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难为易相辅相成——利用成语学好文言文的几点做法

化难为易相辅相成——利用成语学好文言文的几点做法

山东青州第二中学邱建巍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了文言文教学的要求:学生能掌握基本的文言文知识,能读懂浅易的文言文。文言文教学既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笔者发现,成语脱胎于古汉语,被深深地打上了古汉语的烙印。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从学生耳熟能详的成语入手,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收到化难为易,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联系成语释义

成语经长期使用,从古汉语中固定下来。因此,联系成语来解释古汉语之义,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古汉语。如阅读《庄暴见孟子》文中的“举疾首蹙额而相告曰”一句时,课请学生想一想,此句中“举”字的用法于哪个成语中“举”字用法相同,那个成语中“举”字用法不同时,学生常会想到“举世闻名”、“举国上下”中的“举”与课文相同,而“举不胜举”、“不胜枚举”则与课文不同。同样,荀子的《劝学》中“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中的“假”字,与“狐假虎威”、“不假思索”、“久假不归”中的“假”同义,都是“借助”的意思。李清照的《声声慢》中“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的“堪”字与成语“不堪设想”、“不堪入目”中的“堪”意义相同,是“能够”的意思。又如“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中的“彰”字,与成语“欲盖弥彰”、“天理昭彰”的“彰”字都是“明白、清楚”的意思。

二、联系成语学习词类活用

在文言文中有些词类可以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语法功能,这种现象就叫词类活用。古汉语的这种独特现象也反映在成语中,可以说是俯拾即是。

1.名词活用。

(1)名词作状语。

如“日削曰割”、“刀耕火种”、“狼吞虎咽”、中的“日”、“月”、作“削”、“割”的状语,意即“一天天地,一月月地”,“刀”、“火”是“用刀”、“用火”,作“耕”、“种”的状语,“狼”、“虎”作“吞咽”的状语,意即“像狼、虎一样吞食下咽”,属于此类成语还有:礼贤下士、股肱之臣、瓦解冰销、钟鸣鼎食、星罗棋布、狼奔豕突、南征北战、龙飞凤舞等。

(2)名词用作动词。

如“不期而遇”中的“期”,名词,用于动词“约定”,“密云下雨”,“雨”本是名词,用作动词“下雨”。“如履薄冰”,“履”,名词,“鞋”,用作动词“踩”,“一傅众咻”中“傅”,名词,用作动词“教”。

2.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如《鸿门宴》中“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字,意为:“使……活”,于成语中“生死骨肉”的意思是“使死人复活,使白骨长肉”,可以互相印证,又如“惊天地,活鬼神”中的“惊”和“活”可以译为:“使……吃惊”,“使……哭泣”,与苏轼《赤壁赋》中的“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中的“舞”、“泣”两字类同。

3.意动用法。

文言文中的意动用法,是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当作什么,成语中也常见,如“不耻下问”中的“耻”是“以……为耻”的意思,“不远万里”中的“远”是“以……为远”的意思,“厚古薄今”中的“厚”、“薄”是“以…….为厚,以……为薄“的意思,”幕天席地”中的“幕、席”意为“把……当作幕”、“把……当作席”,“梅妻鹤子”中的“妻”“子”意为“把……当作子”,属于此类的还有:厚此薄彼,鱼肉百姓,师心自用等。

三、联系成语学习特殊句式

1.成语中的宾语前置。

“岁不我与”、“时不我待”,与苏轼《石钟山证》中的“古之人不余欺也”,句式相同,都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何罪之有”、“何患无辞”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夫晋,何厌之有?”,《勾践灭吴》中的“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都是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句;“惟利是图”“惟命是从”等等都是以“是”字强调宾语前置。

2.成语中的判断句。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是否判断,《鸿门宴》中的“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是肯定判断。

3.成语中的介宾短语后置句。

如绳之以法,即“以法绳之”,介宾短语“以法”置于动词“绳”后,又如“趋之若鹜”,介宾短语“若鹜”置于动词“趋”后,另外,业精于勤,即“业于勤精”,介宾短语于“勤”置于谓语“精”之后。

4.成语中的省略句。

如鹿死谁手,即“鹿死于谁手”,省略了介词“于”,引以为戒,即“引之以为戒”,省略了宾语“之”,一发千钧,即“一发系千钧”,省略了谓语“系”,“付之一炬”即“付之于一炬”,省略了介词“于”。

5.成语中的被动句。

如贻笑大方,就是被大方之家见笑的意思,跟《秋水》中“吾将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类同,又如“见欺于人”即表被动等。

一言以蔽之,结合成语学习文言文,不仅对文言文阅读有帮助,还可以使学生对成语的理解更准确,更深刻,两者可谓互相印证,相辅相成,长期坚持,一定会有满意的收获。

标签:;  ;  ;  

化难为易相辅相成——利用成语学好文言文的几点做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