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川西茶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茶馆,滨水空间,空间形态,设计方法
川西茶馆论文文献综述
吴雪梅[1](2014)在《川西平原古镇茶馆滨水空间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茶馆在川西平原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旺盛的生命力。在川西平原的古镇上,茶馆古镇重要的公共空间之一。由于其独特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它具备独特的空间特质和空间特征。古镇茶馆的滨水空间延续古镇的文脉、并充分发挥近水的优势从而成为了川西地区典型的古镇印象。虽然如此,川西平原古镇茶馆的滨水空间存在诸多问题,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建筑学的工作者应该结合其独特的条件,将其设计打造成为独具魅力的休闲空间。笔者通过调研和分析希望对川西平原古镇茶馆滨水空间的设计提出有益的建议。本文共叁大部分,分为六章:第一部分(第一章)本文对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目的进行了说明,并对论文涉及到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第二部分(第二章、第叁章)文章首先对研究对象茶馆的定义做出了明确阐述并对我国茶馆的发展和变迁做出了简要阐述。对川西地区茶馆的历史、社会功能、发展变迁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影响川西平原古镇茶馆滨水空间的影响因子进行了系统和细致的分析,找出川西平原茶馆滨水空间形成的深层次原因。第叁部分(第四章)在对茶馆滨水空间影响因子分析的同时,对空间的构成元素和空间形态进行详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空间的界面、空间特征、空间功能、空间的人文关怀进行探讨和总结。第四部分(第五章)结合对研究对象的分析,总结研究对象存在的问题,结合川西平原地区的地域特征提出川西平原古镇茶馆滨水空间的设计理念、设计原则、设计方法。(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4-05-01)
蔡燕歆[2](2014)在《川西古镇茶馆外部空间特点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叁千多年前的巴蜀一带就已经用茶作为贡品。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四川茶文化已经演变成独具特色的"茶馆文化"。茶,茶馆,在四川不仅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生活。受潮湿多雾,日照时间短的气候影响,虽然在川西地区的城市里,依托于现代科技手段,越来越多的出现纯粹封闭在室内的茶馆,古镇中的茶馆仍然充分利用各种有利的环境条件,采用各种建筑形式,来使得茶馆的外部空间形态得以体现:有的是直接利用庭院或滨水区域、屋顶平台等室外空间;有的利用传统的檐廊、凉厅子等半室外空间;有的则是采用巴蜀地区一种独特的过渡空间形式——"无墙之室"来达到似内而外的空间效果。茶馆作为川西地区的一种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形态,也可以说是生活方式、地域文化,在传统建筑历史文化中有着无法估量的意义。对川西地区古镇中的这些茶馆外部空间特点的研究,既是回顾历史,也是对当代四川茶馆的外部空间设计提出参考和建议。(本文来源于《南方建筑》期刊2014年01期)
[3](2012)在《川西老茶馆》一文中研究指出曾经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川西茶馆,已在社会的演变和城市化进程中慢慢地消失。而四川双流彭镇的这家老茶馆用一种大众化,平民化,最接近老百姓的市井文化,让老人们在这里面自得其乐。(本文来源于《廉政了望》期刊2012年08期)
张伟,明亮[4](2012)在《川西茶馆文化的复兴与发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传统川西茶馆文化进行总结梳理,发现当下的川西茶馆功能日渐萎缩。可通过挖掘传统川西茶馆的历史文化价值,将川西乡村茶馆的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和社区自治结合起来,将乡村茶馆建设成为代表川西社会独特生活方式和社会主流文化的教育基地,重塑川西茶馆文化。(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2年05期)
吴琪[5](2010)在《幸福的川西茶馆》一文中研究指出民国时期黄炎培访问成都,曾在一首打油诗里这样描写成都人:"一个人无事大街数石板,两个人进茶铺从早坐到晚。"四川人说自己有"叁多":茶馆多、厕所多,再则闲人多。茶馆——成为了四川人最世俗化又最活泼的生活场景。如今的四川都市,大街小巷闲散的老茶铺渐渐被高档茶楼替代,茶馆或许已不再是一个功能齐全的"社会俱乐部"。不过在(本文来源于《科学大观园》期刊2010年22期)
杨丽娟[6](2008)在《论川西茶馆文化的旅游价值及其深度开发——以成都茶馆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川西茶馆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此文在分析其茶馆文化特点的基础上,挖掘出了茶馆文化独特的旅游价值,并以成都茶馆为例,提出要实现川西茶馆文化的旅游价值,就应当围绕其娱乐、教育、逃避、审美功能研究具体的开发模式,以达到对其深度开发的目的。(本文来源于《江苏商论》期刊2008年04期)
陈柏峰[7](2006)在《川西平原的乡村茶馆》一文中研究指出早就看到不少汉学家在着作中说“茶馆是一个社会的缩影”,这次和吕德文一起去都江堰,深刻地知道此话不假。在了解川西的茶馆之前,我就对传统英国乡村的小酒馆有所了解。那是混乱的象征,让人头疼。16世纪时由于英国酿酒业的发达,在英国各地城乡都开设有小酒馆供人们娱乐(本文来源于《文史博览》期刊2006年10期)
吕卓红[8](2005)在《川西茶馆:作为公共空间的生成和变迁》一文中研究指出川西茶馆是人们重要的娱乐场所、信息中心、议事地点,由茶馆勾连起来的茶馆文化是蜀文化极富特质的内容。不仅如此,茶馆作为川西社会20世纪初以来民众重要的公共生活空间,与传统社会的公共空间如宗祠、寺庙、会馆以及袍哥组织有着继承、变异和置换的关系。(本文来源于《民间文化论坛》期刊2005年06期)
吕卓红[9](2003)在《川西茶馆:作为公共空间的生成和变迁》一文中研究指出这世上没有任何一种空间能填满我们对生活的全部追求,对任何一个空间的描述和阐释都不能满足我们对一种地方文化的好奇和探究,茶馆自然也不例外。但茶馆对于以成都为中心的川西地区的民众,构成和体现着生活品质和生活态度,建构着一种不言而喻的“集体记忆”,川西茶馆空间所承载的内涵是其他地方的茶馆所无法比拟的。研究川西地方社会和文化百年来的进程,茶馆是无论如何不能被忽视的;不仅不能忽视,而且还要突破以往把川西茶馆拘囿于民俗和饮食文化研究的窠臼,将其纳入地方公共生活和公共空间的范畴,由此发现川西茶馆与传统公共空间如宗祠、寺庙、会馆以及袍哥组织的联系,厘清其间的继承和变异关系。 有鉴于此,本文拟选择成都市及其附近场镇的几个茶馆作为田野点,通过参与观察和历史研究,运用公共空间概念和人类学的宗族、宗教研究视角,兼取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和哈布瓦赫的“集体记忆”概念,着重考察川西茶馆在从清末到民国时期,作为公共空间的生成和变迁过程,分析茶馆空间对传统公共空间的继承和发展,从而在现代性语境下,肯定川西茶馆的社会整合力量,为疗救现代性病症提供一种可能性的参照。 茶馆是川西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场所,它与各种行帮、协会、袍哥组织等公共领域有着极深的关系,为各种公共生活提供了一个不分民族、不分族群、不分阶层、不分区域的公共活动空间。茶馆是集休闲娱乐、信息传播、交易谈判、甚至邻里纠纷、帮派纠葛的调解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公共场所,“公共空间”的概念则有助于把川西茶馆与祠堂、寺庙、会馆等传统公共场所统摄起来,把它们置于晚清民国以来公共领域的出现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 在茶馆这个公共空间中所发生的行为,与哈贝马斯所说的交往行动相关。无论是休闲娱乐、收集信息,还是交易谈判、调解冲突,莫不是人与人作为行动主体之间的互动,是人们使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以相互理解为目的、在意见一致的基础上遵循语言和社会的规范而进行合作化的的内在行动,使社会达到统一并实现个人与社会相统一。从人类学的社会整合视角看茶馆,茶馆作为人们生活世界的公共空间,作为交往行动的载体,无疑在川西民众的社会生活中具有积极的意义。 全文共分为绪论、正文、结语和参考文献四大部分。在绪论部分,交代了川西茶馆研究的缘起和意义、相关选题及其最新研究成果;说明论文中几个关键概念和研究方法。在传统的人际交往空间如祠庙和会馆等逐渐衰退的近代社会,茶馆部分地替代了它们整合人群的作用,并适应新的政治经济条件,产生相应变化,以维持川西社会的正常运转;在国家权利和金钱系统日益干扰侵蚀民众的生活世界的形势下,提供了一种与之抗衡的可能性。 正文共分四章。第一章“川西茶馆的历史背影”,主要理清百年来的川西茶馆发展史,征引历史文献、市民记忆、外乡人的描述以及四川本土作家的作品,从本位与客位多个视角见证川西茶馆的发展历程、空间特性。对于川西普通平民百姓来说,坐茶铺是多年来一代代人对“不言而喻”积淀起来的“集体记忆”,这种记忆是由社会成员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建构起来的,是日常情感的一部分,进入了“习惯—记忆”的范畴,成都人坐茶馆是“由行为习惯支配的举动”,是不D 假思索地遵循自幼熏陶其中的传统行为方式。这种感情和行为习惯不是通过规则D 学会,而是通过“和那些习惯于某种特定行为方式的人在一起学会的/D 第二章和第叁章分别从场镇茶馆和城市茶馆两个范围入手,在田野资料基础D 上,具体分析茶馆的空间构成,茶客与经营者的组成,茶馆里的活动和交往行为。D 在场镇和城市不可或缺的茶馆,在为茶客提供休息、娱乐、了解行情、甚至交易D 的空间的时候,也暗暗发挥了一部分宗教活动的作用。茶馆的空间具有一种超越D 凡俗的宗教性,它与茶馆空间的世俗性奇妙地结合起来。对于大部分茶客,尤其D 是老茶客来说,坐茶馆与其说满足了口腹之欲,毋宁说是为了精神的放松和慰藉。D 这样,民间宗教信仰空间与茶馆公共空间,在普通人的生活世界里具有一定程度D 的互补性。D 第四章则考察了近代以来川西社会的传统公共空间饲庙、会馆以及袍哥组织D、的变迁历史,从公共空间的范畴,把茶馆与传统公共空间纳入同一个阐释体系。D 川西茶馆作为地方生活的公共空间,并不是横空出世的。在考察川西社会的公共D 生活时,我注意到它与川西社会早期的公共空间如调堂、寺庙、会馆以及袍哥等D 的联系。特别是清末民初,川西地区的公共空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是早期D 在地方公共生活中扮演主要角色的饲庙明显衰落了,功能庞杂的会馆则向更专业D 化的商会发展。与此同时,茶馆作为另一种公共空间在平民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日D 益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城市和场镇,几乎是唯一的平民公共空间。它的生成和发D 展,与早期的公共空间有着一定的继承关系,部分地替代了早期公共空间整合社D 会和人群,从而有助于维护社会的和睦与(本文来源于《中央民族大学》期刊2003-05-15)
川西茶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叁千多年前的巴蜀一带就已经用茶作为贡品。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四川茶文化已经演变成独具特色的"茶馆文化"。茶,茶馆,在四川不仅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生活。受潮湿多雾,日照时间短的气候影响,虽然在川西地区的城市里,依托于现代科技手段,越来越多的出现纯粹封闭在室内的茶馆,古镇中的茶馆仍然充分利用各种有利的环境条件,采用各种建筑形式,来使得茶馆的外部空间形态得以体现:有的是直接利用庭院或滨水区域、屋顶平台等室外空间;有的利用传统的檐廊、凉厅子等半室外空间;有的则是采用巴蜀地区一种独特的过渡空间形式——"无墙之室"来达到似内而外的空间效果。茶馆作为川西地区的一种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形态,也可以说是生活方式、地域文化,在传统建筑历史文化中有着无法估量的意义。对川西地区古镇中的这些茶馆外部空间特点的研究,既是回顾历史,也是对当代四川茶馆的外部空间设计提出参考和建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川西茶馆论文参考文献
[1].吴雪梅.川西平原古镇茶馆滨水空间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
[2].蔡燕歆.川西古镇茶馆外部空间特点研究[J].南方建筑.2014
[3]..川西老茶馆[J].廉政了望.2012
[4].张伟,明亮.川西茶馆文化的复兴与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
[5].吴琪.幸福的川西茶馆[J].科学大观园.2010
[6].杨丽娟.论川西茶馆文化的旅游价值及其深度开发——以成都茶馆为例[J].江苏商论.2008
[7].陈柏峰.川西平原的乡村茶馆[J].文史博览.2006
[8].吕卓红.川西茶馆:作为公共空间的生成和变迁[J].民间文化论坛.2005
[9].吕卓红.川西茶馆:作为公共空间的生成和变迁[D].中央民族大学.2003