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普罗小说论文-赵庆艳

早期普罗小说论文-赵庆艳

导读:本文包含了早期普罗小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韩,早期普罗小说,创作主题,人物形象

早期普罗小说论文文献综述

赵庆艳[1](2013)在《中韩早期普罗小说创作特征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二叁十年代全世界在无产阶级革命的影响下,各国出现了普罗文学,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中韩两国的现代文学开始了新篇章。中韩两国几乎在同一时间出现了普罗文学。普罗小说作为普罗文学的一部分,中韩早期普罗文学的产生和发展,对两国普罗小说的创作有直接的影响,本文在探究中韩早期普罗小说创作特色之前首先对当时的普罗文学发展面貌和文坛状况进行考察,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分析中韩两国早期普罗小说的创作特色,普罗文学的发展,给中韩两国作家的创作带来了深远影响。中韩两国早期普罗文学的创作是两国时代,社会和国际大环境的产物。1920~30年代,中国左联和韩国卡普成立前后的早期普罗文学,是世界无产阶级文学发展的一部分。本文以中过左联和韩国卡普成立前后的小说为立足点,对小说的创作特色进行比较。通过作品的分析发现中国左联成立前后好韩国卡普成立前后,早期普罗小说的创作题材,并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及其特征进行分析。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对中韩两国早期普罗小说的创作特色进行对比,并对异同点的原因进行分析。韩国的普罗文学要略微早于中国。但,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主导下,普罗小说得到了活跃发展。中国早期的普罗小说大都体现出了鲜明生动的革命,恋爱的激情,韩国由于作家的生活背景及个人经历的原因,大都以贫困和苦难为主题并描写了直接来反应这个主题的底层人民,具有启蒙意识的知识分子甚至对那个时代的没落地主形象进行了描写。本文对作为民族文化的珍贵遗产之一的中国和韩国的普罗文学,尤其对1920~1930年代,中国左联和韩国卡普成立前后的早期普罗文学以比较文学的观点进行新的阐明,以期待通过本文的研究对亚洲的普罗文学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期刊2013-06-05)

柯贵文[2](2013)在《早期普罗小说物象论》一文中研究指出赋予物象以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是早期普罗小说在物象运用方面最显着的特征。纯粹的兴象运用新意有限,而兴象的比象化运用则较为成功;借物说理、以物喻人因能有效地进行阶级意识的启蒙,表达作家的主观情感而成为一种突出的现象;人体物象也被意识形态化。(本文来源于《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1期)

孙晓[3](2011)在《中韩早期普罗小说的创作特征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韩两国地理位置毗邻,同受到儒教思想、汉文化圈的影响,数千年来文化和人员交流频繁,因此,两国的历史进程与文化发展历程也十分相似。20世纪20-30年代,中韩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共同特征是普罗文学的形成并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可以说对于此领域的研究已取得了质与量的成果,但是以普罗文学创作时期为中心的理论主张与实际创作特征的研究却寥寥无几。本文以中韩两国早期普罗小说的理论主张,观察当时社会主义活动家的文学理解以及早期文人的文学理论,在此基础上探视中韩两国普罗小说的特征。以此追寻早期普罗小说作品的发展与创作特征,以及其变化和对未来文学创作的影响。与此同时,本文也对当时社会体制、国家制度等给普罗文学以强有力的政治影响做以探究。本文使用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类型学方法来展开研究。本论文共分四章。第一章:主要介绍论文的选题依据及意义、先行研究及研究方法,并对相关理论进行说明,并简要介绍主要普罗小说作家及其作品。第二章:主要介绍中韩两国早期普罗文艺理论的发展,以比较文学的角度来分析,包括其积极的影响和普罗文学的创作实践。以此来探讨两国早期普罗文学的总体特征。第叁章:研究20世纪20年代,中韩两国普罗小说代表作家蒋光慈与崔曙海代表作品的创作特征,总结出两国早期普罗小说创作的相同与异同之处,同时揭示出其相同点与异同点的出现原因。以及探究此时期普罗小说对于以后小说创作的积极作用与消极影响。最后一章是本论文的结论部分,此部分在于理清文章的脉络,提出普罗小说是普罗列塔利亚(革命)意识形态的作品,并揭示客观现实的具体化与文学形式化的弱化,替代了观念上强烈的主观性格。总结出作品所描写单纯化的事实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复杂性。即使有相对的实践变革,也会导致无具体方法的“展望的夸张”或“展望的不在”。(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期刊2011-03-10)

林晓文[4](2010)在《“普罗小说之白眉”始末——论穆时英早期的小说创作情况》一文中研究指出穆时英作为中国现代文坛上着名的"新感觉派"作家,最早却因作品集《南北极》而享有"普罗小说中之白眉"之誉。本文试比较《南北极》与普罗文学的同异,一探穆时英早期小说的创作实况。(本文来源于《当代小说(下)》期刊2010年08期)

颜琳[5](2007)在《革命“克理斯玛”信仰的隐喻性书写——早期普罗小说“革命-恋爱”模式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早期普罗小说"革命-恋爱"模式通过爱情"得"与"失"的叙述来体认和确证革命的超验性和权威性,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无处不在的革命"克理斯玛"信仰,因而充满了"布局的欲望"。恋爱话语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表述功能,这既是"革命的艺术化"叙事理念展示,也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渴望再生的普遍文化心理再现,更有隐身其后的现代文人追求"圣道"传统心态的在场。(本文来源于《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7年06期)

贺桂梅[6](2006)在《性/政治的转换与张力——早期普罗小说中的“革命+恋爱”模式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早期普罗小说中的“革命+恋爱”的叙事模式蕴涵着丰富的历史内涵。这种模式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革命决定或产生了恋爱”,另一类是“为了革命而牺牲恋爱”。前者革命成了情爱欲望的替代物,这种替代或转移隐含着“政治欲望化”的叙事形态;后者则更明确地呈现了“革命与恋爱的冲突”的内在张力,在牺牲爱情来成就革命的书写模式中,狂欢式的“恋爱”成为释放革命者利比多的场所,狂欢后的革命者抛弃恋人,成为道德“净化”的形象主体。叙事模式中特定的历史主体——革命的“智识阶级”则在性/政治的转换与张力中表现出两难且暧昧的精神特征。(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期刊2006年05期)

贺桂梅[7](2006)在《“革命+恋爱”模式解析——早期普罗小说释读》一文中研究指出1920年代后期(尤其是1928-1930年间)普罗小说的一种主要形态被概括为“革命+恋爱”。这种指称包含着明确的贬义,一方面是指它作为一种文学叙事缺乏独创性,不断地复制公式化的情节模式,因此也被称为“革命+恋爱”的“公式”。另一方面,这种小说被作为30年代初期遭到清算的“革命(本文来源于《文艺争鸣》期刊2006年04期)

李蕾,凤媛[8](2005)在《早期普罗小说“革命+恋爱”模式的青春特质》一文中研究指出早期普罗小说“革命+恋爱”创作模式在现代文学舞台中的上演时间非常短暂,在它消弭后的几十年里一直被裹挟在众多的负面评价里,成为“不应这样”的范本。这种“革命+恋爱”的模式,在公式化、脸谱化的外壳下,也蕴藏着真切的青春体验和生命冲动。“革命”和“恋爱”中两种行为方式,同样具有截断日常生活秩序,引导人们寻找生命的终极意义的功能,激切的第一人称叙述方式又为早期普罗小说作家提供了叙述便利。“革命+恋爱”模式传达了20年代后期真实的历史文化信息,反映了当时青年知识分子的心灵嬗变轨迹。(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期刊2005年05期)

李光在[9](2003)在《中朝早期普罗小说的抵抗模式——以蒋光慈与崔曙海小说创作比较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普罗文学和朝鲜新倾向派文学的代表作家蒋光慈与崔曙海的早期小说作品有着相似的社会内容和精神追求 ,但同时又有差异。崔的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抵抗精神是体验化的 ,而蒋的则是观念化的 ;崔的作品倾向于现实主义 ,笔触自然 ,而蒋的作品则趋向于浪漫主义 ,过于观念化。两者因生活实践的局限性和社会科学知识的缺乏 ,在创作上都有公式化、概念化的缺陷。(本文来源于《东疆学刊》期刊2003年03期)

早期普罗小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赋予物象以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是早期普罗小说在物象运用方面最显着的特征。纯粹的兴象运用新意有限,而兴象的比象化运用则较为成功;借物说理、以物喻人因能有效地进行阶级意识的启蒙,表达作家的主观情感而成为一种突出的现象;人体物象也被意识形态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早期普罗小说论文参考文献

[1].赵庆艳.中韩早期普罗小说创作特征比较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

[2].柯贵文.早期普罗小说物象论[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3].孙晓.中韩早期普罗小说的创作特征比较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

[4].林晓文.“普罗小说之白眉”始末——论穆时英早期的小说创作情况[J].当代小说(下).2010

[5].颜琳.革命“克理斯玛”信仰的隐喻性书写——早期普罗小说“革命-恋爱”模式阐释[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

[6].贺桂梅.性/政治的转换与张力——早期普罗小说中的“革命+恋爱”模式解析[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

[7].贺桂梅.“革命+恋爱”模式解析——早期普罗小说释读[J].文艺争鸣.2006

[8].李蕾,凤媛.早期普罗小说“革命+恋爱”模式的青春特质[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5

[9].李光在.中朝早期普罗小说的抵抗模式——以蒋光慈与崔曙海小说创作比较为中心[J].东疆学刊.2003

标签:;  ;  ;  ;  

早期普罗小说论文-赵庆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