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锶废水论文-袁海峰,邵利锋,黄立,黄光团

含锶废水论文-袁海峰,邵利锋,黄立,黄光团

导读:本文包含了含锶废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原位合成,电解法,含锶放射性废水

含锶废水论文文献综述

袁海峰,邵利锋,黄立,黄光团[1](2019)在《电解法原位合成锰氧化物处理模拟含锶放射性废水》一文中研究指出以88Sr作为模拟非放射性同位素,对电解法原位合成锰氧化物处理模拟核电厂放射性废水中Sr~(2+)的工艺条件进行了研究。考察了电解电压、反应时间、反应结束后搅拌时间、温度以及pH对出水Sr~(2+)质量浓度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得出最佳反应条件。结果表明,在模拟废水Sr~(2+)初始质量浓度为5 mg/L条件下,最佳工艺条件:电解电压为7 V,反应温度为50℃,pH为10,电解时间为30 min,电解结束后搅拌时间为20 min,此条件下出水残余Sr~(2+)为0.264 mg/L。在最佳工艺条件下,经XRD分析沉渣为Mn3O4。整个电解过程符合零级动力学,拟合动力学方程为ct=c0-0.159 1t。(本文来源于《工业水处理》期刊2019年01期)

张怡,尚轩,张光辉,顾平[2](2016)在《机械搅拌—微滤组合工艺处理含锶、锰废水》一文中研究指出放射性锶(90Sr)和放射性锰(54Mn)广泛存在于放射性废水中,给环境带来危害。为此,开发了机械搅拌—微滤组合工艺对其进行处理,并考察水温、碳酸钠投加量和离子强度对锶、锰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在较低水温、增大碳酸钠投加量和原水离子强度的情况下,有利于锶的去除。而增大碳酸钠投加量和减小原水离子强度情况下,有利于锰的去除。当Na2CO3投加量为1.0 g/L、温度为10℃、原水锶浓度为6.280 mg/L、锰浓度为5.160 mg/L时,锶和锰的去污因数分别达到673.6和1.09×104,浓缩倍数达到2.18×103。(本文来源于《中国给水排水》期刊2016年11期)

郭宏舜[3](2015)在《微滤组合工艺处理含锶废水及缓解膜污染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前期水力搅拌-微滤组合工艺处理含锶废水膜污染的状况,本试验在运行方式上做了改进,增加了中间水箱,从原来的连续进水、连续投加混凝剂改造成间歇进水、间歇加药的序批式模式,延长混凝时间,新工艺依然实现自动控制,运行稳定,出水水质良好。本文对比了新工艺与原工艺的膜污染情况和处理效果。结果表明,新工艺延长了混凝时间明显降低了膜污染速率,不同温度下膜污染速率均降低了50%以上,延长混凝时间可以使混凝更加充分,增大膜分离器中混合液颗粒粒径尺寸,有利于膜污染的缓解。新工艺在除锶效果上较原工艺略有降低,但依然保持较高的去除率。在新工艺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缓解膜污染的措施,首先研究了投加粉末活性炭(PAC)对膜污染以及除锶效果的影响,分别对比了向膜反应器中投加0.5 g/L PAC和不投加PAC的两组试验。结果表明,投加PAC的试验膜污染速率较后者有了很大的降低,处理水量增加300 L。膜分离器中的PAC会逐渐附着在膜表面,在膜表面上形成一层疏松的粉炭滤饼层,有效的阻挡了细小颗粒进入膜孔,有利于减缓膜比通量的下降。投加PAC可以降低出水锶浓度,两组试验去污因数(DF)分别为744和990,浓缩倍数(CF)分别为3750和3667,说明投加PAC不会对污泥量产生影响。FeCl_3作为混凝剂,其投加量会影响混凝效果,本文研究了FeCl_3混凝剂投加量对微滤组合工艺缓解膜污染及处理效果的影响,试验向膜分离器中分别投加10 mg/L、20 mg/L和30 mg/L的FeCl_3混凝剂。结果表明,膜分离器中SS与混凝剂投加量呈现出较好的线性增长趋势,并且适合的混凝剂投加量可以增大颗粒尺寸。膜污染方面,运行初期加大混凝剂投加量有利于混凝效果,可以有效减缓膜比通量的下降,而运行后期混凝剂投加量过大导致膜分离器中SS很高,浓差极化严重,不利于膜污染的缓解。FeCl_3混凝剂的投加量对锶的去除效果影响不大,CF与投加量呈现线性增长的关系。因此FeCl_3投加量20 mg/L为混凝剂最佳投药量。(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5-10-01)

牛蕙,武莉娅,张光辉,顾平[4](2015)在《水力搅拌-微滤工艺处理含锶废水的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水力搅拌共沉淀-微滤组合工艺处理含锶废水,着重考察水力停留时间和晶种投加量对除锶效果、沉淀物浓缩效果以及膜污染的影响。研究中设计水力反应器,以Ca CO3为晶种,Na2CO3为沉淀剂,膜分离器中投加Fe Cl3为絮凝剂,去除废水中的锶元素。结果表明:除锶效果受晶种投加量和水力停留时间的双重作用影响。当晶种投加量为0.340 g/L,水力停留时间为60 min时,出水锶平均质量浓度为7.84μg/L,平均DF达到842,CF达到2 790。(本文来源于《工业水处理》期刊2015年09期)

武莉娅[5](2014)在《水力搅拌造粒共沉淀—微滤工艺处理含锶废水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放射性锶广泛存在于放射性废水中,具有半衰期长、生物毒性强等特点,本文提出水力搅拌造粒共沉淀微滤工艺处理含锶废水。研究中制备的晶种,主要成分为方解石,同时含有少量文石。晶种颗粒尺寸较大,平均粒径达到,分布集中且沉降性良好。在自行设计的水力旋流搅拌造粒反应器(以下简称水力反应器)中采用水力搅拌代替机械搅拌,同时实现混合、搅拌、造粒和共沉淀过程。在水力反应器试运行阶段,以自来水为原水,浓度为的为沉淀剂。结果表明,环境温度为,以为晶种,采用底部切向进水,进水管径为时,水力反应器运行稳定。水力搅拌造粒共沉淀微滤工艺除锶研究中,原水中浓度约为,以为沉淀剂、为絮凝剂、为晶种。该工艺在去除水中锶的同时,造粒形成了密实的沉淀颗粒,改善了颗粒沉降性能,提高了工艺优越性。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水力反应器水力停留时间为,运行温度为,晶种浓度为时,装置除锶效果最好。在最佳条件下,组合工艺处理原水,去污因数平均值和最大值分别为和,浓缩倍数达到。在组合工艺除锶稳定性研究中,温度为,晶种浓度为时,装置处理原水,运行阶段出水锶浓度为!,最大沉淀颗粒粒径达到,平均去污因数达到,组合工艺除锶稳定性和重现性良好。滤饼层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出水锶浓度,但当滤饼层增厚到一定程度,出水锶浓度不再随着滤饼层增厚而降低。分别在环境温度为和时,研究低温和常温条件下组合工艺除锶机理。低温条件下,水力反应器中共沉淀除锶作用不明显,膜分离器中微滤膜过滤对除锶起主要作用。小颗粒晶体不断堵塞膜孔的同时,出水中浓度不断降低。膜污染符合中间堵塞模型。常温条件下水力反应器中共沉淀除锶起主要作用,微滤膜不仅能保证固液分离效果,而且能进一步提高除锶效果。装置运行过程中锶浓度随处理水量增加呈指数下降趋势。对于特定的晶种浓度,存在一个出水平衡浓度。随着晶种浓度增加,沉淀动力学加快,达到平衡状态的时间缩短,膜出水锶浓度降低。组合工艺除锶过程与水力反应器中文石形成过程同步。和文石属于同一个晶系,并具有较大的颗粒尺寸,能够代替晶种进行除锶。(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4-12-01)

牛蕙[6](2014)在《水力搅拌/载带沉淀—微滤处理放射性含锶废水》一文中研究指出水力搅拌/载带沉淀-微滤组合工艺具有去污因数高、污泥浓缩效果好等特点,综合特性优越。本文重点考察沉淀剂Na2CO3投加量和不同晶种种类对小试试验除模拟非放射性锶(88Sr)效果、污泥浓缩及膜污染方面的影响,并将该方法应用于实际低水平放射性含锶(90Sr)废水的烧杯试验中。水力旋流反应器中以晶种为载体,以Na2CO3为沉淀剂,原水中锶与钙迅速发生混晶共沉淀反应形成密实颗粒,通过固液分离得以去除,膜分离器中投加FeCl3作为絮凝剂,除锶的同时缓解膜污染问题。Na2CO3投加量为1.0 g/L和0.5g/L时,膜出水平均锶浓度分别为7.84μg/L和33.48μg/L,去污因数(DF)分别达到842和201,污泥浓缩倍数(CF)分别为2790和4433。减少Na2CO3投加量,膜出水pH值降至10.18,节省调节pH值所需盐酸量,最终出水中Cl-浓度为162.9 mg/L,满足《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运行结束后,水力反应器内沉淀晶粒为光滑类球体,与晶种相比晶粒尺寸显着增长。晶种的选择对载带沉淀反应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试验采用1 g/L CaCO3造粒30周期、1 g/L SrCO3和1 g/L SrCO3造粒10周期为晶种,膜出水平均锶浓度分别为11.83μg/L、11.77μg/L和11.27μg/L,DF分别达到337、520和473。结果表明,不同的晶种主要影响装置运行初期的除锶效果。当采用SrCO3晶种时,CaCO3微晶优先在晶种表面快速生成文石晶型,锶取代文石晶格中钙离子位置而被去除。采用响应曲面Box-Behnken试验设计法进行低水平含放射性锶(90Sr)废水的研究,验证了该工艺对于处理实际放射性废水的可行性。试验建立了Sr2+浓度、Ca2+浓度和Na2CO3投加量叁个因素与去污因数的二阶模型方程,根据方程可预测影响因素变化范围内的去污因数。叁因素的影响顺序为:Na2CO3投加量>[Sr2+]>[Ca2+],说明Na2CO3投加量是整个试验的关键控制因素。(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4-11-01)

尚轩[7](2014)在《载带共沉淀—微滤组合工艺处理含锶、锰混合废水》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低放废水中具有代表性的裂变产物90Sr、中子活化产物54Mn,采用载带共沉淀-微滤组合工艺对含锶、锰混合废水进行处理。工艺结合了化学沉淀法和膜技术的优点,不仅有较好的处理效果,而且解决了沉淀法中固液难以分离的问题。工艺去污因数较高,能有效的去除水中的锶和锰。产生的污泥沉降性能好、体积小,浓缩倍数高,能达到2000以上,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本论文研究了温度、沉淀剂碳酸钠投加量和离子强度的不同对混合废水中锶和锰去除效果的影响。通过在运行过程中的对出水水质指标进行监测,综合评价除锶和除锰的效果。本论文首先研究了组合工艺在不同温度下对除锶和除锰的影响,分别对比了在9℃、16℃、27℃条件下的处理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在含锶、锰混合废水中,温度的变化对锶离子的去除有很大的影响但对锰离子的去除的影响不大。出水锶离子的平均浓度和DF值分别为9.310μg/L、13.00μg/L、24.78μg/L和674.5、464.3、211.9。出水锰离子的平均浓度和DF值分别为0.395μg/L、0.325μg/L、0.354μg/L和1.306×104、1.511×104、1.410×104。温度升高不利于混合废水中锶的去除,与课题组前期研究处理只含锶废水的结论正好相反。碳酸钠作为载带反应的沉淀剂,其投加量对工艺的处理效果有显着的影响。试验分别对比了碳酸钠投加量分别为0.5 g/L时和1.0 g/L时组合工艺对混合废水除锶和除锰的效果。截止试验结束,膜出水锶的平均DF分别为224.8、464.3。锰的平均DF分别为8.320×103、1.511×104。增大碳酸钠的投加量有利于水中锶和锰的去除,但是碳酸钠的投加量越大,会导致膜出水p H的升高,增大后续的处理难度。原水的离子强度对工艺的去除效果也会有显着的影响。因此试验设计了2组对比试验,分别由2 m3自来水和1 m3自来水和1 m3蒸馏水配制原水。试验结果表明增大水中的离子强度会改善锶的去除效果,但对锰的去除不利。膜出水锶的平均DF为168.5、211.9。锰的平均DF为2.093×104、1.410×104。(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4-11-01)

黄羽,顾平,张光辉[8](2014)在《机械搅拌/微滤组合工艺处理含锶废水》一文中研究指出以Na2CO3为沉淀剂、CaCO3为晶种,采用机械搅拌造粒/微滤组合工艺去除废水中锶元素,同时投加FeCl3以进一步提高去除效果。试验研究了造粒原水、Na2CO3投加量及温度对除锶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Na2CO3投加量的增加及温度的提高均有利于锶的去除,提高了去污因数(DF)。当Na2CO3投加量为2 g/L、温度为20℃、原水锶浓度为11.53 mg/L时,出水平均锶浓度为15.82μg/L,DF达到728,浓缩倍数(CF)达到1 540。试验产生的污泥体积较小,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但Na2CO3投加量的提高会使出水pH值提高,加大后续处理难度,实际操作中应根据不同的处理要求选择合适的Na2CO3投量。(本文来源于《中国给水排水》期刊2014年15期)

骆欣[9](2014)在《含锶放射性废水的处理方法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核能的开发与利用,核废水的处理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着重介绍了处理含锶放射性废水的化学沉淀法和离子交换/吸附法,简单介绍了膜分离法和生物法的研究应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多种处理方法的联合应用,这也是今后含锶放射性废水处理的发展趋势。(本文来源于《华北科技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3期)

黄羽[10](2013)在《机械搅拌—微滤组合工艺处理含锶废水》一文中研究指出机械搅拌-微滤组合工艺结合了化学沉淀法和膜法的优点,解决了沉淀法中固液难以分离的问题,工艺产生的污泥体积较小,其浓缩倍数高。且工艺去污因数较高,能有效去除废水中的锶元素。该工艺运行稳定,可靠性高,具有很好的应用潜力。课题组前期研究了进水锶浓度和混凝剂投加量对工艺除锶效果的影响。本论文研究了机械搅拌-微滤组合工艺中温度和Na2CO3投加量对除锶的影响,通过运行过程中的检测指标及参数的对比,综合分析和评价了工艺运行的性能及除锶效果。本文首先研究了温度对机械搅拌-微滤组合工艺对除锶的影响,分别对比了6.5℃、17.2℃、26.5℃条件下的处理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温度对搅拌反应器中晶种的生长具有很大的影响。低温条件下,晶种生长缓慢,晶种粒径较小,沉降性能差,搅拌反应器出水中含有较多细小颗粒。细小颗粒物随搅拌反应器出水进入膜分离器后,快速堵塞膜组件,过膜阻力增大,膜比通量下降较快,影响处理水量。截至试验结束,3组试验分别处理水量887L、1992L和1781L。温度对锶的去除效果影响很大,3组试验膜出水的平均DF分别为9.19、456和686。温度的升高有利于原水中锶的去除,且在6.5℃~17.2℃之间表现明显。Na2CO3作为反应沉淀剂,其投加量对工艺特性有显着的影响。本文分别对比了Na2CO3投加量为0.5g/L、0.7g/L、1g/L和2g/L时机械搅拌-微滤组合工艺除锶的效果。试验结果表明,Na2CO3投加量高,搅拌反应器中形成的晶粒粒径大,沉降性能好,出水浊度低且对锶的去除效果较好。截至试验结束,4组试验搅拌反应器中晶粒的平均粒径分别为6.837μm、10.72μm、59.56μm和65.86μm。4组试验膜出水的平均DF分别为182、362、537和728。但是Na2CO3投加量的增加使得膜出水的pH值升高,加大了后续处理的难度。(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3-11-01)

含锶废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放射性锶(90Sr)和放射性锰(54Mn)广泛存在于放射性废水中,给环境带来危害。为此,开发了机械搅拌—微滤组合工艺对其进行处理,并考察水温、碳酸钠投加量和离子强度对锶、锰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在较低水温、增大碳酸钠投加量和原水离子强度的情况下,有利于锶的去除。而增大碳酸钠投加量和减小原水离子强度情况下,有利于锰的去除。当Na2CO3投加量为1.0 g/L、温度为10℃、原水锶浓度为6.280 mg/L、锰浓度为5.160 mg/L时,锶和锰的去污因数分别达到673.6和1.09×104,浓缩倍数达到2.18×103。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含锶废水论文参考文献

[1].袁海峰,邵利锋,黄立,黄光团.电解法原位合成锰氧化物处理模拟含锶放射性废水[J].工业水处理.2019

[2].张怡,尚轩,张光辉,顾平.机械搅拌—微滤组合工艺处理含锶、锰废水[J].中国给水排水.2016

[3].郭宏舜.微滤组合工艺处理含锶废水及缓解膜污染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5

[4].牛蕙,武莉娅,张光辉,顾平.水力搅拌-微滤工艺处理含锶废水的影响因素[J].工业水处理.2015

[5].武莉娅.水力搅拌造粒共沉淀—微滤工艺处理含锶废水的试验研究[D].天津大学.2014

[6].牛蕙.水力搅拌/载带沉淀—微滤处理放射性含锶废水[D].天津大学.2014

[7].尚轩.载带共沉淀—微滤组合工艺处理含锶、锰混合废水[D].天津大学.2014

[8].黄羽,顾平,张光辉.机械搅拌/微滤组合工艺处理含锶废水[J].中国给水排水.2014

[9].骆欣.含锶放射性废水的处理方法研究进展[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

[10].黄羽.机械搅拌—微滤组合工艺处理含锶废水[D].天津大学.2013

标签:;  ;  ;  

含锶废水论文-袁海峰,邵利锋,黄立,黄光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