(1)、cleroindicin B(2)、3,4,5-叁甲氧基苯甲酸乙酯(3)、3,4,5-叁甲氧基苯甲酸甲酯(4)、6-羟基苯并二氢呋喃(5)、2-(4'-乙氧基苯基)-乙醇(6)、tecomine(7)、(+)-epidihydrotecomanine(8)、5-hydroxy skytanthine(9)、δ-skytanthine(10)、isoincarvilline(11)、mairine B(12)、coelobillardierine(13)、3β-乙酰基齐墩果酸(14)。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波罗花醇A;化合物3~6、9~11、13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红波罗花论文参考文献

[1].谢清.红波罗花碱A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江苏大学.2018

[2].魏振桥,沈子东,杜庆瑶,陈红,沈云亨.红波罗花的化学成分研究[J].中草药.2015

[3].陈红,王琦,王贵荣,范译文,沈云亨.红波罗花的化学成分研究(英文)[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12

[4].陈红.红波罗花的化学成分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2

[5].卢龙海,杨明,林生,郑琴,张卫东.红波罗花醋酸乙酯部位化学成分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9

[6].雷鸣,李树云,张石宝,胡虹.氮素对红波罗花光合作用和生长的影响[J].云南植物研究.2009

[7].蔡艳飞,张石宝,胡虹,李树云.在不同海拔地区种植的红波罗花对水分的响应[J].云南植物研究.2008

[8].卢涛.红波罗花的化学成分与生物活性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8

[9].许琨,刘云龙,胡虹.红波罗花褐斑病的病原鉴定[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5

标签:;  ;  ;  ;  

红波罗花论文-谢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