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济阳县中医院,重症监护室251400;
2.济阳县中医院,内二科251400;2.济阳县中医院心电图室251400)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重度颅脑损伤患者ICU治疗临床体会。方法选取100例收治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给予对照组常规治疗,给予研究组常规治疗联合ICU治疗;跟踪观察3个月后比较分析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的术后治疗情况明显低于研究组,而且对照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76.00%)及总好转率(70.00%)均明显低于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6.00%)及总好转率(92.00%),两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重度颅脑损伤患者ICU治疗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及应用。
关键词:重度颅脑损伤;ICU治疗;临床效果
重度颅脑损伤是严重的创伤疾病,该疾病患者致死率及致死率均高。确诊为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多由于意外高空坠落,或者交通事故,或者严重外力等因素而导致的颅脑组织损伤。重度颅脑损伤包括有①头部软组织损伤、②颅骨损伤、③脑组织损伤,而其中以脑组织损伤属于病情最严重。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表现包括有重度昏迷以及意识障碍,患者神经系统阳性体征明显,而且患者的一般情况均有显著改变。故此,采取有效的临床治疗措施,从而有效减少患者致死率及致残率是目前急需解决问题。本次研究工作旨在探讨分析重度颅脑损伤患者ICU治疗临床体会。现详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从2015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期间收治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患者中纳入1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有50例,包括男患者32例,女患者18例;患者年龄20岁-67岁,平均为(36.52±2.31)岁;研究组有50例,包括男患者29例,女患者21例;患者年龄22岁-65岁,平均为(37.32±1.96)岁;对比分析两组一般资料,均无明显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1)对照组(常规治疗)。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常规脱水治疗,使患者颅内压降低,改善脑循环;给予患者对症营养支持,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给予患者对症止血治疗以及常规抗感染治疗。
(2)研究组(常规治疗联合ICU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ICU治疗,具体包括:结合患者实际病况给予机械通气治疗;密切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瞳孔变化、颅内压变化、血氧饱和度等;结合患者的疾病需求,可给予循环支持治疗、亚低温治疗等。通过以上措施患者血管通透性有效改善;有效保护患者中枢神经。若患者有出现异常情况应即刻告知医生并积极配合对症治疗。
1.3观察指标
仔细观察两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以及术后治疗情况、临床治疗效果、预后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P<0.05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术后治疗情况
本次研究结果(表1)可知,研究组中有24例恢复优良,有10例轻度残疾,有6例中度残疾,有5例重度残疾,有4例植物状态,有1例死亡;对照组中有12例恢复优良,有6例轻度残疾,有8例中度残疾,有10例重度残疾,有8例植物状态,有6例死亡;两组对比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颅脑损伤是属于临床常见的外科外伤疾病,临床治疗中可见单独存在或符合存在。结合颅脑损伤的疾病情况可分为单独头皮损失、单独颅骨损伤、单独脑损伤,也有部分患者为三种合并存在。由于颅脑损伤患者疾病发展快且昏迷时间长,临床常规治疗效果不佳,而且致残率、致死率均高。故此,在颅脑损伤早期给予及早诊断与及时对症治疗,起到十分关键作用[1]。
本次研究中,研究组患者在接受常规治疗同时联合ICU治疗,可以实时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变化,若患者有异常情况可以即刻给予对症处理,从而减少抢救时间,提高治疗效果,降低致残率及致死率,提高抢救成功率。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接受ICU治疗可以使患者的脏器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得以恢复,同时为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后续治疗提高良好机会。患者在接受ICU治疗时,医护人员可以全程监测患者颅内压以及给予患者更适合的ICU护理等。由于造成颅脑损伤的重要因素之一是颅内压升高,故此,通过密切监测患者的颅内压情况,可以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有着非常重要意义;值得一提的是,在给予重度颅脑损伤患者ICU治疗的同时联合ICU护理可以起到有效辅助作用,提高临床疗效,降低致残及致死发生率,保障患者的生命质量[2]。
综上所述,重度颅脑损伤患者ICU治疗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可以有效提高患者术后总好转率,降低致残率及致死率,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及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黄春敏,孙剑虹.基于脑性昏迷患者感知水平的唤醒干预对其觉醒意识及预后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16,51(1):29-34.
[2]张磊,蒋文芳,吕光宇等.俯卧位通气治疗在重型颅脑损伤并重度神经源性肺水肿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6,24(10):37-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