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末儒学论文-叶平

唐末儒学论文-叶平

导读:本文包含了唐末儒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唐末,五代十国,儒学,道统谱系

唐末儒学论文文献综述

叶平[1](2017)在《唐末五代十国时期儒学道统谱系的衍变》一文中研究指出"道统"由中唐时期的韩愈正式提出,是唐代儒学复兴运动的重要内容。唐末五代十国时期,儒家道统观有了更为深入的发展,从尧、舜到韩愈的儒学道统谱系正式确立了。随着这一正本清源过程的完成,儒家思想的脉络基本理清,正统观念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并衍生出皮日休的"师儒道统",陆龟蒙、朱阅、林慎思的"融合道统",司空图的"致用道统",牛希济的"文章道统"等,不同的道统谱系反映了唐末五代十国儒学的时代特征。(本文来源于《中州学刊》期刊2017年05期)

陈毓文[2](2016)在《论唐末五代闽地儒学生态的形成与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唐末五代是闽地儒学生态形成与演变的关键阶段,经历了由沿海向内陆扩散,由局部向整体演变的过程。宋以后闽地儒学的大兴与此际儒学生态的面貌息息相关。(本文来源于《怀化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9期)

曾国富[3](2012)在《儒学对唐末五代北方民族将帅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唐末五代时期,中原地区的战乱、动荡,打破了以前鲜明的民族畛域,汉人大量北逃,北方民族则乘乱内侵。这使汉文化如潮水一般涌入北方民族社会。其中,汉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学,对北方民族成员尤其是将帅、君主造成了重要的影响。儒学理念尤其是伦理观逐渐由浅入深地在他们的意识形态中打下了烙印,使他们逐渐摆脱了愚昧及原始性,而接受了儒学倡导的孝、忠、礼、信等伦理、政治观念,逐渐汉化。这对于民族融合的进一步深化无疑意义重大。(本文来源于《武陵学刊》期刊2012年01期)

柳东华[4](2008)在《唐末儒学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学术界对于唐末儒学思想的研究尚显得有些薄弱。已出版专着极少,论文也不多见。国内讲中国哲学史者,讲到唐朝中期韩愈、柳宗元、刘禹锡几个人的思想后,一般直接转入对宋明理学的探讨,而关于宋明理学的理论来源及其形成过程却大都几句话带过,语焉不详。本论文通过对以罗隐、皮日休思想为代表的唐末儒学思想的专门探讨,试图说明宋明理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唐末儒学思想,唐末儒学思想是从唐中期儒学到宋明理学发展过渡的中间环节。作者认为,补进这一环节,再讲中国哲学史尤其是宋明理学的发展,才算比较完善和有说服力。作者还认为,罗隐与皮日休思想中对社会政治黑暗及官场腐败的控诉与批判、对现实政治及民生的热切关注、对君主治国导民的一系列论断,在今天依然有现实意义。全文连引言与结论共计五个部分。引言部分除了交代了本文写作的缘由、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外,还提到了唐史的历史分期。本文题目定为《唐末儒学思想研究》采取了影响比较大的唐史分期法中的“叁分法”。第一章是论文第二部分,交代唐末儒学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因为思想是一定社会的政治、社会思潮的集中反映,交代了唐末的社会背景,有利于得出唐末儒学思想的整体特征。唐末儒学思想发展的社会背景有叁:藩镇割据、仕途与官场的腐败、民生与国家经济的凋敝。作者的根据是从罗隐、皮日休原文中寻找,二人对于这些弊端进行了尖锐的揭示与批判。第二章,为全文的主体部分。在第一章交代社会背景的基础上,分析唐末儒家所关注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有叁个方面的:第一,道统意识方面。唐末儒家目睹儒学在当朝衰落之现状,为儒学鸣不平。在这方面,罗隐长期是尊儒崇儒,道统意识则不够强烈:而皮日休则高扬道统意识,抬高《孟子》、王通及韩愈的地位,自觉承担起重振儒学之重任。第二,民本意识及匡政济世情怀,这是受儒家民本传统的影响。第叁,对君主治国方略的关注。唐末皇权不振,中央逐渐失去对地方节度使节制的能力,唐末儒家学者对此问题比较关注,罗隐有比较系统的君主论,如他提到君主要尊道贵德、治国以俭以敬、御臣有术、辩臣识臣之方等。皮日休在此问题上未有罗隐那么系统的论断,他主张君主要行仁政,以仁义导民、化民,主张君主要选贤与能,严惩贪官污吏等。第叁章,讲唐末儒家与佛教、道教之关系。唐末儒家生活在叁教鼎立的唐朝,思想上难免受佛教、道家和道教的影响。罗隐因科场屡屡失利与官场长期不得志,晚年加入了道教,兼重道家思想;皮日休对佛教、道家与道教虽持坚决排斥的态度,但对二者理论上的优势有某种程度的承认。结论部分根据前几章的分析得出唐末儒学有叁个特点:一,高扬道统意识与普遍受佛教、道教之影响;二,强烈的批判现实的风格与文体的多样性;叁,强烈的民本意识与匡政济世情怀。唐中期儒学高扬内圣意识,唐末儒学思想高扬外王意识,但在内圣意识方面也有所关注尤其是皮日休,北宋理学是此思想倾向合乎逻辑的发展。结论部分还根据前几章的分析,对唐末儒学在中国哲学史上的理论地位尝试作出恰当合理的评价。本人沿着前人走过的道路,试着对下列问题做出了自己的结论:1、全面整理唐末儒学思想。前辈或当代学者对唐末儒学或未涉及,或很少涉及,系统整理唐末儒学思想的资料很少。本文虽然是试图全面系统整理唐末儒学思想,但未必能达到理想效果或要求,更需作不断的努力。2、关于皮日休的道统论的意义的评价及皮本人是否把自己列入儒家道统传承谱系的争论,本文认为,皮日休高扬道统论有积极意义,其隐约把自己列入了道统传承谱系。3、关于罗隐的君主论中是否突出或专批君主专制制度的争论,本文认为,罗隐思想中的君主论是拥护君主、“教化”君主如何做一个明君的,不具有反对君主专制的倾向。(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08-05-01)

周建军,曾芝梅[5](2003)在《论唐末五代散文的儒学内蕴和艺术特质》一文中研究指出试就唐末五代散文的儒学内蕴和艺术特质作一番细致的考察 ,以期给它恰如其分的定位和合理的评价 ,从而消除“唐末无文”的糊涂认识(本文来源于《怀化学院学报(社会科学)》期刊2003年03期)

程方平[6](1990)在《唐末五代的经学教育和儒学经典的流传》一文中研究指出经学是唐代统治者选定的官学教材和科举考试项目,其主要内容是维护其统治的,越到国家衰弱,政治经济不景气时,唐统治者就越感到经学的重要。 "安史之乱"以后,官学诸生散亡,唐肃宗欲再兴学。但学官,经师已不能满足需要。唐代宗时强令弘文馆,崇文馆两馆诸生,务须精熟所习经业,经过考试合格者给予出身,不合格者不予使用。唐德宗曾多次下诏书劝学督考。唐文宗崇尚古文,将郑章等人校定的九经文字刻石于长安国子监,被后世视为经学史上的大事。但其所刊石经不尽如人意,虽下了大本钱,对当时社会影响(本文来源于《教育评论》期刊1990年02期)

唐末儒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唐末五代是闽地儒学生态形成与演变的关键阶段,经历了由沿海向内陆扩散,由局部向整体演变的过程。宋以后闽地儒学的大兴与此际儒学生态的面貌息息相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唐末儒学论文参考文献

[1].叶平.唐末五代十国时期儒学道统谱系的衍变[J].中州学刊.2017

[2].陈毓文.论唐末五代闽地儒学生态的形成与演变[J].怀化学院学报.2016

[3].曾国富.儒学对唐末五代北方民族将帅的影响[J].武陵学刊.2012

[4].柳东华.唐末儒学思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

[5].周建军,曾芝梅.论唐末五代散文的儒学内蕴和艺术特质[J].怀化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3

[6].程方平.唐末五代的经学教育和儒学经典的流传[J].教育评论.1990

标签:;  ;  ;  ;  

唐末儒学论文-叶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