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西溪论文-吴慧凤,陈莹

晋江西溪论文-吴慧凤,陈莹

导读:本文包含了晋江西溪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HSPF模型,输沙量,西溪流域

晋江西溪论文文献综述

吴慧凤,陈莹[1](2019)在《晋江西溪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输沙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晋江西溪流域不同子流域的产沙情况进行模拟与分析,并模拟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对输沙量的影响,为晋江流域水资源质量改善提供科学支撑。[方法]构建流域月产沙的HSPF(hydrological simulation program in fortran)模型,分析实际情况下的产沙情况,模拟园地、耕地和林地3种不同极端土地利用情景对流域输沙量的影响。[结果]①月泥沙的相关系数(R~2)、Nash-Suttcliffe效率系数(Ens)、相对误差(R_e)在率定期分别为0.849,0.789和-5.720%,在验证期分别为0.836,0.837和10.790%,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②年平均产沙量较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园地和耕地比例相对较高区域;③从年尺度上看,园地、耕地和林地情景的输沙量与基期相比变化情况分别为23.56%,20.39%和-17.42%。从月尺度上看,所有情景在丰水期的输沙量都大于枯水期,其中5月和7月3种土地利用情景的输沙量表现为:耕地>园地>林地,6月和8月3种土地利用情景的输沙量表现为:园地>耕地>林地;④山地茶果园不合理开发和坡耕地比重较大且没有采取合适的水土保持措施是园地和耕地情景年输沙量上升的主要原因,林地遭受破坏且林种结构不合理是林地情景降低输沙量有限的主要原因。[结论] HSPF模型在流域输沙量模拟中具有较高精度;研究区园地和耕地导致输沙量上升,林地可降低输沙量但降低幅度有限。(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通报》期刊2019年04期)

荣琨,李学平,杨茜,罗杰,张晨曦[2](2019)在《基于SWAT模型的晋江西溪流域绿水管理措施效益成本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计算晋江西溪流域4种绿水管理措施的效益和成本,为西溪流域生态治理提供新的参考模式,为完善水资源管理机制提供借鉴。[方法]以晋江西溪流域为研究区,运用SWAT模型对石陇、梯田、等高耕作、地表覆盖4种绿水管理措施进行了情景模拟,计算了4种措施在增加绿水、水土保持、水质保护、农业增收等方面的效益,并对每种措施进行了效益成本分析。[结果](1)石陇、梯田、等高耕作3种绿水管理措施的效益成本比分别为19.52,13.03,6.98,都远大于1,非常适合在西溪流域推广应用,3种措施的平均效益成本比为10.18。流域实施3种措施的年均成本为3.97×10~6元,年均效益为4.05×10~7元。(2)地表覆盖的效益成本比仅为0.63,目前不适合在研究区推广应用。[结论]石陇、梯田、等高耕作的环境与经济效益较好,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今后应进一步探索降低地表覆盖成本的技术,同时辅以适当的政府补贴,以利于该绿水管理措施在研究区的推广。(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通报》期刊2019年01期)

林铭珊[3](2017)在《晋江西溪流域“水更清”》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日,我市对晋江西溪流域河长制工作进行督查巡查并召开专题会。从会上获悉,全面实行河长制以来,晋江西溪流域水环境、水生态、水质量有了初步改善,流域保护管理逐步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鲤城 南北二路渠黑臭水体将根治泉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本文来源于《泉州晚报》期刊2017-09-10)

荣琨,陈兴伟[4](2016)在《用SWAT模拟土地利用对绿水蓝水的影响:以晋江西溪流域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SWAT模型,研究了晋江西溪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对绿水与蓝水资源时空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的西溪流域绿水资源从1970年代的年均625.34 mm减少到2001年的618.5 mm,年绿水总量平均减少了6.48 mm;蓝水资源从1970年代的年均1 019.44 mm增加到2001年的1 026.49 mm,年蓝水总量平均增加了7.05 mm。土地利用变化造成年内12个月份的绿水都有所减少,蓝水都有所增加,其中处于汛期的6-9月蓝水增加量较大。由于流域上游几个亚流域的林地耕地面积之和大幅减少等原因,绿水的减少与蓝水的增加主要集中于流域上中游的几个亚流域。(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与技术》期刊2016年01期)

陈芬,陈兴伟,陈莹[5](2015)在《晋江西溪流域不同暴雨过程LUCC的洪水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晋江西溪流域为研究区,构建晋江西溪流域暴雨次洪分布式模型,选择3场不同暴雨强度、雨型分布、历时的暴雨过程,模拟研究区在1988年和2006年土地利用/覆被情景下70年代3场次暴雨的洪水过程,分析其在1988—2006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情景下的洪水响应。研究结果为:1988—2006年晋江西溪流域LUCC最明显的特征是林地、耕地减少而园地及建设用地增加;LUCC对流域出口流量过程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洪量、洪峰流量增加,而对洪峰滞时及汇流时间的影响不显着;相同的LUCC对不同场次暴雨洪水过程的洪峰流量、洪量的影响程度不同,LUCC对流域出口流量过程的影响受暴雨强度、雨型分布、历时等因素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林木生[6](2015)在《东南沿海晋江西溪流域洪水径流演变与模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变化环境下的水循环演变规律研究是目前水文水资源学的研究热点和难点。变化环境主要是指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引起的下垫面变化。一方面,人类活动导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 LUCC)剧烈,研究LUCC对洪峰流量和洪水频率的影响,对流域土地利用管理和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价值。另一方面,气候变化导致暴雨时空分布更加不均匀,揭示暴雨时空特征对洪峰流量和洪水频率的影响,不仅可以加深对水循环机理的认识,同时对流域洪水预警预报、水利工程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晋江西溪流域为研究区,开展了5个方面的研究。分析了研究区1985-2010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情况;基于1955-2011年历年最大一场暴雨洪水实测数据,采用累积距平、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时间序列分析方法揭示了研究区洪水径流演变趋势;通过对HEC-HMS模型参数初损率定方法的改进,以及基于植被指数NDVI计算CN (Curve Number)方法的探讨,建立了流域高精度分布式洪水模型;通过土地利用情景和暴雨空间变化情景的建立,分别定量模拟分析了LUCC和暴雨空间变化对洪水过程和洪水频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1985-2010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主要表现为园地和建设用地面积的显着增加,以及林地、耕地面积的显着减少。2)1955-2011年研究区历年最大洪峰流量和洪量均呈现减小的趋势,但下降趋势不显着。3)可以用实测可得的起涨流量反映初损率或初损的变化,初损率或初损与起涨流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幂函数来拟合。起涨流量越小,表明流域土壤含水量越小,初损或初损率就越大,且随着起涨流量增加,初损或初损率快速减小,逐渐趋于不变。两种初损率定方法均可以得到较高的模拟精度,但通过率定初损率推求初损的方法,部分考虑了下垫面特征要素,使得初损的空间差异得到体现,更符合理论实际。4)NDVI年内变化呈分段变化,6-10月NDVI基本不变为高值区。基于TIMESAT3种重建算法,对晋江西溪流域2002-2010年全流域NDVI平均值进行重建,结果表明SG算法的保真性最好,AG算法和DL算法保真性相当;NDVI年内变化呈分段变化,1-3月NDVI基本不变为低值区,6-10月基本不变为高值区。5)基于植被指数NDVI估算HEC-HMS模型参数CN的方法是可行的。总体上看,基于NDVI计算的CN值与遥感解译土地利用计算的CN值在空间上差异不大。HEC-HMS模型的模拟结果也表明,基于NDVI_CN和解译CN的模拟结果基本一致。初步表明基于植被指数NDVI估算HEC-HMS模型参数CN的方法是可行的,而NDVI的提取较为简便,运用该方法计算CN,可大大提高构建HEC-HMS模型的效率与降低成本。6)1985-2010年的LUCC导致洪峰流量和洪量显着增加,多年平均洪峰流量相应增大,且洪水量级越大,LUCC对洪峰流量的影响也越大;各子流域洪水响应程度存在明显差异。7)若不考虑业已发生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而以实际发生洪水进行频率计算,所得结果偏小,不利于工程安全。将1955-2011年洪水频率计算结果,与其他条件不变、只变化土地利用/覆被为2010年情景来模拟洪水响应,进而进行频率分析的结果相比较,得到实际发生的百年一遇洪水,只相当于2010年土地利用条件下的73年一遇。表明若不考虑业已发生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而以实际洪水进行频率计算,所得结果已有一定程度偏小,将不利于工程安全。8)暴雨空间变差系数Cv和暴雨中心变化对洪峰流量、洪量和峰现时间都具有显着影响。暴雨空间变差系数Cv越大,洪峰流量与洪量就越大。在相同的Cv下,对于研究区晋江西溪流域而言,暴雨中心位于流域中游时,洪峰流量与洪量最大;暴雨越不均匀,暴雨中心变化对洪峰流量和洪量的影响越显着。相同的DSV等级下,不同暴雨中心位置,晋江西溪流域峰现时差为1小时左右;相同的暴雨中心位置下,暴雨空间分布越不均匀,峰现时间越靠前。9)洪水的计算与预警预报工作有必要考虑暴雨中心变化的影响。其他条件不变,只变化暴雨中心于不利暴雨中心情景(流域中游)时,可使实际发生的百年一遇洪水,只相当于65年一遇,相差较大。因此,从更准确的反映洪水规律出发,洪水的计算与预警预报工作有必要考虑暴雨中心变化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15-04-07)

李长嘉,潘成忠,滕彦国[7](2013)在《晋江西溪流域茶园降雨径流产污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野外模拟降雨条件下,开展了晋江西溪流域茶园和裸地的径流产沙及氮磷养分流失过程对比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降雨强度下,3种下垫面径流和产沙量顺序均为:裸地>2年茶园>4年茶园,径流量与产沙量之间呈显着正相关.对地表径流水相而言,2年茶园、4年茶园和裸地的TN流失量分别为:461.29、129.38和107.86 mg/m2;NO3-N流失量分别为:286.42、98.58和103.00 mg/m2,均占TN流失量的60%以上;NH4-N流失量分别为:48.67、16.19和4.42 mg/m2;TP流失量分别为:34.71、16.47和23.88 mg/m2。对径流泥沙相而言,2年茶园、4年茶园和裸地的TN流失量分别为:379.28、44.81和747.16 mg/m2,占流失总量的比重在25.72%~87.93%之间;TP流失量分别为:27.94、4.17和58.85 mg/m2,占流失总量的比重在53.42%~68.36%之间。茶园的N、P主要随径流流失,而裸地以泥沙迁移为主。这说明茶叶种植具有一定的水土保持效应,且种植年限较长的茶园可显着减少随径流泥沙进入水体中的N、P元素。(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学报》期刊2013年08期)

荣琨,陈莹,李学平,单长青[8](2012)在《晋江西溪流域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分形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晋江西溪流域1985与2001年两期土地利用遥感解译数据,运用周长—面积分形方法计算获得了西溪流域两期主要地类的分形维数和稳定性指数,并对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西溪流域土地利用的整体分形维数从1985年的1.255减少到2001年的1.169,整体空间结构向着简单、规则的方向发展;林地和水域的分形维数有所增加,其余用地类型均表现为减小。西溪流域土地利用的整体稳定性指数从1985年的0.245增加到2001年的0.331,用地的整体空间结构更加稳定。土地利用空间结构最稳定的地类在1985与2001年分别为林地和草地,两期最不稳定的地类均为耕地。1985—2001年,人类活动对占西溪流域面积近50%的林地的利用趋于无序,空间结构趋于不稳定,今后应重点加强对林地有序利用的规划管理。(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通报》期刊2012年04期)

林木生[9](2012)在《晋江西溪流域暴雨空间变化的洪水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降雨是影响径流的首要因素,降雨总量、时空分布、变化特性,直接导致径流组成的多样性、径流变化的复杂性。暴雨的时空分布特征是影响洪水的重要因素之一,对洪水过程有显着影响,研究暴雨空间分布的洪水响应对洪水预报有重要意义。晋江流域位于福建东南部,是福建省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且夏季多对流性暴雨和台风雨,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也较大。以该流域为研究区,探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暴雨时空变化的洪水响应特征具有较强的代表性,为近一步深入认识暴雨空间变化的洪水响应机理提供基础,也为该流域洪水预报、水资源工程的规划、设计和管理,水土保持等工作提供参考价值。本文以晋江西溪流域为研究对象,应用GIS、多元线性回归、水文模型等研究方法,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探讨暴雨空间变化的洪水响应。以研究区1970年代30场暴雨洪水实测资料,统计分析一系列暴雨时空特征要素,应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别建立洪峰流量、洪量与暴雨时空特征要素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流域洪水模型,通过改变暴雨中心位置,定量探讨暴雨空间变化对洪水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①适当选取场次暴雨时空变化特征的要素,可以比较好建立暴雨洪水特征的经验关系;②次降雨量、暴雨相对中心、暴雨时间变差系数和暴雨历时对洪峰流量有显着影响;③暴雨相对中心这一指标比较好地揭示了洪峰流量对暴雨和流域产汇流特征空间变化的综合响应;④从时间过程上看,本研究提出的反映暴雨时间过程不均匀性的暴雨时间变差系数,与暴雨历时共同影响洪峰流量的大小⑤洪量与次降雨量和起涨流量关系显着;⑥水文模型的模拟结果表明暴雨空间变化对洪峰流量有显着影响,且随着洪水重现期的增加,暴雨空间变化对洪峰流量的影响增大;⑦暴雨空间变化,可使安溪水文站一场100年一遇的洪水变为200年一遇。(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12-04-01)

林木生,陈兴伟,陈莹[10](2011)在《晋江西溪流域洪水与暴雨时空分布特征的相关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东南沿海地区暴雨洪水特点,以流域面积2466km2的晋江西溪为例,应用1970年代30场暴雨洪水实测资料,统计分析反映暴雨时空变化特征的一系列要素;应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别建立洪峰流量和洪量,与暴雨时空特征要素之间的多元相关关系。结果表明:①适当选取场次暴雨时空变化特征的要素,可以比较好建立暴雨洪水特征的经验关系;②次降雨量、暴雨相对中心、暴雨时间变差系数和暴雨历时对洪峰流量有显着影响。其中,暴雨相对中心这一指标比较好地揭示了洪峰流量对暴雨和流域产汇流特征空间变化的综合响应;从时间要素上看,暴雨时间变差系数和暴雨历时共同影响洪峰流量的大小;③洪量与次降雨量和起涨流量关系显着。(本文来源于《资源科学》期刊2011年12期)

晋江西溪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计算晋江西溪流域4种绿水管理措施的效益和成本,为西溪流域生态治理提供新的参考模式,为完善水资源管理机制提供借鉴。[方法]以晋江西溪流域为研究区,运用SWAT模型对石陇、梯田、等高耕作、地表覆盖4种绿水管理措施进行了情景模拟,计算了4种措施在增加绿水、水土保持、水质保护、农业增收等方面的效益,并对每种措施进行了效益成本分析。[结果](1)石陇、梯田、等高耕作3种绿水管理措施的效益成本比分别为19.52,13.03,6.98,都远大于1,非常适合在西溪流域推广应用,3种措施的平均效益成本比为10.18。流域实施3种措施的年均成本为3.97×10~6元,年均效益为4.05×10~7元。(2)地表覆盖的效益成本比仅为0.63,目前不适合在研究区推广应用。[结论]石陇、梯田、等高耕作的环境与经济效益较好,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今后应进一步探索降低地表覆盖成本的技术,同时辅以适当的政府补贴,以利于该绿水管理措施在研究区的推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晋江西溪论文参考文献

[1].吴慧凤,陈莹.晋江西溪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输沙响应[J].水土保持通报.2019

[2].荣琨,李学平,杨茜,罗杰,张晨曦.基于SWAT模型的晋江西溪流域绿水管理措施效益成本分析[J].水土保持通报.2019

[3].林铭珊.晋江西溪流域“水更清”[N].泉州晚报.2017

[4].荣琨,陈兴伟.用SWAT模拟土地利用对绿水蓝水的影响:以晋江西溪流域为例[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6

[5].陈芬,陈兴伟,陈莹.晋江西溪流域不同暴雨过程LUCC的洪水响应[J].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15

[6].林木生.东南沿海晋江西溪流域洪水径流演变与模拟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15

[7].李长嘉,潘成忠,滕彦国.晋江西溪流域茶园降雨径流产污特征[J].环境工程学报.2013

[8].荣琨,陈莹,李学平,单长青.晋江西溪流域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分形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12

[9].林木生.晋江西溪流域暴雨空间变化的洪水响应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

[10].林木生,陈兴伟,陈莹.晋江西溪流域洪水与暴雨时空分布特征的相关分析[J].资源科学.2011

标签:;  ;  ;  ;  

晋江西溪论文-吴慧凤,陈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