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相关慢性胃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病,胃黏膜肥大细胞,血浆胃动素水平
相关慢性胃病论文文献综述
张明龙,詹雅珍[1](2018)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慢性胃病患者血清MTL与胃泌素及胃蛋白酶原含量水平表达差异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相关慢性胃病患者胃黏膜肥大细胞数量、血浆胃动素及胃泌素水平差异性.方法选取2015-01/2017-01在绍兴市柯桥区齐贤医院和绍兴市中心医院接受治疗的H.pylori感染胃溃疡(gastric ulcer,GU)患者74例,H.pylori感染十二指肠溃疡(duodenal ulcer,DU)患者68例,H.pylori感染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患者76例,选取同一时间段内在绍兴市柯桥区齐贤医院和绍兴市中心医院接受体检的健康人80例作为对照组(无H.pylori感染),观察组4组对象肥大细胞(mast cell,MC)数量及血清内胃动素(motilin,MTL)、胃泌素、胃蛋白酶原含量状况.结果 CAG、GU、DU组MC数量均高于对照组(16.79个/HSP±2.64个/HSP),血清MTL含量均低于对照组(307.05ng/L±56.21 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G17在DU、GU、对照组及C A G组依次降低,GU组与DU组的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Ⅰ、PGⅡ、PGⅠ/Ⅱ水平均高于对照组的(199.74mg/L±80.53mg/L)、(13.72mg/L±5.75mg/L)、(14.53±5.42),CAG组PGⅠ、PGⅠ/Ⅱ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ylori感染通过调节血清内MTL、胃泌素和胃蛋白酶原含量来促进GU、DU和CAG患者病情发展.(本文来源于《世界华人消化杂志》期刊2018年06期)
唐斌[2](2016)在《中江县慢性胃病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流行病学调查及根除治疗相关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中江县慢性胃病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流行病学调查及根除治疗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选取中江县3 168例确诊为慢性胃病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血清Hp-IgG检测、14C尿素呼气试验(14C-UBT)、快速尿素酶试验,分析H.pylori的不同亚型与不同胃部疾病的关系以及根除治疗慢性胃病的影响因素。结果中江县地区的H.pylori感染率达到68%,胃黏膜炎症的活动性与H.pylori感染患者根除的概率成正相关关系。结论探讨中江县地区H.pylori感染与胃黏膜病理关系以及根除治疗的影响因素,可为治疗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卫生标准管理》期刊2016年06期)
方小鹤[3](2015)在《Hp根除对Hp相关慢性胃病患者血清G17及PG的影响及其临床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监测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血清胃泌素17和胃蛋白酶原的水平,明确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对血清胃泌素17和胃蛋白酶原含量的影响,了解血清胃泌素17和胃蛋白酶原在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中的水平;分析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血清胃泌素17和胃蛋白酶原的影响;探讨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对血清胃泌素17和胃蛋白酶原的影响及其作为幽门螺杆菌根除判定指标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符合入选标准、经胃镜检查示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共451例为观察组,同期选取胃镜示非萎缩性胃炎的幽门螺杆菌阴性并行血清胃泌素17和胃蛋白酶原检测的健康体检者151例为对照组,观察组于胃镜检查前均行血清H.pylori-IgG抗体、血清胃泌素17及胃蛋白酶原测定,其中经幽门螺杆菌检查判定幽门螺杆菌阳性的观察组患者均给予质子泵抑制剂(PPI)+两种抗菌药+铋剂的标准四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并于根除幽门螺杆菌疗程结束及维持治疗并停药4周后复查13碳呼气实验判定幽门螺杆菌根除情况,同时复查血清胃泌素17和胃蛋白酶原含量。本研究所有数据均应用SPSS17.0软件行统计学分析,率的表示采用用百分比法,而率之间的比较采应用χ2检验;样本均数的表示采用平均数±标准差(x±s)表示,而样本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均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P值取双向。结果1.幽门螺杆菌在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及慢性萎缩性胃炎组中的感染率分别为88.6%、90.1%、79.3%,胃溃疡组及十二指肠溃疡组间无明显差异,而胃溃疡组及十二指肠溃疡组高于萎缩性胃炎组。2.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及慢性萎缩性胃炎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总根除率为88.1%,其中十二指肠溃疡组为94.9%,胃溃疡组为89.3%,慢性萎缩性胃炎组为78.9%。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组根除率无明显差异,而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组高于萎缩性胃炎组。3.十二指肠溃疡组、胃溃疡组、对照组及慢性萎缩性胃炎组血清G17水平依次减低。血清PGI和PGII水平、PGI/II比值在十二指肠溃疡和胃溃疡组均高于与对照组,且PGI升高程度高于PGII升高程度。而萎缩性胃炎组血清PGI及PGI/II比值低于对照组,而PGII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4.幽门螺杆菌感染组血清G17水平高于幽门螺杆菌未感染组。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十二指肠溃疡和胃溃疡患者血清PGI和PGII高于未感染者,PGI/II低于未感染组。而萎缩性胃炎中PGI感染组与未感染组无明显差异,PGII感染组高于未感染组,而PGI/II比值在感染组低于未感染组。5.血清G17水平在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萎缩性胃炎组根除幽门螺杆菌成功后均明显降低,而根除幽门螺杆菌失败组,胃泌素17水平治疗前及治疗后无明显变化。6.根除幽门螺杆菌成功后的消化性溃疡组血清PGI水平低于根除治疗前,而PGI在萎缩性胃炎组无论根除是否成功根除前后无明显差异。PGII在根除幽门螺杆菌成功的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组及萎缩性胃炎组均低于根除治疗前,而在根除失败组无明显变化.PGI/PGII在根除幽门螺杆菌成功的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组及萎缩性胃炎组均高于根除治疗前,而在根除失败组均无明显变化.而在根除失败组PGI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结论1.幽门螺杆菌在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及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的感染率均较高。2.采用PPI+两种抗菌药+铋剂的标准四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在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及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的成功率均较高,总根除率在80%以上。3.血清胃泌素17和胃蛋白酶原I和胃蛋白酶原I/II在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组高于对照组,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组低于对照组,而血清胃蛋白酶原II水平在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组高于对照组,而慢性萎缩性胃炎组组和对照组无明显差异。4.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组血清胃泌素17、胃蛋白酶原I和胃蛋白酶原II均高于未感染组,而胃蛋白酶原I/II低于未感染组。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萎缩性胃炎组组血清胃泌素17、胃蛋白酶原II高于未感染组,胃蛋白酶原I/II低于未感染组,而血清胃蛋白酶原I感染组和未感染组无明显差异。5.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和萎缩性胃炎患者在成功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后,胃泌素17和胃蛋白酶原可出现恢复性改变,或可作为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的检测指标之一。(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5-04-01)
孙美洲[4](2013)在《HP感染相关慢性胃病患者外周血胃蛋白酶原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检测HP(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与非HP感染不同慢性胃病患者血清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水平及其水平的变化规律,探讨HP感染慢性胃病患者血清PG水平变化与即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异型增生-肠型胃癌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的相关性,为早期胃癌的诊断与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对经14C尿素呼气试验(14C-UBT)筛选的4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HP感染相关的29例,非HP感染相关的11例);27例萎缩性胃炎患者(HP感染相关的18例,非HP感染相关的9例);28例胃息肉患者;22例胃癌患者外周血中PG水平进行了平行检测,观察不同疾病组患者PG水平变化情况;与此同时亦对HP感染相关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患者及非HP感染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患者外周血中PG水平进行了测定,观察HP感染对PG水平变化的影响。结果:在健康对照组、浅表性胃炎、胃息肉、萎缩性胃炎(CAG)到胃癌组PGI含量逐渐降低,除健康组外,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从胃息肉、浅表性胃炎、CAG到胃癌组PGⅡ浓度逐渐升高,各组间比较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浅表性胃炎、胃息肉、CAG到胃癌组,各组PGI/PGⅡ值也逐渐降低,各组间比较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HP感染相关萎缩性胃炎患者外周血中PGI水平与非HP感染萎缩性胃炎组有差异,PGⅡ水平明显高,PGI/PGⅡ比值明显降低(P<0.05,P<0.05)。结论:HP慢性感染引起胃粘膜萎缩继而影响PG蛋白的表达,其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当胃粘膜发生严重萎缩或癌变后,胃粘膜细胞分泌能力明显下降,导致血清PG水平的明显减低。PGI和PGI/PGⅡ水平明显减低,应注意早期胃癌的发生,临床上对早期胃癌的发现及诊断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3-03-01)
郑传彬[5](2009)在《益胃方对Hp感染慢性胃病患者细胞调亡及其相关基因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运用免疫组化、细胞凋亡等技术,与西药叁联疗法作比较,观察益胃方对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慢性胃病患者Hp的根除情况和对临床症状的影响,研究该方对Hp感染慢性胃病的治疗作用和对胃黏膜细胞凋亡、Bax、Cox-2、p16及p53的影响,为临床用药提供科学数据和理论依据。方法将因上腹不适前来深圳市中医院门诊或住院并同意行电子胃镜及病理活检的患者进行电子内镜检查,观察组织形态,取胃黏膜活检,并将符合纳入诊断的Hp感染慢性胃病患者85例,按就诊先后顺序分成2组,其中治疗组43例,予口服益胃方(太子参、炒白术、炒莱菔子、鸡内金、枳壳、砂仁、八月札、乌药、白芍、甘草、乌贼骨、秦皮、藿香)治疗4周;对照组42例,口服胃叁联(奥美拉唑20mg,2次/d+阿莫西林1g,2次/d+克拉霉素0.5g,2次/d),治疗1周后根据具体病因继续用药3周,如胃溃疡患者改为奥美拉唑20mg,1次/d,浅表性胃炎患者改为膜固思达0.1g,3次/d,糜烂性胃炎患者改为果胶铋2#,3次/d;萎缩性胃炎患者改为胃复春4#,3次/d,两组均停药1月后检测Hp,复查电子胃镜并取胃黏膜组织,观察组织形态学变化及临床疗效,并对治疗前后胃黏膜细胞进行细胞凋亡及Bax、p16、p53、Cox-2检测,进行对比。结果治疗组治疗后Hp根除率为87.5%;对照组治疗后根除率为77.5%,两组Hp根除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改善患者腹痛、腹胀、嗳气、便溏或便秘等症状优于对照组,其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而在改善患者返酸及纳差症状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等情况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治疗组在治疗患者胃黏膜充血、水肿及糜烂方面优于对照组(P<0.01),而在溃疡及血管透见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胃黏膜炎症程度以中度、重度为主,治疗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治疗组在改善患者胃黏膜炎症程度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细胞凋亡指数相比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且两组治疗后细胞凋亡指数相比,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两组治疗前后Cox-2蛋白平均阳性细胞及p53蛋白阳性表达率均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两组治疗后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Bax蛋白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p16基因阳性细胞密度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且两组治疗后p16基因阳性细胞密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p感染在胃黏膜癌前病变中起着重要作用,而益胃方对Hp感染慢性胃病临床疗效确切,并在一定程度愈合和修复胃黏膜组织,而且价格低廉,不良反应发生率小,具有较好的研究前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广州中医药大学》期刊2009-05-01)
遇常红[6](2006)在《慢性胃病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及根除治疗相关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选取1999年9月-2006年3月在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就诊经胃镜诊断为慢性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本地区幽门螺杆菌(H.pylori)流行病学调查,分析H.pylori以及H.pylori的不同毒力亚型与不同胃部疾病、胃粘膜病理组织改变之间的关系,并探讨H.pylori不同毒力亚型与根除疗效、症状改善状况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⑴本地区H.pylori感染率为67.73%,是H.pylori高感染区。H.pylori感染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而与性别分布无关。⑵感染H.pylori的患者在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组H.pylori感染率显着高于慢性浅表性胃炎和胃癌组。⑶合并H.pylori感染者的慢性炎症、活动性炎症、粘膜萎缩和肠上皮化生发生率显着高于不合并H.pylori感染者。⑷血清抗空泡毒素A蛋白、毒素相关基因A蛋白抗体(CagA+、VacA+ )双阳性H.pylori的感染率高,在消化性溃疡和胃癌,尤其是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⑸血清CagA+、VacA+双阳性抗体检出率与H.pylori密度、活动性炎症和肠上皮化生严重程度呈正相关。⑹血清CagA+、VacA+双阳性H.pylori感染者的根除率高,提示此型菌株感染对根除治疗敏感性高。⑺胃粘膜组织学改变与H.pylori根除成败有关,其中胃粘膜炎症活动性越高,H.pylori根除率越高,呈正相关;而H.pylori密度、胃粘膜肠化程度越低,则H.pylori根除率越高,呈负相关。总之,本研究通过大样本的调查为阐明本地区H.pylori的流行病状况、与胃粘膜病理损伤的关系以及不同毒力类型H.pylori对根除治疗的反应提供详尽的研究依据。(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06-03-10)
崔昕[7](2003)在《慢性胃病患者舌象变化与细胞凋亡相关》一文中研究指出日前,由福建中医学院承担并完成的、福建省卫生厅重点课题资助项目“脾胃湿热证舌苔细胞凋亡的研究”中发现,舌象形成与细胞凋亡具有密切关系,凋亡基因相关蛋白p53、Bcl-2和Fas参与了细胞凋亡的调控,共同构成了慢性胃病患者舌象形成的细胞学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报》期刊2003-08-26)
蔡子鸿,洪清娴,肖冰[8](2002)在《慢性胃病中医分型与Hp感染两种检测的相关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自从1983年Warren和Mashall发现并成功培养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下同)以及揭示其与胃、十二指肠疾病的关系以来,有关Hp感染与中医病证的关系已逐渐引起重视。自1999年1月~2000年6月,我院对慢性胃病患者206例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十四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期刊2002-10-01)
蔡子鸿,洪清娴,肖冰[9](2002)在《慢性胃病中医分型与Hp感染两种检测的相关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 2 0 6例中 ,男性 10 3例 ,女性 10 3例 ;年龄4 0岁以下者 113例 ,4 0岁以上者 93例 ,年龄最小者17岁 ,最大者 6 9岁 ,平均 4 0 .4岁 ;病程 10年以下者16 1例 ,10年(本文来源于《湖北中医杂志》期刊2002年09期)
朱天民[10](2002)在《胃平冲剂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慢性胃病的临床观察研究及作用机制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以清热燥湿,行气和胃立法组方的胃平冲剂根除Hp、治疗慢性胃病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 方法:选择符合病例选择标准患者共68例,随机分为叁组(治疗组、对照组、全体治疗组),给予胃平冲剂和丽珠胃叁联(BCS方案)治疗,进行临床对比观察。 结果:胃平冲剂与丽珠胃叁联均能改善幽门螺杆菌相关慢性胃病患者胃脘疼痛、脘腹胀满、嘈杂返酸、嗳气等主症,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痊愈率45.16%Vs 46.67%(P>0.05);总显效率70.97% Vs 73.34%(P>0.05);总有效率90.32%Vs 93.34%(P>0.05);中医症候总有效率93.55% Vs 93.34%(P>0.05):Hp根除率为70.97% Vs 80.00%(P>0.05):胃粘膜充血好转显效率80.65% Vs 80.00%(P>0.05);胃粘膜活检组织学炎症好转有效率为90.32% Vs 93.33%(P>0.05);消化性溃疡愈合率为42.86% Vs 75.00%(P>0.05)。 结论:胃平冲剂具有同丽珠胃叁联(BCS方案)一样的杀灭Hp作用,能够改善慢性胃病症状,对Hp相关慢性胃病疗效肯定。本研究为胃平冲剂进一步临床推广应用提供了一定的依据。(本文来源于《成都中医药大学》期刊2002-04-01)
相关慢性胃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对中江县慢性胃病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流行病学调查及根除治疗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选取中江县3 168例确诊为慢性胃病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血清Hp-IgG检测、14C尿素呼气试验(14C-UBT)、快速尿素酶试验,分析H.pylori的不同亚型与不同胃部疾病的关系以及根除治疗慢性胃病的影响因素。结果中江县地区的H.pylori感染率达到68%,胃黏膜炎症的活动性与H.pylori感染患者根除的概率成正相关关系。结论探讨中江县地区H.pylori感染与胃黏膜病理关系以及根除治疗的影响因素,可为治疗提供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相关慢性胃病论文参考文献
[1].张明龙,詹雅珍.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慢性胃病患者血清MTL与胃泌素及胃蛋白酶原含量水平表达差异性[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8
[2].唐斌.中江县慢性胃病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流行病学调查及根除治疗相关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
[3].方小鹤.Hp根除对Hp相关慢性胃病患者血清G17及PG的影响及其临床价值[D].吉林大学.2015
[4].孙美洲.HP感染相关慢性胃病患者外周血胃蛋白酶原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D].吉林大学.2013
[5].郑传彬.益胃方对Hp感染慢性胃病患者细胞调亡及其相关基因影响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
[6].遇常红.慢性胃病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及根除治疗相关影响因素分析[D].吉林大学.2006
[7].崔昕.慢性胃病患者舌象变化与细胞凋亡相关[N].中国医药报.2003
[8].蔡子鸿,洪清娴,肖冰.慢性胃病中医分型与Hp感染两种检测的相关分析[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十四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2002
[9].蔡子鸿,洪清娴,肖冰.慢性胃病中医分型与Hp感染两种检测的相关分析[J].湖北中医杂志.2002
[10].朱天民.胃平冲剂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慢性胃病的临床观察研究及作用机制探讨[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