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交往论文-耿靖宇

匿名交往论文-耿靖宇

导读:本文包含了匿名交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羞怯,网络交往,网络匿名性,网络人际信任

匿名交往论文文献综述

耿靖宇[1](2018)在《网络匿名性对羞怯个体网络交往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羞怯个体在现实的人际交往中表现为回避、被动和压抑,常常缺乏社会支持,朋友圈小,时常处于被动交往的状态。羞怯作为一种影响现实社交活动的重要人格特质,在网络交往活动中也倍受重视。关于羞怯与网络使用的诸多研究发现,羞怯个体容易陷入网络成瘾、网络依赖或问题性网络使用,并且倾向于选择网络进行交往,羞怯个体伴有对负面评价的畏惧和面对陌生人的焦虑,匿名网络空间为羞怯个体提供了安全的、适宜交往的空间。随网络逐渐与生活接轨,网络空间已不存在绝对的匿名,不同网络空间存在不同水平的匿名性。网络匿名性特征和羞怯特征作为影响网络交往行为重要的环境和个体特征,本研究将通过两个实证研究验证两者的交互作用,考察网络匿名性对不同羞怯水平个体网络交往行为和网络人际信任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准实验研究与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包括两个研究。研究1主要考察网络匿名性对羞怯个体网络交往行为的影响,包括研究1a和研究1b。研究1a为自然环境下的研究调查,采用2(羞怯、非羞怯)×2(高匿名性、低匿名性)两因素混合设计,考察网络匿名性对不同羞怯水平个体延时性网络交往行为的影响;研究1b为实验室实验,采用2(羞怯、非羞怯)×2(高匿名性、低匿名性)两因素组间设计,考察网络匿名性对不同羞怯水平个体即时性网络交往行为的影响。基于人际信任是人际交往的基础,为考察网络匿名性对不同羞怯水平个体即时性网络交往行为的影响,是否因影响了网络人际信任,设计了研究2,在网络交往任务后,采用囚徒困境博弈任务考察网络匿名性对不同羞怯水平个体网络交往中所建立的人际信任(即在囚徒困境博弈任务中选择合作的次数)的影响,是对研究1网络匿名性对不同羞怯水平个体网络交往影响机制的进一步解释和验证。所得结论如下:(1)羞怯个体在高匿名情境中表现出更多的延时性网络交往行为,而非羞怯个体在低匿名情境中表现出更多的延时性网络交往行为;(2)羞怯个体在高匿名情境中表现出更多的即时性网络交往行为,而非羞怯个体在低匿名情境中表现出更多的即时性网络交往行为;(3)网络匿名性促进羞怯个体在网络交往中建立更高水平的人际信任,而对非羞怯个体的人际信任无显着影响。(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8-06-08)

顾硕,周俊杰[2](2017)在《分析匿名社交软件的人际交往现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陌陌和探探等作为代表的社交软件,促使匿名软件模式更新,受到了很多青年用户的青睐。虽然这类软件起步时间不是很长,并且用户粘性不强,但是因为其匿名性的特点,让使用者能够充分自由的表达自身的观点。因此,本文主要分析了匿名社交软件人际交往现状,旨在给匿名社交软件发展方面的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本文来源于《电脑迷》期刊2017年01期)

李星灿,薛可[3](2016)在《分析匿名社交软件的人际交往现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互联网上,没人知道你是条狗。"1993年,当美国着名杂志《纽约客》的漫画家彼得·施泰纳(Peter Steiner)画下那幅脍炙人口的漫画时,互联网还远远没有普及,但他精准地勾勒出网络的匿名性这一大特点。不过,实名制则是社交网络的主导形式,在实名制社交网络数年之后,匿名社交软件如一夜春风般出现,网络社交再次显示出匿名特性,用户可以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本文来源于《新闻研究导刊》期刊2016年20期)

徐萌[4](2012)在《非匿名化——社交媒体格局下网络交往情境的新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交媒体根据六度分隔理论引入现实人际关系,导致现实人际网与虚拟人际网合并、网民从分散游离走向网状联结。在现实人际交往转向网络的过程中,网络的匿名情境受到冲击,出现非匿名化转向。研究发现,正是社交媒体的特性和使用,创造出熟人围绕、自我曝光、众人围观的新环境,导致交往的非匿名性,也宣告关于平等、自由网络乌托邦的破灭。(本文来源于《新闻传播》期刊2012年10期)

匿名交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由陌陌和探探等作为代表的社交软件,促使匿名软件模式更新,受到了很多青年用户的青睐。虽然这类软件起步时间不是很长,并且用户粘性不强,但是因为其匿名性的特点,让使用者能够充分自由的表达自身的观点。因此,本文主要分析了匿名社交软件人际交往现状,旨在给匿名社交软件发展方面的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匿名交往论文参考文献

[1].耿靖宇.网络匿名性对羞怯个体网络交往的影响[D].山东师范大学.2018

[2].顾硕,周俊杰.分析匿名社交软件的人际交往现状[J].电脑迷.2017

[3].李星灿,薛可.分析匿名社交软件的人际交往现状[J].新闻研究导刊.2016

[4].徐萌.非匿名化——社交媒体格局下网络交往情境的新变化[J].新闻传播.2012

标签:;  ;  ;  ;  

匿名交往论文-耿靖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